数据专栏

智能大数据搬运工,你想要的我们都有

科技资讯:

科技学院:

科技百科:

科技书籍:

网站大全:

软件大全:

  文/文狸
  来源:锌财经(ID:xincaijing)
  “申请退款的单子后台怎么处理?”
  “地域编码是个什么东西?”
  “我的商品审核都两天了怎么还没有通过?”
  “腾讯没有客服吗?”
  当腾讯把微信小商店写进自己 Q2 的财报里,号称“助力长尾商家建立及运营线上店铺,为商户提供订单管理、售后服务及直播等多种能力”时,“微信小商店商家交流群”的 QQ 群里正在发生如上的对话。
  “腾讯没有客服吗”成了群里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微信小商城已经推出了一个月,商家从跃跃欲试变成了一头雾水。
  此前,微信推出了新的官方开店工具——微信小商店,可一键生成卖货小程序,降低商家进入小程序生态经营和卖货的门槛,主打“0 元开店”、“免服务费”、“直播带货”等产品特点。
微信小商店图源网络
  这个被外界解读为腾讯十五年电商梦憋的大招——搭载在了腾讯系流量最大的产品微信,形式采用了近几年被验证过最靠近电商的小程序——按照目前的情形来看,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
  跟张小龙亲自监督的视频号相比较,没钱没流量没推广的微信小商店恰巧说明了电商在腾讯内部的尴尬的位置:腾讯玩电商,重在参与。
  微信小商店,四处漏风
  老张是第 33 个微信小商店的开通者。作为一名童装厂的老板,从淘宝天猫一路征战到拼多多,电商经验可以算十分丰富了。而他从 14 号拿到第一批内测资格,到成功上架了第一个商品,耗时 10 天。
  在第 10 天,他迎来了第一波“爆单”,顾客来自交流群里的 40 个“店友”。原来,作为群里唯一一个已经开通成功的人,老张成了大家的小白鼠。他把自己微信小商店的小程序码放到了群里,供同行们借鉴,群里的人进店“参观”时顺便下了一单,老张则担任起“指导老师”的角色。
  敏锐地感知到这种“闭环流量”玩法的老张尝试在朋友圈里推广自己的小商店,然而,尴尬的事情发生了,他上架了四款商品,有且仅有 18.9 的那一款商品显示“审核通过,销售中”,其余三款商品还处在审核状态中。
后台审核信息
  到了第三天,审核还没有结束,一位老顾客来不及等到老张的商品上架,直接用微信转账的方式付掉了货款。
  微信小商店成为了摆设,交易重新回到最原始的方式。
  老张调侃说:“这个审核速度,上闪电购的话,客户早跑了。”
老张的微信小商店
  群里碰到同样问题的商家不禁疑惑:“既然已经审核过营业执照,怎么还要审核商品?如果以后 SKU 达到几百上千的时候,难道腾讯还要一个一个人工审核吗?”
  这个问题在老张这里也得到了回答:因为小商店的商品根本不受营业执照限制。老张的小商店里,目前为止有了五款在架的商品,四款婴儿连体衣中夹杂着一个卖老北京枣糕的链接,而他根本没有食品运营的资格。
  有的商家在等待了两天之后收到一条审核失败的通知。
  内测进入第二个月的微信小商店暴露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流程复杂却没有官方引导,要求执照却没有类目限制,不限类目商品却要一一审核。正如一个商家所说的那样:如果不是挂着腾讯的名字,我会以为这是哪个大学生写的不成熟的小程序。
  而这些都不是最大的问题,对于目的是赚钱的商家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只有一个——获客。微信小商店暴露出一个重要矛盾是,有能力进行导流的大体量商家不缺乏自主搭建小程序的能力,例如星巴克、肯德基;需要 0 元开店的小体量商家缺乏闭环的运营能力和从外界引流的能力。
  尽管微信官方给出了多种可能的获客渠道,但是对于不精于运营的小商店来说,唯一可以执行的就是向别人分享小程序码。有商家表示:除了扫码能看得更全面,我看不出这和朋友圈的图文广告有什么区别。
理论上的小商店可推广场景
  所以,微信小商店最终成为了一个囿于千人朋友圈规模的商品陈列工具。
   微商 PLUS?才不是!
  老张自己对微信小商店的理解是微商 PLUS。
  这并不突兀,毕竟微商大军才是大众认知里微信电商生态的主力军。更加微妙的是,微信小商店开通内测的那一天,国家发改委正好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政策通知,微商被列为个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
微商被正名
  也就是说,微商终于被正名了。
  将微商正名化跟微信小商店联合起来解读,看起来似乎是官方给了千万微商一个平台工具。那么,微商真的会用微信小商店吗?
  实际上,并不是。
  方方决定辞去体面的工作,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微商事业。她加入的是一个经营艾灸贴的微商团体,目前依靠微商产生的收入可以覆盖掉自己在杭州这个城市的生活成本。
  当被问到有没有用过微信小商店的时候,方方反问:没有听说过,你说的是微店吗?了解到这是微信的新功能后,方方表示,自己的微商品牌目前只有一款产品。平时有官方的微信公众号后台可以进行补货,有专门的 APP 进行线上培训,完全不需要微信小商店这种东西进行管理。
方方手机上装载的品牌 App
  如果说单一的 SKU 发挥不了微信小商店的能力,那么一个拥有几百 SKU 的商家有没有需求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杰西是个 95 后的姑娘,从大学时期开始做代购,至今已经过去了 4 年。经营范围从日韩化妆品到奢侈品包包,商品堆了两个仓库,客户加满了四个微信号,年收入过百万。
  “什么小商店,我从来不需要这些。我的客户信任的是我这个人。我不需要任何官方给我背书”,杰西撩了撩自己的长发对锌财经说。
  当锌财经的记者把微信小商店的界面和功能给杰西看时,她表示:“我有四百种商品,五个代理商的资格,我要怎么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店里去啊,累都累死了,还不如朋友圈发发图来得简单。”
  杰西的担忧并不多余。就目前内测的情况来看,微信小商店只开放了企业和个体店,这意味着开通小商店的必备材料就是一张工商登记过的经营许可证。如果接下来小商店向个人开放小商店的资格,还有审核制度的存在。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微商并没有人们刻板印象中的那样依赖微信。“微商教父”方雨告诉锌财经,实际上,微商的主要分销和回款过程都是在线下场景完成的,比如微商大会或者线下沙龙。
典型的微信三级分销体系
  微商的裂变更多依靠的是自身的分销体系。比如说,会有大量的所谓代理只是想要以“内部价”或者“代理价”买到想要的商品。微信只不过是最底级的代理商和普通的客户保持联系的介质。对于拥有大量会员和下级代理的高级代理,功能简单的小商店堪称鸡肋。
  所以,微信小商店,既难以帮线上摆摊的个体户带来流量,也无法成为微商们正大光明叫卖的平台,不尴不尬,不上不下,作为一个工具产品实用性可以说非常低。
  腾讯难圆电商梦
  微信小商店让人如此期待的原因无非是它冠上了“微信”之名。毕竟,让微信增加一个新的功能,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
  微信诞生的六年的时间里,腾讯被划分成了两个世界:微信,和微信以外。对于微信以外的团队,想要得到一个微信的接口,则“永远都在微信的 waiting list 上”。
  作为拥有 11 亿用户的超级流量池,微信养活了千万微商,养出了一个电商新贵拼多多。微信乃至腾讯自身的电商业务长久以来却未能成型,但是近半年来,腾讯在商业生态中频频布局。
  5 月腾讯上线小鹅拼拼,6 月推出了“群小店”功能,7 月上线微信小商店,从微信以外到微信以内,可以看出腾讯在逐渐重视电商业务。
  有人称 2020 年将会是腾讯的电商元年,截止到 2019 年,微信小程序带货量达到 8000 亿人民币,仅次于阿里、京东和拼多多,故而被称为静悄悄的电商第四极。
电商的三极
  那第一极是什么样的?根据阿里公布的 2020 财年年报,从 2019 年 4 月到 2020 年 3 月,阿里系的 GMV 达到了 7.07 万亿,其中零售市场 6.6 万亿,较前一财年增长 8620 亿。
  也就是说,阿里一年的增长量就超过了微信三年的 GMV。在电商的世界里,根本没有第四极,也没有第三极,只有一极和其他。
  所以,当各大媒体都开始猜测腾讯是否重燃电商梦的时候,这一套组合拳却并不被电商行业人士看好。有行业人士表示:什么小鹅,什么小商店,不过是腾讯内部的边缘部门在追逐风口和赛马机制下做出的小动作。
  方雨也告诉锌财经,腾讯没有电商基因,这个结论十年前是事实,现在也是事实。他解释,所谓电商基因,本质上指的是腾讯没有 2B 的基因。无论是 B2C 如京东,还是 C2C 如淘宝,电商 2C 的的表面下实际考验的是企业整合商家、打造供应链的能力,而腾讯恰恰缺乏这种掌控B端的能力。
  而腾讯想要改变这种基因并不容易,因为腾讯内部没有电商的人才环境。根据 2019 年财报的数据,腾讯拥有 5.46 万名雇员,腾讯的总酬金成本为人民币 116.16 亿元。这 5.46 万的编制规模很大,却也很紧。行业人士表示,除非战略性调整,不然不会有大量的电商人才进入腾讯的机会。
  更糟糕的是,长时间缺乏电商环境,导致的情况是,即便有个别人才能进去,腾讯内部也并没有识别人才的能力。
  没有人才,没有能力,没有环境,也就没有基因。没有电商基因的腾讯如今想要靠微信小商店咸鱼翻身实在没那么容易,所以与其说微信小商店是重燃旧梦,不如说是重在参与。
互联网
2020-08-20 08:19:00
  2020 年天灾人祸接连不断。美国最严重新冠疫情的加州,又陷入了最严重的山火灾难。
  据报道,受过去一周持续高温、雷电交加、干热强风多重因素的影响,加州北部各地都爆发了大规模山火。
  截止周三早上,目前至少有 30 多起山火在旧金山湾区附近同时燃烧。
  据悉,雷电引发了全加州的大火。在过去的 72 小时内,加利福尼亚经历了近 11,000 次雷击,引发了 367 次已知的大火。
  加州州长纽森日前宣布加州进入紧急状态,调动部署资源应对加州各地爆发的火灾。
  首大面积山火影响,硅谷被烟雾笼罩,到处弥漫着呛人的烟味,谷歌总部所在的山景城地区更是逼近了“非常不健康”级别。
  苹果 CEO 库克日前宣布, 苹果公司计划捐款。以帮助加州的山火救济工作。
  在大火中,加州还与持续不断的热浪作斗争。 湾区的许多加利福尼亚人被迫撤离房屋,苹果在库比蒂诺总部附近的空气质量受到大火的影响。
  由于大风和干燥的天气,加州在 8 月至 11 月之间经常发生大火。苹果此前曾在 2017 年,2018 年和 2019 年向野火救济工作捐款。
  资料图
互联网
2020-08-20 08:01:00
  8 月 19 日晚间消息,紫光国微发布了 2020 年中期业绩。
  财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4.64 亿元,同比增长 24.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4.02 亿元,同比增长 108.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后净利润 3.56 亿元,同比增长 63.32%。
  此前,紫光国微旗下 THD89 成为国内首款通过国际 SOGIS CC EAL6+ 安全认证的芯片产品,是全球安全等级最高的安全芯片之一。
  创新产品方面,紫光国微的智能安全芯片衍生出 5G SIM、eSIM、数字货币钱包等更为多元化的应用形态,市场对物联网 SE(安全模块)、车联网 SE 以及手机终端 SE 的需求也有所增加。
  据悉,紫光国微 5G 超级 SIM 卡已经在北京、四川、湖南、贵州等 13 个省市开始试点销售。
  紫光国微表示,展望前三季度预计净利润达到 5.48 亿元-6.94 亿元,同比增长 50%-90%。
互联网
2020-08-20 07:52:00
  8 月 19 日,今天,联想推出的个人 NAS 新品——联想个人云 A1,最大支持 16TB 硬盘,可存 1.6 万部高清电影。
  目前这款新品已于京东商城开启预售,目前只有 3TB 硬盘版(西数 NAS 红盘),售价 1399 元,8 月 25 日付尾款手价为 999 元。
  联想个人云 A1 采用 Realtek RTD1296 四核芯片,内置 1GB 内存,8GB 闪存。采用单盘位 3.5 英寸 HDD 设计,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容量规格的产品,搭载专业 NAS 级硬盘,最大容量可支持 16TB。
  外观方面,其设计灵感源自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多立克柱式,与现代流行元素融合,提供樱花白与曜石金的色彩搭配,适合各种家居环境。
  联想个人云 A1 专为初级用户打造,仅 3 分钟即可完成搭建全家人的个人云,老人也能分分钟上手使用。
  有了它,无论在何处,你都能通过手机访问家中的个人云,分享里面的文件,还支持手机、微信自动备份。
  根据介绍,联想个人云 A1 通过本地存储、加密保险箱、虚拟传输网络、独立账户管理等多种手段有效保障用户数据信息安全。
  购买链接: 京东(999 元)
互联网
2020-08-20 07:42:00
  8 月 19 日晚间,针对特斯拉声明“武汉车主提车为假新闻”一说,宜买车发布官方声明,还原了协助武汉车主提车的全过程,并表示将保留对造谣者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车子是全新的,发票也是真的。”宜买车在回应中出示了车主委托书表明,系受车主委托,确认使用其直系亲属的身份信息继续进行车辆交付。
  宜买车表示,受车主委托的次日即在特斯拉长沙门店确定了一台现车。于 8 月 18 日打款 270550 元至特斯拉公司账号,并在当天下午完成提车,晚间运抵武汉,车主于当晚亲自完成签收。宜买车在声明中详细提供了购车发票、付款截图、提车地址等详细信息,车辆铭牌显示,该车制造于 2020 年 8 月,车辆全新。
  宜买车透露,整个过程中,经车主同意,他们为车主垫付了车款,待之前被特斯拉宣布取消的订单退款后,完成冲抵。
  宜买车还表示,对协助消费者订车交付过程中的所有动作承担法律责任。针对网上“拿到补贴是员工亲友”的谣言,宜买车澄清,经核实没有任何宜买车或拼多多员工或家属拿到此次补贴。
  “为了保护消费者隐私,我们未披露更多消费者信息。但我们注意到,消费者与特斯拉对话的片段出现在网络上,我们对这些以断章取义方式侵犯消费者隐私的拙劣行为表示强烈鄙视,并全力支持消费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宜买车表示,保留对造谣者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很多事情细节在法庭上反而能说得更清楚。
   附宜买车声明全文——
   宜买车:协助特斯拉“拒交门”武汉车主提车全过程
  1,特斯拉称“武汉车主提车为假新闻”,是“拼多多、宜买车与武汉车主自导自演的闹剧”。是这样吗?
  车子是全新的,发票也是真的。武汉这名车主之前的特斯拉官网上本人名字的订单遭遇“拒付门”,所以该车主后续委托我们使用其直系亲属的身份信息继续进行车辆交付。我们不知道特斯拉认为哪一点是假的?谁在真正遵循消费者的意愿,真正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在这几日风波当中,大家一目了然。
  2,那你们是如何协助车主提到车的?
  8 月 14 日,特斯拉“拒付门”事件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联系了车主,积极想办法落实车辆交付。8 月 14 日上午,特斯拉工作人员曾明确告知车主,其个人信息在特斯拉后台已经备案,重新下单也不行。特斯拉工作人员说:“除非你用你太太的名义。”车主回复说:“我哪里有太太。”
  我们与车主联系后,车主还是希望能尽快拿到车。经磋商,车主同意以其直系亲属名义来买车。次日,我们在特斯拉长沙门店确定了一台现车,于 8 月 18 日打款 270550 元至特斯拉公司账号,并在当天完成提车,运送至武汉,交于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中,经消费者同意,我们为消费者垫付了车款。待之前被特斯拉宣布取消的订单退款后,完成冲抵。
   3、网上涌现出大量营销号称这次拍下的车主是宜买车和拼多多的员工家属?
  我们对协助消费者订车交付过程中的所有动作承担法律责任。经核实,没有任何宜买车或拼多多员工或家属拿到此次补贴。为了保护消费者隐私,我们未披露更多消费者的信息。但我们注意到,消费者与特斯拉对话的片段出现在网络上,我们对于这些以断章取义方式侵犯消费者隐私的拙劣行为表示强烈鄙视,并全力支持消费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也保留对造谣者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很多事情细节在法庭上反而能说得更清楚。
互联网
2020-08-20 07:39:00
  据国内媒体报道,天眼查信息显示,8 月 17 日,B站成立了又一个电竞公司:杭州干杯电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 1000 万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郑彬炜。
  干杯电竞经营范围包括体育赛事策划、组织体育表演活动、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体育用品及器材零售、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等,由上海哔哩哔哩电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控股。
  近两年,B站大力布局电竞市场。
  2017 年 12 月,B站成立电竞俱乐部 Bilibili Gaming,并相继组建了游戏《英雄联盟》、《绝地求生》等分部征战相关联赛。
  2018 年,B站成立电竞公司上海哔哩哔哩电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并成立了游戏《守望先锋》分部征战知名度更高的海外联赛。
  2020 年 8 月 1 日,B站与拳头游戏(Riot Games)达成战略合作,获得了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 2020 至 2022 连续三年的中国大陆地区直播平台领域独家版权。
  B 站将独家提供包括全球总决赛、季中冠军赛、全明星赛在内的一系列直播与点播赛事内容,在全球总决赛举办期间,B站将制作并上线第二直播厅、赛事点评等独家系列栏目,部分节目将 24 小时不间断播出。前英雄联盟知名职业选手 UZI、Clearlove 等多名嘉宾将参与独家栏目。
  8 月 14 日,B站宣布对英雄联盟 S10 全球总决赛直播版权(中国大陆地区)进行分销。企鹅电竞、虎牙、斗鱼获得授权。
互联网
2020-08-20 07:30:00
  腾讯新闻作者孙雨
  8 月 19 日晚间,针对特斯拉声明“武汉车主提车为假新闻”一说,宜买车发布官方声明,还原了协助武汉车主提车的全过程,并表示将保留对造谣者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车子是全新的,发票也是真的。”宜买车在回应中出示了车主委托书表明,系受车主委托,确认使用其直系亲属的身份信息继续进行车辆交付。
  宜买车表示,受车主委托的次日即在特斯拉长沙门店确定了一台现车。于 8 月 18 日打款 270550 元至特斯拉公司账号,并在当天下午完成提车,晚间运抵武汉,车主于当晚亲自完成签收。宜买车在声明中详细提供了购车发票、付款截图、提车地址等详细信息,车辆铭牌显示,该车制造于 2020 年 8 月,车辆全新。
  宜买车透露,整个过程中,经车主同意,他们为车主垫付了车款,待之前被特斯拉宣布取消的订单退款后,完成冲抵。
  宜买车还表示,对协助消费者订车交付过程中的所有动作承担法律责任。针对网上“拿到补贴是员工亲友”的谣言,宜买车澄清,经核实没有任何宜买车或拼多多员工或家属拿到此次补贴。
  “为了保护消费者隐私,我们未披露更多消费者信息。但我们注意到,消费者与特斯拉对话的片段出现在网络上,我们对这些以断章取义方式侵犯消费者隐私的拙劣行为表示强烈鄙视,并全力支持消费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宜买车表示,保留对造谣者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附宜买车声明全文——
  特斯拉称“武汉车主提车为假新闻”,是“拼多多、宜买车与武汉车主自导自演的闹剧”
  车子是全新的,发票也是真的。武汉这名车主之前的特斯拉官网上本人名字的订单遭遇“拒付门”,所以该车主后续委托我们使用其直系亲属的身份信息继续进行车辆交付。我们不知道特斯拉认为哪一点是假的?谁在真正遵循消费者的意愿,真正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在这几日风波当中,大家一目了然。
   如何协助车主提车
  8 月 14 日,特斯拉“拒付门”事件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联系了车主,积极想办法落实车辆交付。8 月 14 日上午,特斯拉工作人员曾明确告知车主,其个人信息在特斯拉后台已经备案,重新下单也不行。特斯拉工作人员说:“除非你用你太太的名义。”车主回复说:“我哪里有太太。”
  我们与车主联系后,车主还是希望能尽快拿到车。经磋商,车主同意以其直系亲属名义来买车。次日,我们在特斯拉长沙门店确定了一台现车,于 8 月 18 日打款 270550 元至特斯拉公司账号,并在当天完成提车,运送至武汉,交于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中,经消费者同意,我们为消费者垫付了车款。待之前被特斯拉宣布取消的订单退款后,完成冲抵。
  拍下的车主是宜买车和拼多多的员工家属
  我们对协助消费者订车交付过程中的所有动作承担法律责任。经核实,没有任何宜买车或拼多多员工或家属拿到此次补贴。为了保护消费者隐私,我们未披露更多消费者的信息。但我们注意到,消费者与特斯拉对话的片段出现在网络上,我们对于这些以断章取义方式侵犯消费者隐私的拙劣行为表示强烈鄙视,并全力支持消费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也保留对造谣者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很多事情细节在法庭上反而能说得更清楚。
互联网
2020-08-20 07:22:07
  8 月 19 日,北京城市大脑高峰论坛期间,阿里巴巴副总裁刘松表示,阿里云将全面服务北京城市大脑建设,围绕城市治理现代化及首都核心职能,相继落地环境保护、智慧社区、交通治理、智慧商圈等场景。目前,全球 30 多座城市引入了城市大脑。
  北京是国内交通状况最复杂的城市之一。不仅机动车保有量高达 636.5 万辆,市内还有五个火车站和百余所三级医院。这些重点区域容易形成交通拥堵。北京市常驻人口超过 2000 万,居民的出行需求与公共交通规划也影响着城市的通行效率。
  阿里云表示,为了缓解北京交通拥堵,阿里云技术人员正在应用数字技术进行道路拥堵分析,包括多个路段的拥堵指数、红绿灯时长等。未来,通过城市大脑全市交通动态感知以及人工智能信号灯,可以对城区的堵点进行信号优化。
  目前,城市大脑社区试点也已开启。试点社区通过开放平台建设社区生态应用,在养老、生活服务、停车等服务场景建设智慧社区应用,实现社区互助互救、共享共治的场景体系。
  2016 年,杭州市联合阿里云发布了首个城市大脑。此后,城市大脑逐渐从交通领域扩展到多个城市场景。今年 6 月,城市大脑升级到 3.0,强化了感知能力,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交通、医疗、应急、民生养老、公共服务等全部城市场景的智能化决策。
互联网
2020-08-19 21:40:00
  庄胜春/央视新闻
  央视新闻 8 月 19 日消息,疫情期间,马云公益基金会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向 150 个国家和地区及世卫组织捐赠物资,用“全球化”的手段,应对“全球化”的疫情。
  从匹配各类标准到通关便捷化,海关为物资搭起绿色通道,也触动了马云更多关于“全球化”的思考。“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提出二十一年后,在“逆全球化”甚嚣尘上的今天,他依然对“全球化”充满信心吗?
  2020 年中国经济“半年报”公布后,央视新闻《相对论》推出十期《部长共话:下半年,这么干!》新媒体访谈,在专访十位部长的基础上,对话相关领域代表人物。8 月 10 日,马云受邀,共话海关与“全球化”下一“关”。
  【对“全球化”有过怀疑吗?——“今天,全球化遇上挫折,但全球化的势头不可阻止。”】
  在海关总署全国监控指挥中心有一块电子大屏,实时跳动的全国各口岸贸易数据显示,我国每秒有两单完成报关,150 吨货物通过边境。即使在海外疫情持续蔓延的“至暗时刻”,中国对外经济的脉搏也从未停止跳动——7 月,我国外贸出口总额首次实现年内两位数增长,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更是“逆势上扬”。
  跨境电商的暖风,吹不散“逆全球化”的寒意。部分国家以“国家安全”为由,断供、封禁中国企业,眼前的挑战,如何迎击?
  记者:两年前,您说过:未来贸易不是以集装箱为主,而是以包裹为主;未来的制造业是“互联网制造”;当制造业没了国界,传统的贸易战也将不复存在。如今,这段话应如何续写?
  马云:世界贸易形势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互联网技术带来了从“集装箱”到“小包裹”的变化。原来讲究“中国制造”“美国制造”,未来都是“互联网制造”——世界会因技术而协同,全球变成一条产业链,人类社会将因此变得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更好地创造价值。
  最近碰到的挫折,我觉得,会跨越的。现在的特殊情况是短暂的。我相信这个世界的年轻人、那些敢于开创的人。世界贸易形势一定会发生变化。我们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形式,去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 【央视新闻《相对论》8 月 12 日“部长共话·海关总署篇”访谈实录(节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我同意马云先生所说。传统贸易方式将不复存在。未来的贸易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之上,商流物流信息流流动更快。
记者:马云预言,传统贸易战将不复存在,但在现实中我们仍然看到了巨大的挑战。如何看待理想和现实间的冲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我觉得现在不是理想和现实间的冲突,而是落后与先进间的博弈。
美国打的贸易战,依据的是 1973 年的贸易法。那时世界 98% 以上的产品为最终品;现在,三分之二的产品是中间品。时代已大大发展;这种贸易战本身就是落后时代的产物。中美两国应该共同去创造未来贸易方式的新规则,而非纠结于为传统贸易方式而立的过时的法律。
  记者:我们现在所说的“全球化”诞生几百年,还很“年轻”。“年轻”往往“天真”。您对“全球化”有过怀疑吗?
  马云:我觉得“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年轻的概念——我们的祖先从非洲出走,哥伦布的冒险,再到郑和下西洋……任何国家任何人,都在不断追求“全球化”。今天,“全球化”碰上挫折。但我们的祖先也碰上过挫折。这样的挫折,一百年、两百年以后,也会存在,但“全球化”的势头不可阻止,永远是人类追求的一个最主要的发展方向。
  记者:当下“全球化”的规则呢?
  马云:“全球化”本身是需要完善的。我们在考虑“全球化”时,要考虑如何让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年轻人因“全球化”而发展。
  【疫情期间最重要的决定?——“每一刻都是艰难。每一刻都充满希望。”】
  “《新冠肺炎防治手册》发布后,我们收到来自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440 多家医院的咨询需求……今天,全球是一场战役。One World, One Fight!”
  “呼吸机现在非常关键……用最快的速度(把它们)送到医疗资源紧缺的一线医院。One World, One Fight!”
  “在向 150 个国家和地区捐赠应急抗疫物资后,今天我们向世卫组织捐赠 1 亿个医用口罩……我们必须用更快的速度、更好的合作、更强大的信心来战胜这一切挑战。One World, One Fight!”
  “One World, One Fight!”疫情期间,马云的微博常以这句话作结尾。
  记者:疫情期间,为解决物资问题,听说您晚上 11 点还在打电话求助。最难的时刻和最重要的决定,分别是什么?
  马云:每一刻都很难,因为时间就是生命;每一刻又都充满希望。我跟大家讲,口罩、防护服,这不仅是医疗物资,这是希望。
  最重要的决定,想想还是挺有挑战性的。一些国家,可能我们以前并不了解,甚至国与国之间有一些麻烦。要不要捐助这些国家,对我来说,是个艰难的决定。有人可能会说,国内问题也很大,为什么要捐助国外?
  那时我做的决定是,灾难面前,没有政治、民族、国家之别;生命对所有国家而言,都是至高无上;我们都要捐助,搜集到多少就捐多少。
  我很高兴,得到了同事、朋友、家人及各个部门如海关、市场监管总局等的配合。有时不仅仅是善意、善心,而是善能、善力——要聚集大家的力量,事情才能做成。
  记者:从“逆全球化”到疫情下的协同合作,未来的“全球化”,应汲取哪些经验?
  马云:乐观地看待这个世界。每一次挑战都是人类进步的开始。
  【中国人应该用什么眼光看世界?——“我们要反思有什么办法能跟世界沟通。”】 【背景链接|央视新闻《相对论》8 月 7 日“再对话郭杰瑞:连线当天,美国发布微信‘禁令’”访谈实录(节选):】
记者:距上次对话两个月了,大家对中国的看法,有变化吗?
纽约视频播主郭杰瑞:我们真的有太多误会。中国年轻人对美国的了解比较多,比美国年轻人对中国的了解多。很多中国年轻人学英语,看我们的电影,知道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年轻人,大部分不会讲中文。
年轻人喜欢看不一样的东西,他们喜欢看一个国家的菜,一个国家的语言。我很开心,在 TikTok 上,美国年轻人真的能学到不一样的东西……
  记者:前两天我和一个美国的视频博主聊天。他说中国年轻人对美国的了解,比美国年轻人对中国的了解多;中国的视频软件在美国很火,因为它让美国年轻人看到了中国的“烟火气”。有人说,这是“全球化赤字”。怎样看这种赤字?
  马云:中国对美国的了解,超越了美国对中国的了解,这一点我感到了不起。因为我们能敞开胸怀,学习别人,学习使我们进步。过去四十年,中国人愿意了解世界的能力,使我们的国家变得不同,我们进步了。我觉得,当我们走出国门时,懂得找差距就是在进步,找感觉,其实是在退步。
  人与人之间不怕有距离,就怕不知道有距离。当我们懂得找距离,我们就在进步。
  同时,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全世界到现在才知道中国的“烟火气”?我们要反思,有什么办法能跟世界沟通?因为了解,所以信任。毫无疑问,互联网是个很好的手段。 【观点链接|央视新闻《相对论》8 月 12 日“部长共话·海关总署篇”访谈实录(节选):】
记者:中美博弈仍在进行。我们该如何与世界沟通?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这个问题特别重要。虽然说美国在用落后的法律、思维方式、贸易方式打贸易战,但对中国还是造成了很大影响:看起来,断供针对的是贸易商,其实是想切断我们的全球产业布局。
基于此,我们的企业首先要重构、形成国内完善的产业链体系;
其次,还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包括欧美,重构产业链,形成产业链的链接,形成国际大循环。我觉得,互联互通是未来企业的一项硬功课。
  【盖茨被妖魔化会同情他吗?——“你有多大的影响力,就要接受多大的挑战。”】
  记者:比尔·盖茨现在被妖魔化,有人甚至觉得疫苗里会有芯片,您看到这些消息,会觉得同情他吗?
  马云:你有多大的影响力,就要接受多大的挑战。盖茨在当年创造微软的时候,就先人一步。每天骂你的人很多,每天说我们的人多了去了;这世界上总有百分之一、百分之二的人,你说什么他都不相信,干吗花时间跟他们去生气呢?所以我觉得我没有为盖茨感到同情,我甚至很欣赏地看着他依然在争取,依然在尽最大的努力。他今天不为名了,不为钱了,也不为了权,我认为他是(有)一份责任要跟别人去分享。
  记者:7 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您说,如果过去数字技术是让生活变好,那么今后数字技术是让人类更好地生存下去。您是悲观多一些,还是乐观多一些?
  马云:我认为这是更乐观的说法。我乐观于(数字技术)能替今天的社会,今天的世界解决很多问题。原来,我们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当作锦上添花,今天成为一种必须。(数字技术)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个时代很快就会来。
  【下一“关”?——“越大的挑战,越需要不同的思考。”】
  记者:现在您比较关注哪些领域?
  马云:教育、企业家精神、女性领导者。
  记者:不是某一项科技。
  马云:我以前对科技也没有特别热爱。我觉得人类在进步,科技只是一个手段。但是科技今天面临巨大的机会跟挑战。生产力(发展到)到今天,我们如何有新的生产关系?中国从投资基础建设,(发展)出口走向发展内需,发展消费,生产关系的适应显得尤为重要。
  说回海关。以前,进出口的是集装箱,现在是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包裹。你用什么样的技术和生产关系来处理它?如何统计?如何征税?既要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又要(考虑)便利性——这一切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记者:倪署长此前在接受央视新闻《相对论》“部长答题板”环节的采访时,选择“防输入”和“稳外贸”为下半年最大挑战。如何看待署长的选择?
  马云:我觉得防止疫情(扩散)固然非常重要。但另外的挑战是,当世界范围内,有千万人确诊,(这时)中国与世界如何沟通?把所有人都关在门外了,海关变成“铁门关”也不行。“全球化”还得要沟通,这也是个巨大的挑战。
  有时觉得,我们做企业,还是简单的,不用考虑那么多事。但国家不一样,担当的责任不一样,思考的问题不一样。其实,挑战很大。但越大的挑战,越需要不同的思考。
  记者:下半年,您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马云:我现在退休了,挑战再大,也没岗位上的人挑战大。希望能为沟通,为技术的发展,为年轻人的成长,再做点自己的努力吧。
  记者:什么是您眼中未来的海关?
  马云:以前我们讲“关”,指的是“关口”,说的是监管。未来的海关,要从“监管”走向“服务”。监管是为了发展。不发展了,监管作什么?
  各国之间的关系处于不同的标准、政治挑战和政治压力之下,如何促成一种新型关系,推动大家共同思考发展、合作的问题,对于海关而言,将变成很大的挑战。 【观点链接|央视新闻《相对论》8 月 12 日“部长共话·海关总署篇”访谈实录(节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我认为现在海关是国内国际大循环的中枢神经。面向未来,海关不仅要从“监管”走向“服务”,还要引领推进下一代贸易方式。
  记者:“关”其实是一种连接,连接天下。二十一年前,1999 年,您提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现在“天下”变了很多。您心中的“天下”是什么?
  马云: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人类的所有发展总会有上升,有下降;有高潮,有低潮。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是我们二十一年前提出来的。这二十一年来,变化很多,但这个使命是不会变的。阿里巴巴从成立第一天起,就是要让全世界所有中小企业,所有国家,都能通过互联网,通过这种技术革命,把生意越做越简单。
  我们应该把这次疫情当作一次成长,人类社会的成长,“全球化”的成长,国与国之间的成长;把它当作一次改变自己的机会。
互联网
2020-08-19 21:30:00
  图片来源 / 图虫创意
  昨夜,美联储最新会议纪要公布,直言疫情将对经济造成重大压力,经济复苏或不及预期。这为不断创新高的市场泼了一盆冷水,美股三大股指尾盘跳水。
  而昨夜苹果一度涨超1%,盘中市值突破两万亿美元,成为美股首个市值突破两万亿美元的股票。
  目前超 4 成仓持有苹果的巴菲特也“翻了身”,今年靠苹果爆赚近 3000 亿人民币。
  图片来源 / 图虫创意
  见证历史!
  苹果盘中市值突破 2 万亿美元
  昨夜美股三大股指尾盘跳水,集体收跌。截至收盘,道指跌 0.31%,报 27692.88 点;纳指跌 0.57%,报 11146.46 点;标普 500 指数跌 0.44%,报 3374.85 点。
  而苹果公司一度涨超 1.3%,股价超 468 美元,盘中市值突破两万亿。
  这是美股第一家市值突破 2 万亿美元的公司,也是第一家市值突破 2 万亿美元的美国公司。
  全世界范围内,第一家达到 2 万亿美元市值的企业是沙特阿美,这家石油巨头在去年上市之初创造了这一纪录。
  临近尾盘,苹果涨幅随大盘回吐,最终收涨 0.13%,市值也跌破 2 万美元,但仍然只有一步之遥。
  从 1 万亿市值到 2 万亿,仅用 2 年
  苹果于 2018 年市值突破一万亿美元,自 1980 年 IPO 之时算起,苹果市值突破一万亿用了 38 年的时间。
  而市值突破两万亿美元,苹果用的时间则短得多。
  2018 年 8 月 2 日,苹果市值突破 1 万亿美元,使它成为首家市值突破 1 万亿美元的美国上市公司。自此以来,华尔街一直对苹果市值超过 2 万亿美元满怀期待。
  如今,仅仅过去两年,苹果市值就从 1 万亿美元涨至 2 万亿美元。
  今年以来苹果的股价上涨了 59%。
  在美国上市公司中,紧随苹果之后的是亚马逊和微软,还有谷歌母公司 Alphabet,这三家的市值目前分别为 1.63 万亿美元、1.59 万亿美元、1.05 万亿美元。
  亮眼财报助推苹果股价上涨
  7 月 31 日,苹果公司发布了 2020 财年第三季度(2020 年第二自然季度)业绩。
  报告显示,苹果公司第三季度净营收为 596.85 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 538.09 亿美元相比增长 11%,超出华尔街分析师此前预期;
  净利润为 112.53 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 100.44 亿美元相比增长 12%;
  每股摊薄收益为 2.58 美元,与去年同期的 2.18 美元相比增长 18%,超出华尔街分析师此前预期。
  可见强劲的季度财报,是助推苹果股价强劲上涨的一大因素。
  由于在疫情中,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远程在家办公,市场对数码设备和服务的需求也大幅增加,这导致苹果以及其他科技巨头的业绩表现一直优于绝大多数公司,完全可以用“生意兴隆”来形容。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苹果、Facebook、亚马逊和 Alphabet 的营收总计达到 2060 亿美元,净利润合计 290 亿美元。
  新英格兰投资与退休集团(New England Investment & Retirement Group)总裁 Nick Giacoumakis 表示:
  “这么大的公司还能发展得那么快,真是不可思议。”
  Brentview 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 Jim Boothe 认为,该公司的最新业绩表明,它对 iPhone 增长的依赖程度降低了。
  “它已变得更加像一个生态系统...客户愿意为他们的优质优质产品付费。”
  财报显示,今年4-6 月,苹果各项业务告别了各有涨跌的状况,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增长。
  各项业务中,受益于人们的居家办公和学习需求,Mac 营收同比增长了 22%,达到 71 亿美元,iPad 营收为 66 亿美元,同比强劲增长 32%,服务营收 131.56 亿美元,同比增长 15%;可穿戴设备营收达 65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
  各项业务中,iPhone 业务的增长依然颇为乏力。
  虽然有 iPhone SE 的加持,但营收仅增长了2%,为 264 亿美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持续下滑。
  据苹果第三财季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 iPhone 在华销量环比增长了 225%,是二季度中国市场销量增长最快的智能手机。得益于此,苹果二季度在华收入同比增长了 1.9%,赚走了 93.3 亿美元(约合 650 亿元人民币),可见中国市场对苹果的重要性。
  苹果宣布拆股计划
  市值一夜大增 1720 亿美金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季报发布的同一天,苹果公司宣布一股拆四股的计划:在 8 月 24 日交易结束时,股东所持有的每一股将获得额外三股。苹果在一份声明中称,拆分后交易将于 8 月 31 日开始。
  该公司表示,此举将“使更广泛的投资者更容易获得公司股票。”
  该消息发布后,苹果盘后股价大涨近6%,次日暴涨 10.5%,市值一夜大增 1720 亿美金。
  Mirabaud Securities 的分析师尼尔·坎普林(Neil Campling)称,“苹果的股价在4-5 个月的时间内上涨了一万亿美元,太难以置信了,这表明市场对苹果的估值已经从折价转为了溢价。”
  韦德布什科技分析师 Dan Ives 预测,到 2023 年苹果的市值将飙升至 3 万亿美元。
  有网友调侃道,茅台要加油了。
  有网友表示,苹果领先其他公司5-10 年。
  也有人认为苹果的股价虚高了。

  拉动产业链
  A 股多家概念公司业绩可观
  苹果公司确认,今年下半年新款 iPhone 相比去年将延迟几周发售。但外界看好苹果新机的换机周期。中金公司此前指出,苹果对 iPhone12 的创新力度和定价策略积极,从供应链看备货量级和时点趋于乐观,2020 年下半年至 2021 年,iPhone12 可能带来近年来最强的 iPhone 周期。
  苹果 iPhone12 延迟发售,会造成订单的延后。此前,苹果 iPhone 供应链某公司人士对中证君称,往年三季度是苹果 iPhone 出货高峰期,通常也是苹果供应链的旺季。今年苹果 iPhone12 延迟几周发售,因此今年三季度 iPhone 供应链订单要后延,预计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供应链公司业绩可观。
  中信证券持续看好在产业链环节具备大客户订单承接能力与精密制造能力、技术优势领先且管理经验丰富、全球化布局的中国龙头公司。
  据中泰证券研报,2019 年公布的苹果 200 家核心供应商名单中,中国公司合计上榜 86 家。
  近年来随着京东方、欧菲光、长电科技的加入,中国供应商目前已经拓展到显示面板、摄像头模组、半导体、功能器件等多个领域。
  从单品价值量看,蓝思科技、德赛电池、立讯精密 2019 年来自苹果收入占比可能超过四成。从披露公告的前五大客户数据表现看,长期以来为苹果提供玻璃盖板的蓝思科技,提供电池及配件的德赛电池,以及提供连接器与线材的立讯精密 2019 年与苹果公司的联系紧密。
  从业绩来看,数据显示,截至 8 月 19 日晚间,A股苹果概念公司有 13 家公司发布半年报,2 家公司发布半年度业绩快报。15 家公司上半年全部实现盈利,其中 10 家公司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正增长。
A股苹果概念公司中报业绩情况
  此外,从股价方面来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A股 42 只苹果概念股中有 30 只股价上涨,其中有 8 只概念股涨幅超过 50%。
互联网
2020-08-20 16:13:00
  澎湃新闻记者吴雨欣揭书宜
  当地时间 8 月 19 日,美国罗森律师事务所(一家全球投资者权益维护律师事务所)宣布,已代表购买者和以其他方式收购百度证券的购买者,向百度(Nasdaq:BIDU)发起集体诉讼。
  罗森律师事务所表示,如果投资者在 2016 年 4 月 8 日至 2020 年 8 月 13 日之间购买或以其他方式收购了百度证券,可以加入集体诉讼,鼓励损失超过 10 万美元的投资者与律师事务所联系。
  罗森律师事务所官网显示,百度被指在上市期间作出了虚假或误导性陈述,以及未披露以下信息:(1)百度歪曲了爱奇艺的财务和经营状况;(2)对爱奇艺控制不力;(3)在相关时间,百度的公开声明是虚假或误导性的。
  截至澎湃新闻发稿前,百度以及爱奇艺((Nasdaq: IQ))均未对此事作出回应。
  据了解,2012 年 11 月,百度获得爱奇艺的控股权。2013 年,百度收购 PPS,PPS 与爱奇艺合并。2018 年初,爱奇艺首次公开募股并在纳斯达克上市,百度仍是爱奇艺的大股东。
  值得关注的是,8 月 14 日,爱奇艺发布公告称,公司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调查,要求提供 2018 年 1 月份以来的财务记录,并提及做空者 WolfPack 所提及的财务内容。在 Wolfpack 发布做空报告后不久,爱奇艺已经针对做空者 WolfPack 的指控聘请了顾问,但无法预判 SEC 调查的持续时间和结果。公司内部审查也正在进行中,目前无法预测内部审查的完成时间和结果。
  对于美国证监会(SEC)调查,爱奇艺表示在主动聘请专业顾问进行内部独立审查。
  当天,百度 CFO 余正钧也在百度第二季度财报会上表示,百度对欺诈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作为爱奇艺母公司的一员,百度没有参加独立调查,所以无法评论相关的情况。余正钧说,聘请独立外部顾问是平息指控的最佳办法,百度将采取措施保证良好的公司治理,保证各方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资本市场。
  据悉,早在 4 月 7 日,爱奇艺就遭 Wolfpack 做空。Wolfpack 在其网站发布的报告称,爱奇艺早在 IPO 之前便存在欺诈行为,且涉嫌财务造假。查阅 Wolfpack Research 关于爱奇艺的长达 37 页的做空报告,其主要从夸大 DAU 日活用户数据、夸大收入、递延收入差异等维度为论点进行看空。
  不过,当时就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做空报告远不如针对瑞幸的做空报告来得扎实。因为瑞幸的这份报告是有很详实的大量调查取证的,但是爱奇艺的商业模式是线上的,它是互联网公司,全面的数据相对较难通过合法渠道获取。
  8 月 14 日,百度与爱奇艺均发布了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未经审计的第二季度财务。
  百度财报显示,百度第二季度实现营收 260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归属于百度的净利润为人民币 36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 48%;若按非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净利润 50.8 亿元,同比增长 40%。
  2020 年第二季度,爱奇艺总营收达到 74 亿元人民币(约合 10 亿美元),同比(较上年同期)增长4% ;本季度净亏损为 14 亿元人民币(约合 2.041 亿美元),2019 年同期归属于爱奇艺的净亏损 23 亿元。截至第二季度末,爱奇艺的订阅会员规模达到 1.05 亿。
互联网
2020-08-20 15:39:00
  腾讯科技讯,8 月 20 日消息,据媒体报道,四名了解购买计划的消息人士透露,泛亚洲私募股权公司安博凯(MBK Partners)所牵头的一个集团正在就收购神州租车进行谈判。目前神州租车是中国汽车租赁市场的头号企业,市值 7 亿美元。
  两名知情人士表示,该财团计划以每股超过 3.10 港元的价格将神州租车私有化,较该公司过去一个月每股 2.43 港元的平均股价至少溢价 28%。
  其中一位知情人士称,若按照谈判价格全额收购神州租车,其估值约为 8.5 亿美元。但随着谈判的继续推进,部分现有股东可能选择保留股权。
  在此此前,神州租车股价已经累积下跌 50%。公司创始人陆正耀创办的另一家公司瑞幸咖啡也受到会计丑闻的打击。
  全球私募股权投资者正寻求私有化机会,希望在全球股价下跌之际逢低吸纳优质资产。收购神州租车也是最新出炉的计划之一。
  消息人士称,作为神州租车的董事长,陆正耀持有 21% 的公司股份,但公司市值已跌至约 7 亿美元,投资者也一直在觊觎这位企业家所持有的股份。今年早些时候,陆正耀家族所控制的一家公司拖欠了 5 亿多美元的保证金贷款。
  安博凯牵头的财团中还包括中国私募股权公司博裕资本。其中两名知情人士表示,该财团主要是与北京汽车集团进行谈判。北汽上个月成为神州租车的最大股东,持有 29% 的股权。
  鉴于交易谈判仍处于保密状态,四名消息人士均拒绝透露姓名。
  由于投资者认为中国汽车租赁市场利润丰厚但业务体量仍较为分散,自瑞幸咖啡遭遇会计造假丑闻以来,人们对该领域头部企业神州租车的兴趣大幅飙升。初创企业瑞幸咖啡披露会计丑闻后,股价在 4 月份跌至历史低点。
  北汽上月刚刚以每股 3.10 港元的价格,从叫车服务提供商神州优车和私人股本公司华平资本手中收购了神州租车的部分股份。神州优车也是陆正耀所创办的公司。
  两名消息人士称,该财团还在寻求整合快速增长的汽车租赁市场。该财团认为,由于汽车租赁市场渗透率较低,且移动需求不断增加,市场整体将出现强劲增长。安博凯已经与其董事长共同控制了占据中国汽车租赁市场第二把交易的一嗨租车。
  据咨询公司和评级机构标普的数据,尽管预计 2023 年中国汽车租赁市场总体规模将从去年的 920 亿元人民币增长 60% 至近 1500 亿元人民币,但前三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加起来还不到 30%。
  据两位消息人士称,如果交易完成,该财团将依靠一嗨租车来运营神州租车,将踢开与陆正耀关系密切的管理团队,并收购陆正耀所持有的公司股权。
  一嗨表示,该公司对“该财团行动一无所知,也不计划参与任何可能的交易后运营”。(腾讯科技审校/皎晗)
互联网
2020-08-20 15:24:00
  原标题:刷单、刷粉、薅羊毛,互联网大厂难斗“灰产基建”接码平台?
  文/陈桥辉
  来源:Tech 星球(ID:tech618)
  8 月 16 日,雷军在抖音上首场直播就带货 2.1 亿元,其中巨能写中性笔等很多福利产品“一秒没”。
  类似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经常举办促销活动,也出现过大量低价“秒杀”商品瞬间被抢光,或许你会因为没能抢到福利商品而懊恼,实际上并不是你的手速不够快,而是薅羊毛等灰产大军太狡猾。
  大家熟知的网上刷单、刷赞、刷粉、薅羊毛等业务,往往需要注册大批量的账号进行后续操作,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实名制手机号去各平台上注册账号,灰产大军正是创造这些“真实的虚拟”用户,抢走了消费者的福利。
  而灰产大军之所以经常得手,得益于一项“灰产基础设施”被开发出来,这个产品的名字是大家还陌生的“接码平台”,它的作用就是接收来自于在各大平台网站注册账号时的验证码,再通过注册脚本,瞬间生成成千上万的虚拟账号,即便抖音这样 AI 算法强大的平台都防不胜防。这也就造成了许多互联网公司的损失,而有时,这种损失甚至是巨大的。
  互联网公司难道没有对这类接码平台进行打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接码平台能在各大互联网公司眼皮子底下存活,是有一定特殊的套路和“本领”,正因如此,才使得接码平台至今仍是各大互联网公司的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
   灰产的攻防战
  “最近,雷军在抖音上直播卖货很火,特别是一些例如巨能写中性笔、体重秤等的福利商品,当这些商品开卖的时候,你认为你能够抢到,但实际上一开卖就秒没了。其实并不是这些观众的网速、手速不够快,而是还有比他们更快的人。”知情人士王力说道。
  王力向 Tech 星球揭秘,“许多羊毛党在雷军直播前,就已经准备了 5 天时间。他们利用接码平台上的手机号去注册抖音账号,5 天时间注册了近万个抖音号,并且会保持 IP 不一致,以免被抖音平台检测到同 IP,而导致封号”,这还只是第一步的预备阶段。
  等开播的时候,他们会用脚本将各个账号提前预置不同的地址和联系信息,然后去抢购。由于抖音的相关规定是,5 分钟内未支付会释放该订单,所以他们会提前将有意愿购买的人建一个群,然后就会在该群内进行售卖。
  等群里交易成功后,羊毛党会在抖音上支付该笔订单,然后找客服修改地址,或者在快递运输的中途中,将此前预留的收件信息改成买家的,最终完成整个交易。
  通过王力了解到的信息可知,一个羊毛党拥有的抖音号,并不能百分百地抢到这些低价商品。但由于账号多,所以抢到的几率也会增大。“10 个账号里至少有 4 个账号,可以抢到商品,就会赚到。”
  比如雷军这次直播带货的体重秤,以 10 元的价格抢到体重秤后,羊毛党会以 30 到 40 元的价格转卖脱手,利润是 20 到 30 元不等,而且卖得很快。由于在抖音上有众多的直播带货福利活动,所以他们作案的机会也比较多,往往一个月就能够获利几十万元之多。
  这类羊毛党的存在,对于普通用户很不公平,抖音对此也是深恶痛绝,但由于这些羊毛党操作的隐蔽性,以及活动平台方存在防不胜防的劣势,所以导致互联网平台很难根绝这种现象。
  当然,目前抖音虽无法有效监测出“接码平台”用户,但是也采取了类似于封账号的措施,虽然仍会有大量利用“接码平台”的用户去抢购一些特价商品,造成商家以及平台损失,但相比以前还是少了许多。而在以前,不仅是抖音,其他互联网平台被羊毛党卷走几千万,甚至上亿资产的事情也发生过,造成的损失更大。
  “快来薅腾讯视频的羊毛啊!一个月会员只要两毛。”一位 QQ 群的网友在群内@全体成员说,这是“接码平台”3 年前造成的一次巨额损失事件。
  2017 年最后一天,腾讯视频准备了一场“9 折开通腾讯视频 VIP”活动。但由于活动服务器后台出现异常,所以有部分用户进入活动付款页面时,发现只要 2 毛/月。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让不少捡漏的用户一次性充值好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会员。
  经腾讯官方的统计,本次系统漏洞共产生了 287 万笔订单,涉及 39 万名用户,薅走了 5000 万元,而腾讯实际订单产生的收费仅 50 万元,造成的损失巨大。
  李维曾经历过这件事情的全过程,当时在整个 QQ 群都沸腾了,大家争相去薅羊毛,下手早的人,就在自己的 QQ 号上买了几十年的腾讯视频会员。
  除了这些“散兵游勇”之外,还有一部分人发现了其中的“商机”。
  据在这场“商机”中获利的李维向 Tech 星球介绍,当时他们获知腾讯视频这个漏洞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利用“接码平台”上的手机号去疯狂注册了大量的 QQ 号,然后再以 0.2 元一个月的价格购买腾讯视频会员,一般是直接买 3 个月,“需要注意的是,从注册后到买会员这个过程,是通过开发的脚本自动完成,否则时间不够。”
  据他回忆,那天晚上,他们通过多家接码平台注册的号码多达 300 个,如果不是腾讯修复 BUG 的时间比较快,他们会注册更多的号码进行以上操作。
  紧接着,他们将这些带有 3 个月左右腾讯视频会员的 QQ 号,放到专门处理账号买卖上的平台上转手卖出,这样一个 QQ 号标价为 35 元,比在官方上开通 3 个月视频会员的最低价格还便宜 10 元。而一个 QQ 号的注册成本仅为 1.5 元,相当于一个号净赚 33.5 元,300 个号则可以获利 1 万左右,而这仅仅只是他们一个晚上所赚到的灰色收入,其他规模更大的灰产大军薅到的“羊毛”更多。
  腾讯视频方面因为是自身的操作失误,所以并没有对这些羊毛党进行大强度的追责。但是腾讯在经历过这件事后,对于再次出现的类似问题,基本采取退款并收回业务时限,严重的甚至封号处理。
  除了羊毛党外,接码平台还被应用于刷赞、刷粉等灰产上。例如,最熟悉的微信点赞、抖音点赞、微博刷粉、拼多多砍价这类量级比较大的业务,基本都是利用接码平台完成的。
  除此外,还有一部分人则通过在接码平台买验证码,然后去美团、苏宁、国美等平台上抢优惠券,然后低价卖出,以此获利,虽然这样的账号存活率不高,但是短期使用足够。
   起底接码平台:灰产的“基础设施”
  很难想象,薅羊毛、刷粉、刷赞等灰产背后的关键,原来核心是公众并不太熟知的接码平台。
  接码平台之所以不可或缺,关键在于灰产业务都需要大批量手机号,且能够接受验证码,去完成各大平台网站的账号注册,通过后续交易获利。因此,接码平台相当于充当了灰产的“基础设施”。
  “投入成本低,回报利润大,成为了众多‘接码平台’层出不穷的一个重要原因。”曾在接码平台上做运营的张帅向 Tech 星球说道。
  张帅介绍,“接码平台”本质上是一个 WebApp,它由卡商端、猫池、用户端、API、后台等几部分组成。实际上,搭建一个这样的平台,并不需要高门槛的技术,只需要做好验证码的接收,并通过网页完好地显示给用户即可。
  卡商是可以批量提供手机卡的服务商,售卖实体或者虚拟手机卡,还可进一步分为短信卡商、语音卡商;卡商单次提供的手机卡往往达到几十张乃至几百张,一个大型的平台可以接纳几百万张手机卡,这里提供的手机卡一般是虚拟运营商的注册卡,因为这类卡具有月租低的价格优势。
  而猫池则是一个能插入大量 SIM 卡的设备,猫池提供商一般会给卡商提供大量接受验证码的猫池设备。一般而言,一台普通的台式电脑连接几台“猫池”就可以形成验证码接收平台。
  每一个 SIM 卡都会产生一位虚拟的用户,例如,点赞等业务都可以靠这些虚拟用户完成。据一位刷粉网的运营人员透露,他们所提供的粉丝,绝大部分是在接码平台上注册账号生成的假用户,然后买家下单后,他们就开始操作,像刷一万的粉,一般需要一个小时,都是软件自动操作。
  为了防止被相关的平台检测到异常状态,他们会将这些账号的 IP 动态调整,而且也不是所以账号都会在同一天刷业务,可能今天用这一万个号,明天就换另外一批号,防止平台的打击。买家一般来自于微博的博主、甚至明星,还有微信、QQ 上的用户,一个月至少有几万元进账。
  而且,他们不仅可以接国内业务,从下图中可以看到,接码平台提供的手机号不局限于国内,还有国外的,因为在国外市场上同样有需求。
  一位不愿具名的从业者表示,海外的一些在线购物平台经常会发放优惠券,他们会利用国内接码平台上的国外手机注册账号,从而抢夺大量的优惠券,然后在国外的线上交易市场卖出,其业务逻辑与国内基本一致。
  接码平台运营方除了对于接刷单、薅羊毛的发起者提供服务外,还会收取一定的佣金,比如一条验证码,接码平台会向需求方收取 1 到 2 元的服务费,但一条验证码短信的成本价是 0.1 元到 0.2 元。由于,灰产需求方通过薅羊毛等,获利远高于这些,所以接码平台收取的服务佣金对于他们并不算高,各取所需。
   互联网公司如何解围?
  正是由于这些灰产的肆虐,导致各个互联网平台上的普通用户的体验受到影响,近期各大互联网平台纷纷重拳出击。
  比如,抖音在 6 月永久封禁了 2.7 万个灰产黑产等账号,腾讯 QQ 启动了为期三个月的安全专项行动“绿萝行动”。
  而微博则于今年 1 月发布通告,直接采取封禁 170\171 等虚拟运营商的手机号注册微博账号,这意味着间接阻断了接码平台对微博的影响,因为接码平台上的绝大部分手机号是虚拟运营商的,但这样做,也会导致原本正常使用虚拟运营商手机号去注册微博的用户的使用体验。
  因此,到目前为止,各大互联网平台除了封有问题账号外,并没有更好的办法去应对在接码平台上滋生的灰产,导致接码平台在与互联网各大公司的“猫鼠对抗”中,难以根除。
  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实际上,接码平台可以看做是整条灰产产业链的核心,所以治本的关键也就是如何将接码平台取缔。
  一位行业人士向 Tech 星球表示,通过对受到接码平台影响的行业大数据分析,受影响和攻击最多的前 4 大行业分别为互联网金融、电商、社交、O2O,共占到 64.7%。
  这些互联网平台为了吸引新用户,往往砸重金做各种用户拉新、促销等活动,甚至导致各种羊毛党利用接码平台攻陷各互联网平台,平台的活动经费大量的落入羊毛党的口袋中,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公司甚至被直接薅到倒闭。
  正是因为虚拟运营商的注册卡成本非常低,一张卡只需花费几元左右,而且 0 月租,仅具备接收短信的功能,相比于三大运营商对手机卡的严格监管,虚拟运营商的注册卡轻易满足了接码平台的需求,所以也被大量应用于灰产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虚拟运营商中不乏有苏宁、小米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像国美旗下的极信通信注册卡、小米移动注册卡,以及苏宁的注册卡都曾是接码平台的首选。
  在行业人士看来,虚拟运营商需加强对注册卡的管理,特别是部分互联网巨头旗下的虚拟运营业务,同样要加强管理,否则就会导致“羊毛出在自家羊身上”的恶性后果。
  为了杜绝接码平台的肆虐,互联网平台也在不断提升防御能力,而且通信行业也在讨论加强法规监管。
  8 月 7 日,在“2020 移动转售产业呼和浩特研讨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陶承怡表示,有部分虚拟运营商在今年上半年经营困难情况下,难以克服向“灰产”寻求业绩的诱惑,而此处的“灰产”实际上就包括接码平台。
  如今,相关部门也在加大打击这些违规甚至违法的接码平台的力度。
  这将是一个长期对抗的过程,互联网平台单单依靠一方面的力量,难以取得根本性改观的成效,需要聚合包括政府、运营商、平台企业等多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合力,才能最终根治这块“心病 ”。
  (备注:文中出现的王力、李维、张帅皆为化名。)
互联网
2020-08-20 15:20:00
  僵尸网络,botnet,将大量主机感染僵尸程序,从而在僵尸服务端和僵尸客户端之间形成的一个可一对多控制的网络。对于典型的僵尸网络,主要的拆除手段是“斩首行动”,通过夺取僵尸服务端的命令和控制权,从而瘫痪整个僵尸网络。
  记得多年前我的硕士论文,就是围绕如何利用蜜罐技术,获取僵尸主程序。但 P2P(Peer-to-peer, p2p)技术的引入,使得研究和分析僵尸网络更加困难。
   一、新型 P2P 僵尸网络基本情况
  8 月 19 日,安全公司 Guardicore 实验室的研究人员 Ophir Harpaz 发布消息,他们发现了一个之前从未被探查的僵尸网络,该网络使用异常先进的措施,秘密地将全球数百万台 SSH 服务器作为攻击目标。
  这个僵尸网络被 Guardicore 实验室命名为 FritzFrog。
  Harpaz 表示,Guardicore 实验室是在今年 1 月份首次发现这个僵尸网络的。从那以后,FritzFrog 已经锁定了政府机构、银行、电信公司和大学的数千万个 IP 地址。截至 8 月份,僵尸网络已经成功地感染了 500 台服务器,这些服务器服务于美国和欧洲的知名大学,以及一家铁路公司。
  FritzFrog 僵尸网络使用专有软件感染服务器,并将它们捕获到一个 P2P 网络中,将其管理分散在许多受感染的节点上,而不是依赖控制服务器发送命令和接收窃取的数据。由于该网络没有指挥和控制(CNC)服务器,因此更难被发现,也更难关闭。
   二、新型僵尸网络的 5 个特点
  1. 无文件。FritzFrog 没有目录操作和文件传输使用,它在内存中组装和执行,不会接触被感染服务器的磁盘。
  2. 不断更新。自 1 月份活动开始以来,确定了 20 种不同版本的恶意软件可执行文件。
  3. 不断学习的字典。它拥有丰富的密码本,不断学习扩展,其保留的弱密码远比以前的僵尸网络更庞大、更适用。
  4. 高效。FritzFrog 感染的服务器相互分散控制,目标在节点之间平均分配。并且,只感染网管用来管理计算机的安全 Shell 或 SSH 服务器,它以 SSH 公钥的形式创建后门,使攻击者能够持续访问受害计算机。
  5. 专有。P2P 协议是完全专有的,不依赖诸如μTP 之类的已知 P2P 协议。
  研究人员表示,基于以上 5 个特点,这是一个技术高超的专业团队投入了相当多的资源建立的高效的、难以检测的、有弹性的僵尸网络。新的代码库与快速进化的版本和仅在内存中运行的有效负载相结合,使得杀毒软件和其他终端保护难以检测到该恶意软件。
   三、新型僵尸网络的攻击进程
  成功破坏受害者后,FritzFrog 它将开始运行 UPX 打包的恶意软件,该恶意软件会立即删除自身。
  恶意软件进程以名称 ifconfig 和 nginx 运行,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怀疑。
  在启动过程中,恶意软件开始在端口 1234 上侦听,等待命令。
  为了逃避防火墙和端点保护,FritzFrog 采用了一种创新技术来逃避检测。不是直接通过端口 1234 发送命令,而是通过以下方式将命令发送给受害者:攻击者通过 SSH 连接到受害者,并在受害者计算机上运行一个 netcat 客户端,该客户端又连接到恶意软件的服务器。从这点来看,FritzFrog 的 P2P 结构并不纯粹。或者说,恶意软件服务器可能托管在其中一台受感染的机器上,而不是在专用服务器上。
  恶意软件可以执行 30 条命令,包括运行脚本并下载数据库、日志或文件的命令。命令参数和响应在指定的数据结构中传输并序列化(“编组”)为 JSON 格式。在发送之前,数据使用 AES 对称加密进行加密并在 Base64 中进行编码。所涉及的节点使用 Diffie-Hellman 密钥交换协议。
  FritzFrog 网络中的节点彼此保持紧密联系。他们不断地相互 ping 通,以验证连通性,交换对等方和目标并保持彼此同步。
  Guardicore 实验室观察到受害者目标均匀分布,因此网络中没有办法通过两个节点试图“破解”同一台目标计算机。
   四、新型僵尸网络的分析与防范
  为了渗透和分析僵尸网络,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名为 frogger 的项目,通过“注入”我们自己的节点来加入网络,并参与到正在进行的 P2P 活动中,试图交换僵尸网络用来发送命令和接收数据的加密密钥。
  研究发现,在受感染的机器重新启动之前,FritzFrog 会在服务器的“authorized_keys”文件中安装一个公开的加密密钥。该证书在弱密码被更改时充当后门。
  因此,SSH 服务器,如果没有同时使用强密码和加密证书保护,很有可能已经感染了该恶意软件。
  解决方法:
  1. 重启。重启后恶意软件就会消失,但不能保证它已经留了后门。
  2. 使用 Guardicore Labs 提供的 FritzFrog 检测脚本。
   https://github.com/guardicore/labs_campaigns/tree/master/FritzFrog
互联网
2020-08-20 15:04:03
  8 月 20 日消息,广东证监局 8 月 19 日晚间披露,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云从科技”)已于 8 月 18 日办理辅导备案登记,中信建投担任辅导机构。此举标志着云从科技正式启动A股上市流程。不过公示中并未透露云从科技具体的上市地点和板块。
  云从科技成立于 2015 年,孵化自中国科学院。云从科技是一家人脸识别技术及产品研发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算法,专注于人脸识别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在安防、金融领域数十个场景下,为银行、公安客户提供软件、硬件定制化服务方案。
  云从科技融资情况(数据来自:企查查)
  2020 年年初, 云从科技公司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注册资本从 1.2011091 亿元,变为 6 亿元。资料显示,成立至今, 云从科技共完成了 5 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过 53 亿元。最近的一次融资发生在今年 5 月,由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领投 18 亿元。
  一直以来,云从科技和旷视、商汤、依图被称为 AI 领域计算机视觉“四小龙”。在此之前,商汤、旷视均已启动上市计划。
  此前有外媒报道,商汤推迟了今年在香港进行 7.5 亿美元的首次 IPO 计划,后又有消息称商汤将转战科创板。而旷视的上市之路同样曲折,从最初积极筹划港股 IPO,到可能转而考虑科创板。
  尽管节奏不同,不过,AI 独角兽们都纷纷加快了上市的步伐。
互联网
2020-08-20 14:50:00
  腾讯科技讯,8 月 19 日,据知情人士透露,小鹏汽车公司将于本周五申请在美国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计划筹资 10 亿美元,并将于 8 月 26 日定价、27 日上市交易。
  小鹏汽车成立于 2014 年,是中国智能汽车设计以及制造商,若公司成功上市,该公司将会成为第三甲在美国上市的中国电动汽车初创企业。
  小鹏汽车于今年 8 月份完成了 4 亿美元规模的C+ 轮融资,阿里巴巴参与了投资。截止到目前,小鹏汽车上市前融资总额达 25.9 亿美元。
  小鹏汽车收入由 2018 年的 971 万暴增至 2019 年 23.2 亿元,亏损扩大至 36.9 亿元,2018 年同期亏损约 14 亿元。亏损进一步扩大主要因研发费用激增所致,该公司去年合共研发费用开支达 20.7 亿元。
  截至今年上半年,小鹏汽车亏损有所收窄,由去年 19.2 亿元收窄至 8 亿元,收入同比下跌 23.7% 至 9.1 亿元。(腾讯科技审校/金鹿)
互联网
2020-08-20 14:40:00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音乐先声(ID:nakedmusic),作者丨张家欣,编辑丨范志辉
  当你想听歌的时候,点开的会是哪个音乐 APP?
  当下,国内在线音乐市场已经形成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与网易云音乐两强相争的稳定局面,前者手握丰富版权资源,并开始向长音频布局,后者主打音乐社区,强社交属性让其脱颖而出。
  看似平静的在线音乐行业,却悄然迎来了新的搅局者。近日,抖音向部分用户推送了最新的内测版本,其中音乐功能的升级似乎透露出一个信号:短视频的精锐力量已经兵临城下。
  一方是牢握版权、垂直深耕的音乐平台,一方是流量在手、横扫互联网的短视频平台,两者相遇,在线音乐的城池会被短视频攻破吗?"城里"的音乐平台们又会怎样严防死守?至少目前看来,流媒体音乐围绕版权、流量和人的竞争,还远远没有停歇。
   在线音乐市场迎来"搅局者"
  "听全曲"是抖音此次音乐功能更新最重要的变动之一。根据《Tech 星球》报道,"听全曲"功能出现在三处,分别是短视频界面原创音乐左侧,用户评论页面的最上方,以及该曲目的介绍页面中。
  目前,只有部分用户的 APP 更新了此功能,能够提供全曲的也只有抖音音乐人的原创音乐,以及版权合作方的歌曲。毕竟是内测版本,今后可能还会出现功能延伸、植入位置、曲库扩充等方面的变动。
  UI 设计上,抖音此次更新可以看出很多音乐流媒体的影子。点击"听全曲"进入音乐播放界面后,最上方小字显示"抖音音乐",页面被专辑封面和滚动歌词占据,这是抖音首次增加歌词显示功能。下方显示歌曲进度条,用户可以暂定以及调节播放进度。底端是"收藏到抖音"按键,收藏后的音乐可在设置"我的收藏"内查找。总的来说,抖音以小程序形式内置了一个简易的音乐播放器。
  此次抖音对音乐功能的更新,算是一次低调的内测,大部分用户还需等上一段时间才能一睹真容。而在布局在线音乐赛道上,抖音其实早有预谋。短视频说到底离不开音乐,借助短视频的流量,在线音乐的创作、宣推、歌手的走红方式都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其影响之大,使得一直为他人做嫁衣的短视频平台开始认真起来,并最终付诸行动入局音乐流媒体生意。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牵扯到版权问题、用户习惯、平台竞争等方方面面。
  将来人们会把"在抖音上听歌"当做一种日常娱乐吗?这就要看抖音做好这件事的决心和落实的力度了。
   字节跳动的音乐野心
  从 QuestMobile 统计的数据来看,2020 年 3 月抖音月活跃用户数达到 5.18 亿,同比增长 14.7%,月人均使用时长为 1709 分钟,同比增长 72.5%。抖音的流量优势毋庸置疑。
  这种优势落实到在线音乐,就等于一架爆款制造机,《海草舞》《野狼 Disco》《芒种》《学猫叫》等抖音神曲早已火遍全网。QQ 音乐和网易云音乐的热歌榜中,前十至少有一半火于短视频。
  短视频总是离不开 BGM,短视频内容与音乐的天然关联,使得在抖音听到好听的歌,用户习惯于去音乐平台寻找完整版本。网易云音乐、QQ 音乐等平台都设置了相关的抖音热歌榜,来帮助用户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这种现象既是抖音流量的证明,但也暴露了其面临的尴尬处境:音乐是短视频的辅助和灵魂,抖音也只是音乐平台的导流工具。
  造成这种现象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抖音音乐的版权短板。在版权方面,抖音尚无法形成与腾讯音乐娱乐、网易云音乐的有效抗衡。此前,抖音靠全资收购 musical.ly,获得了索尼音乐、华纳音乐、环球音乐短暂的 1 年版权使用权,2019 年 4 月,字节跳动与三大唱片公司开始了新一轮的版权谈判。但由于双方授权费用产生分歧,最终谈判陷入僵局。
  抖音也是 Apple Music 合作伙伴计划的一员,目前没有被"听全曲"内测选中的用户,还是需要连接到 Apple Music 来获得完整歌曲。
  只要版权问题存在一天,网易云音乐、QQ 音乐等在线音乐平台还会是用户的首选。版权资源之外,用户体验、社区文化、运营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用户的选择,网易云音乐的突围就很能说明问题。
  付费习惯上的不同,也在抖音与音乐平台之间划下了明确的分界线。对抖音来说,音乐功能"只是为了创意服务",并没有带来直接的盈利点,对版权成本的接受度也就不如垂直类的音乐平台。而已经习惯免费观看短视频的用户,在音乐功能上线后,短时间内也很难接受抖音平台内的付费。
  对比来看,音乐平台凭借创新体验和服务在音乐付费的路上已经做了诸多探索,且取得初步成功。据网易 CFO 杨昭烜在网易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披露,网易云音乐 Q2 营收继续保持同比三位数增长,而腾讯音乐娱乐的在线音乐付费用户达到 4710 万,同比增长 51.9%,付费渗透率达到 7.2%,增速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但不管怎样,成为导流工具都不是抖音的本意,在流量这门生意上,短视频还没有怕过谁。肥水不流外人田,字节跳动也试图通过音乐产品、版权合作、生态搭建等动作实现在在线音乐领域的业务增长。
  2018 年,字节跳动上线了一款音乐社交 APP 音遇,还入选了七麦数据评选的《2019 年度最具实力应用榜 Top300》。2019 年 10 月,字节跳动传出正在研发音乐平台"音乐帮"的消息,新产品走的是音乐社区的路线,许多人将其视为字节跳动对标网易云音乐的一步棋。目前该产品尚未问世,倒是抖音本身的音乐功能得到了升级。
  这几年,字节跳动也一直在加强音乐版权的采买,从日本唱片公司 Avex(爱贝克思)到周董的杰威尔,从华纳音乐到数字音乐公司 Believe,旗下曲库正在不断充实。2019 年底,抖音与 TME 达成了音乐转授权合作,算是曲线救国。
  但用它山之石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在音乐生态的搭建上,抖音也基于流量优势加入了扶持原创音乐人的大军。根据官方数据,2020 年加大力度推出的"抖音音乐人亿元补贴计划",超 3 万首参赛歌曲播放量达 70 亿以上,获赞突破 3 亿,通过曝光资源、现金激励等多维度扶持留住音乐人。
  但毫无疑问,无论字节跳动的音乐野心有多大,都必须先从版权这个最基础的问题下手。打破音乐平台"就是歌多"的高墙,让用户有歌可听,才能立住抖音在在线音乐领域的新形象。
   短视频平台入局,对在线音乐意味着什么?
  短视频的音乐有很明显的特点,它们能够以接近工业化的流程进行生产,从而获得更大几率的走红机会。而这种规律,也反映到了抖音音乐的创作之中。
  几十秒的副歌部分,成为短视频音乐人们的创作重点。他们通过前奏缩短或副歌前置,让用户一打开视频就听见洗脑的旋律。在歌曲反馈上,根据用户反馈同步创作成为常态,许多短视频歌曲就连歌名也是粉丝取的。
  以头条系大数据算法为基本逻辑,抖音可以说是重构了整个产业的音乐宣发生态。知名音乐人不得不转移新歌的宣传阵地,王力宏的最新单曲《南京,南京》选择抖音作为全网独家首发平台,形式也是抖音喜闻乐见的 demo 版本,鹿晗则以直播吃火锅的方式在抖音宣传新歌《这就是我》。吴青峰、张靓颖、胡彦斌、周笔畅等歌手都在宣发中将抖音纳入了行程。
  除了重构传统宣发方式,抖音也让资源不够的新人也能以一种黑马之姿进入大众视野。《快乐男声》全国第五的焦迈奇,通过将新歌《莞得》改名为更适合抖音传播的《我的名字》,再配合一系列抖音传播规律,使歌曲迅速走红,获得众多抖音用户的翻唱,最终登顶音乐平台的各大榜单。
  曾经 QQ 音乐三巨头是网络歌手的代表,但现在更多是由短视频平台来推动草根歌手的走红。陈雪凝、花粥、隔壁老樊都由抖音走向全网,登上《歌手》舞台的摩登兄弟则更是走向主流的成功案例,目前其抖音粉丝 2923.9 万,获赞 2.6 亿次,依然保持着超高人气。
  这些靠着短视频爆火的网红歌手,在走红后不约而同会选择入驻音乐平台,这也是促使抖音认真考虑入局在线音乐的动因之一。抖音用户不是奔着音乐去的,平台属性也并非以音乐为核心,流量带来的粉丝转化率不高。换言之,音乐不只有宣推这一个环节,更需要后续发展的土壤。
  抖音入局在线音乐,对双方来说都属于挑战与机遇并存。对于广告收入占大头的抖音来说,最直接的便是基于庞大的音乐流量,做成一个 to B 和 to C 的双边市场。已经培养起付费习惯的音乐用户,也可能成为抖音的变现新机遇。
  不过,此前在音乐平台需要付费购买的《Mojito》,到短视频平台就可以免费收听,进行二次创作,也引发了短视频是否会反噬音乐平台的付费模式的争议。随着抖音内测音乐功能,后续结果如何,也值得观察。
  话说回来,目前的抖音还无法与音乐平台正面硬刚,两者其实依旧保持着一种竞争中合作的关系。从音乐平台来看,各家都加速短视频布局,短视频与音乐在发展中进一步捆绑。
  8 月 3 日,网易云音乐与抖音在音乐人扶持、音乐版权、音乐 IP 等方面宣布了合作,表示要共同致力于"音乐+短视频"内容生态建设,抖音也在 APP 内增加了"网易云"的相关板块。
  合作之外,布局自家的短视频业务也很重要。腾讯重点发展微视,为其打通了 QQ 音乐在内的资源库。网易云音乐更是推出了云村 Mlog,用户可以发布图文+配音的动态,或是直接发布带音乐、简单剪辑后的视频内容,并屡次宣布百万、千万级的短视频扶持力度。
  抖音的音乐野心注定要分食在线音乐的蛋糕,但它也确实用多样化的用户需求,推动着音乐平台的自我完善。只是音乐播放器的话,抖音也能做,音乐平台不得不拿出社交、创作等更深层次、更垂直、更用户友好的吸引点。
  可以确定的是,在线音乐已经形成的格局迎来了新的搅局者,各平台也将展开新一轮的攻防战。在竞争中获得进步是商业社会的规律,先驱者要与时俱进,后来者也要勇于发起挑战。当在线音乐面临的竞争往良性发展,并使音乐人获得更多扶持,用户获得更多优质服务,行业也能因此更加规范完善。
   先声话题
  话题内容:你会用抖音听歌吗?入局在线音乐,抖音最大的风险在哪?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将会在本周发布的文章推送内,从所有留言评论中,择优挑选 2 位读者,各送出先声精选的好物一份。获奖名单将在每周日的“先声周报”栏目中公示,请保持关注。
  作者介绍:本文为音乐先声原创稿件,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我们/请联系微信:chumo_01
互联网
2020-08-20 14:28:00
  智能手机圈的跨界联名合作已经成为业界常态,尤其是一些顶尖的汽车品牌,像是兰博基尼版 OPPO、保时捷版华为、迈凯轮版一加纷纷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如今 iQOO 品牌也迎来了自己的联名,而它选择的合作伙伴为 BMW M。
  8 月 17 日,iQOO 正式推出旗下 5G“性能旗舰”——iQOO 5 系列,不仅带来了引领行业“闪充革命”的 120W 超快闪充技术,也将很多配置都顶到了头。
  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iQOO 几乎是中国成长最快的新品牌之一,无论是销量还是品牌都呈现了一副上升态势,但与此同时,伴随着全球智能手机销售疲软的市场环境,如何精准定位用户、塑造品牌形象成为了这个 vivo 子品牌的关键词。
   愈加清晰的品牌定位
  在发布会上,iQOO 与 BMW M 的合作值得让人推敲,它在宣布正式成为 Motorsport 全球顶级合作伙伴的同时,也推出 iQOO 5 Pro 赛道版与传奇版产品。
  与其他品牌的跨界合作相比,iQOO 品牌这次与 BMW M 的联名更加相得益彰,一个是手机圈的强悍实力派选手,一个是代表着汽车圈对赛道和速度的终极信仰,品牌调性极为贴合,也让很多人对于 iQOO 的品牌形象更加立体。
  谈到为何选择跟宝马M赛车的合作,iQOO 中国市场总裁冯宇飞表示,“当时双方的合作可谓一拍即合,但是和 BMW M 还是谈了蛮久的,并不是说决策很久,而是花费了很长时间来探索如何为用户呈现一款极致的产品。”
  BMW M Motorsport 是 BMW 运动精神的体现,是 BMW 对性能以及操控更极致的追求。在「手机赛道」上,iQOO 一直专注于提供性能强悍,体验极致的科技产品。
  以 iQOO 的品牌调性而言,它想要传达一种“生而强悍,探索科技”的理念,冯宇飞也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具体场景,iQOO 想要营造的是当你打开游戏的时候,仿佛置身 LPL 赛场跟中国最顶级的电竞选手一样畅快地享受游戏体验,这种感觉就像是开启 BMW M 赛车发动机的一瞬间带给你完全不同的驾驶乐趣那样。
  类似这样的跨界出圈对于 iQOO 品牌来说并不陌生,就在昨晚刚刚落下帷幕的 2020 王者荣耀职业联赛 KPL 春季赛总决赛中,作为 KPL 的重要合作伙伴,iQOO 旗下多款手机凭借强悍实力成为了 KPL 联赛的官方比赛用机,iQOO 可谓怒刷存在感。
  iQOO 与 KPL 的合作始于 2019 年,从去年初代开始,每代 iQOO 手机都会成为最新的 KPL 官方比赛用机,iQOO 5 已成为新一代 KPL 秋季赛官方比赛用机,而且新品还为用户带来了多项《王者荣耀》专项更新。
  这样一来, iQOO 的品牌调性和发展路线就显得非常清晰,用冯宇飞的话总结而言,就是“强悍性能、探索科技”,将顶级的科技融入低调的外表中。
  正是这些独特的在品牌之上的精神诉求,才造就了如今的 iQOO 品牌,如果说在一年半之前你还不清楚这个品牌为何存在,那么以现在的视角再来看 iQOO,你会感受到很多清晰的标签,并且这些标签都融到了产品和服务。
   iQOO 如何诠释“满分旗舰”
  新品 iQOO 5 系列性能旗舰的推出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iQOO 将它所强调的性能和科技,全部都落到了 iQOO 5 系列实实在在的体验中。
  早前,冯宇飞曾发布公开信称,“要给酷客们带来拥有极致性能和一流电竞级体验的产品,做最懂你们的手机品牌,让每一次相逢都充满期待。”
   1、闪充技术正成为品牌基因
  如果说每台新品都有一个期待,那么在 iQOO 5 系列最受期待的当之无愧就是 120W 超快闪充,冯宇飞在发布会上表示,“这是一个用了就回不去的体验”。
  在手机性能大幅提升、网络环境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充电速度已成为影响用户体验的重要维度。iQOO 5 Pro 搭载革命性的 120W 超快闪充,可实现 15 分钟熄屏状态下将电池充至 100%,是智能手机充电体验的一次质的飞跃。
  iQOO 5 Pro 首发 6C 电芯和行业领先的 98.5% 转化率电荷泵芯片,并且通过了德国莱茵TÜV安全快充系统认证,历经 9 大类 41 项测试。此外,iQOO 5 搭载的 55W 超快闪充也可让手机在 30 分钟内充至 79%,帮助手机快速“回血”。
  依照德国莱茵TÜV的安全快充系统认证,产品会对电芯的过流、过压、过温、过冲、热滥用、跌落、温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测试,以保证电芯的使用安全。这一点在设计之初 iQOO 就有“更接近本质”的思考。
  iQOO 对于闪充技术的不断追求是其品牌坚持“强悍性能、探索科技”的最佳例证,这项技术已经成为了品牌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去年 3 月品牌创立之初,iQOO 首款产品就搭载了 44W 超快闪充技术,采用双电荷泵芯片充电方法,可在 15 分钟充至 50%,首次亮相就挑战了行业快充的高水准,过去一年,iQOO 相继在不同定位产品上搭载 55W/33W 等不同规格快充技术,包括如今的 120W 闪充在内,持续处于行业头部水准。
   2、多维度打造电竞级体验
  在 iQOO 看来,电竞级体验并不等于 iQOO 做的是游戏手机,尽管 iQOO 5 系列搭载了骁龙 865 旗舰级处理器,拥有更优秀的屏幕显示与触控体验,但是它为游戏玩家提供的专业级的电竞体验还不止于此。
  iQOO 5 系列针对游戏场景对手机系统进行了一系列优化,涵盖了操控、视效、散热等许多方面,甚至在高度真实机械键盘这些小的产品细节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基于体验的设计。
  操控方面,iQOO 5 系列提供了非专业游戏手机中最强的 240Hz 触控采样率及优秀的立体双扬、线性马达,触控操作更加快速、顺畅和跟手,配合 Monster Engine 震感系统、4D 游戏震撼等多重功能,为用户带来畅爽、逼真的沉浸式震感体验。
  屏幕作为呈现体验的关键环节,iQOO 5 系列也非常重视,新品搭载三星 120Hz 超视感柔性屏,其中 iQOO 5 Pro 为 3D 柔性曲面屏,采用广受欢迎的钻石像素排列,不但拥有功耗低、高响应速度等天然优势,还可实现每秒 120 帧画面,是传统 60Hz 屏幕的 2 倍,体验更加平滑,跟手性也更好。
  散热是 iQOO 品牌的核心关注点之一,而在全新的 iQOO 旗舰产品上,采用了大幅升级的超导 VC 液冷散热系统。在环境温 26 度的情况下,疾速充电时,机器表面温度可维持在 40-40.5 摄氏度,为用户带来适宜的机身温度。
   已实现从 0 到 1 的过程
  从产品力本身来看,iQOO 5 系列其实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特点,作为一款旗舰产品,它对于引领整个品牌向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智能手领域,成立仅仅一年多的 iQOO 算是个不折不扣的年轻品牌,它虽然是 vivo 孵化的子品牌,但是更强调自己的要独立于 vivo 运营,所以它必须要突破 vivo 手机的固有定位和形象,实现全新的尝试。
  谈到早期 iQOO 起步阶段,冯宇飞坦言称,“刚开始做 iQOO 的时候真的是内心一点底儿都没有,实际上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它就像是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你不知道能把他能培养成什么样的,一切都是未知的。”
  反观整个行业,智能手机界刮起了一股强势的子品牌旋风,背靠华为的荣耀、强势独立的红米、海外市场大获成功的 realme,这些都是发展迅速的代表,在这个市场环境下,留给 iQOO 这个后起之秀的压力也不小。
  对于很多国产手机厂商来说,子品牌都是当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了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的一种必然选择,它的内在驱动力如果本质上来讲,就是想要通过差异化来提升品牌形象从而增加市场份额,要是和主品牌做出区分成为增量市场,而不是瓜分主品牌的市场,iQOO 的存在也是这个逻辑。
  当前,iQOO 目前已经形成了以 iQOO 5 系列为代表的完整产品家族,覆盖了越来越多的细分市场,走完了从 0 到 1 的这一段最艰难的历程,这也让 iQOO 更加坚定此前制定下的“强悍性能、探索科技”的发展路线。
  在冯宇飞看来,iQOO 和 vivo 是互补关系,如果说 vivo 是人文之悦,iQOO 实际上是探索之悦。所谓探索,一方面是指 iQOO 会在性能和电竞赛道上不断探索、进步,另一方面则是寄予 iQOO 在未知的赛道上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本文首发钛媒体 APP,作者/李玉鹏)
互联网
2020-08-20 14:00:00
  京东物流 CEO 王振辉在今日发布全员信,宣布京东物流将进行使命愿景、组织架构和品牌形象的三大升级,JDL 所代表的京东物流全新形象首次公开亮相。他表示,京东物流将以更年轻、更科技、更开放的形象开启下一个征程,更好地朝着全球领先的供应链物流企业迈进。
  王振辉表示,京东物流的使命将升级为“技术驱动,引领全球高效流通和可持续发展”,愿景将升级为“成为全球最值得信赖的供应链基础设施服务商”;组织架构将升级为“梦想 787”:即全国 7 大区域、8 个前台和 7 个中后台;品牌形象将更新为“JDL”,其中 JD 即京东,是京东物流发展的根源和价值观指引,L是 Logistics(物流),也是 Lead(引领)、Link(链接)、Less(简捷)和 Love(爱)。
  2007 年起,京东力排众议,开始自建物流,但京东物流注册成立公司是在 2012 年 8 月。王振辉表示,过去 8 年,在消费升级和互联网驱动下,物流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
  这 8 年中,京东物流在全国布局了超过 750 个大型仓库、约 1800 万平米物流基础设施,存储运营超 600 万个 SKU 的商品,累计运送了超 5000 万吨物资。京东物流员工超过 20 万,物流网络覆盖了大陆地区 100% 的区县,并深入到了广大的乡镇村头,将技术驱动下的当日达服务做成了中国速度的重要标准。
  8 年实现飞速发展,王振辉认为京东物流坚持做好三件事。 一是做长期的事。长期的事靠决心和坚持,从最早北京凤凰岭的仓库开仓,到正在进行的第三次仓网下沉,京东物流的基础设施布局从销地延展到产地;同时,京东物流始终坚持对技术应用和研发的专注和投入,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和全流程效率。 二是做平凡的事。做好平凡的事就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京东物流坚持“上午下单下午收货”,坚持上门服务,坚持“春节也送货”,把高品质服务做成标准要求。 三是做共行的事。共行才能长远。京东物流坚定开放战略,3 年来从企业物流走向物流企业,从服务“京东零售”到服务数十万商家与社会机构。
  (本文由钛媒体 APP 发布)
   以下为全员信原文,略经钛媒体编辑:
  《只争朝夕,看万山红遍——致京东物流兄弟的一封信》
  亲爱的兄弟们:
  8 年前,我们正式注册了物流公司,京东物流拥有了自己的“出生证”。
  过去 8 年,在消费升级和互联网驱动下,物流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成为链接人与美好生活的基础方式。京东物流有幸见证并参与创造了这个黄金时代。
  过去 8 年,我们在全国布局了超过 750 个大型仓库、约 1800 万平米物流基础设施,存储运营超 600 万个 SKU 的商品。
  过去 8 年,我们共计运送了超 5000 万吨物资,相当于搬运了近 4 个西湖的水量,超过 20 万兄弟们为广大客户提供着有速度更有温度的服务。
  过去 8 年,我们的物流网络覆盖了大陆地区 100% 的区县,并深入到了广大的乡镇村头,在技术驱动下的当日达服务,已成为中国速度的重要标准。
  我们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我们?
  做长期的事。长期的事靠决心和坚持。从最早北京凤凰岭的仓库开仓,到今天正在进行的第三次仓网下沉,我们的基础设施布局从销地延展到产地,从仓库到枢纽到营业部,为缩短产销链接铺路架桥。从 2014 年上海“亚洲一号”的运营,到全球首个全流程无人仓、首个 5G 智能物流园区的落地,从给每个消费者实时的送达承诺,到帮助小哥进行配送路径优化,我们对技术应用和研发的专注和投入,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和全流程效率。
  做平凡的事。我们相信,做好平凡的事就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平凡是“上午下单下午收货”,是每一次上门服务,是“春节也送货”,是敢于把高品质服务做成标准要求。平凡是疫情期间开通救援物资的义务运输通道,是保障医疗及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是运送医疗救援队行李、派发教辅资料,是紧急承建应急物资供应链管理平台,是进驻河北高碑店农副产品基地,确保北京市民的餐桌食材不断档。平凡是用一个个包裹传递“爱与信赖”。
  做共行的事。共行才能长远。我们坚定开放战略,3 年来京东物流从企业物流走向物流企业,从服务“京东零售”到服务数十万商家与社会机构,越来越多的客户逐步把全部物流业务交给我们,很多还使用了我们的技术服务,我们的合作模式案例还进入了客户的企业展览馆。让一体化供应链走向全社会,服务更多消费者和客户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以共生生态驱动行业进步,共同实现社会供应链效率的提升。
  我们如同一个青少年,蓬勃向上,京东物流会始终坚持“客户为先”的价值观,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获得更多客户的信赖。为了更好地朝着全球领先的供应链物流企业迈进,我们将做三个升级:
  使命愿景升级。京东物流的使命将升级为“技术驱动,引领全球高效流通和可持续发展”,愿景将升级为“成为全球最值得信赖的供应链基础设施服务商”。我们坚信,为了客户体验自建物流的决心让我们走到今天,开放战略、技术驱动和全球化视角将让我们走得更远。
  组织架构升级。京东物流的组织架构将升级为“梦想 787”:即全国 7 大区域、8 个前台和 7 个中后台。“787”是波音首架超远程客机的代号,代表着革命性的技术改进和环球梦想的实现,也将代表我们以更坚实的组织基础,以技术为驱动,实现持续的高质增长。
  品牌形象升级。京东物流的品牌形象将以更年轻、更科技、更开放的形式与大家见面。JDL 中的 JD 即京东,是京东物流发展的根源和价值观指引,L是 Logistics(物流),也是 Lead(引领)、Link(链接)、Less(简捷)和 Love(爱)。用更简捷的产品、更前沿的技术,实现更广泛的链接、提供更温暖的服务,是我们持续的追求。
  8 年已过,更好的 8 年正在路上。
  下一个 8 年,京东物流将在新的使命愿景指引下,以全新的品牌形象和更加开放的发展战略,与更多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和高品质物流产品,提升客户体验和行业效率。通过全场景的物流技术体系搭建和数字化赋能,加速产业供应链变革。推动网络下沉和产销链接,为供应链国家战略和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贡献力量,并积极探索中国物流走向世界之路,成为全球领先的供应链物流企业!
  更好的 8 年,我们拥抱创变,积微成著,给客户带来更大价值,为消费者带来温度。
  更好的 8 年,我们心怀梦想,成己达人,京东物流一定会成为每位兄弟的骄傲,点亮激情创造奇迹。
  更好的 8 年,让我们一起,只争朝夕,看万山红遍!
互联网
2020-08-20 13:50:00
  今日,京东通知商家禁用申通发货一事引发关注。京东也就此事进行了回应。
  今日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报道,京东近日在卖家论坛里挂出《关于合作快递服务调的通知》,要求商家停用申通等几家快递公司产品,及时切换快递供应商,如不切换将影响到商家正常发货。
  该知情人士称,京东通知是 7 月 24 日下发的,目前京东的商家后台发货列表已经没有申通的选项,客服通知使用申通的商家必须尽快切换其他快递,到 8 月 31 日将全部停止商家选用申通发货功能。
  在“京东禁用申通”一事引发关注后,京东开放平台回应称,京东开放平台暂停与申通的合作是因为 双方的合同已经过期,且并未就续约达成一致。
  京东开放平台还表示, 双方合同到期时,阿里通过战略投资成为了申通的实际大股东,但阿里方面并未响应京东的合作需求。 “2019 年 6 月,申通与京东开放平台的合同到期之后,双方就续约问题也在不断沟通。同一时期,阿里巴巴集团通过战略投资成为了申通的实际大股东,因此,京东物流也对等提出了入驻阿里旗下电商平台的合作需求,但至今也没有得到响应。”
  京东表示,本着公平、对等、共赢的合作原则,京东与申通无法就续约问题达成一致,只能暂停合作。但我们的合作大门始终继续敞开,期待与申通面向未来,寻找新的合作机会。
  京东还补充道,目前,中国邮政、顺丰、中通、圆通、韵达、壹米滴答、众邮快递等 50 余家国内主流的快递物流企业均与京东开放平台保持正常合作,京东平台商家可以自由选择,订单履约及运营不会受到影响。
  2019 年 3 月,阿里巴巴先是以 46.6 亿收购了申通的股权,马云间接持有申通 14.65% 的股权。同年 7 月,阿里又斥资百亿入主申通快递,收购了申通 31% 的股份。有分析称,两次的股权转让,让阿里成为申通快递的实际控股人。
  公开信息显示,2019 年菜鸟出资约 47 亿元入股申通,并且在 7 月再度与申通签订 3 年期总行权价值 99.8 亿元的购股权。申通成为继百世、圆通、中通后第四家被阿里入股的头部快递企业,目前通达中仅剩韵达没有被阿里入股。
   以下为京东开放平台回应:
  1、京东开放平台暂停与申通的合作是因为双方的合同已经过期,且并未就续约达成一致。
  2、2019 年 6 月,申通与京东开放平台的合同到期之后,双方就续约问题也在不断沟通。同一时期,阿里巴巴集团通过战略投资成为了申通的实际大股东,因此,京东物流也对等提出了入驻阿里旗下电商平台的合作需求,但至今也没有得到响应。本着公平、对等、共赢的合作原则,京东与申通无法就续约问题达成一致,只能暂停合作。但我们的合作大门始终继续敞开,期待与申通面向未来,寻找新的合作机会。
  3、目前,中国邮政、顺丰、中通、圆通、韵达、壹米滴答、众邮快递等 50 余家国内主流的快递物流企业均与京东开放平台保持正常合作,京东平台商家可以自由选择,订单履约及运营不会受到影响。
互联网
2020-08-20 13:40:00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音乐先声(ID:nakedmusic),作者丨 Echo、范志辉
  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视性已成为当代文化生产、传播和接受活动的重要维度,我们无可置疑地迎来了一个高度视觉化的社会文化形态。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视觉图像的幽灵,在当代社会中徘徊。"
  在此背景下,音乐也逐渐走向视觉化传播,视频和音乐的深度融合使得它们互为推力,互相成长。这一新的传播逻辑不仅拓宽了音乐的内容边界、鼓励音乐人的多形态发展,也倒逼唱片公司不得不改变,极大地重塑了音乐产业对的传播消费模式。根据国际唱片业协会发布的《2018 年音乐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全球 86% 的用户通过音视频流媒体听歌,其中 52% 的人通过视频的方式收听音乐。
  从互联网发展进程来看,YouTube 首先将"听音乐"变为"看音乐",TikTok 则进一步将其变成"玩音乐",探索更具创意的音乐与视觉的互动形式。那么,对于当下的音乐产业来说,YouTube 和 TikTok,谁才是真正的"颠覆者"?
   5% 内容占据 22% 观看量,YouTube 音乐视频有何魔力?
  据分析公司 Pex 发布的 2019 年《YouTube 现状报告》显示,去年音乐在 YouTube 上变得"更有价值",在平台上观看次数超过 10 亿的视频中,音乐占了 83%。正如 MBW 早在 4 月份之前报道的那样,尽管仅占平台所有内容的5%,但音乐实际上占去年所有观看次数的 22%。
  音乐视频正在成为 YouTube 平台的最大流量池。就每个视频的观看次数而言,音乐已成为该平台的第一大类别。根据 Pex 的调查,音乐每分钟的观看次数为 2944 次,是娱乐次数的两倍以上,约为游戏的 22 倍。
  音乐视频成为 YouTube 上最受喜爱的视频种类并不让人惊讶,因为音乐本就是拥有最多受众的流行文化商品,也是最经常被反复观赏的艺术品类。值得探讨的是,相较于音乐流媒体平台提供的纯聆听式音乐,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在 YouTube 上观看音乐视频?
  其中最不可忽视的自然是 YouTube 的超级平台效应。作为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 月活用户数已经突破 20 亿,而全球最大的音乐流媒体 Spotify 的月活用户数才刚达到 3 亿。YouTube 以压倒性的流量优势,吸引了大量音乐人和唱片公司入驻平台,建立频道、上传视频,成为歌曲首选的宣发渠道。
  而且 YouTube 的 UGC 模式也极大地减少了上传歌曲的成本,简化了流程,降低了创作者进入音乐市场的门槛。对于 Spotify 这样的流媒体,他们需要直接和唱片公司及版权持有者们打交道,并支付给他们高昂的版税;但 YouTube 的内容只需依靠用户上传,加上数字千年版权法案(DMCA)的保护,大多无需同版权所有者打交道。
  这也就意味着,相较于流媒体平台上制作成熟的歌曲,YouTube 的音乐视频不仅具有更易接受的视觉形态,发布门槛也更低,也具有更野生的、天然的、种类更为丰富的音乐。无论是专业创作者精心制作的视频,还是小镇青年的随手拍,YouTube 都提供高清、高码率、高通达的视频托管服务。
  丰富的 UGC 内容和巨大的流量背后,也有 Google 对 YouTube 的技术和资源支撑,更重要的当然还有集团孵化的全球化业务下的规模优势。
  Google 对 YouTube 的收购是 YouTube 发展历程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在当时不仅解决了 YouTube 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和版权诉讼问题,提供了一流的流媒体技术支持,更将 YouTube 变成了一个全球化产品。如今的 YouTube 音乐视频不仅可以实现内容聚合,还依据风格、地区等标签建立了多个音乐频道,具有国际社交的传播特点,成为世界各地音乐群体交流学习的公共内容社区。
  回溯 YouTube 更早的历史,也可以看到音乐与 YouTube 的联系一直颇为密切。美国著名 IT 网站 PC World 在 YouTube 成立五周年之际发表文章,分析 YouTube 诞生以来对美国民众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文章称,MTV 电视台在 2010 年宣布将把 music television 从其 logo 中去掉,标志着音乐视频的电视时代结束,转向网络化,即 YouTube 发展。这是因为,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YouTube 都被视为是 MTV 的非官方网站。
  在当时,YouTube 点击量排名第三的视频就是歌手 Miley Cyrus 的音乐视频《7 Things》。紧接着,两年后的夏天,90 后一代亲自见证了一个名为《江南 Style》的音乐视频是如何在短短 24 小时内不断刷新数据记录,爆火全球。随着 YouTube 用户规模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病毒音乐视频在这个平台上产生,如筷子兄弟的《小苹果》、西班牙洗脑神曲《Despacito》,YouTube 凭借病毒音乐视频成为全球流行文化产业最不可忽视的阵地之一。
  《江南 style》作为 5 年间 YouTube 上点击量最高的视频,在 2016 年被另一个并不洗脑的音乐视频超过——《See You Again》。这首歌是为《速度与激情7》创作的,并致敬已故演员 Paul Walker。《See You Again》在 2015 年是全球最畅销歌曲,MV 则将通过将《速7》的电影场景融合进音乐中,以视觉冲击更大程度地调动了观众情绪,从而完成了病毒式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 YouTube 榜单前 50 中的 47 个视频都是 MV,近几年 YouTube 视频的博主也越来越呈现出高产和专业化的趋势,加速了 MV 成为 YouTube 最热视频的趋势。也就是说,YouTube 对传统音乐产业越发重要。
   YouTube 和 TikTok,谁才是音乐产业的"颠覆者"?
  YouTube 的音乐视频以视觉化的图像去诠释并丰富了原本只属于听觉层面的音乐,并凭借其巨大的流量颠覆了 MV 时代音乐视频的配角角色,但其实其病毒式传播的关键仍在于用户的贡献。
  作为最大的视频内容聚合平台,YouTube 提供了跨界文化生长的土壤,用户可以在其中连接、共享和激发创意。当用户借助于视频、音乐素材,剪辑了一个又一个易于引发传播的音乐视频,YouTube 掀起的这股"看音乐"的浪潮与 TikTok 在全球的走红浪潮背后的逻辑几乎一致。
  TikTok 作为后起之秀,不仅开始和 YouTube 一样负责推动全球热门歌曲,例如 Lil Nas X 的《Old Town Road》和 Drake 的《Toosie Slide》,也让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歌手在一夜之间成为新锐偶像,如 Doja Cat、Arizona Zervas 和 Megan Thee Stallion。
  更特别的是,它凭借更精准的算法创造了沉浸式、场景化的音乐体验;以更短的视频内容,创造了一个更为民主的音乐环境;通过鼓励更为多样的视觉与音乐的结合方式,将流行的机会更多交给了创意,而非专业。
  上个月,TikTok 的全球音乐总监 Ole Obermann 在接受 MBW 的采访时表示:"在 TikTok 上真正让我惊讶是,一个独立音乐人不需要任何相应的行业资历就可以创造出一条病毒式传播的短视频。相对于其他平台而言,这是非常独特的,它显然为任何类型的音乐人都铺平了道路。"
  YouTube 和 TikTok 走红背后都离不开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且与用户的 UGC 互动参与息息相关,对音乐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推动音乐爆款作品的诞生,同时让大量的素人长尾作品获得被关注的机会。
  不同的是,短视频相较长视频,其创作门槛更低,娱乐性也更强,病毒式传播的潜力更为巨大,从而吸引了更为广泛的受众参与创作。换句话说,相较于 YouTube,TikTok 的 UGC 模式更为极致。
  一位拥有 20 万粉丝的 YouTuber Simply Luke 曾经做过一期关于他在 TikTok 上一天能涨多少粉的 YouTube 视频,那天他发了很多个短视频,有几个呈现了病毒式传播,让他一天之内就从 0 个粉丝涨到了 65000 个粉丝。然而,在 YouTube 上他花了一年时间才得到这么多订阅。
  不过,音乐在 YouTube 和 TikTok 上的内容属性和地位并不等同。在 YouTube 上,音乐更多是作为一种内容品类出现,而 TikTok 上的音乐只是视频制作的要素之一。也就是说,音乐是 TikTok 不可剥离的一种元素,虽然不可缺少,但是其本身并不在 TikTok 平台上构成独立的内容,音乐在 TikTok 上被突出的是工具属性,而非内容属性。如果说 YouTube 上的音乐视频是用图像来凸显音乐,那么 TikTok 上则是用音乐来配合图像。
  《Sales displacement and streaming music: Evidence from YouTube》中的研究结果证明,YouTube 上的音乐视频对实体专辑销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替代效应"。但如果剔除掉 Billboard200 的 Top20 专辑,替代效应则迅速下滑,这说明了广告效应弥补了替代效应,即对于非特别知名的歌手和专辑,YouTube 的广告效应是非常强的。
  从这一角度看,YouTube 音乐视频对音乐单曲同时起到"替代"和"推广"的效果。而此前周杰伦《Mojito》在音乐付费上的反响略普通,也被质疑与开放短视频渠道有关,因此,时长仅为 15 秒的短视频似乎也有可能和 YouTube 一样存在"替代"作用。
  正如抖音在国内口碑的两极分化,音乐行业对 TikTok 也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短视频是音乐产业的未来,有人则认为这是用"唯流量论"绑架音乐的未来。
  目前,短视频中的音乐价值无论对于创作者还是版权方,都还没有完全激发出来,且短视频上的音乐并没有质量上的严苛要求,而更多是好玩的二次创作。虽然打通它与音乐流媒体平台之间的桥梁或许能助力音乐的内容传播,但能够激发创意生产的还是娱乐这一目的。对于音乐产业的内容端来说,这一特点让人喜忧参半。
  音乐如何与视觉更好的结合,如何最大程度实现视频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是评价这两种视频产品对音乐产业产生影响的关键指标。从现状来看,YouTube 在前者做得更好,TikTok 则在后者做得更好,两者似乎有点不相上下。
  但从当下趋势来看,如今的数字内容产业越来越沿着终端化、平台化和碎片化的趋势发展,我们正在全面迎来短视频时代,TikTok 对音乐产业的影响将更为直接、快速,引爆的能量更大,不论是从音乐的推广还是创作,短视频的影响虽倾向于潜移默化,但事实上是颠覆性的。
  比如,主流媒介的更迭必定会改变大众的感知方式,从而影响内容创作,从最明显的流行音乐时长变化便可略窥一二。2013 年至 2018 年间,Billboard 百大热门单曲榜上的歌曲平均时长从 3 分 50 秒降至 3 分 30 秒。
  对此,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无论是 YouTube 还是 TikTok,都已经不只是一个音乐分发的渠道,更有可能进一步反向影响音乐产业的方方面面。
  从“听音乐”、“看音乐”到“玩音乐”,受众参与程度是增加了还是减弱了?你觉得这些指标是否应该体现在榜单维度?除了视觉化传播,还有哪些因素在影响音乐产业?
  参考文献:
  1. <88.4% OF VIDEOS ON YOUTUBE GENERATE FEWER THAN 1,000 VIEWS>
  2. <'WE'RE STARTING TO SEE A GENERATION OF ARTISTS BORN AND RAISED ON TIKTOK.'>
  4. 《大家都想成为的 YouTube 到底牛在哪?》
  5. 《YouTube 最热视频变化趋势:音乐 MV 崛起,<江南 Style>被超越》
  6. 《销量替代效应和串流音乐:来自"油管"(YOUTUBE)的实证研究》
  【钛媒体作者介绍:本文为音乐先声原创稿件,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我们/请联系微信:chumo_01。】
互联网
2020-08-20 13:30:00
  将显示屏变成跟玻璃一样的透明,这个听起来只会在科幻电影里实现的场景,如今已经渐渐落入现实。
▲ 小米透明电视
  最近,小米发布的透明电视便诠释了这种可能性:它既可以显示各种视频内容,又能像玻璃柜般,让你透过屏幕,看到电视机后背的墙面和摆件。
  它就跟当年折叠屏刚诞生一样,又一次,打破了很多人对于「显示屏」的固有认知,也预示着所有带屏幕的电子产品,未来可能会迎来的改变。
  但如果只是觉得好看,也未免太小瞧透明显示屏的价值了。
▲ 相比 LCD 屏,OLED 屏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都要简单不少。
  我们先来搞清楚透明屏幕的原理。
  这里需要重温一个知识点,即 OLED 屏本身「自发光」的特性,它意味着屏幕上每个红色、绿色或蓝色子像素都会自己发光,而不需要依赖额外的背光源。
  也只有这样,OLED 屏幕才可以省去传统 LCD 屏中常见的液晶层、背光层等模组,实现更高的色彩对比度,并在形态上确保足够的轻薄。
  这种先天的结构特点,也满足了很多厂商想要将显示屏做薄,甚至是做弯曲,做折叠的需求。
▲ 轻薄、折叠、弯曲,这些屏幕形态都离不开 OLED 屏本身的结构特性
  但对透明电视来说,真正的难点,其实是让这数百万个微小的像素变得「足够透明」。我们可以想当然地认为,只要选用透光率较高的基材,以及将上下盖板、正负极都换成玻璃,就能轻松让光线穿过面板,做成和玻璃一样。
  可现在,面板厂商还想到了更一个取巧的做法,即引入「透明像素点」的概念。
▲ 透明子像素的引入,才是让电视变得透明的核心。图片来自: LG Information Display
  LG 在一则视频中简单解释了透明 OLED 屏的实现原理——它在原有的红绿蓝白四像素基础上,新增了一种「透明子像素」。这种像素并不会发光,也不会参与到图像显示,但它自身却是由高透明材料制成的。
  最终,当无数个这样的像素点均匀地分布在面板上时,屏幕也自然而然地会获得一定的通透效果,但同时又能兼顾彩色图像的显示。
▲ 小米透明电视增加了近 50% 区域的「透明子像素」,从而在视觉上实现了较高的透明度。图片来自: 小米
  你或许已经察觉到了,在这样的结构下,真正能让光线通过的像素点,其实只占总量的一部分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透明电视的透明度仅在 30-40% 左右,而非 100%,毕竟一部分子像素仍要用于图像显示,但只要透明子像素的密度足够高,量够大,也足以「骗」过用户的视觉感官了。
  让屏幕变透明,只是解决了透明电视的第一个问题。毕竟在屏幕之外,传统电视机的后背还有电源、主板、音响等器件,它们可无法凭空消失。
  现在小米的做法,是将这类单元尽可能地聚拢,并集成在一个硕大的圆盘之中,让它兼顾起电视机底座,以及主机、音响的作用,这才让透明电视得以正常工作。
▲ 三星在 2010 年 CES 上展示的透明笔记本。图片来自: Wired
  从技术本身来说,透明显示屏并不算非常黑科技的东西。早几年,包括三星、LG 和松下等厂商,都展示过很多采用透明面板的原型方案,而且都不是和电视机相关的产品。
  在 2010 年,三星就推出了一款搭载了透明 OLED 屏的概念笔记本电脑,你可以看到屏幕上正在运行的 Windows 系统,而且图标和文字的清晰度都做得很好。
▲ 图片来自: Mobile Nations
  到了 2012 年,三星还展示了一种支持触摸的「智能窗户」原型,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在一块透明玻璃上滑动、点按界面的感觉,这也算是无限接近于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了。
▲ 韩国 Leekaja Hair Bis 曾希望将三星的镜面 OLED 屏应用在美发沙龙门店中。图片来自: OLED-info
  作为全球知名的屏幕大厂,三星本是最有希望将透明 OLED 屏商用化的公司——事实上,它在 2016 年确实获得了几家厂商的订单,可在出货后不久,三星却临时决定停止透明 OLED 屏的生产,转而将重点放在了更具潜力,也更赚钱的智能手机 OLED 屏研发上。
▲ LG 面向商用市场推出的 55 英寸透明 OLED 屏。图片来自: LG
  目前来看,全球具备透明 OLED 屏量产能力的供应方,也就剩下 LG 这一家了。本次小米透明电视所使用的面板,大概率也是由 LG 提供的。
  正好在去年,LG 也推出了一款 55 英寸的透明 OLED 屏商用方案,这和小米透明电视的面板应该是同款。
▲ 三星在 2016 年展示的全透明 OLED 屏
  可以说,透明电视的「酷」,也是它令人向往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当你伸手放到屏幕后背,看到自己的掌心与虚拟的电视内容相交汇,那种感觉确实非常奇妙。
  可论实用性,电视机或许并不是最适合应用透明显示屏的品类。
  毕竟,我们看电视,并不是单纯地看那块屏幕,而是要看屏幕里所显示的画面和图像内容。
  可在透明屏幕中,显示主体就变得十分杂乱了,你不仅会看到电视机本身的画面,也会透过屏幕,看到电视后背的墙面,摆件等,乃至是现实世界中的光线,都会对画面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此前体验小米透明电视时也说过 ,这台电视只有在光线比较昏暗,或者背景为黑色墙面的环境下,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观看效果。否则,透明电视的画面反而不如传统电视那般清晰、干净。
▲ 只有在较昏暗的环境下,透明电视才会获得比较好的观看体验。图片来自: 南京小米之家
  如果是奔着实用性去的,我们会更希望看到一台能调节透明度的电视机,既能像传统电视般,正常显示视频内容,又可以在不使用时,变成透明的装饰品,或是显示时间、天气等简易信息。
▲ 松下和家具品牌 Vitra 合作设计的透明电视原型,可以对透明度进行调节。图片来自: HDTVTest
  这样的产品并非不可实现,去年,松下展示的一款透明电视原型机,就可以在透明和不透明这两种状态下来回切换。
  据悉,这台 OLED 电视加入了类似 LCD 屏中的偏光层,等于说是给电视做了一层「百叶窗」。我们只需通过电流控制「叶片」的开合,让它挡住后背的光线,就能让屏幕变得不再透明,回归到传统电视的状态。
  但这么做的缺点,应该就是要舍弃 OLED 屏本身的轻薄特质了,如果小米透明电视还打算推出下一代,我们还是希望能看到可调透明度的成熟产品,而非纯粹的摆设。
▲ LG 提供的几个透明显示屏使用案例。图片来自: LG
  在电视机之外,透明显示屏还可以找到许多应用场景。事实上对 LG 这样的供应方来说,它自己对于户外广告牌,或是企业、博物馆内信息展示版等领域的兴趣,也要比电视机本身大得多。
▲ 由透明 OLED 屏制作的动态广告立牌。图片来自: LG Information Display
  打个比方,很多高端商超的橱窗原本就使用了大量玻璃,以营造一种简洁、通透的视觉观感。现在 LG 就希望让这些玻璃全部换成透明 OLED 屏,让路过的顾客既能看到产品,也能在玻璃上看到实时变化的信息,也不失为一种增进体验的手段。
  在汽车领域,很多车厂也希望借助透明显示屏的特性,将信息显示在挡风玻璃上,从而在不遮挡视线的前提下,让驾驶员能实时关注到地图、车速等数据。
▲ F-35 战斗机上使用的头盔式显示器。图片来源: Spaz Sinbad
  但其实在军事领域,类似的设计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运用。为了不让战斗机飞行员的视线在仪表盘上来回移动,他们佩戴的头盔基本都整合了抬头显示器,使飞行员能一边观测到现实状况,一边掌握高度、敌我识别标识等关键数据。
▲ 运用了 OLED 屏的北京地铁「魔窗」,但尚处于测试阶段。图片来源: Jesse Yang
  今年 2 月份,有网友还在北京地铁里拍摄了一段「魔窗」系统视频,它既保留了玻璃本身的通透度,同时又能在玻璃上显示车站、线路图等信息,这其实就是透明 OLED 屏的功劳。
  最后再来说说透明屏幕在手机上的应用。你别说,在功能机时代,手机厂商还真的用透明材料推出过一些小众设备。
▲ 采用透明屏幕的手机 Xperia Pureness
  一个是索尼爱立信推出的 Xperia Pureness,这款手机当时是限量发售的,全球只有不到 900 台,但外观辨识度却极高,毕竟它也是当时少有的,会使用半透明显示屏的手机。
▲ 这款手机使用的是透明 LCD 屏。图片来自: mobileburn
  有趣的是,由于当时 OLED 屏尚未成熟,索尼这款手机使用的还是传统的 LCD 屏幕,但它为了做透明效果,被迫去掉背光层和彩色滤光片。
  所以在未通电情况下,这台手机的屏幕是灰色不透明的,只要在开机通电后,透明屏才会被点亮,但也只能显示单色文字和图标。
▲ LG GD900 在滑盖区域使用了透明材料。图片来自: solpy
  另一款运用了透明材料的手机是 LG GD900,不过它只是借助透明导电材料,将数字键盘区做成了透明样式,还支持了多点触控和手写功能,想法不错,但用户反响并不热烈。
▲ 台湾宝创公司制作的透明手机原型,使用了 OLED 屏、纽扣电池及 SD 卡等元件,但屏幕上除了显示 0 和 1 之外就没有其它元素了
  回顾过去数十年的手机发展史也能看到,不管是透明显示屏,或是透明键盘,这类跟透明相关的材料在手机上的运用并不多,实际落地的产品更是屈指可数。
  究其原因,还是跟透明材料较低的实用价值有关,这点和电视机的情况很类似,毕竟大部分人都不可能为了「好看、颜值高」这一个理由,就完全放弃手机和电视的日常使用体验。
▲托尼·史塔克在《钢铁侠 2》电影中使用的手机,大概就是我们理想中全透明手机的形态了。图片来自: PhoneArena
  何况,手机想要做成透明,也需要考虑摄像头、电池等元件的摆放位置。在功能机时代,我们还能把它们分成上下两部分,但现在的全面屏手机中,屏幕几乎占据了整个正面,总不能再设计一个超长的「下巴」,或是突兀的「额头」吧?
  想要看到真正通体透明的手机,我们可能要等挺长一段时间了。
  题图来源:小米
互联网
2020-08-20 13:18:00
  公元 1875 年,推崇洋务运动的同治皇帝,病逝于紫禁城,年仅 19 岁。
  而距离紫禁城 2578 公里的东京银座,一家名叫田中制造所的民营机械工厂出生了。并在日后的 100 多年间,凭借强大的技术力量,获得了 24 个「世界第一」或「日本第一」。
  比如 1894 年研制出日本第一台水轮式发电机;1930 年制造出日本第一批电动洗衣机和电冰箱;1970 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彩色电视电话;1985 开发并销售世界上第一款膝上式 PC(Thorn EMI Liberator)…
  ▲第一款「膝上电脑」Thorn EMI Liberator. 图片来自:the register
  这些成就,都来源于这家被誉为「日本制造」的航母级标杆企业——东芝。
  ▲东芝集团. 图片来自:nikkei
  而承载了太多辉煌的东芝,进入 21 世纪后却似乎颓态渐显。
  在近五年内,东芝频频出售自己曾引以为傲的业务。先是图像传感器业务、再是家电、医疗、半导体。最近,又把 PC 业务完全割让给了夏普,意味着东芝正式退出经营了 35 年的笔记本电脑业务。
  ▲ 东芝近年屡次断臂求生.
  从顶着「笔记本电脑之父」的光环,在 20 世纪 90 年代连续七年夺得世界销量第一,到近年来笔电业务频频亏损,再到完全退出笔电业务,东芝的经历令人唏嘘。
  而 PC 业务只是东芝陨落的一个缩影。现在看来,东芝的 B2C 业务已经几近停摆,只能靠 B2B 业务接济度日。
  如果美化一下这种说法,那就是东芝以壮士断腕之勇气,抛弃 B2C,以全力发展 B2B。
  ▲ 东芝集团. 图片来自:纽约时报
   东芝的陨落之路
  《红楼梦》里,探春在大观园被抄检时,曾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对于东芝这个「巨型航母」来说,也是这个道理。东芝的陨落固然有市场变化等客观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自己作的」。
  东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目前公认是 2006 年。
  ▲ 东芝笔记本电脑. 图片来自:notebookcheck
  彼时,东芝盯上了核电产业这个香饽饽,但自己又没相关的核心竞争力,怎么办呢?没关系,东芝有钱,而钱能解决的问题,还能叫问题吗?
  于是,东芝打算收购美国西屋电气,来作为自己进入核电产业的翘板。而与此同时,三菱和日立也盯上了西屋电气这块肥肉,三个饿狼相争,谁也不让谁。
  好在东芝财大气粗,最终以 3 倍溢价,豪掷 54 亿美元拿下了西屋电气。三菱和日立「怅然若失」。
  ▲ 东芝的核电站. 图片来自:nikkei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日三菱和日立的惆怅,在 2011 年的时候,转移到了东芝头上。
  当时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一下子将核电产业推向了寒冬。东芝花大价钱发展的核电业务,受到了致命一击。
  但东芝比较「头铁」,坚持看好核电业务的前景,甚至又在 2015 年收购了 CB&I 核电公司。不过越来越少的客户,越来越高的建设成本,使东芝的核电业务陷入了死胡同。
  ▲ 东芝为美国建造的核电站. 图片来自:nikkei
  如果把核电业务的失败归结为运气原因,那下面这些过失就是纯属「自己作」了。
  同样是在 2015 年,东芝被曝出惊天丑闻:财务作假,时间跨度长达 8 年(2008 年~2015 年),至少涉及 4 大业务部门、可统计虚报利润 1562 亿日元。
  ▲ 东芝时任领导人鞠躬道歉. 图片来自:forbes
  财务造假让东芝吃到了一张 70 亿日元的巨额罚单,更要命的是让其名声一落千丈,年底两个评级大佬标普 (S&P) 和穆迪 (Moody’s),先后宣布下调对东芝信用评级至垃圾级。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东芝元气大伤,只好变卖「家产」用来「回血」。所以从这一年开始,东芝就走上了大规模裁员和「卖卖卖」之路。
  ▲ 东芝集团. 图片来自:纽约时报
   掌门人上演宫斗剧
  要问财务作假的原因,明面上是为遮掩核电业务的羞耻,暗地里则是因为几代掌门人的内斗。
  其中,西田、佐佐木、田中久雄之间的恩怨最为人所知。
  西田虽然早就从社长一位上退下,但是一直处在「垂帘听政」的状态。佐佐木是西田的继任者,两人曾有一段「蜜月期」。不过西田后来「变了心」,认为佐佐木只会核电业务,这种人是不会让公司有未来的。
  佐佐木很生气,「明明我在任期间,让公司扭亏为盈了,怎么能这样说我呢?」
  2013 年,田中久雄上位成为新社长。田中久雄对西田很忠诚,西田也对田中久雄寄予厚望,希望他能让公司盈利更多。
  ▲田中久雄. 图片来自:华尔街日报
  在巨大的压力下,田中久雄也学着佐佐木做起了假账,直到 2015 年丑事败露。
  除了掌门人内斗,东芝公司在这段时间的治理也存在很大问题。
  首先是薪酬设计不合理。高管的固定薪酬占比大,并且固定薪酬没有和业绩挂钩,更多的是依靠年功序列和职位高低,容易导致「无功受禄」。并且东芝没有设置长期激励,也就是说高管很难拿到股票期权,这就使得经营人员更愿意追求短期效益,而忽略企业的长期价值。
  其次是董事会独立性差,一把手「只手遮天」。东芝规模过大的董事会中,兼任的现象比较严重。董事会成员也经常是公司的高级管理层。这就会导致公司一把手的权力过大,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
  此外,东芝内部监督部门形同虚设,很难发挥出审计监察的智能,这也是其连续八年的财务作假的助推剂。
  ▲ 东芝集团. 图片来自:nikkei
   东芝只是日本制造业的缩影
  东芝的衰落并不是偶然,它只是日本制造业集体沉沦的一个缩影。
  似乎从 2008 年经济危机爆发之后,日本制造业便一蹶不振,开始走向下坡路。在客观方面,日元的加速升值、世界经济走势下行、市场风向发生变化等,都是导致日本制造业萎靡的「元凶」。不过真正的原因,还得从内部找起。
  在《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一书中,作者汤之上隆总结了日本制造业的四大教训。其中两条都在批评日本制造业的创新能力。
  一是「面对十年一轮的新技术浪潮时,对市场机会缺乏敏感性,因循守旧,错失机会」;二是「面对技术趋势转变,日本企业制度过于僵化,根本就不能适应技术变革的趋势」。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
  简单来说,就是日本制造企业普遍过度崇拜技术、创新节奏放慢,在互联网时代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脚步。
  除此之外,许多大企业自身也制度僵化、体系臃肿,由此滋生许多问题。除了东芝,还有许多制造业巨头出现丑闻。比如三菱油耗造假事件、高田问题气囊事件、斯巴鲁被曝质检造假、神户制钢数据造假事件等,为日本制造业蒙上一层阴影。
  最近几年,日本的制造业巨头,纷纷把曾经引以为傲的业务出售,以断臂求生。
  ▲ 日本制造业. 图片来自:the borneo post
  2015 年,松下将旗下三洋电视业务出售给长虹集团,长虹因此获得「三洋」品牌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电视品类独家使用权,并承接「三洋」品牌电视的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2015 年,夏普将其美洲电视机业务(除巴西外)出售给海信集团,包括夏普墨西哥电视机工厂。又在 2016 年接受鸿海精密 3888 亿日元注资,成为鸿海的子公司。
  类似上述的案例不胜枚举。可以说,在家电、智能手机等最终产品,或称之为「下游产品」领域,日本制造企业已「集体沉沦」,丢失对这些赛道的绝对话语权。
  ▲ 日本制造业. 图片来自:bloombergquint
   日本制造业的出路在哪?
  整体来看,现在能够勉强一战的日系消费电子厂商,可能只剩下索尼了。不过俗话说「破船还有三千钉」,即便日本制造业「战败下游」,但其仍然在产业链上游高歌。
  据科睿唯安公布的《德温特 2018—2019 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39 家日本企业上榜,数量居全球第一。而我国大陆地区跻身该榜单的企业,目前仅有 3 家,分别是华为、比亚迪、小米。
  这组数字差距还不算太大。有种流行的说法是,日本百年以上的企业有 3.5 万家,而我国只有十余家,这个差距就更夸张了。
  ▲东京新宿区. 图片来自:Getty Images
  如果将日本百年老企众多的原因归结到明治维新,那日本近年来在制造业的地位,则需要归功于 20 世纪 80-90 年代的「科技立国」战略。
  彼时日本当局将工作重心从「技术引进」转移到「技术自研」。提出「科技立国」「知识经济」,在纳米技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上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一阶段的变革,直接让日本制造业「封神」。
  而这,也让其积累了仍在上游高歌的资本。
  据日经新闻网,日本一家调查公司 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 拆解了华为的 P30 Pro 和苹果 iPhone XS Max,结果发现两种机型采用的日本零部件(按金额计算)分别达到占 23% 和 13.5%。
  ▲华为 P30 Pro 拆解图. 图片来自:nikkei
  再如生产半导体必备的氟化氢,日本仍在牢牢占据着经验与技术的高地。我国生产商要想赶上日本品质,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红楼梦》中,刘姥姥在得了凤姐二十两银子后 , 说了一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用来夸赞贾府。而日本的制造业,还远未到「瘦死」的地步。
  在层层危机下,日企也在积极求变。像东芝将全力发展 B2B 业务;丰田将从单纯的汽车制造商,转向「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日立也将跳出制造业框架,发力数字经济领域。
  正如日经新闻网曾说的那样,只有「扔掉面子,抓住果子」,不必全面开花,但求一枝独秀,在中美等未涉及的看似「不起眼」的领域充分磨砺和发挥自身优势,或许能给日本制造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可能性。
互联网
2020-08-20 13:00:00
  等了大半年,2020 年第一场线下微信公开课终于来了。
  今天,第九季微信公开课小游戏专场在广州举办,这次公开课主题为「让创造产生价值」,除了总结上半年微信小游戏的发展情况,还为小游戏的性能提升、商业化模式的改进等插上了一枚探索的旗帜。
  半年以来,小游戏发展情况如何,现在有了怎样的新能力,开发者们又怎么才能更好地商业变现?
  话不多说,我们来看看今天的干货。
   微信小游戏上半年的「成绩单」
  微信小游戏开放 2 年多以来,在我们生活中已经越来越常态化。
  与此同时,小游戏的量越来越多了,质也越来越高了。
  从「量」来看,今年上半年,微信小游戏依然保持着很好的增长势头,平台注册的用户持续增长。
  现场数据显示,只玩小游戏不玩 app 游戏的用户已经超过了 5 成,男女用户比例为 5:5,和前两年的数据保持了一致。另外,30 岁及以上玩家占比从 2019 年的 66% 提升至 69%,三四五线用户的占比也从 2019 年的 57% 提升至 58%。
  可以看出,小游戏的用户发展趋势是:年龄不断增长,地域不断下沉。
  关于商业变现,今年 1 月份的微信公开课 Pro 上 ,演讲者曾预测「我们认为在未来两年时间里,微信小游戏应该还会保持 38% 的增长。」
  不过疫情也难以避免地影响了小游戏,2020 年上半年小游戏商业变现环比增长只达到了 18%。
  微信公开课讲师李卿在采访中告诉我们,这主要是因为疫情影响了小游戏发布节奏,造成发布时间延期。随着疫情逐渐好转,更多小游戏逐步推出,下半年小游戏的商业规模增长应该还会进一步提速。
  从「质」上看,演讲者表示今年上半年的两大亮点是:发布 1 年甚至 2 年的「老游戏」通过长线运营,持续保持着较高的增长;今年发布的「新游戏」因其品质较高,很快获得了用户的认可。
  另外,在小游戏的众多品类生态中,休闲益智、模拟经营、策略角色等游戏品类表现突出;策略、竞速、MOBA 游戏也有更多发展空间有待开发者们前往创新。
  和去年区别不大,机会依然在静候开发者光临。
   新能力升级,小游戏也能「玩很大」
  当这样的 3D 小游戏画面在现场大屏幕播放时,很多观众都瞪大了眼睛:
  清晰、流畅、场面大、不像小游戏。
  一直以来,微信小游戏比起 app 游戏的优势就在于,它没有下载门槛,而且打开便捷、上手轻松,才让越来越多用户愿意将娱乐时间倾斜过来。但同时,微信小游戏也受限于体量小和碎片化的性质在画面和体量上做了一定的妥协。
  当小游戏的品质提升越来越高,再加上基于微信平台的独家优势,想必它也会占据越来越大的游戏市场。
  不过在微信打下的江山之下,小游戏能否闯出一片天,还是要看它自身的战斗力。
  往年小游戏平台往年都集中在提升产品的开放能力、帮开发者降低生产运营成本上,而今年,小游戏团队聚焦在提高小游戏的品质上。
  这次小游戏新能力带来的品质提升,包括基础性能优化,减少绘制交互、提升渲染与优化逻辑耗时等多种方案。
  同时,小游戏团队还将骨骼动画性能提升 10 倍以上,物理模拟性能提升 2-3 倍。所以,我们才可以看到小游戏里运行着更加流畅自如的画面。
  宰相肚里能撑船,承载更强的游戏表现、内容深度的小游戏,必然背后也有一个更大的载体。
  这次小游戏团队还将对缓存进行扩容,从 50M 提升到了 200M,让开发者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性能提升,同时改进的还有与之匹配的测试工具,它能够保证产品诞生后,质量也能够过关。
  公开课讲师展示了小游戏性能的评估标准,以及全新的性能测试工具:在开发阶段,通过「微信开发者工具」和「真机调试工具集」就能进行本地调试;在运营阶段,通过「小游戏数据助手」可以进行现网调控;在测试阶段,通过「小游戏云测试服务」能够进行集成测试。
  另外,对于网上热议、父母担忧的「未成年人游戏保护」,小游戏团队还介绍了已经上线的系列健康守护举措。
  用户使用小游戏将要实名,认证为未成年的用户,将受到游戏时长和金额的限制以及家长的管理,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误充值也能申请退款了。
  如此一来,小游戏性能空间大了,质量有「保障」了,开发者们也能朝着更有表现力、更高品质的小游戏出发了。
   小游戏商业化实战打响了
  目前,小游戏开发者的主要盈利方式,依然是广告。
  公开课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 7 月,小游戏广告整体曝光同比增长 80%,月广告分成超过百万的游戏达 39 款,日均通过小游戏推广带来的注册量超过 700 万。
  在一些开发者现场分享的案例中,他们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示了广告植入方式,如看完广告获得道具、在游戏核心玩法的适当时机插入广告、将广告时长兑换成金币量等等。
  ▲《最强魔斗士》谭家章
  小游戏团队表示,今年小游戏商业化将围绕变现、调优、增长三个主题进行全面的升级。
  变现方面,去年还是靠基础组件、人群推荐进行变现,今年增加了场景推荐、模板组建,以及互动广告,展示方式更加灵活了。
  公开课讲师表示,激励式广告在小游戏界面的整体填充率可以达到 99%。
  调优方面,微信广告将在原有分析工具基础上,将投放-变现-游戏数据全面打通,这就能让开发者自己更准确、快捷地判断,哪里广告价值大,并进行游戏调优,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
  增长方面,公开课讲师表示微信广告未来还会不断完善投放工具、打磨智能投放能力、一体化变现增长工具,从而为流量主提高效率,增长收入。
  简单来说,这些举措将让小游戏开发者们实现更灵活的变现、更全面的分析、更简单的推广,商业化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
  此外,微信的小游戏「优选计划」也升级了。签约「优选计划」的每个游戏,将会有专门的游戏运营提供 ROI 优化指导,他们将为小游戏生命周期负责,并配合增长团队打造爆款小游戏。
  这不失为游戏开发者扩大用户规模、高效获得收益的途径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公开课中,小游戏团队还介绍了小游戏内购的最新情况,他们发现小游戏对传统付费玩家的转化还远未达到天花板,各类型的中重度游戏有着很大的潜在付费用户空间。
  随着小游戏性能的提升空间变大,平台支持更多能力,优质的小游戏更易传递到潜在玩家的手中,每个小游戏就能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
  第二季度以来,游戏市场随着疫情好转逐渐复苏。
  伽马数据显示,4 月移动游戏市场同比增速仍有 24.4%,5 月环比再增 11.9%,《2020 年 1~6 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移动游戏销售收入更是占了总游戏市场的 75.04%。
  而游戏一直以来都是腾讯的营收大头。小游戏作为腾讯游戏生态的重要模块,也是微信生态布局的重要一步,挑着未来发展的重担。
  一个健康的平台,除了好产品、好工具、好用户以外,也需要一个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环境。
  小游戏的商业化变现能不能走得更广阔,决定着小游戏能否在未来保持持续的活力。
  等到万事俱备后,剩下的就只看开发者掀起东风了。
互联网
2020-08-20 12:43:00
  腾讯科技讯,8 月 19 日,当金融界人士谈到内燃机时,他们通常只使用其缩写 ICE。这是个恰如其分的名字,与“冰”的书写方式相同,而投资者越来越不看好依赖汽油或柴油为汽车提供动力的汽车公司。
  作为全球销量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大众的市值为 730 亿欧元(合 870 亿美元),约为其去年收益的 6.5 倍。相比之下,特斯拉的全电动产品阵容已经推动其市值达到惊人的 3520 亿美元,尽管其利润仍微乎其微。除了特斯拉,仍处于急速增长阶段的电动汽车初创企业,比如 Rivian、Nikola 等,甚至在交付首批电动汽车之前就实现了数十亿美元的估值。
  德国和底特律的传统行业巨头,如大众和通用汽车公司,肯定对市场对于特斯拉和其他电动汽车初创企业的青睐感到非常沮丧。特斯拉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软件和电池技术,但其他公司现在仅仅知道如何制造一辆像样的电动汽车。
  老牌汽车制造商正花费数百亿美元资金开发电动汽车,他们只是不太善于宣传自己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许多专注于环保的投资者拒绝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现有公司仍然生产非常耗油的 SUV。
  因此,对老牌汽车制造商来说,剥离他们的电动汽车业务,并试图让市场给与它们类似于特斯拉的估值,可能是个明智之举。 通用和大众都在电动汽车上下了大赌注。他们的电池技术竞争越来越激烈,并在寻找合作伙伴建立自己的电池工厂,就像特斯拉对松下所做的那样。
  他们的新车也很抢眼。今年秋天,通用将推出其笨重悍马(Hummer)的电动版本,这可能会给被大肆炒作的特斯拉 CyberTruck 带来巨大竞争压力。与此同时,大众刚刚推出了 ID.3 紧凑型电动汽车,这是第一款基于其新的“MEB”汽车平台建造的汽车,该平台将作为其他大众市场电动车型的基础。
  大众正将该平台授权给包括福特汽车公司在内的其他汽车制造商,因此它可能成为“摇钱树”。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分析师蒂姆·罗科萨(Tim Rokossa)表示,这家德国公司可能会在 2022 年超过特斯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商,届时它应该会售出 100 多万辆电池驱动的汽车。
  你可以看出,为什么罗科萨等人敦促通用和大众将它们的电动汽车业务剥离,因为这将有助于释放价值,或许还会让这些公司更容易筹集资金。通用已经剥离了其自动驾驶部门 Cruise,帮助其从包括软银愿景基金(Vision Fund)在内的投资者那里筹集了数十亿美元。为什么通用不对锂电池系统和使用它的通用汽车做类似的事情呢?
  其他被能源转型颠覆的行业也在沿着类似的思路思考。德国能源巨头莱茵集团(RWE AG)完成与竞争对手意昂集团(Eon SE)的资产互换后,股价飙升。本周,莱茵集团利用这一高估值机会筹集了 20 亿欧元的新资本。
  在最近的一次投资者电话会议上,通用听起来对剥离电动汽车业务的想法持开放态度,尽管大众对此更为谨慎。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不情愿部分归因于欧洲的环境法规。大众汽车的传统业务需要包括电动汽车,以将其车队的平均排放量保持在欧洲的指导方针之内。
  汽车制造商们自然也对剥离所有最有前途的技术(如电池)持谨慎态度,担心投资者可能会将交易所剩余的业务标记为“不良资产”,尽管这仍属于盈利业务。追逐特斯拉让人艳羡的高估值到底有多明智?它不能用任何正常的度量来证明是合理的。
  大众复杂的治理结构是改变的另一个障碍。小股东们的影响力远远低于保时捷、皮耶希家族、下萨克森州以及工会。此前有媒体分析称, 如果大众旗下豪华品牌-保时捷、兰博基尼和布加迪等分开上市,估值与竞争对手法拉利差不多,价值可能高达 1000 亿欧元。
  不过,大众高管并不接受这个想法。德意志银行分析师罗科萨说,完全剥离大众的 MEB 业务可能是不现实的,但即使是单独的财务披露也可能有助于提高其估值。
  尽管如此,剥离电动汽车业务仍有许多诱人之处,这可能对股东和工人有利。特斯拉在过去十年里已经能够从支持它的投资者那里筹集到超过 150 亿美元的资金,如果愿意,它明天可能还可以再筹集 50 亿美元。
  与此同时,大众必须为其电动汽车业务投资,估计在五年内需要达到 300 亿欧元,而这些资金主要来自该公司自己,这意味着用于支付员工工资的剩余资金在减少。或许,如果特斯拉真的通过筹集另一大笔廉价资本来将股票武器化,那可能会说服其竞争对手进行更具创造性地思考。 (腾讯科技审校/金鹿)
互联网
2020-08-19 18:07:00
  腾讯科技讯,8 月 19 日消息,路透社旗下媒体 IFR 报道,据知情人士消息,小鹏汽车计划周五提交 10 亿美元的美股 IPO 申请。
  该公司计划在本周末公开上市事宜。暂定于 8 月 26 日定价,并于 8 月 27 日上市。小鹏汽车于 8 月 6 日完成了 9 亿美元的 IPO 前融资,据称该轮融资对小鹏的估值接近 40 亿美元。对此,小鹏汽车拒绝置评。
  此前,8 月 8 日凌晨,中国智能汽车公司小鹏汽车正式向美国证监会提交 IPO 文件,拟于纽交所上市,股票代码为“XPEV”,承销商包括美银证券、瑞信、摩根大通等。
  本次 IPO 前,小鹏汽车完成阿里、高瓴、红杉等领投 9.47 亿美元C+ 和 C++ 轮融资,小鹏汽车预计合计持有现金类资产超 85 亿人民币。
  本次 IPO 前,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持股 31.6% 为最大股东,阿里持股 14.4% 为第二大股东,小鹏汽车创始人夏珩持股 4.9%,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何涛持股 1.6%,小鹏汽车联席总裁顾宏地持股 2.8%,何小鹏当年在 UC 浏览器的合伙人俞永福也是股东之一,其他主要股东还包括小米、GGV 纪源资本、晨兴资本等。
  业绩方面,2019 年小鹏汽车收入为 23.2 亿人民币,较 2018 年增长逾 238 倍,服务及其他收入 1.5 亿,较 2018 年增长 26 倍。此外,小鹏汽车 2019 年研发投入为 20.7 亿,全年净亏损 36.9 亿。 2020 年上半年,小鹏汽车营收为 10.03 亿人民币,毛利为-3611.6 万,毛利率为-3.6% 同比大幅收窄(2019 年同期为-38.23%),研发投入 6.3 亿,上半年净亏损 7.95 亿。
  据悉,小鹏汽车是一家掌握从设计、研发到制造全产业环节的智能汽车公司。截至 2020 年 7 月底,小鹏汽车累计交付量达 20707 辆,在造车新势力中排名前三。小鹏汽车也是造车新势力中唯一一家同时研发两大平台,并基于此开发出 SUV、轿车两种车型公司。
互联网
2020-08-19 18:00:00
  【TechWeb】8 月 19 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特斯拉市值再创新高,达 3500 亿美元,约为美国主要汽车和航空公司之和的 2 倍。
  特斯拉股价表现
  周二收盘,明星股特斯拉(NASDAQ:TSLA)股价上涨 2.8% 至 1887.09 美元,总市值约 3516.81 亿美元。特斯拉股价盘中最高达 1923.90 美元。
  美国科技公司 Box CEO Aaron Levie 感慨,特斯拉现在的市值已达到美国主要汽车和航空公司之和的 2 倍。
  作为对比,以周二收盘价计算,通用汽车(NYSE:GM)市值约 427.04 亿美元,福特汽车(NYSE:F)市值约 274.11 亿美元,西南航空(NYSE:LUV)市值约 201.50 亿美元,达美航空(NYSE:DAL)市值约 176.24 亿美元。
  作为最被看好的电动汽车厂商,特斯拉涨势如虹,此前已创下多项纪录,比如成为美国史上市值最高汽车厂商、市值超越大众、丰田等等。
互联网
2020-08-19 17:55:00
  腾讯新闻作者孙雨
  近日,京东在卖家论坛发布《关于合作快递服务调整的通知》,其中提到,因京东开放平台与包括申通快递、国通快递、如风达等在内的多家物流承运商合约陆续到期,8 月 31 日后或无法在系统发货列表中对其进行选择,建议商家切换物流承运商。
  最先收到影响的是申通快递,据了解,有京东第三方商家表示接到通知将无法通过后台发送申通快递。
  8 月 18 日深夜,京东开放平台就此表示,京东开放平台暂停与申通的合作是因为双方的合同已经过期,且并未就续约达成一致。
   京东开放平台表示:
  第一,京东开放平台暂停与申通的合作是因为双方的合同已经过期,且并未就续约达成一致。
  第二、2019 年 6 月,申通与京东开放平台的合同到期之后,双方就续约问题也在不断沟通。同一时期,阿里巴巴集团通过战略投资成为了申通的实际大股东,因此,京东物流也对等提出了入驻阿里旗下电商平台的合作需求,但至今也没有得到响应。本着公平、对等、共赢的合作原则,京东与申通无法就续约问题达成一致,只能暂停合作。但我们的合作大门始终继续敞开,期待与申通面向未来,寻找新的合作机会。
  第三、目前,中国邮政、顺丰、中通、圆通、韵达、壹米滴答、众邮快递等 50 余家国内主流的快递物流企业均与京东开放平台保持正常合作,京东平台商家可以自由选择,订单履约及运营不会受到影响。
  在上述《关于合作快递服务调整的通知》中,还有佳吉快运、卡行天下、全峰快递等物流服务承运商的合作也陆续到期。
  8 月 18 日深夜,申通方面回应称已多次与京东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并将赶赴京东总部当面协商。
  公开资料显示,2019 年 3 月,阿里巴巴以 46.6 亿元人民币入股申通快递,获得后者 14.65% 的股权。同年 7 月,阿里又与申通股东签署购股选择权协议——在三年有效期内,阿里巴巴可以要求购买一部分申通股东的股权,或部分申通股份。
  申通快递对股权问题表示,“京东认为阿里巴巴是我们大股东,是他们自己搞错了,现在大股东实际上还是公司董事长陈德军,本来阿里要持有 30% 以上股份,但资金还没进来,我们是上市公司,如果有股权变更会发布公告的。”
互联网
2020-08-19 17:50:00
  文/一诺
  来源: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
  首次实现单季净收入超 2000 亿元人民币,增速创下近 10 个季度以来最高。8 月 17 日晚间,京东发布了 2020 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业绩。
  财报显示,京东第二季度净营收为人民币 2011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33.8%;归属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 164 亿元,去年同期仅为 6 亿元人民币,大涨 27 倍。
  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京东过去 12 个月的活跃购买用户数达到 4.174 亿,单季度新增 3000 万,同比 29.9% 的增速也创下近 11 个季度以来的新高。2020 年 6 月,京东移动端日均活跃用户数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 40%。
  在获客成本大涨的今天,取得这样的增幅实属不易。好成绩的背后,是京东自己的努力,也是与快手、腾讯等合作伙伴互相借力的结果。
   京东营销,玩得跟“花”一样
  “今年的 618 可以说是我们近年来表现最好的。”京东零售 CEO 徐雷在业绩发布会上说道。
  在他看来,这半年京东不仅实现了业绩的增长,在用户体验方面也做到了最好,同时,京东和品牌商以及商家的关系还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巩固。
  多样化的营销活动是京东获得增长的重要倚仗,包括京东直播、京东 PLUS 会员等在内的新营销策略,都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和业绩。
  值得一提的是京东的广告业务。今年二季度,京东的广告活跃度明显恢复,广告收入环比增速也有所增长。
  对于广告业务的未来发展,徐雷表示,京东不会再采用在站内开发新广告的形式,而是利用新的技术、产品,在保障广告效果的前提下,提高广告营收。
京东零售 CEO 徐雷图源:新浪微博@京东
  徐雷还透露,今年京东在线下采用了数字化的广告,通过与核心广告客户进行合作,实现了非常好的结果。未来,京东会在线上线下、站内站外打造一个数字化的广告平台。
  依托新技术,京东也为用户提供了一系列颇有实用价值的服务入口。
  继推出基于 AR 的虚拟鞋“试穿”服务之后,京东零售又在 6 月推出了基于 AI 的皮肤评估服务,允许用户从手机上传图片进行分析,并获得有关合适的护肤品和化妆品的定制购物指南。
  在广告和服务之外,直播也是重要的一环。在京东方面的反复强调中,带货似乎并不是京东直播的关注重点。
  京东直播业务负责人张国伟此前曾经表示,京东直播十分看重长期效益,希望每场直播都能在塑造人格化品牌方面取得成效,而不仅仅是粗放的卖货,消耗用户宝贵的注意力和留存机会;同时京东也希望商家在发展直播时,更关注用户沉淀,多注重私域流量运营。
  每个平台的电商直播都有不一样的特色,京东选择的是“泛娱乐直播”。
汪峰京东直播首秀经历了一小时左右的卡顿
  7 月 15 日汪峰直播当晚,右上角的累积观众人数不久就接近 520 万人。意想不到的是,画面突然开始模糊成了“马赛克”,直播屏幕不断提醒“网络开了小差,刷新重试”。这让网友们刷起弹幕调侃,“技术员回家吃饭了”,“京东的直播果然扛不住汪峰的流量冲击”。
  汪峰此后在京东进行了多次直播,在直播间带货、飙歌,但似乎并未出圈,就像汪峰多次被挤出微博热搜一样,与热点“绝缘”。
  8 月 14 日,京东还与综艺《跨界歌王》开启了一场以“唱响热爱之声”为主题的直播,现场出现了崔健、旅行团乐队、小沈阳、徐艺洋、乃万等一众明星,把电商直播平台作为综艺战场,却并未透露带货业绩。
  上次京东和北京卫视的合作,还是在不久前的“618”期间,双方在颐和园举办了一场明星综艺专场直播,最终取得了 941 万观众观看和带货 2.86 亿的成绩。
京东直播颐和园综艺专场  图源:新浪微博@人生绚丽我没异议
  在直播业绩水分颇高的今天,这场“泛娱乐直播”的效果是成功还是失败,很难下个定论。
  不过,即使综艺确实能够为京东直播引流,让用户在不经意间下单,从京东直播的实际观看人数来说,依然和淘宝差的不只是一个量级,淘宝的头部主播平日观看量大约在千万级,而京东的头部主播平日观看量仅为十万级,整体差距十分明显。
   谁是京东的朋友?
  京东本不缺流量,可是随着下沉市场的厮杀日渐激烈,通过社交、直播等手段攻城略地,似乎已经成为了必选项。
  虽然京东也尝试了社交拼购和直播带货,但似乎总被对手压过一头,存在感并不高。好在有快手和腾讯两个朋友,关键时刻能拉京东一把。
图源:新浪微博@京东
  快手在今年 5 月成为京东的新搭档,并共同开启对标拼多多的“双百亿补贴”计划。
  快手直播的带货能力不俗,缺的是货源和物流渠道;京东的电商平台和物流体系早已搭建完备,电商直播的流量却差强人意。通过接入快手平台,京东得以加强在直播带货方面的收益。
  在半年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京东零售 CEO 徐雷表示,快手看重京东的供应链能力和产品的质量,能为快手的电商带来销量,同时快手本身是品牌商很关注的流量场,京东在快手进行营销和销售,因为京东的流量、用户的服务、售后的履约等降低了品牌商在新流量场的发展难度。
  根据签订的协议,京东零售负责将优势品类商品提供给快手小店,双方共建优质商品池,由快手主播选品销售。快手用户将可以在快手小店直接购买京东自营商品,并能享受京东的配送、售后等服务。
  徐雷还透露,双方合作初步聚焦在日用百货品类上,快手流量场的新用户占比较高,故 6 月份京东精选了优质自营商品,未来会进一步开放商品,目前双方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完,系统还没完全打通,很多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未来双方将进一步联合开展大促和日销。
  在快手加入之前,腾讯就是京东的老牌战友。
  早在 2014 年,腾讯就入股京东,截至今年 6 月京东赴港二次上市,腾讯仍然持有京东 17.1% 的股份。电商并非腾讯的强项,京东旗下也没有社交产品,共同的利益让二者一拍即合,那就是互相补强。
腾讯总裁刘炽平与京东集团 CEO 刘强东  图源:腾讯科技
  从 2019 年 10 月起,微信的一级入口“购物”,正式变更为京东的拼购小程序“京喜”。京东零售集团 CEO 徐雷曾表示,这是京东深度挖掘微信市场、拓展三到六线城市用户的重要手段。面对拼多多的不断进攻,联手腾讯能为社交薄弱的京东带来不少流量。
  在腾讯的协助下,京东也开始凭借在电子产品领域的沉淀,涉足游戏领域。
  8 月初,京东宣布,将联合腾讯游戏、内地三大电信运营商以及黑鲨、红魔、ROG、联想等硬件供应链厂商及游戏直播平台,共同推出 JD Esports 计划,围绕游戏装备、电竞赛事等上下游纵深布局,借助京东大数据推出上线 C2M 反向定制产品,推出更多符合消费者及市场需求的游戏手机产品以及周边。
ChinaJoy 开幕当天,JD Esports 发布仪式  图源:财讯网
  在游戏玩家眼中,京东现在只是一个购买硬件产品的平台,随着 JD Esports 计划的推进,也许会给游戏产业带来新的变革。
  可以预见的是,腾讯的资源储备能够为京东创造更多营销机会。不过,一切营销玩法的基础都是过硬的产品质量,和高效的物流渠道,这才是京东实现增长的基础。
  这两点,京东做得不错,也希望它能做得更好。
互联网
2020-08-19 17:38:00
  文/高卉卉
  来源:美股研究社(ID:meigushe)
  为何被拍在“沙滩上”成为了互联网巨头逃不开的命运?
  美股二季度财报季即将落幕,有人欢喜有人愁。在 FAAMG 股价纷纷创下历史新高之际,有的科技股却经历了至暗时刻。深究这些公司的下跌逻辑,大部分是因为基本面不够好,他们暴跌无可厚非,而有一类公司却是因为市场对未来的悲观抛弃,英特尔、思科、百度算得上是此类公司。
  纵观这几家公司刚刚公布的二季度财报,业绩表现均超出市场预期,但财报公布后,股价却纷纷放量暴跌,投资者似乎彻底失去了最后的耐心。事实上,这三家公司相比同行来讲,都属于明显被低估,但市场仍然选择了用脚投票。拆分到他们各自来看,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原因。
   对未来预期的悲观
   是股价放量的直接推手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三家公司在今年二季度的业绩基本面:
  英特尔营收 197 亿美元、净利润 51 亿美元,双超市场预期;思科营收 122 亿美元、净利润 22 亿美元,同样超过市场预期,但对下一个季度的业绩展望不及预期;百度当季营收 260 亿元人民币,净利润 50.8 亿元,营收和净利指标同样超出市场的平均预期。
  良好的基本面似乎可以有支撑他们股价的理由,但股市却在反其道而行之。可以看出,他们股价下跌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业绩不好,而对未来预期的悲观成为了市场的主流情绪。
   英特尔: 从自身角度来讲,英特尔不论是在芯片的设计还是在制造上均没有向市场释放更多优势。原定于 2021 年底上市的 7nm 制程因工艺上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推迟大半年时间上市,也已经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
  反观对手 AMD,不论是在芯片还是数据中心业务的发展上,都在向市场抛出更多的想象空间。芯片方面,以“性价比”打天下的 AMD 芯片设计提供了比英特尔更好的性能以及更低的能耗,迅速抢得了不少市场份额;数据中心业务方面,AMD 也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
  据报道,AMD 新一代的 Epyc 处理器目前已经在亚马逊网络服务器的 14 个地区上线,占有率迅速提高了一倍。尽管 Rome 处理器才上市两个月,但该处理器在市场份额上的“快速扩充”推动了 AMD 在数据中心业务的发展。使得那些原本不敢放弃英特尔 Xeon 处理器的科技公司已经开始大量采用 AMD 的产品,比如亚马逊、谷歌和微软等这些大型数据中心运营商都相继采用 AMD 的 Epyc 处理器。
  在二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上,AMD 总裁兼 CEO Lisa Su 表示,她相信“Rome 将继续成为我们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增长的强劲推动力。”现在看起来,已经在朝着这一方向靠近了。英特尔自身在芯片技术上的缓慢进程以及 AMD 数据中心业务的不断崛起,已经向市场抛出了其未来份额会被 AMD 抢走的悲观预期。
   百度: 对于百度而言,虽然二季度财报超预期,但作为撑起百度核心业务的 App 日活用户数却出现了逆势下滑,二季度 2.04 亿的 App 日活数相较于上一个季度下降了 1800 万,相当于回到一年前的水平。这背后似乎表明了百度 App 日活数已经达到了用户增长的天花板,加之,目前数字广告预算都呈现出逐渐向流媒体市场转移的趋势,这对于百度核心业务而言的冲击可以说是直接的,市场会认为百度已经彻底丢失了对流量入口的话语掌控权。
  即便是百度 AI 业务的表现不错,比如小度智能音箱第二季度出货量国内第一;Apollo 方面也将运营范围扩展至市中心街道等更复杂的路况区;百度智能云也相继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央视网、中国建材集团等达成合作。
  但目前 AI 业务的营收体量过小,短期内并不足以扭转其逐年下滑的营收体量,市场并不认为其拥有多大的未来。
   思科: 众所周知,思科近年来一直在致力于向云计算转型,在其 2020 财年的财报中,思科有 51% 的营收是来自于软件和服务,一定程度上来讲实现了一些突破。在未来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选择上软件维持运行的趋势下,思科的向云转型无疑是具有看点一步棋。
  但仍占总营收大头的硬件业务仍是思科后续上云的沉重包袱。虽说,今年二季度思科的营收超出了市场预期,但相较于上年同期的营收来讲,同比下滑了9%。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思科在硬件方面的营收也出现了 13% 同比下滑,这一业务在今年二季度的营收为 101.2 亿美元。即便是软件服务得以发展,但仍不足以弥补公司所受到的冲击。
  深究这三家公司被市场抛售的逻辑,其实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相似的共同点。
   曾经互联网顶端食物链的巨头
   被时代抛弃背后的幕后推手
  这三家公司曾经都是高高在上的行业巨头,走到目前被市场抛售的场面难免有点尴尬,但也是有因可究的。
   1、过于沉寂于曾经的成功
  事实上,不论是国外的英特尔、思科,还是国内的百度,他们都属于被“低估”的一类公司,在基本面上较为稳健,基本挑不出过多的毛病。但也正是由于曾经已经成功站上科技互联网的顶端食物链,过于沉寂在过去的成功当中,在整体营收体量上也难以实现更大的突破。
  而现在的一些举动,却令市场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较为模糊。不论是英特尔挤牙膏式的发展、思科的上云,还是百度核心业务增长的放缓,都在说明这一点。
   2、核心业务彻底失去创新精神
  尽管这些公司都在向市场释放一些新的价值看点,但却在核心业务上缺乏创新精神,使得市场对其未来的前景发展更加捉摸不定。
  比如英特尔积极向数据中心转型,但压垮英特尔导致其股价暴跌的导火索却是 7nm 的推迟,在芯片业务上一直被诟病的挤牙膏式发展,未曾有很大的改善。反观,对手 AMD、英伟达纷纷在芯片和数据中心业务上不断实现突破。
  而百度虽在 to B 转型上疯狂向市场释放前景讯号,但却已经能很久没在 to C 端推出战略级应用,而且百度 App 的日活还在疫情期间出现逆势下滑。相比之下,BAT 行列的阿里巴巴不但在下沉市场持续开发新用户,也在本地服务市场积极布局,通过多种业态布局构建更加坚固的护城河;腾讯今年的表现更是有目共睹,比如上线微信小商店积极探索电商的更大可能、通过投资、收购等多种方式扩大自身的生态版图,在股价上不断刷新历史新高,与阿里巴巴在市值上还上演了一较高下的戏码。
  而百度对B端市场的加码,看起来更像是孤注一掷。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B端市场的竞争中相当激烈。比如百度智能云,据 IDC2019 年下半年中国云厂商的市场份额数据,在公有云模式中,阿里云的市场份额达 50.7%,超过 2 至 5 的总和;在公有云+传统部署模式下,阿里云也位居首位。此外,还要面临,腾讯云、金山云、华为云的激烈竞争。
  在竞争激烈的同时,势必面临巨大的投入支出,长期以往很可能会失去在C端的现金流,未来的发展前景堪忧。
  思科虽然在加快云安全、云协作在教育、医疗以及其他领域的投入,但这个动作在市场看来已经反应迟钝。早几年前,思科硬件下滑的趋势就出现了,但它的转型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也难怪后知后觉的思科云上转型会受硬件包袱的拖累。
   3、过往积累的护城河正在丢失
  市场从不缺乏后来者,作为老牌的行业巨头在缺乏对核心业务创新的同时,却面临着后来者的来势汹汹。
  英特尔面临 AMD 的强势围剿,上文中我们已经进行了阐述;而百度,众所周知,在信息分发领域却遭到了字节跳动的蚕食,字节跳动凭借着其独特的算法,已经在移动端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前不久,字节跳动更是以 5 亿元完成了对医学科普知识平台百科名医网的全资收购,加快了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布局,彰显了其构建平台内容生态的更大的野心。值得一提的是,一旦腾讯对搜狗完成收购,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剧行业内的激烈战局;思科则面临着 AWS、微软、谷歌等一堆大大小小的云计算公司的堵截,加剧了市场对思科未来的转型的担忧。
  而他们面对的竞争对手的共同点却更加具备创新精神,事实上,这也是市场对老牌巨头不看好的主要原因。
  那么,在这样的状态下,市场可能也会有一些疑问。
   投资者该如何看待这类公司?
  首先,我们应该要清晰的明确一点,这三家公司从估值的角度来看,确实被低估了。但投资关注的是一家公司的长远未来,即便是后续会因为一些好的举措被市场看好出现短期的股价复苏,但却是难以改变一家公司对未来的糟糕预期的。
  当然,也不排除或许有一天这三家公司会实现成功转型。但在美股研究社看来,在这之前,大可不必将精力浪费在这类公司上。毕竟,目前市场上不断涌现出一股股来势汹汹的后浪,对这些前浪们的冲击是肉眼可见的,而且他们在持续的创新当中。在强者恒强的市场规律之下,表现更好的公司自然也会享受更高的估值。
  未来,英特尔、百度和思科可能会在某个时间点出现不错的反弹,但届时 AMD、腾讯、阿里和英伟达这些竞争对手们一定会获得更多涨幅。
互联网
2020-08-19 17:23:00
  文/大娱乐家
  来源: 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
  就在 TikTok 于全球市场面临围追堵截之时,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依然没有放弃出海的念头,目前来看进入欧美市场依然困难重重,但抢占日韩及东南亚市场,仍是这些在国内增长已经遭遇瓶颈的平台公司无法抵御的诱惑。
  某种程度上 TikTok 如今成为了中国互联网泛娱乐公司出海的代表作,但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其受到的关注更像是因为它已经成果丰硕浮出了水面。而在海平面之下,还潜藏着另一股强大的中国娱乐产业势力,以爱奇艺和腾讯视频为代表的中国流媒体平台们在经过了多年的内容打磨与技术沉淀之后,也正在加快全球化的步伐。
  去年 6 月腾讯视频海外版 WeTV 落户泰国开启出海第一站,随后爱奇艺宣布其国际站 iQIYI 正式登场。两家在国内相继收获了过亿付费会员的视频平台前后脚进入东南亚市场,事实上也是一个鲜明的信号,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已经难分高下并且逐渐饱和的情况下,双方只能将战场外移,寻求进一步的增长。
WeTV 泰国版
  在双双宣布出海一年之后,先是腾讯收购了东南亚知名流媒体平台 Ifilix,8 月初爱奇艺则宣布其国际站将开始制作首部东南亚自制剧集《灵魂摆渡·南洋传说》。从大笔砸钱到创意开发,可以说双方都各自端出了强项,不过就目前来说渴求在东南亚市场上有所作为的流媒体公司数量众多,而国内流媒体到底是何等水准,或许进入真正的开放市场一较高下便可知一二。
   亚洲内容国际化,东南亚成为流媒体热土
  从产品层面上来说,游戏、短视频等文娱产品目前的出海表现不俗,显然无论有怎样的文化差异,娱乐依然是全球人民的天性,这类简单直接的内容也更容易跨越国别障碍,从而吸引受众。
  相对而言,电影或者剧集这类长视频内容,则需要更多积累和打磨,在基于本土文化的创作上融入更多能够被全球观众所接纳的元素,同时全球化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在一个正确的时间点上做对的事。
  诞生百年的好莱坞从来都是美国对外输出其美式普世价值的最佳渠道,而随着以 Netflix 为代表的流媒体渠道的蓬勃发展,过去那种用几乎一套文化元素与价值取向包打天下的思路已经无法支撑全球化发行网络之下更具本土化需求的流媒体发展。因此从决心打造独家原创内容开始,Netflix 便有意尝试在美国之外,进行更多本土化的内容发展。而也正是随着 Netflix 这一兼具资本与渠道的力量介入,传统意义上的东亚影视内容开始展现出更加多元化与全球化的一面。
  短短五年时间,Netflix 与韩国影视行业几乎实现了各取所需,前者成功将韩剧这一重要娱乐类型装入了自己的“弹药库”,后者则通过 Netflix 的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持让作为一个整体的韩剧得到了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事实上,国内流媒体的热门内容在过去几年也通过 Netflix、Astro、Viu 等发行渠道进入了全球观众的视野,《河神》、《反黑》、《白夜追凶》等剧集相继登陆 Netflix,爱奇艺早前的热门宫廷剧《延禧攻略》也在东南亚及港台地区掀起一阵华语剧集的收看热潮。
《延禧攻略》配越南字幕
  随之而来的则是视频流媒体发展潜力巨大的东南亚,逐渐成为从国际巨头到本土玩家再到国内流媒体平台的必争之地。
  据研究调查机构 WeAreSocial 发布的 2019 年包含东南亚地区在内的全球数字互联网使用最新调研报告显示,东南亚总人口 6.25 亿,其中数字人口达 4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65%,社交媒体渗透率达 63%,数字市场规模几乎可以和中国、欧盟、北美市场相媲美。
  市场研究公司 MIDiA 则预计,到 2023 年,全球十亿视频流媒体订阅用户中,将有超过四分之三来自亚太地区,亚太地区的订阅用户从 2019 年的“少数群体”,到 2023 年将成为流媒体订阅主体。
  事实上,东南亚市场的流媒体竞争在最近一两年已趋于白热化,根据 Media Partners Asia 发布的 AMPD Research 2020 年第一季度的报告显示,在东南亚市场中主打日韩剧集的 Viu 目前整体用户数量在东南亚主要流媒体中占据第一,Line TV 位居第二,Netflix 处在第三位,Iflix 紧随其后身处四名。
  与此同时,印尼的电子商务独角兽 Bukalapak,新加坡的 Grab 都建立了自身的流媒体平台,并且迪士尼主打的 Disney+ 也即将大范围登陆东南亚地区。一个非常显著的事实便是,亚洲的内容生产模式与发行市场方向正在经历巨大的改变。
Disney+ 界面
  在东南亚流媒体市场本身的发展势头迅猛之外,反观目前中国的视频流媒体市场,经过将近十年的爆发式增长,国内用户订阅人数与收看时长已经趋于饱和,同时广告收入与订阅收入也凸显疲软之态,从商业利益的角度出发流媒体出海拓展全球市场也成为必然选择。
   iQIYI 和 WeTV,复制 Netflix 与 Disney+ 的不同思路
  去年六月乌镇举行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爱奇艺创始人兼 CEO 龚宇非常实际的谈到了现阶段爱奇艺的国际化思路:内容出海其实是现在很难的一件事,爱奇艺的方式是“带着嫁妆输出中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即“将技术与内容整体输出”的模式。
  因此爱奇艺的国际站在去年成立之后不久就宣布与马来西亚第一媒体品牌 Astro 达成战略合作。试图通过 Astro 来摸索马来西亚地区的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并尝试更多匹配当地用户需求的本土化运营与营销活动。
  但借助本土企业仅仅只能暂时有助于平台的前期品牌拓展,对于任何一家内容平台来说,最终还是需要依靠本土化的运营团队与内容才有可能真正扎根下来。
  即便是 Netflix 这样的强势内容生产者,当其试图深入每一个全新市场时,除了大笔投入之外最重要依然是对于当地顶尖创意人才的吸引。最经典的案例便是日本制作人坂本和隆在 2015 年离开了原来任职的电视制作公司后,便被刚刚进入日本市场的 Netflix Japan 邀请,在其后的时间中,他参与制作过《火花》、《深夜食堂:东京故事》、《只有我不存在的城市》、《DEVILMAN - Crybaby》等叫好又叫座的 Netflix 日本原创作品。而去年那部话题之作《全裸监督》也是由他发掘原著并主导制作的作品。
《全裸监督》剧照
  一向被资本市场称为是“中国 Netflix”的爱奇艺,从用人到做事显然也最大程度沿袭了 Netflix 的全球化思路。今年 6 月,前 Netflix 副总裁、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郭又铨加入爱奇艺担任副总裁,负责爱奇艺在国际市场的战略规划、市场拓展、公共事务等业务。
  此外,爱奇艺也针对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不同地区,任命了相应的业务负责人,进行更加精细化的运营与本土。
  7 月下旬,随着郭琪轩、迪内思、张荫田这三位在东南亚市场和流媒体平台有着丰富运营和管理经验的人才加入。爱奇艺在东南亚多地区的市场开拓、用户服务和本土化运营工作及团队也初具规模。
  随后便是爱奇艺根据其国内悬疑 IP“灵魂摆渡”改编的东南亚自制剧集《灵魂摆渡·南洋传说》的亮相。尽管目前离看到成品还为时尚早,但能够找到一个经过了国内市场检验的成熟 IP,依托平台的资本与本土化创作团队,再结合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打造专属的本地化内容已经是经过市场验证的成功配方。
  与此同时,基于东南亚观众对于日韩内容的偏好,近期爱奇艺也在其国际站 iQIYI 上线了一部独播韩剧《便利店新星》,在自制内容形成规模之前,具有话题性的独播版权内容依然是最有效吸引新用户的手段之一。
《便利店新星》剧照
  自制内容的风险当然不低,即便是 Netflix,进入亚洲市场前期所推出的内容,几乎很难在市场上获得太大反响。也正是如此,一部分财大气粗的后来者往往会选择另一条道路,通过买下一个已经规模不小的平台,来获得直接进入这一市场的入场券。
  就如同 Disney+ 通过整合收购而来的印度流媒体平台 Hotstar 一举在印度收获了超过 800 订阅用户。WeTV 在推出一年依然不温不火之后,腾讯显然又拿出了自己最擅长的战术:买买买,在今年 6 月收购了在东南亚拥有超过 2000 万用户的 Iflix 。根据《综艺》的报道,收购之后 Iflix 的品牌名称将会被保留6-12 个月,包括 CEO Marc Barnett 在内的主要员工也会留下。
  Iflix 目前覆盖的市场范围主要有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越南、缅甸、泰国等十几个国家。相对于更加洋气的 Viu 和 Netflix,更偏本土化的 Iflix 会根据本地用户的特定需求,专门制作本地化的视频产品,为不同国家的用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以菲律宾为例,Iflix 曾与菲律宾著名女演员 Kris Aquino 合作,推出一部 Iflix 原创独家电影,在这之后又与菲律宾著名喜剧演员合作,制作本土喜剧作品 Hoy! Bibig Mo。收购 Iflix,对 WeTV 来说不仅仅是收获了在东南亚市场的用户基本盘,同时也是在最短时间内依靠资本的能力进行了本土化内容的补充。
Iflix 界面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的爆发,成为了流媒体平台们今年以来的最大利好,在今年开始逐渐发力的 iQIYI 和 WeTV 也同样水涨船高。
  根据 Media Partners Asia 之前发布的一份关于菲律宾、印尼、新加坡和泰国四个主要东南亚市场在疫情中流媒体增长的报告显示,iQIYI 在整体地区中的每周观看时长增长幅度超过 500%,而长期扎根泰国的 WeTV 在当地的周观看时长也增长了 209%。可以说,借助这一大环境的助力,经过了整整一年时间,两家才真正实现了在东南亚市场的软启动。
  当然,不论是大笔收购还是自制本土化内容,前者还需要腾讯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消化整合,而后者则需要爱奇艺倾注更多创意与耐心。
  就东南亚市场而言,异常多样的市场环境也对精细化运营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这一市场同样面临着与国内相似的客单价不高、用户忠诚度偏低等问题,如何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投入与营收的平衡,更是两家老对手都需要面临的终极考验。
互联网
2020-08-19 16:48:00
  文/钟微
  来源:连线 Insight(ID:lxinsight)
  谷歌对华为的“封锁”有了新的动态。
  8 月 13 日,美国针对华为的临时通用许可,过期近一周了。两年间,美国曾连续 6 次进行延期,但这一次至今未得到延期消息。
  美国曾在今年 5 月延期时表示,这是最后一次延长针对华为的临时通用许可。到期后,美国可能会对临时许可做修正,也可能直接取消许可。
  自 2019 年 5 月,华为被美国商务部以“国家安全威胁”为由列入实体清单,半导体和手机业务受到严重影响。
  2020 年 8 月,华为消费者业务 CEO 余承东提到,华为麒麟高端芯片即将“绝版”。
  华为的手机业务面临着同样的险境,华为被列入美国实体名单之后,谷歌表示将遵守禁令,并审查其影响。目前,华为推出的新机不能拥有谷歌的应用和服务。同时还面临 Android 断供的危机。
  关于临时许可证延期的消息,外界已经等待了近一周时间,“华为手机上的 Android 系统将停止服务”“无法更新系统、升级安全补丁”等传闻甚嚣尘上。
  8 月 19 日,华为否认了传闻内容,表示将继续提供系统更新和安全补丁。
  所有预装了 Google Play 的华为手机仍可以使用 Play 商店下载和更新应用。没有预装 Google Play 的华为手机则可以通过 App Gallery(华为应用商店)来获得应用及安全更新。
  尽管目前为止,美国没有进一步的官宣,但对于华为而言,禁令的阴影依然没有消失。
  2020 年 6 月,华为发布 P40 系列,并将 GMS(谷歌移动服务)更换为 HMS(华为移动服务)。外界纷纷猜测,华为并没有获得谷歌认可的移动设备厂商的授权,以及 GMS 认证。
  如果猜测成真,谷歌在未来亦有可能对华为断供 Android,目前华为已发布的手机都能获得 Android 10 版本并进行更新,但即将正式推出的 Android 11,华为不一定能拿到认证。
  华为消费者业务 CEO 余承东曾说,鸿蒙 OS 随时都可应用在手机终端上。但在 Android 和 iOS 垄断的手机市场,鸿蒙 OS 想要突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另一边,华为正在拉拢更多开发者加入 HMS,为鸿蒙 OS 开发应用,但生态的建立也非一时之功。
  手机业务是华为的支柱,无论是鸿蒙 OS 的临危受命,还是 HMS 版图的紧急扩张,都是在给华为的未来谋一条生路。
   1
   临时许可证,未等到延期
  这一次,谷歌可能真的要封锁华为了?
  这源于维持两者合作的通用许可已于 8 月 13 日过期。之后,外媒 9to5Google 向 Google 证实了这一消息。但华为方面表示,华为手机 Android 系统仍保持更新和应用服务。
  自 2019 年 5 月,华为被加入美国实体名单后,受影响最大的除了芯片,还有手机终端业务。
  当时,据路透社报道,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按美国商务部要求,停止与华为相关的业务和服务,涉及硬件、软件和技术服务方面,包括旗下手机操作系统 Android。而谷歌停止了对华为授权 Android 系统中闭源的应用以及技术支持等服务。
  期间,美国一次次延长临时通用许可证的期限,给了华为喘息的时间。
  禁令生效后数月,美国商务部政府曾向大量美国企业发放了临时许可,准许这些企业继续与华为的业务往来。美商务部长罗斯曾提到,这是为使美国一些最偏远地区的用户能够继续享受服务。
  受此影响,谷歌的应用和服务得以在华为手机上保留,并允许谷歌向华为设备提供软件更新和安全补丁,但这只限于少部分机型。
  2019 年 5 月,华为被列入美国实体名单之后推出的手机依然不能拥有谷歌的应用和服务。
图源华为企业官网
  至今,美国已经连续 6 次延期,但最近一次的美国商务部声明,让人感觉危险已经十分靠近。
  2020 年 5 月 15 日,美国商务部宣布,最后一次延长针对华为的临时通用许可,并提醒依赖临时通用许可的美国公司和人员,应该开始做准备工作,以确定消除具体、可量化的影响。
  这一临时许可已于 8 月 13 日到期,美国可能会对临时通用许可做修正,或者直接取消许可。
  过去一周,各方都在等待美国的又一次延期,但直到目前,仍没有等到官宣。
  其实,禁令到期不到三天后,美国政府曾被曝出新消息。8 月 16 日,Defense News 报道称, 其获得的一份备忘录显示,特朗普政府正在批准五角大楼暂时豁免政府范围内对承包商使用华为和其他中国制造的电信设备的禁令,直至 9 月 30 日。
  这项临时豁免是在一份给负责采购和维护事宜的美国防部副部长埃伦·洛德的备忘录中提出的。此举是为了让国防部能够继续执行采购行动,在一定程度上装备和补给部队。
美国五角大楼
  但这一项为期数周的延期,只为与国防部有业务往来的公司提供了缓冲,许多美国公司并不包括在内。
  未等来临时许可延期的消息,引发了外界的担忧,华为手机即将无法使用安卓系统的消息传出。
  8 月 18 日,华为对传闻进行了否认,表示会继续对 Android 设备保持系统更新。
  至今,通用许可证过期的后果还未显现,但在更远的未来,华为的前路依然迷雾重重。
   2
   被迫停用 GMS 之后,还会失去安卓?
  如果真的被谷歌全面封锁,华为必定要度过一段难熬的时间。
  手机操作系统如今掌握在谷歌和苹果手中,分为了 Android 和 iOS 两大阵营,统治了整个全球手机市场。
  相比封闭的 iOS,谷歌的 Android 系统是开源的,从 Android 4.0 开始,更多开发者通过 AOSP(Android 开放源代码项目)计划,可以使用 Android 源代码参与开发,而使用 Android 系统的产品可以第一时间获得系统升级。
  因此有观点认为,谷歌封锁了,但是华为依然可以使用 Android 开源版本,不受影响。
  实际情况却是,尽管 Android 系统是开源的,但谷歌提供的邮箱、地图等应用服务是收费的,手机厂商同样需要获得授权。
  这里的授权,一个是谷歌认可的移动设备厂商的授权,即 MADA 协议(Mobile Application Distribution Agreement),另一个是谷歌对于使用 Android 操作系统的产品进行的强制软件认证要求,即 GMS 认证。
  在国外市场,华为想要使用 Android 系统,必须拥有以上两种授权。目前谷歌和华为双方都未透露,华为是否获得了授权,但从蛛丝马迹可以推测,目前还未到最危急的关头。
  谷歌从 Android 4.0 到如今将要发布的 Android 11.0,开源方式是定期放出源代码,两个版本之间相隔的时间长达一年左右。
  Android Authority 发布的《How can Huawei release new phones with Google apps?》一文中提到,旧版本的 MADA(section 4.3)显示,所有 Android OS 更新都需要 Google 审批,幸运的是,华为 P30 系列、Mate 20 系列、P20 系列和其他一些设备都能获得 Android 10 更新。对于上述几款手机型号,华为似乎已获得 Android 10 的 GMS 认证。
  2020 年 8 月初,谷歌发布 Android 11 Beta 3,这是最后一个测试版,外界猜测,正式版将在 9 月初亮相。而华为是否能获得 Android 11 的认证,还是一个未知数。
  Android 11 的问题还需等待解答,但华为已经率先放弃了 GMS。
  2020 年 6 月,P40 系列在海外上市,将谷歌 GMS 更换为自家 HMS 服务。以华为应用市场 App Gallery、华为钱包、华为智能语音助手、华为音乐、华为云空间,以及账号、支付、推送、地图等基础服务,用来替代谷歌 GMS 中应用市场、钱包、语音助手、YouTube、谷歌地图等服务。
图源华为手机官方微博
  在海外市场,华为用 HMS 将 GMS 替换了,但没能取代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这极大地影响了华为手机在海外的销售情况。据 Canalys 统计,今年二季度,华为海外市场出货量同比下降 27%,从去年二季度的 2140 万台跌到了 1560 万台。
  不过,在国内市场 GMS 本就无法使用,华为、小米等厂商是在 Android 开源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华为在国内的销量暂时没有受到冲击。
   3
   鸿蒙准备好了吗?
  鸿蒙 OS 是华为的B计划。余承东接受采访时曾提到,当某天我们不能再使用美国两大系统时,华为就会拿出早已备好的国产操作系统来替用。
  华为从 2012 年开始规划自有操作系统,曾在华为公司中央软件院欧拉实验室专门成立了华为手机终端操作系统开发部。但鸿蒙系统最初是为了解决物联网问题而设计的。
  在美国禁令之下,鸿蒙 OS 不得不被赶鸭子上架。2019 年 8 月,华为正式推出鸿蒙 OS,替代谷歌 Android 和微软 Windows 操作系统。将操作系统取名鸿蒙,意思是“开天辟地”。
  目前,鸿蒙 OS 仅被应用在智慧屏上,这也是其首次投入应用,但华为曾多次强调,鸿蒙 OS 随时可以应用在手机终端上。
HDC2019,图源华为终端官方微博
  一个手机操作系统是否能成功攻占市场,并不仅仅涉及技术问题,更大程度上是如何突破 Android 和 iOS 建立的壁垒的问题。
  鸿蒙 OS 不是国内推出的第一个手机操作系统,阿里巴巴曾在 2011 年推出基于 Linux 的阿里云 OS,百度和小米则相继推出了百度云 OS 和 MIUI,但后两者属于 Android 的再改造,只有阿里云 OS 是独立系统。
  阿里云曾投入重金打造、获得政府支持,希望打破谷歌和苹果的垄断,但最终没能突破重围。
  当时国内手机市场还是三星、苹果等玩家的天下,阿里没有自己的终端,虽然拉入魅族加入阵营,但市场体量不能与谷歌、苹果相比。
  同时,阿里云的独立系统没能突破 Android 生态的统治,2016 年,阿里云 OS 转型 IoT 领域,采用了和 Android 相同的 Lunix 内核,选择了兼容 Android。
  按照余承东对鸿蒙 OS 的介绍,鸿蒙 OS 更可能是为了下一代操作系统而生。他提到,鸿蒙 OS 是基于微内核的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能够同时满足全场景流畅体验、架构级可信安全、跨终端无缝协同以及一次开发多终端部署的要求。
  鸿蒙 OS 对标的是谷歌 Fuchsia。余承东提到,Fuchsia 是微内核的,可适配各种各样硬件终端,但 Fuchsia 还不是分布式设计,性能还不够好。
  尽管华为对鸿蒙 OS 信心满满,但业内亦有不少悲观的言论。手机行业资深专家罗忠生曾在接受 AI 财经社采访时提到,一夜之间让所有华为的 Android 手机升级为鸿蒙,从技术上来说是比较难实现的。操作系统应用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除了上层开发的 APP 应用,往下走还需要底层芯片、场景测试等很多的适配。
  《浪潮之巅》作者吴军也曾指出,鸿蒙和 Fuchsia 都不成熟。他在 2019 年的一场付费问答中提到,处理器和操作系统的关系就是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关系,所以最棘手的问题还是适配性:“ARM 处理器在设计时和 Android 是同步协调的,因此耦合度非常高,其它操作系统在 ARM 处理器上跑,都无法达到 Android 的效率。”
  而在华为此前公布的鸿蒙 OS 历程,2020 年至 2022 年规划中,并没有出现手机产品,反而是 PC、手表手环、耳机等产品被公布将陆续推出。
鸿蒙 OS 历程,图源网络
  对华为手机而言,另一个关键问题是生态。华为掌门人任正非曾提到,做一个操作系统的技术难度不大,难度大的是生态。“怎么建立起一个生态?这是一个大事情,慢慢来。”
  HMS 正处于生态扩张的困扰中。HMS 生态的建立,更大程度地依靠着应用服务。在国外市场,HMS 生态中缺少谷歌地图、YouTube、Facebook、Twitter 等装机量大的应用。
  华为也在加速构建生态,余承东曾对媒体表示,在推动鸿蒙系统时,华为对应用内购买,将减少操作系统厂商的提成比例,并给开发者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吸引开发者为其开发应用 App。
  2020 年 1 月,华为曾公布全球注册开发者超过 130 万人,全球接入 HMS Core 应用数为 5.5 万余个。6 个月过去,全球注册开发者增至 160 万,全球集成 HMS Core 的应用数量则为 8.1 万个。
  这与 Android 还有很大的差距。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在 2011 年,全球 Android 开发者数量就已达 100.1 万名。如今没有最新统计,但市场传言 Android 开发者已超过 300 万人。
  短时间内,HMS 生态无法迅速地建立起来。任正非曾在 2019 年 6 月的采访中预计,华为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恐怕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华为的突围之路,依然迷雾笼罩,路途漫长。
互联网
2020-08-19 16:34:00
  文/刘小土
  来源:娱乐硬糖(ID:yuleyingtang)
  原标题:短视频里有鬼
  尽管全球范围内恐怖题材都有回潮态势,但受限于监管等诸多因素,恐怖题材在国内影视市场仍处境尴尬。
  但人们对恐怖的需求不会因此消失。 就像当年的网剧、网大一样,短视频正成为恐怖内容生存的新夹缝,一大批创作者依仗题材红利迅速崛起。
  接过日本著名恐怖系列剧《世界奇妙物语》的枪,短视频博主“奇妙博物馆”以胶水、娃娃、行李箱为引,在奇幻设定下探讨人性和欲望。短短数月,抖音粉丝量便突破千万,跻身头部网红行列。
  其成功并非个例。异界万花筒、都市奇妙物语、妖怪物语等一批短视频账号也是凭借恐怖元素迅速突围。
  拼脑洞,拼氛围,拼制作,恐怖短内容在集中爆发后愈加精彩。而随着正规团队逐渐进场、创作走向精品化,某些作品的影视版权得以售出,开始进军网大、网剧市场。
   轻恐怖,正流行
  职场宫斗、家庭纠纷、模拟爱情等剧情短视频,一直是“快抖”用户的高频消费内容。探案推理题材则是重中之重,早期涌现过名侦探小宇、神探大妈等网红创作者。
  这类推理短视频有着固定的创作模式。作品以单身女性、儿童为主视角,呈现离奇的故事情节,最终通过梳理线索找出危险因子(罪犯、凶手)。严格意义来说,更偏向悬疑,而非恐怖。
  但这些推理短视频,本身又并没能提供清晰的推理逻辑,主要还是靠营造恐怖氛围带给观众心理刺激。粉丝也只在乎配乐、情节够不够“阴间”。
  可随着“快抖”侦探们越来越同质化,逐渐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然而广大用户对轻恐怖的兴趣不减反增。供需矛盾下,奇妙博物馆、都市奇妙物语、巫大大等创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奇幻、灵异。编剧秋刀鱼(化名)告诉硬糖君,她所在的团队也正是基于推理派,对叙事策略进行创新、延伸。
  其中,“都市奇妙物语”在抖音关注 841 万,获赞总量高达 6000 多万。该系列以类似单元剧的形式推进,每集剧情相对独立,时长在两分钟左右。目前,“奇妙故事”已经更新 27 集,内容主要围绕某种“超自然”力量,讲述都市社会里的病态关系和人性故事。
  镜头下,敏感女友、无理大妈、恶臭男生等小人物,被控制欲、贪婪值、偷窥度锁定,在欲望驱使下不断妖魔化。当对应指数达到百分百后,这些角色就会被神秘力量惩罚,迎来消失、异化的反科学结局。
   鬼片里不能有鬼,建国后不许成精,哪圈都不例外。 因此,轻恐怖短视频的诡异不是来自纯粹的鬼怪,而是现代社会自带的惊悚基因。都市生活节奏变快,人性的恶随之释放,才有了种种奇幻设定。
  敏感女友时刻都在索取和控制,爱的束缚让男人无法喘息,这段关系很快走向极端、病态。这些话题我们能从豆瓣劝分小组、恋爱树洞里,找到大量实例。因此,这类短剧的魔力在于,剧情和现实交融,总能让你产生恐惧感、代入感,甚至产生情绪共鸣。
  而异界万花筒、BUG 放映室、奇妙博物馆等同期崛起的轻恐怖短视频,在内容、风格上也和都市奇妙物语基本相同,都遵循着 “惊悚故事+神秘力量+普世价值” 的创作公式。
  放在短视频领域,这套创作思路还算新鲜。但说到底,就是对《世界奇妙物语》《恐怖宠物店》等进行汉化,还是极简那种。
  当然,《灵魂摆渡》《第 8 号当铺》等国产奇幻剧也是创作者模仿的重要范本。灵魂化妆间、孟婆十七这类千万粉博主,视频主角拥有掌管阴阳两界的能力,可以帮助亡灵完成生前未尽心愿。
  多数创作者走的是轻恐怖路线,享受题材红利的同时,通过艺术处理尽量避免封号、限流。相形之下,“户外小龙”所代表的灵异探险主播更硬核,直播夜闯诡异平房、荒废酒楼、烂尾别墅,尝试通灵游戏。
  时下恐怖短内容的火热,让硬糖君梦回当年的天涯莲蓬鬼话。盗墓双娇《鬼吹灯》《盗墓笔记》开更;都市传说左央招魂、双鱼玉佩诞生;捉鬼、解蛊、驱魔的热帖,一页接一页。
   “正规军”来了
  或许是免费,广大用户对剧情类短视频极其友好。特效粗糙、剧情敷衍、演技浮夸等致命问题,统统可以得到理解。
  “他们不追求啥高级、精致,基础需求很容易满足,只要剧情够直给、够爽,流量不会差。像异形特效不好做,你就换动物直拍,随意给真人抹点妆也能上。”刚转行那会儿,秋刀鱼觉得做短视频,太简单了。
  眼下影视行业不景气,干了几年编剧的秋刀鱼都接不到活儿。倒是早早撤退的同行,靠着给网红团队当策划,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去年底,她想着反正没有更好选择,决定“放低身价,去短视频圈转转。”
  秋刀鱼写悬疑剧出身,幸运地踩上了这波轻恐怖的题材风口,做出了百万粉的账号。可随着竞争者变多,她意识到后期很难再靠套路攫取更多流量。各家都在暗自较量,想办法提高作品质量,用户品味自然被养刁了。
  “我是科班出身,写本子比较有优势。 但现在各家都在招专业编剧,换个地方还是跟以前同行抢饭吃,不容易 。”市场释放的种种信号,让秋刀鱼悲喜交加。
  悲就悲在,粉丝不好糊弄了,短暂的流量红利后还是要比拼内容本身。可小而美且短平快的作品,哪那么好打磨。没办法保持稳定更新,用户很快就流失了。
  而喜也喜在,创作团队正规化,意味着剧情类短视频的价值,比想象中更大。
  2014 年前后,视频网站争相搞自制,网剧随后全面崛起。白一骢、郭靖宇等正规军纷纷入场,《暗黑者》《灵魂摆渡·黄泉》等优秀作品上线,口碑、话题能和上星剧对打,网剧得以登堂入室。
  在新内容领域先攫取小众题材红利,是行业起飞的开端。短视频行业,大概率也不会偏离这条道路。
  除编剧外,专业的导演、编剧也在向短视频领域迁徙。话剧演员阿名签约 MCN 游良文化后,在“刻骨的阿名”里做出了#人体的漏洞# 这一爆款,圈粉百万;“都市奇妙物语”的导演名为靖子,其作品常因精致的转场、剪辑引发讨论。连张艺谋、陈凯歌等大导,都去抖音记录生活了。影后拍轻恐怖短剧,是不是也能期待下。
  而吸收优质资源的同时,轻恐怖视频创作者还在推动内容进化。他们有意将作品系列化、风格化,从而为账号烙印独特标签。“妖怪物语”重点打造捉妖师联盟,“动物启示录”专注揭秘人类的动物属性,“奇妙博物馆”则每期拆解一个物件儿。
  近年,“优爱腾”为高效获得新用户,且维持原有用户的活性,纷纷推出剧场模式。宠爱剧场、迷雾剧场、海外独播剧场……都是追求类型内容传播效率最大化的产物。
  从电视到长视频再到短视频,新媒介也不过是用新的技术、形式,把过去的事再干一遍。仍在挖掘阶段的轻恐怖短视频,内容和商业价值都有着更高的天花板等待触碰。
   恐怖短内容有“钱”途吗?
  轻恐怖短视频的井喷是必然,甚至比创作者预想的还晚了点。
  抖音#恐怖#的标签页下,汇集了 8.5 万个视频,总播放量高达 51.9 亿。快手少了点,但也有 3 亿投稿。而讲解恐怖片一直是影视号的吸粉利器,“小侠说电影”“布衣探案”等账号都曾策划相关选题,单期作品动辄数十万点赞。
  不过,短视频平台对恐怖题材态度暧昧。简单概括就是,偷偷的干活,打枪的不要。《午夜凶铃》《招魂》你可以解说,但女鬼最好化名“阿飘”。在或松或紧的审核制度下,创作者们会主动自我阉割,寻求更稳妥的发展。
  “ 你知道哪条路安全,一般不会想去试错。所以都市奇幻类火了,大家就一窝蜂去模仿。 ”秋刀鱼吐槽。带着镣铐跳舞,让许多团队变得保守、堕落。明明轻恐怖才繁荣半年,抄袭、融梗已蔚然成风。
  都市奇妙物语、异界万花筒、BUG 放映室的作品底下,经常会看到“世奇中国分奇”“这集我见过”“剧情抄袭”的质疑。知乎、豆瓣、虎扑上,也经常有网友截图放锤,号召抵制。一味“致敬”经典,势必会让创作环境愈来愈差。
  剽窃者这么干,是因为其从最初就认定这是门短线生意。快速获取流量,再通过广告、卖号变现才是王道。可真想保持整个生态的“源头活水”不断流,不只是能赚到钱,还要让更多人有动力加入创作行列。
  短视频作品影视化案例的出现,给创作者们带来了新思考。抖音“热腾腾的故事”曾推出《不要开门》《外星贝壳》《未来电话》三大系列,且完成度颇高。作品融合了科幻、惊悚、悬疑等元素,和网大主流受众的兴趣高度重合。
  如今,《不要开门》系列正改编成网络电影,商业价值得以显著提升。民间脑洞变现不稀奇,微博《淑女的品格》、知乎《宫墙柳》都是典型代表。如今,轮到了短视频行业。尤其各平台重金扶持短剧,更是提振着创作者的信心。
  而更广的角度来看,碎片追剧是群众观影的一大趋势。短视频试水再搬到荧幕,可以让制作方充分评估项目的开发价值,降低投资风险。提前开号,也能为作品前期预热造势,实现未播先火、未拍先火。
  上个月,某家影视公司曾后台联系秋刀鱼,对其作品表现出浓厚兴趣。能否签约是后话,但她和团队深受启发,由此决定制定项目评级标准。持续生产套路内容的同时,也尝试精心打造些“改编专供”产品,寻求长线孵化。
  半生出走,归来仍在影视圈。这无限循环的剧情,我见过。
互联网
2020-08-19 16:13:00

那个穿着皮衣的男人要“搞事” !图为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
  文/Barry
  来源:创业邦(ID:ichuangyebang)
  520 亿美元(约合 3637 亿人民币),全球芯片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案正在进入倒计时。
  据英媒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报道,英伟达(NVIDIA)将以这个巨额数字收购英国最大的科技公司 ARM,目前双方已进入排他性的谈判阶段,预计今年夏季末完成交易。2016 年,日本软银集团曾以 320 亿美元收购 ARM,四年间溢价 200 亿美元。
  据悉,软银对于此次出售 ARM 还颇为费心,找来高盛为其物色下家。高盛曾找到苹果,但被后者拒绝。随后,高盛试图成立一个包括高通、三星和英伟达在内的财团进行收购,但最终,英伟达成为了唯一一个对 ARM 感兴趣的买家。
  软银为何如此急于出售 ARM?
  几个月前,由于孙正义主导的软银愿景基金亏损,软银 1.4 万亿日元巨亏的消息曾刷遍整个科技圈。
孙正义就投资失败鞠躬道歉,图源:路透社
  为了快速翻盘,软银推出 4.5 万亿日元的“疯狂”变现计划。
  截至 8 月 3 日,软银通过出售美国移动通信巨头T-Mobile 股份、利用阿里巴巴股票期权融资等方式,已完成了 4.3 万亿日元的筹资计划。
  ARM 成为孙正义变现的下一个目标。
  如果交易达成,将彻底改变芯片市场格局。英伟达的创始人“皮衣教主”黄仁勋得到梦寐以求的 CPU 帝国,再加之传统优势领域 GPU,无论是在消费级还是在数据中心业务上,都可谓如虎添翼。英特尔的颓势将愈发不可阻挡。
  而对于包括华为在内的中国企业来说,则又是当头一棒。
  英伟达 +ARM,前后包抄英特尔
  事实上,市场上几乎每一部手机、平板或者智能手表都在使用 ARM 架构的芯片。这就意味着每一芯片被卖出的同时,ARM 就赚得一份专利授权费用。
  ARM 的产品就是 IP,拥有数以千计的专利授权,其商业版图也不仅仅涵盖移动处理器,还包括显卡,无线网卡和服务器芯片,以及软件开发工具等等。
  据 Strategy Analytics 报告,2019 年第二季度移动 GPU 市场出货量,ARM 也以 43% 的份额位居第一。简单来说,如果你想打造一款移动设备,就离不开 ARM。
图源:London Evening Standard
  英伟达在 GPU 方面可谓一骑绝尘。根据 JPR 数据显示,在 2019 年第四季度占有 73% 的独立 GPU 市场份额。
  特别是 GPU 将在 AI(人工智能)训练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预测,数据中心 GPU 的相关业务将会在 2024 年达到 1000 亿美元的级别,英伟达作为全球最大 GPU 公司,无疑将成为最大受益方。目前其在全球 AI 芯片公司榜单中已经位居榜首。
  英伟达在 2021 财年 Q1 财报中,数据中心业务同比增长 80%,收入首次突破 10 亿美元,也将在今年超越游戏业务成为未来最大的增长点,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谷歌云、阿里云都已经成为其重要客户。
  今年以来,英伟达正在通过收购加强其在数据中心的竞争力。4 月 27 日,英伟达以 70 亿美元完成对以色列 Mellanox 的收购。5 月 4 日,英伟达宣布收购数据中心网络软件公司 Cumulus Networks。
  下一个目标,就是 ARM。
  其实,黄仁勋对于 ARM 平台也是情有独钟。早在半年前,英伟达已经发布了一个用于构建 GPU 加速 ARM 服务器的参考设计,将 GPU 加速从 X86 平台扩展到了 ARM 平台上。
  他也对 ARM 的发展尤为看好,他预测,如今 ARM 已拥有超过 1000 亿台计算设备,而在未来几年,该数字将超过 1 万亿台。
  英特尔的主场则在 PC 和数据中心的 CPU 领域。
  在 PC 和数据中心的 CPU 市场份额上,英特尔分别占到了 80% 和 90% 左右。英特尔也正在积极推进向以数据为中心方向转型,在数据中心业务的带动下,2020Q2 财报营收同比增长 20%。
  在数据中心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后,英特尔也通过收购 Movidius、Nervana、Habana Labs 等 AI 芯片公司,来提升其在 AI 的竞争力。但无奈,英伟达在 AI 领域布局较早,已经占据先发优势。
  在移动市场,可以说英特尔已经完败。
  ARM 也正在不断侵蚀英特尔的固有领地,苹果、三星先后宣布自研基于 ARM 的 PC 芯片,亚马逊 AWS、华为的服务器芯片也已经加入到 ARM 阵营,尤其在这些巨头的带动下,其产业影响力深远,其他厂商也有很大可能跟进。
  ARM 众多的大客户、强大的生态能力,和英伟达可以实现很强的互补和融合。
  如果成功收购 ARM,英伟达将具备完整的 CPU+GPU 能力,能够构筑一个横跨移动、PC、服务器端的生态帝国,这将给英特尔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7 月 9 日,英伟达市值首次超过英特尔,图源:Bloomberg
  就在今年 7 月初,英伟达股价再创新高,一度超越英特尔成为美国“最有价值”芯片公司。其股价在过去五年暴增 1900%,市值成功反超英特尔,黄教主的霸主梦似乎近在咫尺。
   想要收购成功,没有那么简单
  ARM 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 IP 供应商,三星、苹果、华为、高通、英伟达、联发科等都是其客户,在 2019 财年 Q3,基于 ARM 技术的芯片出货量达到 64 亿颗,再创历史新高。
  ARM 生态之所以如此繁荣,其保持的中立性功不可没,而英伟达收购 ARM 将会对芯片市场格局造成极大影响。
ARM 联合创始人 Hermann Hauser,图源:BBC
  ARM 联合创始人 Hermann Hauser 在参加 BBC 的采访时表示,如果英伟达收购了 ARM,那将是一场灾难。
  他在采访时称,ARM 最重要的业务模式就是可以将芯片 IP 授权给任何国家的公司。软银不是一家芯片公司,所以才保持了 ARM 的中立性。如果 ARM 被英伟达收购,将结束 ARM 在全球的中立性地位,成为特朗普手中的武器。
  英国议员们敦促,政府应该干预 ARM 与英伟达之间的谈判,以确保 ARM 继续在英国创造就业机会,并将总部保留在剑桥。另外,剑桥工党议员丹尼尔·泽克纳称,政府应该确保这些条款在出售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得到执行。
  届时,无论 ARM 如何宣传自己的中立性,被美国公司收购后,ARM 作为唯一"非美国主流芯片架构"的优势都会荡然无存。
  虽然英伟达也属于半导体公司,但是它与 ARM 目前的客户并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因此通过反垄断审查的机会将比苹果和三星高一些,但是由于同处半导体行业,这笔收购会使得其在手机芯片和图形芯片市场上都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还需要通过各个国家的反垄断审查,这无疑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诸如此类以失败告终的收购案不在少数。2018 年,曾经轰动一时的高通以 440 亿美元收购恩智浦案,就曾因未在期限内获批告吹。虽然高通已经获得全球其他 8 个国家监管部门的批准(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等),但由于在最后期限中国并没有给出“允许”的答复,这场历时 21 个月的全球芯片史上最大收购案才最终落下帷幕。
  如果整体出售遭遇阻碍,软银也将考虑将 ARM 分拆出售或者上市融资,实际上近两年,软银就已经开始着手操作了。
  2018 年 6 月,软银正式将 ARM 中国公司 51% 的股份出售给包括厚安创新基金等在内的中国投资者,ARM 则保留了 49% 股权。此举,不仅可以帮助软银套现 7.752 亿美元,而且当时还打算将合资公司在A股打包上市,进一步变现。
  今年 7 月,ARM 公司宣布,计划分拆两大物联网业务,由母公司软银集团运营。分析称,此次分拆可能是为了 ARM 重新上市做准备,为了拿出更亮眼的财报盈利数字,以解决软银的财务之困。
  此外,英伟达仅收购 ARM 的一部分业务,也是有可能的。例如,ARM 的服务器业务在整个市场上份额不大,且亚马逊、华为等公司是 ARM 服务器业务和英伟达的共同客户,会更加容易通过反垄断审查。当然,这也要看软银是否愿意分拆 ARM 进行出售。
   华为等中国企业躺枪,未来何去何从?
  如果英伟达正式达成对 ARM 的收购,变成一家美国公司,或将对广泛采用 ARM 授权的中国芯片设计企业是当头一棒。国内企业是否会受到美国禁令的影响,还能否得到 ARM 的授权,都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就拿华为来说,虽然已经拥有了 ARM V8 芯片架构的永久授权,一旦 ARM 被英伟达收购,如果美国仍然不解封华为,那么华为就永远都无法获得 ARM 公司的最新芯片架构授权,竞争力无疑将大打折扣。
  为了解决“卡脖子”问题,更多的中国企业也不得已转向 RISC-V,并将其视为“备胎”。
  与英特尔 X86 架构和 ARM 架构相比,RISC-V 还很年轻,诞生于 2010 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团队的一个新项目。其最大的特点是精简(模块化,可扩充)、开源、免费,而这些特性在芯片领域尚属首次。
芯片架构对比,图源:物联传媒
  “以前 X86 的知识产权被 Intel 和 AMD 所垄断,而 ARM 的授权费又十分昂贵。在 RISC-V 开源架构下,没有了知识产权的制约,谁都可以做芯片,中国企业有机会依托 RISC-V 获得更多创新。”对于 RISC-V 的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也给予充分肯定。
  在贸易战期间,RISC-V 是否涉及美国出口管制条例,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论。为了让中国企业吃下“定心丸”,RISC-V 基金会近期也已经将总部注册地从美国迁移至中立国瑞士。
  华为发言人也在第一时间表示:我们支持 RISC-V 基金会将瑞士确定为开放源码开发的中立场所,使开源尽可能开放对业界来说是重要的。
  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 RISC-V 的生态当中。国内的中科院计算所、华为、阿里巴巴等在内的 20 多家机构,都加入了 RISC-V 基金会。数据显示,中国大约 300 家以上的公司都在关注或以 RISC-V 指令集进行开发。
中国投入 RISC-V 研发的部分企业,创业邦整理制表
  发展至今,已经有不少企业基于 RISC-V 构建了开源芯片关键技术,推出了相关产品,例如,阿里巴巴旗下平头哥推出 12nm 工艺,搭载 16 个核心的 RISC-V 处理器玄铁 910,华米科技 2018 年发布了基于 RISC-V 打造的可穿戴处理器“黄山 1 号”等等。
  刚刚过完十周年生日的小米,旗下的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也在 8 月投资了一家致力于 RISC-V 架构的处理器 IP 开发商芯来科技,其处理器已经实现客户导入和量产。
  西南证券报告指出,在半导体的历史上,X86、ARM 作为主流架构一直都占有着很大的市场。但随着物联网时代的来临,RISC-V 作为新兴架构,以其精简的体量,或许在未来的 IoT 领域中能取得绝对的优势。
  凡事都有两面性,自由度过大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RISC-V 采用了 BSD 开源许可协议,虽然自由度很大,允许使用者使用、修改源代码,也可以将修改后的代码作为开源或者专有软件再发布,有助于 RISC-V 产业化,但是不同利益主体“七国八制”的生态也容易产生分支和碎片,不利于形成标准化统一架构。
  专家也指出,RISC-V 目前还仅仅专注于处理器领域,而 ARM 除了处理器之外还有 GPU、ISP 等一系列 IP。换句话说,用 ARM 可以直接做出整个 SoC,而用 RISC-V 的话仅仅只能做处理器,还没法涵盖其他 IP。
  与 ARM 公司花费了 30 年才建立起的生态相比,RISC-V 目前也只是万里长征刚起步,整个软件生态的成熟度还无法与之抗衡,典型的商业模式也有待验证。
  还有一点不确定性,如果 ARM 落入到苹果的竞争对手,例如三星、谷歌、亚马逊、微软等手中,也有可能倒逼苹果转向 RISC-V 阵营,以其行业的带动作用,相信会大大加速 RISC-V 生态的繁荣。
  但无论如何,对于当下的中国企业来说,RISC-V 可能是唯一的一缕“曙光”。未来,在芯片架构领域,英特尔、ARM、RISC-V 三分天下的格局或将上演。
  写在最后
  据路透社报道,特朗普政府本周一宣布,进一步收紧对华为的限制,禁止华为购买外国制造商使用美国技术生产的芯片,同时禁止芯片代工厂使用美国设备为华为定制芯片,即日生效。
  这意味着,今年秋季上市的华为 Mate 40 系列,在其搭载的麒麟 9000 芯片(基于 ARM 架构)库存用尽后,可能无法从第三方购买,近乎断绝了所有出路。
  如果,再加之 ARM 成为美国公司,必然会再次雪上加霜。物极必反,中国芯片行业到了一个最黑暗的时候,但也在迎接一个自研的最好时代。
  参考资料:
  1、《Nvidia 考虑收购 Arm?打的什么算盘!》,半导体行业观察
  2、《被英伟达超越,被苹果放弃,英特尔能否像微软哪样再次崛起?》,杨剑勇
  3、《中国芯片人才储备严重不足,RISC-V 有助摆脱“卡脖子”困境 》,新智元
  4、《RISC-V 架构下“中国芯”的故事会从它开始吗?》,APP 那些事儿
互联网
2020-08-19 16:05:00
  《微软飞行模拟》现已正式登陆 PC,Asobo 工作室和微软公布了全新的预告片表示庆祝。这次的预告片展示了大洋洲各处亮丽景表现新模拟游戏的惊人之美。除此之外,我们从同时发布的新闻中得知,从明天(8 月 19 日)到 9 月 30 日,所有的玩家都可以下载一个免费的“飞行员俱乐部”制服包。
  《微软飞行模拟》现已登陆 Windows 10 和 Steam。Xbox 版也在计划中,但目前还没有发行日期。
  《微软飞行模拟》大西洋之旅预告片: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gwNjQ5MjQ5Ng==.html?spm=a1z3jc.11711052.0.0&isextonly=1
  视频截图




互联网
2020-08-19 15:50:00
  华为及 38 家子公司已全部被列入实体清单,并将与 9 月 15 日面临史上最严密的封锁,最新禁令几乎阻断了华为外购和代工芯片的所有途径。
  正如余承东所言,未来华为麒麟芯片将成为绝唱。华为面临最严峻的无“芯”之痛,唯有国产芯片是仅存的一丝希望。
  而对于刚刚登顶全球手机份额第一的华为来讲,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同时也把棘手的问题抛给了华为 HMS 生态的全球超 7 亿用户。假如国产手机品牌只用国产芯片,那么性能倒退的幅度究竟会有多大?我们是否应该无条件支持呢?
   1、为什么不能换个马甲
  其实以前有企业这么做过,但这毕竟不是正规途径,因此很难达到华为如此庞大的出货量级。况且老美也不是傻子,在此次禁令增了数条细则,基本上已经考虑到了“换马甲”或者“转手交易”这种常见的规避途径,几乎从各个角度无死角的实施封禁。
  比如基于美国软件和技术的产品不能用以制造或开发任何华为子公司(实体名单内)所生产、购买或订购的零部件、组件或设备中。此外,该规定还限制了实体清单中的华为作为“买方”、“中间收货人”、“最终收货人”或“最终用户”参与相关交易必须获得许可。
   2、性能倒退究竟有多大
  目前国内当属中芯国际量产的 14nm 工艺最为先进,已经实现华为麒麟 710A 代工。该芯片原本由台积电 12nm 工艺打造,交由中芯国际生产后降级至 14nm,频率也从 2.2GHz 下降至 2.0GHz。这颗纯国产的麒麟 710A 安兔兔跑分大致为 13 万左右。
  纯国产麒麟 710A 大致的性能排序
  如果您对这些客观数据不是很敏感的话,那我们不妨对比来看,麒麟 710A 的大致性能略逊色于同为 14nm 工艺的苹果 A9 处理器,也就是搭载在 iPhone 6s/Plus 上的那一颗,基本跟骁龙 660/665 这个级别的产品相当,基本就是现在千元机的水平。
   3、国产芯片都能干点啥
  目前华为、苹果,以及高通的下一代产品都将采用 5nm 制程工艺并且整合 5G 基带的 SoC 平台。相比之下国产 14nm 工艺让人感觉差距蛮大。其实麒麟 710A 也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不堪,同级别的 iPhone 6s/Plus 还有有多人用,日常的基本使用问题不大。
  但是毕竟从 5nm 降级到 14nm,即使跟现在主流的 7nm 相比也存在两级以上的代差。这就导致虽然 14nm 的老机器也可以跑得动《王者荣耀》,也能吃得动鸡,但是那个耗电量和发电量就很尴尬了,尤其是到了夏天,相信很多 iPhone 6s/Plus 老用户深有感触。
   4、是否装配 5G 很纠结
  2020 年新发布的手机必然是要搭载 5G 功能的,现在 5G 功能也已经逐步下探到千元级的范畴。但是对于 14nm 工艺来讲,是否装配 5G 功能将会变成一个很纠结的问题。要知道 5G 不仅是符合通讯规格即可,更需要先进的芯片制程工艺抹平功耗与发热的副作用。
  纯国产 710A 智能适配千元级入门机
  只有最先进的 5nm 制程工艺才是 5G 芯片的绝配。即使现在主流的 7nm 芯片仍不足以抹平 5G 的高功耗,更何况 14nm。况且 14nm 芯片目前只能定位于入门级产品,增加 5G 又会都大幅度增加成本,从而失去价格竞争力,真的是进退两难的尴尬。
   5、无条件支持是理性吗
  如果我们只能用国产芯片,可见与目前主流产品仍存较大差距。尽管这个结果很令人扫兴,但我们并不希望有人以道德绑架的方式强迫民众去无条件的支持国产芯片和采用国产芯片的手机。因为市场化才更利于企业发展,只靠情怀做不好中国芯。
  回归到个人需求,我们仍建议您按照实际需求出发,该买啥买啥,苹果高通都不错。只是在需求允许的情况下,我们提倡给国产芯片和国产手机一点机会。比如给自己配置备机,或者给家里的老人孩子配一个对性能要求不高的千元机,多看看国产未尝不可。
  不得不承认国产芯片仍存较大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永远落后。我们用惊人的速度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请给他们多一点时间、理解、支持,必将加速实现从弱到强的蜕变。
  加油,中国芯!
互联网
2020-08-19 15:45:00
  文/刘璐明
  来源:连线 Insight(ID:lxinsight)
  这两天,拼多多和特斯拉的唇枪舌战愈演愈烈,倒把消费者夹在中间两相为难。
  18 天前,拼多多宣布用 25 万就可以买 27.1 万的 Model3 标准续航升级版,特斯拉马上强硬表态,声明未与宜买车或拼多多就该团购有任何合作,也没有任何形式的委托销售服务。
特斯拉在 7 月 21 日的微博声明,图源特斯拉微博
  拼多多没在意这个声明,消费者也没想到自己会无法提车。
  8 月 14 日,一名参与团购活动的湖北武汉消费者在领取补贴、完成全部支付并向特斯拉提车时,遭遇特斯拉“强行取消订单”。
  特斯拉表示,拼多多上团购 Model 3 的消费者涉嫌违反了特斯拉“禁止转卖”条款。
  不同的是,在 8 月 16 日下午,拼多多方面表示,来自上海的拼多多团购车主已经成功提车,且成功办理了保险。
图源特斯拉官微
  舆论聚焦于这名武汉消费者能否顺利提到一辆特斯拉,究竟以何种方式提车。
  但显而易见的是,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拼多多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目的。
  正品低价,是拼多多用来摆脱低端和 low 品牌形象的策略。尤其是中高端品牌,是拼多多进军五环内的重要武器。
  因此,尽管被品牌方频繁“打脸”,拼多多依然要“碰瓷”,这是它品牌翻身战的必经一役。
  这场战役,从用户端来看,至少已算颇有成效。有大批用户已经从嫌弃变成了“真香”。
  近日 QuestMobile 数据显示,拼多多一二线城市用户对 GMV 的贡献已达到 48%,并呈持续上升趋势。新增用户中,二级及以上城市用户占比已接近一半。
  这是否意味着拼多多的百亿补贴赢了?只能说,这场从去年就开始的品牌翻身战才打了一半,想要真正摆脱标签,建立新的品牌形象,依然任重道远。
   1
   杠上特斯拉,拼多多不亏
  从目前公布的消息来看,这是一个打拼 10 年的武汉快递员,因崇拜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为梦想买单的故事,而拼多多与宜买车联合举行的拼团活动也顺理成章成为了梦想的助推者。
  这样一来,对百亿补贴降低购买门槛起到了品牌宣传作用,特斯拉反倒成了傲慢的一方。
  有人认为拼多多花自己的钱以用户的名义给其补贴买车,特斯拉没有理由不交付,拼多多也表示,其向用户补贴 2 万元购车,购车流程是在特斯拉官网进行,并未违反“禁止转卖”条款,这是特斯拉“店大欺客”,应该积极善待消费者,支持消费者维权。
拼多多上的特斯拉团购补贴价,图源拼多多
  特斯拉则回应,若该车主通过官方渠道下单,特斯拉将提供一定的弥补措施,如果车主决定起诉拼多多,特斯拉将提供法律援助。
  对待此事,法律人士也有了不同的意见。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认为,消费者自己在特斯拉官网下单购买,在最后付款环节由拼多多或平台商家代付,这并不能认定为违反特斯拉订购条款的转卖行为。
  但在接受 AI 财经社采访时,河南豫龙律师事务所付建律师认为,拼多多此次活动的确开辟了一条有悖于特斯拉官方“直营模式”的销售渠道,虽不属于经销行为,但是在没有得到特斯拉官方授权的情况下,却已构成了侵权代销行为,基于此,“特斯拉可无责取消订单”。
  此次事件的根本是电商平台和品牌方销售渠道的矛盾,在法律依据上的复杂性也可能将造成此事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悬案”。
  但特斯拉的背后代表的是众多未经授权便在拼多多上销售的品牌,无论是特斯拉还是拼多多赢,都将给电商平台与品牌销售之间权界究竟在何处给出一个答案。
  而这一波操作即使特斯拉最终在法律上胜出,拼多多也并不亏。
  要知道,这已经不是拼多多第一次被打脸,在此之前还有 LAMER、SK-II、任天堂、戴森等多家高端品牌,公开撇清与拼多多的关系。
  百联咨询创始人兼高级分析师庄帅告诉连线 Insight,拼多多私自售卖商品,而且还降价了,会损害品牌商的品牌价值和声誉。这也是为何大牌们“打脸”拼多多的原因。
特斯拉 model3 官网售价,图源特斯拉官网
  即便如此,拼多多也要这么做,继续售卖这些高端品牌的商品。它在吃透下沉市场流量之后,开始打入一二线城市中的核心人群,要虏获这批用户的芳心,就要打破之前对“拼夕夕”式的假冒标签的印象,强调正品。
  于是我们看到拼多多在和国美合作,拥有供应链的支撑,iPhone 在拼多多百亿补贴中也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
  针对特斯拉否认与拼多多合作万人团购活动时,拼多多方面的回应也强调,车子是正品的特斯拉,补贴也是真的。
  特斯拉是一个标志,代表的是拼多多想要树立新形象的决心。
   2
   拼多多为什么要“蹭大牌”?
  拼多多的翻身战要分三步走:通过百亿补贴吸引五环内人群——树立正品优质形象——吸引中高端品牌入驻。
  先找品牌入驻,再借此吸引用户,树立形象,当然是更符合逻辑的,但这对拼多多来说很难。
  拼多多“山寨”、“劣质”的形象,限制了一部分品牌与其合作的欲望,另一方面拼团的形式也和一些品牌的精品路线违背,因此想要合作并不容易。
  只有拥有用户、树立正品形象后,才能重新和品牌方去谈,从“蹭流量”变成真正的合作。
  曾经,社交流量的电商转化让拼多多在短时间内攻破了下沉市场,不到三年便赴美上市,在一片红海的电商市场里冲出来。
  起初拼多多打下下沉市场,的确是靠一批低价低质产品虏获了用户,但在上市之后,想要进一步突破便受到阻碍。
  一方面是下沉流量有限,要成为巨头必然要扩张,最好的方式就是农村包围城市。另一方面,政府在打压假冒伪劣产品,对拼多多来说,清理平台上的此类产品也是必须要做的。
  于是,拼多多的品牌升级被提上了重要的战略地位。
  百亿补贴是拼多多这场品牌翻身战的一个抓手。
  去年 618 期间,拼多多联合品牌商推出的“百亿补贴”活动,针对高客单价的品牌商品让利,“‘百亿补贴’大促覆盖电商全品类,容纳了全网关注度最高、最受欢迎的消费品,用户可以在大促会场找到几乎所有想要的大牌产品。”拼多多相关负责人表示。
  拼多多内部也成立了百亿补贴工作组,挑选热门商品在全网最低价基础上,和店铺一起或由拼多多单独补贴消费者。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曾称:“平台‘百亿补贴’小组将 24 小时待命,比对线上线下所有渠道。通过货比三家,4.43 亿消费者会发现,在拼多多上永远能找到更惊喜的价格。”
  五环内的用户群体一直被认为是非价格敏感型用户,但拼多多用“大牌+补贴”的方式,吸引了一大波“真香”的用户。
  拼多多的转型路难走,纵观阿里、京东曾经磕下大牌之路也并不顺利。
  2016 年阿里为了打击假货,刚加入国际反仿冒联盟才一个月,美国 Michael Kors、法国开云集团旗下 GUCCI、TIFFANY & Co. 等品牌就直接退出以示抗议。GUCCI 其母公司开云集团还曾起诉阿里,称其促进并鼓励假货的销售。
  但是奢侈品牌从拒绝到拥抱也不过几年时间。
Dior 在今年 6 月入驻天猫旗舰店,图源天猫
  这几年间,阿里巴巴和京东不遗余力地向奢侈品市场进攻,阿里成立了天猫、与历峰集团旗下全球最大的奢侈品电商 YNAP 成立合资公司,京东斥资 4 亿美元入股全球奢侈时尚购物精选电商 Farfetch,品牌调性在逐步建立起来的同时,全球奢侈品市场也发生了变化。
  据麦肯锡奢侈品数字营销观察年度报告预测,全球线上销售市场份额将在 2020 年翻倍至 12%,并在 2025 年翻三倍到 20%,约合 740 亿欧元,使得电商成为继中国和美国之后全球第三大奢侈品市场。而从线上奢侈品交易的发生渠道来看,2018 年消费者在移动设备上花费的时间是电脑的 4 倍,智能手机已成为新的消费终端。
  线上化的浪潮里,大牌们也是其中的一员,没有品牌会拒绝销售额的诱惑,但会拒绝品牌调性的不符带来的损失。
  对拼多多来说,转变已经迫在眉睫,而这也将是一场持久战。
   3
   仗打了一半,但离胜利还远
  目前拼多多面临的情况,比之前阿里、京东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其他电商早已狠抓品牌并向精品升级的时候,拼多多的升级还面临着品牌二选一的问题,竞争压力更大。
  庄帅告诉连线 Insight,拼多多的品牌升级之路的打法和曾经的阿里、京东有所不同,“这种反复的过程,是品牌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市场认知和消费者服务之间的博弈,这种博弈是正常的,也是合理合法合乎商业规则的,但不能跟拼多多和特斯拉这次相较而论。”
  此次,特斯拉并没有获得授权拼多多去做补贴销售,没有和特斯拉达成销售协议,出现了转卖纠纷。
拼多多小二乐福的回应,图源微博
  在庄帅看来,特斯拉是在合理、合法地维权,“跟原来的京东、天猫上奢侈品品牌的进进出出不太一样,京东和天猫一直以来都是紧密和品牌商达成合作的,所以之前的奢侈品品牌和京东、天猫也没有出现拼多多和特斯拉这样的纠纷,这个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此次纠纷也给拼多多提了一个醒,“蹭”品牌流量打入高端市场并不是长久之计。
  特斯拉只是一个开始,此后拼多多与大牌间的冲突预计还会出现。
  剑走偏锋,拼多多想要撕掉的标签,现在撕掉了多少?
  最新财报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 3 月,拼多多用户达到 6.28 亿。新增用户中,二级及以上城市用户占比已接近一半,其中北京、成都、天津、上海、杭州排前五。
  五环内用户数量在上涨,但是要抛弃过去,重新出发并不容易。
  庄帅提到,零售商的品牌定位,是由页面商品描述、销售方式、商品结构来组成的,有相应的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来构成,如果要颠覆掉已有的认知,之前的积累也会被一并颠覆。
拼多多百亿补贴上的苹果专区,图源拼多多 App
  在保持本我,和追求“真”我之间,拼多多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不然将失去积淀的下沉市场优势,又难以在高端市场立足。
  除此之外,高端产品配套的消费者服务也需要跟进,毕竟面对不同的人群需要提供不同的服务。 “消费需求不完全是价格,就比如汽车消费,比一般的化妆品消费服务链条更长,如果品牌方不认可,就无法给消费者提供相应的服务。”庄帅说。
  2019 年 10 月的四周年庆的动员会上,创始人和 CEO 黄峥出现在总部大楼,并提及“做百亿补贴,即使亏损也是为了补贴消费者,是为了公司未来更好的发展,董事会坚决支持我们的亏损和补贴。拼多多发行的债券以 0 利率被资本市场接受,说明资本市场看好拼多多梦。”
  目前,拼多多只是走在梦想之路的初级阶段,未来的一切还未可知,正如黄铮所说的,“公司还处于发展期,先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互联网
2020-08-19 15:20:00
  我可能有三年没怎么打开过手机拍照的专业模式了。这个功能曾经很让人兴奋,在一连串英文参数中轻轻调整几下,就像蝴蝶扇动翅膀引起风暴一样,整个画面都会变得不同。
  但手机的专业拍照模式终究是没落了。
   专业模式曾是手机拍照专业度的体现
  ▲ Nokia Lumia 1020. 图片来自:Windows Central
  说起智能手机拍照的专业模式,就不得不提起曾经的手机拍照王者——诺基亚。诺基亚在拍照方面的崛起大抵从 Nokia N8 开始,在 Nokia 808 和 Lumia 1020 时期达到巅峰。
  在更久远的以前,诺基亚还如日中天的时候,强悍的拍照只不过是个锦上添花的功能,其实 Nokia N95 和 N82 在当年也绝对是拍照素质过硬的手机,但当年拍照的重要性没赶上趟,也就是移动互联网浪潮兴起后,社交网络催生更多拍照需求的大背景。
  ▲ 诺基亚手机的专业模式. 图片来自:搜狐
  在 Windows Phone 时代,作为智能手机三足鼎力中最弱势的一方,诺基亚的 Lumia 系列不得不依靠拍照作为手机的最大卖点而铆足全力。除了在今天来看依然是大底的 CMOS 之外,专业模式也曾一度惊艳过岁月。
  在 2013 年更新的相机应用中,Nokia 将专业模式装载上了 Lumia 系列手机,环环相套的交互界面与丰富的手动调节功能,在今天来看依旧是标杆级的设计。
  足够好的专业模式,一时间成了手机是否主打拍照的一个标志性元素。
  ▲ 2016 年发布的 Pixel 一代. 图片来自:9to5Google
  但这个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或者说人们低估了手机自动模式的发展速度。在经过一些诸如「可以拍星星的手机」之类的概念轰炸之后,2016 年 10 月发布的 Pixel 一代揭开了手机计算摄影大篇章,专业模式从此只能偏安一隅。
   计算摄影把专业模式打得落花流水
  仔细想来,其实专业模式逐渐无人问津,和手机自动模式可用性大大增强,以及背后计算摄影的迅猛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专业模式最常见的使用方法就是通过调节快门速度、曝光和 ISO 来使得画面不过曝也不过暗,或者长曝光实现光带等好玩的效果。
  但手机摄影发展到现在,这些原本需要专业模式,甚至进一步电脑后期才能实现的功能逐渐剥离独立,夜景模式、HDR、流光快门,乃至连专业模式也实现不了的模拟大光圈虚化,这些功能变成一个个发布会上的卖点,狂在专业模式的脸上扇巴掌。
  自动模式的效果越来越好,自然会对专业模式的需求越来越小。但我想说的是,AI 在拉低拍照的门槛后,其实是让专业模式的门槛相对变高了。
  举例来说的话,如果以前在暗光环境下自动模式画面亮度太暗的话,有一些相机使用经验的用户可能就会切换到专业模式,降低快门时间,提高 ISO,尽量让手持更稳,最后经过几次尝试得到一张画面亮度与质量还有出片率三者平衡的照片。
  或者是在夕阳余晖的环境下,想要创作一张逆光拍摄天桥与行人的剪影照片时,自动模式这时往往会自动开启 HDR 功能,甚至现在很多手机的 HDR 已经用力过猛,决计是拍不出自己想要的照片。
  ▲ 图片仅为示例. 图片来自:@天涯 lg-
  这个时候就到了专业模式发挥作用的时候了,降低 ISO、提高快门速度将夕阳背景之外的光线都压下来,从而能很轻松的得到一张自己想要的剪影照片。
  虽然相机上也有 P 档等较为傻瓜的设置与 M 档的手动设置,但整体来说相机与人的关系非常单纯,也不具备手机上强悍的算力与机器学习能力,更多还是依靠过硬的光学素质和算法对底层画质的调校。
  但是创作者和手机之间如今加入了影响非常巨大的 AI 机器学习,而 AI 表现则十分不稳定,这就让三者的关系显得更加复杂,你想取其精华,但要么使用自动模式全交给机器接管,要么使用专业模式将之拒之门外。
  ▲ 白色的发光招牌被压成蓝色. 图片来自:@鲁卡利欧 Luka
  不合时宜的 HDR 和多帧合成,往往很容易使画面变糊或者变得扁平,失去空间感。而一直被大量网友口中所看重的压高光,用力过猛的情况也很容易使原本的白光出现变蓝的情况,同时从灯箱中散发出的光线会失去体积感,光线仿佛被压成了一张纸,观感十分奇怪。
  在西宁 First 青年电影展上,我也曾对 vivo 的影像总监李卓提出过 AI 与创作的问题,也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在自动化的各种 AI 增强大行其道之下,其实对于创作者来说其实是一种伤害,我们看来的稳定出片效果与美化后色彩艳丽的图片,可能都不是创作者想要的。
  但当切换到失去计算摄影加成的专业模式时,手机拍照本身的硬素质就暴露无遗,你想搞一些主题创作,但会发现失去了 AI 加持后画质衰减的非常厉害,甚至镜头也不够稳了,色彩也丢失了。
  你不得不想着,能不能多拍一些照片,自己回去在 PS 里手动堆栈,再进行大量的后期工作一点点修出自己想要的效果。可这样想着想着,手里的拍照机皇似乎突然就不香了。
  或许厂商们应该好好看一看学一学,那些专业的第三方相机应用如今已经进化到了什么程度,模拟 Log 模式视频,提供诸多算法生成的模拟风格滤镜,丰富的手动设置项中又不乏机器学习带来的正面使用。
  无可否认的一点是,自动模式和专业模式之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大,如果以前是仅凭一点点相机使用经验就能玩转专业模式,现在不仅需要经验,还需要足够过硬的后期技术,对于那些「小白」之上「专业」未满的大量人群来说,专业模式已经变成了绝对的鸡肋,食之无味,但真的砍掉又有点可惜。
   打造更好的专业模式
  或许有人觉得,这种越拉越大的差异将大众人群与专业或半专业创作者分的更清楚是件好事,大家各取所需,甚至你们专业和半专业人群就乖乖去玩相机,不要染指手机。
  但我认为并不是这样,因为这其实在否定专业模式的价值,而我认为它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如果说目前专业模式的使用率越来越低,那不是它该消失了,而是现在这个形态还不够好。
  对于专业模式我们总有一种观点,它就应该是剥离了 AI,剥离了计算摄影之后的产物。似乎所有不属于人的意志都应该被按的死死的。但其实这不是好的专业模式,或者说是过时的专业模式定义。
  为什么 Pixel 系列手机尽管在 CMOS 和多摄方案上都比较落后,但国内外依旧有大量用户认为其拍照能力十分突出,就是其强悍的计算摄影能力在不断修正画面表现。
  在这个时代,我们已经不太可能完全剔除计算摄影的影响,不仅如此,未来的发展趋势也一定是计算摄影会更多参与到成像中去。
  在计算摄影成为底层的算法,在算力提升近乎和硬件进化同等重要的情况下,我们不应该剥夺这部分带来的画面提升,甚至很多机器学习算法并不会影响个人意志的创作表达。
  举例来说,超分辨率算法是现在手机进行高倍变焦时常用的一套算法,这是经过大量的神经网络训练而来,一套卓有成效提升画面质量算法,这显然是计算摄影的一部分,但除了带来画质的提升外,它不会影响用户的创作表达。
  我们应该走出以往的误区,专业模式的意义永远不是提高门槛,而是让用户能够用最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创作,从这方面说,厂商应该主动进一步优化专业模式的可用性,进一步通过合理的方式降低其使用门槛。
  让人来决定 AI 是否参与,哪个环节有 AI 参与,我们越了解机器学习是如何起作用的,才能知道如何去更好的使用它,或许这才是更好更高级的专业模式。
互联网
2020-08-20 10:40:00
  文/江城
  来源:三言财经(ID:sycaijing)
  在特斯拉和拼多多几番“交手”后,舆论不断反转,但特斯拉并不占上风。
  日前,特斯拉“拒交门”事件又有新进展。8 月 18 日晚间,有报道称宜买车和拼多多协助武汉车主成功提车。同时该车主称是使用家人名义下单,因为自己名字被拉黑,无法购买。
  对此,特斯拉在 8 月 19 日第三度做出回应:从未将任何车主拉黑,也从未有过黑名单,并强调公司自始至终都在与车主积极沟通,主动提供多种解决方案,都被车主在现场的“家人”否决,并谴责“武汉车主交付”报道为自导自演。
  无论是不是自导自演,特斯拉这次被拼多多“打”得措手不及,被牵着鼻子走。
  特斯拉被牵着走
  特斯拉被牵着走大概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拼多多和车主的动作总是出其不意,猝不及防,而后特斯拉才跟着表态;二是很多律师都站在车主一方。
  多位消费维权专家和法律人士对特斯拉“拒交门”发表了看法。
  几位律师、专家观点大致相同:宜买车和消费者之间不是买卖关系,而是委托支付关系,没有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买卖合同关系,不构成转卖。特斯拉单方面拒绝交付才是违约。
  虽然目前该事件并没有准确的一个结果,但是从专家观点以及消费者的角度来讲,拼多多暂时占据了舆论主动权。
  而特斯拉方仅仅几则声明还不够,大中华区总裁、对外事务副总裁、员工,纷纷在微博上阵“抗议”。
特斯拉大中华区总裁朱晓彤
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
  特斯拉“没有”公关
  然而,这些高管们的发声似乎并不是那么有力。接下来,特斯拉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朱晓彤内部呼吁全员行动,转发朋友圈、参与留言和举报不实信息。称此事愈演愈烈破坏了特斯拉的直营模式与价格体系,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由此看来,特斯拉开始着急了。按国内的媒体、市场思维来看,特斯拉应该有“强力、威猛”的公关站出来,怎么公关的存在感这么低呢?至于动用全员转发朋友圈?
  因为无论是舆论还是拼多多对其自营模式的冲击,都是有很大影响,而高管朱晓彤亲自下场喊话,动用全体员工,这说明特斯拉中国区的公关部门是不太给力的。
  这一点和拼多多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拼多多甚至没有一个高管站出来,仅武汉车主与媒体对话、事业群小二发言,就可以制造舆论的一波波小波浪。
  特斯拉中国区高管们透露了真相。
  朱晓彤表示,特斯拉没有庞大的公关部门和预算费用,官方的声音需要每个人去传播。
  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在微博也说,特斯拉在 PR 市场活动上的花费非常低。以至于在招聘时很难,因为很多大厂过来的人会觉得这么少的预算要做好宣传和活动简直不可能。最好的传播就是强大的产品力和优质服务,力争把所有的成本花在刀刃上。
  实际上,特斯拉中国区经历过多任“未挂公关名,却行公关事”的高管:
  2013 年 3 月,郑顺景履新特斯拉中国区总经理一职,并在很长时间内承担了“公关总监”的工作。同年,沈琪担任特斯拉中国业务总监,同时帮助郑顺景处理媒体采访等。
  2013 年 11 月,吴碧瑄被任命为特斯拉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裁,逐渐取代郑顺景对外传播工作。在此期间,特斯拉中国有了第一位公关总监杨淑婷。
  2014 年 9 月,原高德 CMO 金俊任职特斯拉大中华区 CMO,负责大中华区的市场营销、公关传播及品牌推广工作。
  2015 年 2 月,陶融以特斯拉中国传播总监的身份亮相。
  现在的副总裁陶琳呢?资料显示,她在 2014 年 1 月入职特斯拉,担任中国区公共事务总经理,主要负责中国区政府事务与公共关系。此前曾在百度、人人网等企业任职,并在中央电视台和武汉电视台担任记者、制片人和导演。
  三言财经获悉,特斯拉在中国区有自己的公关团队,人数可能不多,但是几乎不做其他厂商那样的媒体投放,没有投放费用。有位早些年接触过特斯拉 PR 的媒体人表示,“以前有 PR,都走了,现在感觉没有 PR”。
  特斯拉或许与媒体的关系并不那么紧密,甚至建立联系的媒体并不多。陶琳在微博放出了媒体沟通方式——上世纪的邮箱!而这种方式很难保证特斯拉和媒体之间及时沟通,公关力度自然减弱。
  特斯拉秉承的公关理念是有价值的信息自然会传播,而且所有传播上的花费最终都会变为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第一性原理来思考,最好的传播就是强大的产品力以及优质服务。
  确实,产品好了自然会说话,但总免不了危机公关,到危机的时候公关不给力就后悔了。何况近日特斯拉又出现车祸事故,且事故不断,“产品好”会说话似乎也站不住脚了,别忘了“产品不好也会说话”。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特斯拉中国区“没有公关”。这结论过分吗?
  特斯拉为何“没有”公关?
  归期原因,一是特斯拉跨国公司属性,有其不独立性,与美国总部的沟通也有问题。
  二,长期靠马斯克的领导人魅力、极客精神,以为这口饭可以在中国一劳永逸。就可以不在 pr 上下功夫,这点类似苹果在中国。
  三,特斯拉中国区的属性其实是渠道,以销售、售后为驱动,其实应该增加品牌和决策的角色分量。也类似苹果。
  四,产品是很强势,但永远不应该把消费者当对手。特斯拉应该分两步走,一是跟消费者站在一边,解决消费者当下的问题,就是 2 万块钱的事;二是强势是对汽车竞品的强势,对拼多多这样的平台是发不了力的,就像九阳神功对狙击手,应该及时研究出应对拼多多的措施。
  而这似乎是部分国外企业在国内市场的一个“通病”。
  例如苹果公司,虽然中国一直是苹果重视的市场,但此前的苹果中国公关异常低调高冷,因为靠产品,不靠营销,苹果在中国很少开发布会,更不需要主动公关。寥寥几次的媒体沟通会也邀请最多 10 家媒体。
  此外,苹果的公关也较为强势,挑媒体、挑人。一是看中媒体背景,比如四大门户、新华社;二是挑来的媒体人需要“懂苹果”、“能干活”、“玩产品”。
  招聘区域对外事务经理
  特斯拉要开始重视公关?
  “拒交门”事件虽然还没有结果,但或许给特斯拉敲了次警钟。
  三言财经发现,近日特斯拉在官网及招聘网站挂出了“区域对外事务经理”的职位需求,工作地点在北京及多个省会城市。职位名称不叫“品牌经理/公关经理”,但职能跟公关经理大同小异。


  职位描述是:负责在区域市场建立并维护积极正面的特斯拉企业形象,在区域负责公司形象建立,与包括媒体、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组织等外部机构维持良好关系;
  实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及时预警和有效处理舆情危机等等。
  基本就是 PR 干的事,看来,特斯拉要在 PR 上加强了。你要不要加入特斯拉?
互联网
2020-08-20 10:28:00
  腾讯科技讯,8 月 19 日,第 19 届 XCon 安全焦点信息安全技术峰会于北京举行,腾讯朱雀实验室首度亮相公众视野。该实验室由腾讯安全平台部孵化,专注于实战攻击技术研究和 AI 安全技术研究,以攻促防,守护腾讯业务及用户安全。
  会上,腾讯朱雀实验室高级安全研究员 nEINEI 分享了一项 AI 安全创新研究:模拟实战中的黑客攻击路径,通过对 AI 模型文件的逆向分析,跳过传统利用“样本投毒”的攻击环节,直接控制 AI 模型的神经元,为模型“植入后门”。甚至在保留正常功能的前提下,直接在 AI 模型文件中插入二进制攻击代码,将模型文件改造为攻击载体来执行恶意代码,在几乎无感的情况下,实现对神经网络的深层次攻击。
  这也是国内首个利用 AI 模型文件直接产生后门效果的攻击研究。
  腾讯安全平台部负责人杨勇表示,当前 AI 已融入各行各业,安全从业者面临着更复杂、更多变的网络环境。我们已经看到了网络攻击武器 AI 化的趋势,除了框架这样的 AI 基础设施,数据、模型、算法,任何一个环节都是攻防的前线。作为安全工作者,必须走在业务之前,做到技术的与时俱进。
  针对新型攻击手法,腾讯朱雀实验室也对 AI 研究和从业人员提出了应对建议:从第三方渠道下载的模型,要保证渠道的安全性,避免直接加载不确定来源的模型文件。对模型文件的加载使用也要做到心中有数,通过“模型可信加载”,每次加载模型进行交叉对比、数据校验,进行充分的代码检测,可有效应对这种新型攻击手法。
互联网
2020-08-20 1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