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专栏

智能大数据搬运工,你想要的我们都有

科技资讯:

科技学院:

科技百科:

科技书籍:

网站大全:

软件大全:

  阿里巴巴今晚发布了 2021 财年 Q1 季度财报,不仅营收及盈利创造记录,旗下多个业务都在高速增长,其中淘宝直播更是连续 8 个季度翻倍增长,成为阿里业务增长的引擎。
  根据阿里财报,从 2018 财年 Q3 季度以来, 淘宝直播引导的成交每个季度的增长都超过 100% ,已经成为近年来增长最快的新经济业态。
  除了业绩增长,淘宝作为直播带货的创造者,还带领了一大波主播成长,当前已经形成了“两超多强”的主播生态。
   过去的一年中,淘宝直播上诞生了 177 位带货超过 1 亿元的主播 。第三方机构 WeMedia 公布的《6 月直播电商主播榜》前 5 名中,淘宝主播拿下 4 席,优势显著。
  除此之外,淘宝独创的商家直播也在快速崛起。阿里巴巴财报显示:在淘宝直播带来的成交中 ,商家直播的占比超过 6 成 ,成为商家和品牌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与其他平台相比,淘宝直播给商家带来的独特价值在于:淘宝直播引导的商品打开率和进店率超过 60%,这一效率是别的任何形式都无法实现的。
  今年天猫 618 期间,开淘宝直播的商家数量同比大涨 160%,超过 600 位来自品牌商家的总裁、高管走进淘宝直播间,拥抱直播带货新模式。整个 618 期间,带货超过 1 亿元的直播间中,商家自己的直播间占到2/3。
  北京老字号商家“内联升”正在淘宝直播
  商家直播的模式创新, 更是让手机、数码、家装、家电等原本被认为“不适合直播带货”的产品都在淘宝的直播间里都保持高速增长 ,所谓“增长天花板”一次又一次被打破。
  商家直播的持续火爆带动了一系列业态创新。比如,帮助商家设计、策划直播的代播机构,快速从去年的 0 家增长到现在的 200 多家。当前,淘宝直播已经覆盖了全部的行业,更多线下的商超、商场、餐饮店铺也都掀起了开播潮。
  甚至在虚拟主播这一全新赛道,淘宝直播也已经走在了前列。
互联网
2020-08-20 23:57:00
  “未来不会只有几个人工智能助理,我们身边会围绕着非常非常多的人工智能,甚至可以叫这些人工智能的主体是 AI beings,他们的数量会远远超过人类的数量。”8 月 20 日,在第八代小冰年度发布会上,小冰公司董事长、原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博士说道。
  在本次发布会上,小冰正式发布了面向个人用户的第一个虚拟人类产品线。据了解,在今年 5 月的公测阶段,该产品线曾为用户创造了 118 万位虚拟男友,陪伴用户度过了一周的时光。而公测结束后,用户们纷纷表示想念虚拟男友,希望他们可以回到自己身边。
  对此,小冰团队产品负责人彭爽宣布:“这 118 万位虚拟男友在今天的发布会后会立刻复活,之前没有来得及体验的朋友也可以从现在开始创造一个专属于你的虚拟人类。”有趣的是,用户现在可以根据喜好自行定义虚拟男友的长相,培养他们的审美观,甚至带他们出去见朋友。而虚拟男友也有自己的朋友圈了,将随时在其中分享他们的心情。
  据悉,除基本交互体验外,虚拟人类产品线还实现了跨平台统一,目前已开放的支持平台从华为拓展至小米及微博。此外,虚拟人类还可与多人进行持续交互,而不局限于用户个体。
  除了虚拟人类产品线,小冰团队产品总监徐翔还发布了面向个人用户的“X套件”系列应用软件。他指出:“X套件包括基于文本协同的 X Writer,面向声音协同的 X Studio 和面向虚拟人类 3D 演示文档驱动的 X Presenter。在使用X套件的过程中,用户可以选择平台提供的虚拟人类,或自己创造的虚拟人类完成相关任务。”
  在X套件系列产品中,X Writer 具备沉浸式体验,可实现在用户进行文字编辑或文本创作时的人工智能协同,并可随云端更新不断扩充各类文体。
  X Studio 包括面向各类公众号文章、演讲、电台节目等的 X Studio 主播,以及面向人工智能歌声合成的 X Studio 歌手正式版软件。其中,主播应用已在商业化领域覆盖中国及日本超过 50 家主流电台电视台,累计制作超过 8000 小时音频节目内容,此次推出的为其个人版本;歌手软件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居于领先位置,并且是目前唯一一个完整产品化的同类软件。
  X Presenter 则为驱动用户选择或创造的人工智能实体 3D 模型,可配合X套件其他应用,从而实现人工智能对演示文档的演讲及交互。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人工智能创作内容可能涉及到的版权问题,徐翔宣布:“对于X套件的所有个人用户,小冰框架放弃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所有版权,这也就意味着大家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小冰X套件里面的人工智能来帮助你,而你自己可以独享最后内容产物的全部权利。”
  据悉,作为面向新交互形式的完整人工智能技术框架,小冰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承载交互量最大的人工智能系统,占全球交互总量 60% 以上。
  与主要同行业者相比,小冰框架最大的差异化在于,它是一个“session-oriented”的人工智能框架,框架中的各部分技术共同为“交互全程”目标服务,而不仅仅关注并优化局部。例如,在核心对话引擎方面,技术的研发及迭代方向是为更有效地预测、保持并引导对话,而不是仅仅实现回应。在语音方面,框架关注语音交互的质量与体验是否能支持长时间的混合交流,而不仅仅是将文本内容转为语音。
  自项目于 2013 年底在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立项后,小冰采取代际更新的方式,逐年完善其基础框架结构。从第七代小冰开始,在尚未组建正式销售团队的商业化试水阶段,小冰收入已超过 1 亿元人民币。为加快小冰产品线的本土创新步伐,促进小冰商业生态环境的完善,2020 年 7 月 13 日,微软宣布将小冰业务分拆为独立公司运营,并委任原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博士为董事长,原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李笛为首席执行官,陈湛为日本分部总经理。
互联网
2020-08-20 23:25:00
  质疑声之下的直播带货并未凉凉,而是进入下半场。抖音这个内容平台,转身闯入电商红海,并非易事。优质内容+精准推荐用户,带来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广告变现,一个新型“大卖场”正在成型。
  文/焦丽莎
  来源:蓝洞商业(ID:value_creation)
  8 月 11 日晚,人民日报新媒体开启抖音奇妙好物节首场直播,最终销量超 5000 万元;
  8 月 16 日晚,雷军在抖音直播带货首秀,短短几个小时时间,GMV 达 2.1 亿元;
  8 月 18 日晚,苏宁易购抖音直播专场开播,奇妙好物节期间累计销售 7.2 亿元。
  走过拓荒和洗牌之后,直播带货进入拼品质和比耐力的阶段。无论是当下趋于平稳的直播带货生态,还是消费力积压的用户群体,都需要一场线上购物狂欢来激活。
  抖音首个平台级电商大促“8 月抖音奇妙好物节”上线,总成交金额破 80 亿元,总看播量破 100 亿人次。活动共上线九大超级直播间,包括雷军的直播带货首秀、罗永浩、王祖蓝、陈赫、胡海泉在内的明星主播直播间,还有苏宁易购等品牌商家直播间。
  很明显,质疑声之下的直播带货并未凉凉,而是进入下半场。如何杀出重围?抖音的独家武器又是什么?
   为什么选抖音?
  答案是,优质达人+优价好物。直播带货带的是什么?其实是信任。
  一边是日渐成熟的直播带货模型和用户习惯,另一边是电商平台对新市场环境的需求,但是,想要成功占领用户心智,达成1+1>2 的结果,其实并不容易。
  8 月 11 日-18 日期间,雷军的直播带货首秀落地抖音,苏宁也把货搬进了抖音直播间,罗永浩、陈赫等明星名人也在抖音再次开播,这背后释放出怎样的积极信号?
  8 月 14 日,罗永浩在抖音奇妙好物节开启直播专场,直播 4 小时销售额破亿。无论老罗之前的创业是否成功,“专业、真实”的人设,都成了他在抖音直播有利的杠杆。不仅撬动了品牌的认可,也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
  不同于明星名人带货,小米和苏宁这样的品牌商家也在抖音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营销方向。
  作为电商行业的老炮儿,他们对于商品和用户的品质都要求更高;经历过电商洗牌后,都沉淀了一套成熟的电商规则。这一次,他们选择抖音,无疑是对抖音直播带货标准和品质的认可。
  从用户构成上来看,抖音的用户更多是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高阶用户群体。一二线城市女性用户占大多数,相对更加年轻、时尚,文化水平也相对较高。这一串标签,都决定了抖音直播间的品质和调性。
  而从差异化上看,小米是“粉丝运营”的代言人,苏宁则是传统零售行业的老炮儿。两者再加上拥有达人生态和内容创新能力的抖音,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先看小米+抖音,今年是小米创业的第十年,其当年的粉丝营销风靡一时,这家最了解粉丝运营的公司,为何在用户层面与抖音不谋而合?
  “优秀的公司赚取利润,伟大的公司赢得人心。”雷军在几天前的十周年演讲中这样说,小米的“实力宠粉”一以贯之,早在 MIUI 诞生时,小米就曾用 MIUI 的前 100 位用户的名字做成启动界面。
  此后的十年间,跟着小米学粉丝营销几乎成了一种行业惯性。雷军常说的一句话是,因为米粉,所以小米。超越用户预期,和用户成为朋友,让用户无保留的信任,这就是小米的核心 KPI。当然,也是日活 4 亿的抖音所追求的。
  创业十年的小米,积累了巨量的年轻粉丝群体,与抖音的用户画像不谋而合。小米+抖音的组合,对于小米来说是回馈粉丝的机会,对于抖音来说则是拉新的机会。从直播成绩也不难看出,追求极致的小米产品与提供好物购买渠道的抖音是成功的。
  苏宁+抖音,则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今年的抖音好物节,是苏宁和抖音亲密接触的第一次落地。
  早在今年 7 月 30 日,苏宁易购宣布与抖音电商达成深度合作。未来,双方将在供应链服务和直播品牌 IP 打造上全方位融合,按照此前的计划,具体合作项目就在此次抖音好物节期间正式启动。
  在当时的协议中,苏宁将输出供应链服务能力,提供具有价格竞争力的“J-10%”爆款商品,全量商品入驻抖音小店,并开放给抖音电商平台所有主播,用户无需跳转即可完成购买。此外,苏宁还将输出物流和售后服务体验。
  根据苏宁的官方数据,截至 2019 年 12 月底,苏宁物流拥有仓储及相关配套面积 1210 万平方米,快递网点 25881 个。张近东认为,“零售的战争,无论形式怎么变,最终一定是商品供应链和服务能力的竞争,否则一切发展都是空中楼阁。”
  抖音一侧,聚集更多垂直领域的专业达人,以及更加多元化的内容场景。这样的优势,让抖音电商在营销玩法上有了更多创新的能力,并且更容易收获用户信任感。与苏宁联合,既为苏宁提供了更多内容创新层面的能力,也为抖音完善了营销链路。
  抖音电商与苏宁电商的联手,共同实现从达人生态、用户体验、到营销玩法、销售链路各个方面的日渐完善,很显然,这是苏宁与抖音的一场双赢。
  重构人、货、场
  对于抖音旅游博主小小莎来说,2020 年异常的艰难,她被动开始了一场计划外的“直播之旅”。
  作为头部旅游博主,小小莎 2019 年飞行了 100 多次,行程遍布全球。但是 2020 年开年,本来排满的行程因疫情全部取消。摆在她面前的问题是,公司无法复工,谈好的项目被取消,高额的人员和房租等成本如何分摊?转型并且活下去是唯一出路。
  小小莎决定,“不如卖点东西好了”。没想到直播带货不到一周,就登上抖音直播热榜的前几名。她意识到,这是适合自己的方向,很快进入快车道。
  同样在加速发展的抖音,不仅给以小小莎为代表的博主提供了新的选择,也在重新解构零售行业的“人、货、场”,给苏宁、小米、酒仙网、良品铺子等品牌商家提供了新的可能。
  探索更新的商业化路径,是抖音的下一站目标。抖音近年来的电商进化路径,从单向的输血,到双向的造血,动作逐步深入产业链。
  进入 2020 年,抖音直播也加紧了前进的脚步。“宅家云逛街”计划,提出 10 亿直播流量扶持计划;4 月,罗永浩直播首秀,抖音直播电商成功出圈。
  一个内容平台,转身闯入电商红海,并非易事。优质内容+精准推荐用户,带来的除了简单的广告变现,还有分发给各家电商做增量以及自建电商平台,一个新型“大卖场”正在成型。
  千亿规模的直播电商大盘中,抖音的杀手锏是什么?除了海量的流量,还有对内容的创新能力、日益完善的达人生态以及丰富的货品矩阵。
  诞生于 2016 年的直播电商,2019 年至今经历了爆发期和洗牌期。根据艾瑞报告显示,2019 年直播电商整体成交额达 4512.9 亿元,同比增长 200.4%,占网购整体规模的 4.5%,成长空间较大,预计未来两年仍会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
  无论是对品牌商家,还是达人主播来说,直播电商仍然有发展空间与机会。用户对直播电商的要求也不再满足于品种全、价格低,而是开始趋向青睐垂直圈层的专业推荐模式,同时也更追求优质、品质好物。
  在抖音、淘宝和快手的这场“三国杀”里,抖音拼的是什么?
  有行业人士认为,抖音直播是从内容平台生长出来的,内容营销属性更强,同样是卖货,抖音是唯一一个兼具品牌营销特点的。对于抖音用户来说,专业主播的选品能力,直播电商优化产品展示、减少决策行为,降低信息获取成本。限时低价降低决策成本,触发非计划性消费。实时互动,具备交互式购物体验。
  押注抖音直播,带货主播也有更深度的思考。
  在他们看来,抖音给了更多做电商的机会。以小小莎为例,“不断完善自己在垂直领域的专业度,以及拥有更多优质品牌好货,就可以吸引目标用户。”
  另一位抖音主播“柿子菌”也总结说,“抖音直播的转化效果好,对于做直播带货的主播来说,转化好是我们最看重的。”
  在直播带货出现之前,一个品牌的营销路径大多是:小红书、大众点评种草,微博、抖音上营销发酵,最终在淘宝、京东等电商上转化成交易。
  但是当下,这个集流量+营销+交易的新型卖场中,左手流量右手用户的抖音,自然就成了一站式购物的不二去处。
互联网
2020-08-20 22:54:00
  钛媒体 8 月 20 日消息,针对媒体关于“淘宝多名卖家制售假录取通知书 ”报道,阿里安全回应称,“假的终将'见光死'。目前涉事商家已处罚,相关信息已反映至行政执法机关。”
  此前,据红星新闻报道,调风镇一位居民称,前述高考生曹某的录取通知书是花 3000 元找人做的。曹某所在村村干部朱某将曹某的录取通知书发到当地政府工作微信群里,调风镇镇长陈某汉看到通知书上有错字,觉得不真实,就打电话给湛江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员核实,发现是假的。
  8 月 19 日晚,在淘宝网检索关键词“录取通知书”发现,多家店铺称可定制高校录取通知书,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录取通知书。部分商品展示页附有多家高校录取通知书封面图片。
  截至目前,在淘宝网检索关键词“录取通知书”,显示无相关商品。
互联网
2020-08-20 22:00:00
  8 月 20 日下午消息,在第八代小冰发布会上,小冰团队正式宣布发布面向个人用户的第一个虚拟人类产品线,公测阶段创造的虚拟人类已超过 100 万名。同时,小冰宣布其商业收入已经超过 1 亿元。
  小冰是面向新交互形式的完整人工智能技术框架,该项目于 2013 年底在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立项,采取代际更新的方式,逐年完善其基础框架结构。从 2014 年 5 月 29 日推出小冰推出第一代产品,到今年为止已经跟新到了第八代。
  据了解,从第七代小冰开始,在尚未组建正式销售团队的商业化试水阶段,小冰收入已超过 1 亿元人民币。
  为加快小冰产品线的本土创新步伐,2020 年 7 月 13 日,微软宣布将小冰业务分拆为独立公司运营,并委任原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博士为董事长,原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李笛为首席执行官,陈湛为日本分部总经理。
  在小冰第八代年度大会上,小冰宣布推出面向个人用户的第一个虚拟人类产品线。在公测阶段,该产品线应用户需求创造的虚拟人类已超过 100 万名。
  发布会上,小冰宣布第一个正式版本上线。用户可以自主通过小冰框架,创造并训练其拥有的人工智能主体。除基本交互体验外,该产品线还有跨平台的统一账号体系;测试版的训练工具“X Eva”APP;多人交互的能力;内容创造的能力以及针对需要具体完成特定任务的虚拟人类,框架提供特定的训练及托管平台等功能。
  目前小冰虚拟人类产品线已经与华为、小米以及微博达成合作。
  另外,小冰还推出了面向个人用户的“X套件”系列应用软件:基于文本协同的 X Writer,面向声音协同的 X Studio 和面向虚拟人类 3D 演示文档驱动的 X Presenter 等。
  小冰公司董事长、原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表示,未来不会只有几个人工智能助理,也不仅是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助理,AI beings 的数量将超过人口。
  相关新闻
  小冰X套件:X Writer、X Studio、X Presenter
  有了X套件,你可以和自己创造的虚拟人类一起工作。
  X 套件系列应用软件主要面向个人用户,是小冰商业化解决方案版本的“个人版”,包括:基于文本协同的 X Writer、面向声音协同的 X Studio 和面向虚拟人类 3D 演示文档驱动的 X Presenter。
  X 套件支持用户选择平台提供的虚拟人类,或自己创造的虚拟人类。
   X Writer: 可实现在用户进行文字编辑或文本创作时的人工智能协同,随云端更新不断扩充各类文体,具备沉浸式体验。
   X Studio: 包括面向各类公众号文章、演讲、电台节目等的 X Studio 主播,以及面向人工智能歌声合成的 X Studio 歌手正式版软件。其中,主播应用已在商业化领域覆盖中国及日本超过 50 家主流电台电视台,累计制作超过 8000 小时高质量音频节目内容,此次推出的为其个人版本;歌手软件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居于领先位置,并且是目前唯一一个完整产品化的同类软件。
   X Presenter :驱动用户选择或创造的人工智能实体 3D 模型,配合X套件其他应用,实现人工智能对演示文档的演讲及交互。
  关于大家比较关心的版权问题: 对于X套件系列工具的个人用户,小冰框架宣布放弃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权 ,这意味着: 你可以完全自由地驱动 AI 与你协作,并独享最终内容地全部权力 。
  换句话说,小冰为你写的诗、唱的歌、录制的音频节目都是你的,只属于你。
  目前,X Studio 歌手已开放正式版下载及免费使用。X Studio 歌手为音乐创作者们提供具有不同音色和唱腔的虚拟歌手,他们能迅速读懂乐谱,并像人类歌手一样,自然地演唱出来。
  试一试与人工智能歌手一起创作歌曲吧。
  X Studio 歌手 1.0 正式版下载: https://studiovoice.msxiaobing.com/
互联网
2020-08-20 21:49:09
  近日,洋码头十周年全球发布会上,洋码头重磅发布了“新市场、新营销、新标准”的“三新战略”,并宣布将通过线下新零售“百城千店”计划、短视频+海淘直播独创营销打法、“奢品护航”最新行业标准打造全新洋码头。
  据了解,2020 年洋码头将发力线下新零售,通过与各地方政府合作,计划三年内在 100 个城市开 1000 家线下门店,覆盖2-3 亿三线城市新兴消费人群。
  洋码头新零售店将采用“自营+平台”的商业模式和线上赋能线下、线下反哺线上的分销模式,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辽中南、西南 6 大城市群。
  在业务模式上,洋码头新零售店铺形态将包括 2000 平米的旗舰店,800 平米的体验店,和 400 平米的社区店。旗舰店由洋码头重点打造,将主要设在省会城市知名商圈,将引入全球直播、体验中心、新品发布等创新业态,结合大量触摸屏和新零售技术;体验店和社区店则结合旗舰店进行布局,未来以开放加盟店铺为主,分布在三线及以下城市,满足细分地区的消费习惯和需求。
  本次发布会,洋码头宣布首个线下店落户重庆,并与重庆市渝中区政府举行了现场签约仪式。
  据洋码头 CEO 曾碧波透露,洋码头新零售战略目标是按试验、拓展、复制 3 步走,在未来 3 年实现“百城千店计划”,即在 100 个城市开设超过 1000 家线下店,其中 100 个城市是自营店,辐射周边城市则选择加盟的形式,2020 年年中实现首批店铺开业,下半年实现中心城市全覆盖,2021 年起开放加盟。
  洋码头 CMO 蔡华还表示,洋码头推出“全民直播”计划,打造 1000 个直播过亿的买手主播,并对 APP 进行改版,让直播元素无处不在。洋码头还希望通过流量分发让直播交易额冲击 50%GMV 占比。
  与此同时,洋码头还推出了”平台鉴别”服务和“奢品护航”计划。 用户在下单后,可选择“奢品护航”服务,买手会将商品先寄到洋码头鉴别服务中心进行商品鉴定。18 道检验工序后,判断商品是否为正品。
  洋码头还与中检集团、京东物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保证鉴定结果真实可靠,确保商品质量与配送效率。
  目前洋码头平台已拥有认证买手超 8 万名,覆盖全球六大洲 83 个国家,每日可供购买的商品数量超过 80 万件,用户数量超 8000 万,覆盖中国 627 个城市。
互联网
2020-08-20 21:41:00
  8 月 20 日,第四范式召开年度发布会,推出了 Sage AIOS,与 Sage AIOS 同时发布的新品还有第四范式自动化 AI 生产力平台 Sage HyperCycle ML、线上化智能运营系统天枢以及全新 AI 算力平台 SageOne。
  第四范式创始人兼 CEO 戴文渊表示:“多年来第四范式团队冲在 AI 落地的最前线,在摸爬滚打中,总结出数据治理难、科学家稀缺、业务价值不佳以及算力成本负担重,是企业 AI 转型中四个最常见的阻力。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缺少基于规范和标准的基础设施,所以,今天设计和构建了更标准化的 AI 产品。”
  据了解,Sage AIOS 作为人工智能的标准化管理平台,同样封装了各类 AI 应用,包括给 AI 科学家和开发者使用的工具类应用,以及针对某个场景一键上线的业务类应用。AIOS 最为重要的设计是数据治理,AI 需要支持数据一致性、时序性和闭环的数据治理系统,而定义好数据形式,可以同时满足这三个需求。
  具体而言,AIOS 平台上规定了数据的准备和使用方式,其中包括不同业务场景中的模型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对应的数据需要从什么 IT 系统上去调取,以及如何将这些数据处理为 AI ready 的数据、“投喂”到 AI 系统中。
  此外,在 AIOS 平台上,企业想要构建某个 AI 应用场景,如推荐、反欺诈等,只需一键进入相应场景的数据形式、便可直接开始构建 AI,1-2 天即能落地一个 AI 应用。长期来看,Sage AIOS 将沉淀越来越丰富的数据形式,承载越来越多的 AI 应用。
  据介绍,如果说定义了“数据形式”,相当于定义了 AI 版 Windows 的文件格式,那么有效的资源调度与管理机制,则是 Windows 的“进程调度器”,Sage AIOS 采用 HyperScheduler 动态地对各个任务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有效管理调度 CPU、GPU、加速卡等各类异构设备资源,从而避免 AI 应用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任务响应慢、宕机等问题,将资源利用率提升 50%。
  与此同时,第四范式在 AIOS 平台上专为业务人员等非 AI 专业人士,准备了名为“HyperCycle ML”的 AI 高级语言。基于第四范式 AutoML 技术的“库伯学习圈”方法论,HyperCycle ML 将 AI 过程简化为“行为、反馈、学习、应用”四步,让用户能像使用自动相机拍照一样建立 AI 应用。
  据悉,第四范式还推出了 Sage AIOS 平台上首个平台型拳头应用,是为传统企业提供线上用户留存优化和增长优化的运营产品“天枢”。截止目前,第四范式天枢已经助力零售、银行、媒体和互联网等行业的在线化转型。
互联网
2020-08-20 21:31:00
   划重点: 阿里巴巴集团第一财季营收为 1537.51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4%;归属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 475.91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4%。 中国零售市场上的年度活跃消费者数量达到 7.42 亿,比截至 2020 年 3 月 31 日的 7.26 亿增长了 1600 万人。 2020 年 6 月,在中国零售市场上的移动单月活跃用户数量达到 8.74 亿,比 2020 年 3 月增长了 2800 万。 菜鸟业务营收 77.13 亿元,比上年同期 50.05 亿元增长了 54%。云计算业务营收为 123.45 亿元,比上年同期 77.87 亿元增长了 59%。 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阿里巴巴集团员工总数为 120,535 人,截至 2020 年 3 月 31 日为 117,600 人。
  腾讯科技讯,阿里巴巴集团(NYSE:BABA)周四盘前发布了该公司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的 2021 财年第一财季财报。
  财报显示,阿里巴巴集团第一财季营收为 1537.51 亿元人民币(约合 217.62 亿美元),同比增长 34%;归属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 475.91 亿元人民币(约合 67.36 亿美元),同比增长 2.4%;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归属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 394.74 亿元人民币(约合 55.87 亿美元),同比增长 28%。
   第一财季业绩重点
  --营收为人民币 1537.51 亿元(约合 217.62 亿美元),同比增长 34%。其中,来自核心电商的营收同比增长 34%,达到人民币 1333.18 亿元(约合 188.70 亿美元);来自云计算业务的营收同比增长 59%,达到人民币 123.45 亿元(约合 17.47 亿美元);来自数字媒体和娱乐业务的营收同比增长9%,达到人民币 69.94 亿元(约合 9.90 亿美元);来自创新项目和其他业务的营收同比下滑6%,达到人民币 10.94 亿元(约合 1.55 亿美元)。
  --在中国零售市场上的年度活跃消费者数量达到 7.42 亿,比截至 2020 年 3 月 31 日的 7.26 亿增长了 1600 万人。
  --2020 年 6 月,在中国零售市场上的移动单月活跃用户数量达到 8.74 亿,比 2020 年 3 月增长了 2800 万。
  --运营利润为人民币 347.05 亿元(约合 49.12 亿美元),同比增长 42%。经调整的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为人民币 510.39 亿元(约合 72.24 亿美元),同比增长 30%。
  --归属阿里巴巴集团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 475.91 亿元(约合 67.36 亿美元),增长 2.4%;净利润为人民币 464.37 亿元(约合 65.73 亿美元)。不包括一次性收益和其他项目,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净利润为人民币 394.74 亿元(约合 55.87 亿美元),同比增长 28%。
  --每股美国存托凭证摊薄利润为人民币 17.36 元(约合 2.46 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美国存托凭证摊薄利润为人民币 14.82 元(约合 2.10 美元),同比增长 18%。
  --运营活动提供的净现金为人民币 500.99 亿元(约合 70.91 亿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自由现金流为人民币 365.70 亿元(约合 51.76 亿美元)。
   高管评论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表示:“阿里巴巴集团在过去一个季度取得了优异的业绩。我们处于有利地位,能够从正在进行的数字转型中获取增长,而这种转型在消费和企业运营两方面都因大流行而加速。我们调动了整个数字基础设施,以支持广泛行业的经济复苏,同时通过在后新冠肺炎疫情环境中解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偏好,扩大和多样化我们的消费者基础。尽管有这些不寻常的时刻,我们仍然专注于长期,致力于完成我们的使命,致力于为我们的消费者和商业客户创造真正的价值。"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财务官武卫表示:“我们新财年的开局非常强劲,营收同比增长 34%,调整后的息税前利润同比增长 30%。国内核心商务业务已经全面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而云计算收入同比增长 59%。强劲的利润增长和现金流使我们能够继续加强核心业务,并为长期增长进行投资。”
   第一财季财务分析
   营收
  阿里巴巴集团第一财季营收为人民币 1537.51 亿元(约合 217.62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人民币 1149.24 亿元增长了 34%。营收增长主要是因为中国电商零售业务和阿里云营收增长强劲。
   核心电商业务
  第一财季来自中国电商零售业务的营收为人民币 1013.21 亿元(约合 143.41 亿美元),较上一财年同期的人民币 756.01 亿元增长了 34%。其中,客户管理业务营收为人民币 514.34 亿元(约合 72.80 亿美元),同比增长 23%;佣金营收为人民币 197.81 亿元(约合 28.00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人民币 169.02 亿元增长 17%;其它营收为人民币 301.06 亿元(约合 42.61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人民币 167.45 亿元大幅增长了 80%。
  在中国零售市场上的年度活跃消费者数量达到 7.42 亿,比截至 2020 年 3 月 31 日的 7.26 亿增长了 1600 万人。
  2020 年 6 月,在中国零售市场上的移动单月活跃用户数量达到 8.74 亿,比 2020 年 3 月增长了 2800 万。
  第一财季来自中国电商批发业务的营收为人民币 34.84 亿元(约合 4.93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人民币 29.92 亿元增长 16%。
  第一财季来自国际电商零售业务的营收为人民币 70.12 亿元(约合 9.92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人民币 55.67 亿元增长了 26%。
  第一财季来自国际电商批发业务的营收为人民币 32.04 亿元(约合 4.54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人民币 22.45 亿元增长了 43%。
  第一财季来自菜鸟业务的营收为人民币 77.13 亿元(约合 10.92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人民币 50.05 亿元增长了 54%。
  第一财季来自本地消费服务的营收为人民币 71.01 亿元(约合 10.05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人民币 61.80 亿元增长 15%。
  第一财季来自云计算业务的营收为人民币 123.45 亿元(约合 17.47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人民币 77.87 亿元增长了 59%。
  第一财季来自数字媒体和娱乐业务的营收为人民币 69.94 亿元(约合 9.90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人民币 64.26 亿元增长了9%。
  第一财季来自创新计划和其他业务的营收为人民币 10.94 亿元(约合 1.55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人民币 11.67 亿元下滑6%。
   成本与开支
  第一财季营收成本为人民币 845.23 亿元(约合 119.63 亿美元),占营收的 55%;上年同期的营收成本为人民币 599.87 亿元,占营收的 53%。除去股权奖励支出的影响,营收成本在营收中的占比为 54%,上年同期为 51%。
  第一财季的产品研发开支为人民币 110.82 亿元(约合 15.69 亿美元),占营收的7%;上年同期的产品研发开支为人民币 104.78 亿元,占营收的9%。除去股权奖励支出的影响,产品研发开支在营收中的占比为5%,上年同期为7%。
  第一财季的销售和营销开支为人民币 136.52 亿元(约合 19.32 亿美元),占营收的9%;上年同期的销售和营销开支为人民币 106.98 亿元,占营收的9%。除去股权奖励支出的影响,销售和营销开支在营收中的占比为8%,去年同期为8%。
  第一财季的总务与行政开支为人民币 68.37 亿元(约合 9.68 亿美元),占营收的4%;上一财年同期的总务与行政开支为人民币 63.20 亿元,占营收的5%。
  第一财季的股权奖励开支为人民币 77.15 亿元(约合 10.92 亿美元),上年同期为人民币 71.15 亿元。股权奖励开支在营收中的占比为5%,上年同期为6%。
  第一财季无形资产摊销费用为人民币 29.52 亿元(约合 4.18 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 30.66 亿元下滑4%。
   运营利润和运营利润率
  运营利润为人民币 347.05 亿元(约合 49.12 亿美元),同比增长 42%。经调整的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为人民币 510.39 亿元(约合 72.24 亿美元),同比增长 30%。
   利润
  归属阿里巴巴集团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 475.91 亿元(约合 67.36 亿美元),增长 2.4%;净利润为人民币 464.37 亿元(约合 65.73 亿美元)。不包括一次性收益和其他项目,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净利润为人民币 394.74 亿元(约合 55.87 亿美元),同比增长 28%。
  每股美国存托凭证摊薄利润为人民币 17.36 元(约合 2.46 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美国存托凭证摊薄利润为人民币 14.82 元(约合 2.10 美元),同比增长 18%。
   资产负债表
  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阿里巴巴集团持有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总额为人民币 3815.78 亿元(约合 540.09 亿美元),高于截至 2020 年 3 月 31 日的人民币 3589.81 亿元。
   员工数量
  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阿里巴巴集团员工总数为 120,535 人,截至 2020 年 3 月 31 日为 117,600 人。(腾讯科技编译/明轩)
互联网
2020-08-20 21:25:00
  此前几日,网络上曾流传“8 月中下旬终身免费换电权益,将有重大退坡”。对此,蔚来汽车官方还曾亲自下场表示,目前终身免费换电政策没有取消,新买车的用户依然可以享受免费换电服务。
  不过,如今来看,该传言所言非虚,免费的午饭肯定不能一直吃下去。
  8 月 20 日,蔚来宣布将对打定(定金 2 万元)用户免费换电权益进行调整,将于 2020 年 10 月 12 日起正式实施。在 2020 年 10 月 11 日(含)前支付大定及已经提车的用户,免费换电权益保持不变。
  具体如下:
  已提车用户及 2020 年 10 月 11 日(含)前支付大定且正常排产提车的用户,免费换电权益保持不变:
  在蔚来换电体系中,首任车主自驾前往换电站,均可享受终身免费全国换电服务。全国范围内,不限距离、不限次数,不限换电站。
  2020 年 10 月 12 日起支付大定的用户,免费换电权益将进行调整:
  放弃专属桩权益的用户:每月前 6 次换电免费。
  保留免费专属桩权益的用户:
  每月前 6 次换电仅收取电费,免收服务费。
  从第 7 次换电服务开始,将全额收取换电费用,标准如下:
  换电费用=换电度数*(电费+服务费)其中,换电度数为换电前后两块电池的电度数之差;电费为换电站所在地的电价成本;服务费定价会略高于换电站周边运营性快充桩收费水平。
  各地电价及运营成本区别较大,具体费用可在 NIOApp-充电地图-换电站详情页查看。非首任车主及运营车辆不享受免费换电权益,换电收费标准同上。
  自 2018 年 5 月 20 日首座换电站投入运营以来,截止今天,蔚来已建成 143 座换电站,累计为用户提供超过 80 万次换电服务。
  我们将根据换电站的运营及实际使用情况,不定期更新首任车主免费换电权益。在新政策实施前已经提车的用户,不受权益调整影响。
  2020 年 10 月 12 日起,蔚来将不再提供免费专属桩权益置换为一年能量无忧套餐服务。
  总的来看,此次蔚来的免费换电权益调整,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也是蔚来汽车成功走向规模化的必经之路,毕竟一直花钱补贴用户的事情,不能一直做下去。
  但另一个方面来看,蔚来汽车的规模化效应上来之后,其购车门槛也越来越低了,出现这样的车主权益变动,完全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因此,有意入手蔚来汽车的朋友,趁还有一个多月的缓冲期,赶紧下订单吧。
互联网
2020-08-21 13:44:00
  除了偏向低功耗的设备会使用 ARM 等移动 CPU 之外,大部分高性能 CPU 还是基于 x86 的,笔记本、桌面及服务器都是如此。华为希望希望未来三年里能改变这个情况,90% 的国产软件可以跑在自家的鲲鹏 CPU 上。
  在日前举行的广东鲲鹏生态伙伴大会上,广州“鲲鹏+昇腾”生态创新中心 COO 邱磊在采访时提到,截至目前,鲲鹏已适配 2000 余个产品和超过 2000 个解决方案。
  邱磊还提到,华为希望未来三年内能有 90% 的国产软件跑在鲲鹏上。
  不过这个目标还面临很大的挑战,目前大部分软件都是针对 x86 平台开发的,开发者的习惯、软件迁移都是个问题,为此华为也推出了一系列工具方便开发者,尽可能少改动的情况下帮助他们迁移代码。
  华为 2019 年初推出了自研的鲲鹏系列处理器,以麒麟处理器用于手机、平板不同,鲲鹏主要面向服务器及桌面等高性能市场,最多拥有 64 个 ARM 核心,性能处于业界领先水平。
  2019 年底,华为宣布推出沃土 2.0 计划,未来 5 年里要投入 15 亿美元支持开发者基于华为产品、平台及 API 进行技术与商业创新,5 年内将发展 500 万开发者。
  根据华为的信息,华为与产业伙伴联合成立了 15 个鲲鹏生态创新中心,与 600 多家的 ISV 伙伴推出了超过 1500 个通过鲲鹏技术认证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金融、政府与公共事业、运营商、能源等行业。
互联网
2020-08-21 13:37:00
  腾讯科技讯,8 月 20 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新财年第一季度业绩,本季度营收 1537.5 亿元人民币,超过市场市场预期 1480.6 亿元人民币。
  财报显示,中国零售市场移动月活跃用户增至 8.74 亿,年度活跃消费者达 7.42 亿,淘宝特价版移动月活跃用户(MAU)近 4000 万,天猫实物支付商品 GMV 增长 27%,来自淘宝直播的 GMV 持续同比增长超过 100%,云计算收入同比增长 59%,饿了么注册商户数量同比增长 30%。【
  财报发布后,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首席执行官张勇、首席财务官武卫等高管出席了随后举行的分析师电话会议,对财报进行了解读,并回答了分析师提问。
   Bank of America 分析师:我们看到几个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它们的用户数包括阿里都已经很大了,所以很有可能同一个用户群体会在几个平台上面购物,所以在未来的时候,什么样的用户,比较有可能在阿里巴巴的平台上面买?
   张勇: 对阿里巴巴来讲,我们的中国零售业务,其实为消费者提供的是一个综合的服务体验。这里包括丰富的商品,包括有竞争力的价格,包括完善的消费者服务,其中包括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所以它是一个完整的用户体验,所以它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在不同的时刻对不同品类的要求,所以我们相信,阿里巴巴的平台仍然是中国消费者首选的消费平台,我们也为此会继续的去努力。
  从商家的角度来讲,这个我们既有天猫这样的品牌直营,消费者能够直接购买品牌商直接供给的商品,特别是新产品,同时我们也有淘宝这样大量丰富的来自各种渠道的商品和来自于原产地,来自于工厂的产品,来自于各地的农产品,所以对于消费者来讲,其实完全是可以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的。
  第一是满足不同的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第二是满足消费者在不同的品类当中的需求,在有些品类,即使是有钱的消费者,他也希望价格更便宜更好,但是在有一些品类他们可能更关注服务和品质,所以在这么巨大的这个用户量下面,我们希望为不同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的选择,满足他们不同的要求。
   花旗集团分析师: 我的问题有关于国际零售业务或者是 Lazada,想知道你们对电商业务在东南亚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看法,阿里会采取一种怎样的与别家不同的、差异化的战略来参与市场变化?您认为市场的变化与中国或者是其他区内市场的变化,有怎么样的不同?阿里和 Lazada 又会做出怎样的定位?
   张勇: 刚才开场发言当中,我也讲到了,东南亚市场是阿里巴巴集团国际化战略过程中第一个最重要的最具战略性的市场,Lazada 方面,我们会使用科技以及人工智能来实现一个可持续的业务,我们已经在广泛应用我们集团各种的相关的技术。
  在东南亚竞争非常激烈,有很多其他的公司甚至在进行各种的补贴,对买家卖家甚至是对物流的补贴,但是阿里巴巴的决心还是非常坚定的,我们是想要去实现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但是我们也有非常突出的优势,我们有很完善的技术,和相关的技术基础设施,我们也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搜索、人工智能还有推荐以及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匹配的相关知识,这些都是我们巨大的优势。Lazada 在改制之后,已经受益于我们的高端的科技。
  第二,Lazada 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作为阿里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希望 Lazada 能够支持本地对本地,中国对东南亚,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对东南亚这样的一体化交易。
  阿里的目标就是打造一种全球化的网络,让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买和卖,Lazada 覆盖不同的市场细分,它里面有商场,帮助品牌来对接消费者,它还有类似于市场的 marketplace,提供 B to C 或者是 C to C 的市场,它甚至还有 global 部分,中国和其他国家可以利用这样的市场,阿里会继续投资这些不同的细分板块,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体验。
   HSBC 分析师:祝贺你们本季度表现强劲,也祝贺 618 的成功,我的问题有关于淘宝的特价版,你们推出了短视频来丰富生态系统,抖音在考虑增加消费的内容,从此形成直接的竞争。那么直播购物、社交、消费这部分你们是怎么看呢?直播是会带来增量消费,还是说存量消费中的又一个渠道?
   张勇: 淘宝特价版针对的是价格敏感度高的客户,给他们提供的是高质量高性价比的产品,所以他们的目标群体是非常明确的。为了丰富消费者的体验,我们推出了直播和短视频,但是这些并不代表一个完整的用户体验,这只是购物体验中的一个部分,也是我们给了商家的一个工具来帮助管理他们的商品,使用更多的工具来对客户进行运营,不论是直播还是短视频,他们都是一体化过程中的一个工具,可以丰富客户在淘宝特价版中的消费旅程。
  说到抖音或者其他平台的直播,对我们商家而言,直播有点类似于活动营销,它是整体运营中的一个部分,毕竟没有人可以每周七天每天 24 小时不停的去直播,所以很多商家他会利用直播来进行促销,来做一些获客,但是除此之外,他还需要一个非常稳定强大的平台来支撑他日常运营,所以很多商家来选择我们淘宝的平台,他们也确实发现来淘宝开店是非常的高效的,也可以带来最高的投资回报率。
  本季度,淘宝特价版的直播带来的 GMV 增加了两倍,所以它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而不仅仅是消费者体验中的一个部分,我们也在积极寻找一些新的机会,对于这些流量来进行变现,它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而是我们整体解决方案中的一个部分,给商家一个工具来长期可持续地对消费者的消费周期最大程度上进行管理。
   分析师:我的问题有关于阿里云的业务。它的增长是否是可持续的?在哪些垂直的行业部门,管理层看到向云的转变步伐比较快?总体云市场竞争格局现在是怎样的?定价是不是很稳定?还是说价格有竞争压力在?
   张勇: 实际上云是我们增长非常快的一个购物业务板块,您可以看一下我们的收入构成。从中就能看出它是增长很快的。实际上所有的产业都在进行数字化的转变。转到云上,对于任何产业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我们坚信所有的产业所有的部门都会上云。所以我们在近期和中期都相信会看到快速的增长。
  长期来看,上云,我们认为会彻底改变企业工作的方式还有企业协作的方式。谈到产业的发展,所有的产业、不同的行业都在上云,确实有些产业,有些行业他们的动作更快。通常动作最快的、最率先上云的是互联网的公司。因为互联网企业很多业务非常容易就能在云端上开展。但是最近我们也看到有很多其他的行业,他们上云的速度也是在不断的加快,包括金融服务业和针对于消费者的零售业,包括一些公共部门的服务,比如说电力,还有其他设施的提供,但这些还处于早期。
  我们认为云的服务不会仅仅是一个基础设施的服务。因为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价格方面的竞争会非常的激烈, 云服务就会成为一种商品行业,今天阿里云的业务实际上是由云和智能服务组成的,是云和数据使用的力量构成的,我们在大力开发不同垂直行业的解决方案,和我们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高我们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武卫: 我来补充回答一下,有关于竞争对手的问题,有一些其他的云服务公司,你们可以做比较、做分析。虽然他们不会像我们一样披露具体的营业指标,但是你们可以推算一下,自己做一些比较,显而易见的是阿里云是云市场最大的,我们一个季度就实现了 120 亿的收入,这个数额是仅次于我们的第二大的公司两倍多,而且我们依然在快速增长。
   蔡崇信: 我们从看到的很多分析的报告中就知道,中国的云市场大概是 150 亿到 200 亿美元的一个规模,而但是美国的市场已经是这个数字的 8 倍都多,因此中国市场现在是处于一个初期的发展阶段。
  我们观察我们的客户,观察中国的这个市场,我们相信中国的市场一定会快速发展,它的速度会比美国更快,在中国市场做云业务,我们感觉非常好,我们认为处在这样的环境也很好,无论是数字化的推进速度,还是云服务的渗透率,提高速度都非常快,而且基数很低,因此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
   分析师:在这一次复苏中,我们看到高收入和低收入的消费者,他们的付出的速度是非常不同的,这次疫情是否是对低收入的消费者带来了结构性的影响?如果是,他们的恢复将需要多长时间?上次给我们的 2020 年收入指引目标是6,500 亿人民币,你是否现在需要做更新?
   武卫: 我们对我们的指引目标不会做调整和改变,我们对我们的业务很有信心,之后需要做更新的,我们会及时通知。
   张勇: 关于消费者人群的细分,整体而言,中国消费的复苏是强劲的。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能摆脱疫情影响,实现强劲复苏的国家,在全国各地疫情基本上说可已经得到了全方位的控制,除了少数几个城市或者地区之外。
  在消费的付出方面,我们看到的情景是令人感到乐观的,刚才也已经公布了中国的零售平台的数据,在这一季度的增长是非常强劲的,而且在所有层级的城市当中,购买频次提高了,所以人们买了更多,买得更频繁 。
  那么更细分的来说,我也同意一些低收入的群体,他们的消费受到了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们对于某些消费而言,还会更加慎重,对于未来的经济也会更加谨慎,很多他们很多人就业于服务部门,服务部门完全复苏,还需要过一段时间,这也会影响到一些人们服务方面的消费。
   巴克莱银行分析师:中国近几年涌现出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全球性的巨头。在互联网的应用层面,阿里巴巴以及其他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已经全面领先了国际上的竞争对手,同时在一些基础研究领域,比如说操作系统,半导体芯片的制造方面,中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情况,所以想问一下阿里巴巴的这些关键性的,互联网的基础研究,有哪些长远的布局和计划,同时是否意味着,今后阿里巴巴会在全球范围内的人才引进会有所加强?
   张勇: 阿里巴巴一直是以市场导向和用户导向来发展我们的业务,在这中间我们对关键技术的投入也是长期的,坚定的,但是我们始终坚信所有的技术最终还是要面对市场,我们一直是用消费者业务来牵引,包括今天走向云的市场,不是简单的云服务的提供,也是以这个最终为企业真正改善经营管理上面、提升效率方面能够提供服务,所以这是我们坚定的方向。
  我们也有对长期的技术的投入,包括通过我们的达摩院,我们也在进行很多的研究,但是我们坚信,研究和发展啊,Research&Development 必须高度的结合,这样才能够为商业,为社会创造真正的价值。
   New Street Research 分析师:在开场陈述中,管理层提到有一部分利润是投资于业务的发展,请介绍这些再投资的规模和范围还有实现,然后在剩下的财年不同的季度大概会按照什么样的一个速度来开展?
   武卫: 从我们的报表中能够看到,阿里具有非常强大的盈利能力。可以看出我们仅仅是一季度的数据显示我们的利润达到了将近 500 亿人民币,这一部分利润,我们拿出来一部分用于投资我们的业务,而可能有其他的公司是用投资者的钱来投资业务的。
  而你所说的投资的规模还有程度,可能是在说成本控制的效率,也就是说用一种非常谨慎的态度来看待投资市场营销,还有企业重组等投资目标,但这并不是必须的,我们不断的去推动提高用户群体的数量,提高用户粘性,并且努力为我们的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更广泛的服务。
   分析师:未来你们的平台在印度市场有怎样的机会?我们注意到,移动端的月活跃用户,他和零售平台上的活跃买家的数量之间的差距的拉大,那是不是意味着有机会可以更好地来与这些还不是买家的用户进行更多的互动?
   张勇: 像我在发言当中所说,我们是经过对相关业务的审核之后决定,在印度停止我们 UCweb,还有其他的业务。全球化是阿里巴巴长期的战略,但是我们也要看,当前环境的变化,包括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还有相关各国国家政策的变化,那么相应的,我们会调整自己的战略。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我们的 MAU 还有 AAC(annual active customer 年活跃买家)这个数字都显示出快速的强劲的增长,尤其是考虑到我们本来用户的基础规模非常庞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人们与我们平台的互动,那么从我们的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们在我们平台待的时间越长越多,会消费越多,而且它消费的品类会是越多。所以我们要继续与用户做好互动,让用户长期成为我们的有忠诚度的高频次的消费者。
   高盛投资分析师:我想问一下宏观的方面,就是疫情过后,是不是认为有哪些特定的领域,会有更多新的机会?增长更好的一些机会?如果有的话,比如说这次 618,我们看到一些做法比以前更激进,那是不是也说明这是未来的做法?
   张勇: 这次疫情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企业运营的方式,先看消费,当然在疫情过后,人们对健康品类更加重视。因此,在健康这个品类,我们看到增长变得更加的快速,但是远远不止是这样,我们还看到很多很多快速发展的机会,包括在快消品、新的品牌、还有其他很多的领域,都有这样的机会。
  在零售这一方面,现在所有的零售的各种运营都在进行数字化的升级,那么如何利用好我们阿里的新零售的基础设施,帮助商家更好为本地的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做好运营,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那么第 3 个巨大的机会,就是云业务,它是处在发展的初期,而且未来增速一定会非常的快,618 是我们年中的活动,它也是我们一年的总体规划当中的一个部分。我们认为,我们这次采取的方式是正确和恰当的,很好地适应消费者新的一些需求,也可以更好地服务商家的需求,他们希望能够卖更多的产品、服务给他们的目标客户,所以我们很高兴看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我们也会继续来为我们的消费者以及为我们的商家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武卫: 像这次的 618 当中,你也看到了,我们联合地方政府和商家,投入了几十亿元,给消费者提供了消费券,以这种补贴的方式来刺激国内的消费,那我们会不会继续做大力的投资,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会继续大力投资来提高我们市场领先地位,但是我们也是做聪明的投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推动长期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增长,而不是来刺激短期的获客,短期内推动 GMB 的增长,因此我们的投资会集中在增长用户数规模,提高互动,包括客户的维系。我们会利用态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包括我们自己的资源、蚂蚁的资源,共同合作来提高我们的领先地位。
互联网
2020-08-21 13:30:00
  腾讯科技讯,水滴公司在 8 月 20 日举办的水滴保险商城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宣布,公司已完成了 2.3 亿美元的D轮系列融资,由瑞士再保险集团和腾讯公司联合领投,IDG 资本、点亮全球基金等老股东跟投。
  水滴公司由前美团创始团队成员沈鹏在 2016 年创立,以“用互联网科技助推广大人民群众有保可医,保障亿万家庭”为使命。作为一家围绕大健康和保险科技布局的创业公司,水滴在中国市场创新地建立了“筹+互助+保险”的生态商业模式,帮助中低收入人群建立自己的个人健康保障体系。
  最新数据显示,水滴公司旗下的水滴保险商城平台累计保障用户数超 1 亿,保障家庭数近 6000 万,覆盖 2988 个市县,2020 年前两个季度年化签单保费近 60 亿元,接近 2019 全年金额。调研数据显示,90% 的用户通过水滴保险商城完成个人首次在线投保,复购意愿高达 73%,成为多数用户在购买保险上的第一选择;水滴筹爱心用户数量已突破 3.2 亿,超过 10 亿人次的赠与,赠与总金额超过 320 亿元,是国内最领先的大病筹款平台;水滴互助平台已经累计救助了超过 12819 个家庭,划拨超过 16.15 亿元互助金。
  此次瑞士再保险集团对于水滴的投资主体是 Swiss Re Principal Investments Company Asia Pte. Ltd.。该公司是 Swiss Re Ltd 的全资子公司以及瑞士再保险集团成员之一。瑞士再保险集团是世界领先的再保险、保险和其他保险型风险转移方式的提供商。瑞士再保险集团于 1863 年成立,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通过全球约 80 个办事处构成的经营网络开展业务。
  此次投资完成后,水滴公司将成为瑞士再保险集团在中国投资的第一家保险科技公司。瑞士再保险是 2018 年平安好医生赴港上市时引入的 7 家基石投资者之一。此外,2020 年 6 月,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发行的 GDR 在伦交所正式上市时,也引入瑞士再保险担任基石投资者。
  瑞士再保险集团表示,中国是瑞士再保险集团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市场。根据瑞士再保险瑞再研究院的预测,到 2025 年,中国线上健康险市场将以每年平均 43% 的增速增长。水滴公司是中国领先的保险科技平台,在互联网健康险、医疗险销售中保持了领先地位。对水滴公司的投资体现了瑞士再保险集团对于中国市场的长期看好和支持。
  腾讯从天使轮就开始支持水滴公司,领投A轮和B轮融资,并继续支持C、D轮系列融资。腾讯投资董事总经理余海洋表示,“很高兴继续支持水滴公司的发展,我们见证了水滴从初创企业迅速成长为互联网保险保障领域的头部独角兽公司。尤其在国内健康险行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水滴很好抓住了市场机会,不仅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以科技创新力量保障数千万家庭,助力个人健康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腾讯将长期支持水滴公司的发展,帮助打造更好的用户体验。
  水滴公司表示,本轮融资将进一步投资于 AI、大数据等科技在业务中的应用,利用互联网和科技为用户提供更多更高效的保险保障服务,也将围绕用户需求加速探索医疗健康等服务。
互联网
2020-08-20 21:18:00
  注重生活品质,需要随时随地办公的你,是不是十分期待一款颜值高、轻薄便携的笔记本?
  2020 年 8 月 19 日,华为带来一款全新全面屏轻薄旗舰笔记本华为 MateBook X。极致简约设计,机身轻至 1kg,比 A4 纸更小,能轻松放进你的时尚包包,四种配色汲取时尚界流行的闪粉元素,打造不一样的璀璨光泽,满足你对笔记本美学的想象。
  华为 MateBook 系列从上市开始,就始终坚持对美学设计的执着追求,在如何把机身设计达到极致简约美学理念上持续努力。华为 MateBook X 也遵循了这一理念,将功能隐藏在极致简约的机身之中,精巧构思实现性能体验与美学设计的平衡。
   轻薄至美,幻彩时尚
  华为 Matebook X 化繁为简,重新定义超轻薄体验。13 英寸机身比 A4 纸小巧,采用了镁铝合金一体化机身设计,经过压铸和 CNC 工艺和上百次精密喷涂工艺的打磨调试,至少 5 次的喷涂,纤薄有型不失稳固,带来婴儿肌肤般的细腻手感。
  华为 MateBook X 有冰霜银、星际蓝、青山黛和樱语粉四款配色。设计师从珍珠贝母散发的光芒中汲取灵感,在机身之中加入闪粉元素,四款配色在不同的环境光下,演绎出变幻色彩,让颜色在光影流转中美得怦然心动。冰霜银如霜如雪,樱语粉高端内敛,星际蓝迷幻耀眼,青山黛深邃烂漫,美得细致入微。华为 MateBook X 以极致简约的设计理念,突破传统束缚,将轻薄美学和幻彩时尚精妙融合。
   极致简约, 创新科技
  华为 MateBook X 首度引入 HUAWEI Free Touch 压力触控板,方寸之间全面升级你的触控体验,宽敞的触控板,面积提升 26%,自在无拘,无论何处都体验如一;全区域按压震动反馈,开启全新的互动灵感;华为分享标签内置于触控板,轻轻一碰触控板,手机和笔记本轻松互连、多屏协同。全新全尺寸键盘拥有 1.3 mm 键程、大键帽和剪刀脚设计,手感更舒适,释放指尖上的灵感。
  华为 MateBook X 配备高低音分频四扬声器,两个放在机身两侧,两个隐藏在键盘下面,键盘 3D 出音,臻享全景声立体音效,简约设计的同时保障了功能。华为 MateBook X 在声效系统上精益求精,先进的音效算法,令声音萦绕四周,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式环绕音效。作为华为 MateBook 家族高端音效的典范,华为 MateBook X 是你工作、生活之余的随身高清影院,让你在释放灵感之余享受一份轻松愉悦。先进的边缘双麦克设计和 AI 算法,远程精准拾音,助你会议交流更清晰。
   便携高效,智慧办公
  作为华为首款 Wi-Fi 6 笔记本,华为 MateBook X 拥有 3 倍于 Wi-Fi 5 的传输速率,极速体验无需等待。采用了第十代智能英特尔?酷睿? i7、i5 处理器,配合最高 16 GB 内存,性能流畅,从容处理各种工作任务。42Wh(额定容量)电池搭配华为智能省电管理,华为实验室数据显示可播放本地视频 9 小时,或文档处理 9 小时,令你超长续航。Max 65W 灵巧快充,口袋式便携,随时随地为华为 MateBook X 或者身边的 USB-C 设备补充能量。
  华为 MateBook X 搭载了“华为分享多屏协同”,无论是在甜品店、咖啡馆还是艺术走廊,仅需轻轻一碰,便能将手机“装进”华为 MateBook X 里,触屏即可操作手机,指尖轻松拖拽实现两台设备间的高效文件传输。华为云空间让数据在设备之间自在互通,在 PC 上便捷浏览、管理手机和平板的云端数据,常用内容触手可及,同时释放本地空间,让你的办公更智慧。
  华为 MateBook X 是科技与美学融合的全面屏笔记本,集简约设计、轻薄体验、精湛工艺和智慧体验于一身。时尚轻薄,随心随意出席任何场合,带来源源不绝的灵感。华为 Matebook X 是针对第三代移动办公的多维度创新,在带给用户更智慧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更“轻”的享受。
  据了解,华为 MateBook X 售价 7999 元起,于 2020 年 8 月 19 日 18:08 开启预售,2020 年 8 月 24 日 00:00 正式开售。预售期订金 100 元抵 200 元,限量赠送蓝牙鼠标,享六期免息。赶紧下单挑选时尚配色,拿到属于自己的一款时尚轻薄旗舰本吧!
互联网
2020-08-20 21:11:00
  文/钟微
  来源:连线 Insight(ID:lxinsight)
  8 月 13 日,中国电子发布银河麒麟操作系统 V10,被称为国产操作系统的重大突破,引发了舆论的关注。
  2020 年以来,美国禁令不断,中国面临被微软、台积电等公司断供的危机。“缺芯少魂”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操作系统是软件之魂。因此,自主研发的国产操作系统,一直受到重视,投入也不少。银河麒麟饱受关注,但多年来没能打开局面。
  中国软件史上有不少让人失望的案例,操作系统领域,YunOS、同洲 960、COS 等不少国产操作系统陆续推出,但都没有突破微软 Windows 的垄断地位。
  银河麒麟操作系统 V10 的突破在哪?
  根据中国电子的介绍,银河麒麟 V10 的突破有几个关键点:
  一是适应 5G 时代需求,打通了手机、平板电脑、PC 等,实现多端融合;
  二是麒麟操作系统独创的 kydroid 技术,可以原生支持海量安卓应用;
  三是已有超过 1000 家国内外主流生态企业,在麒麟操作系统 V10 上完成 1 万款以上的软硬件产品适配。
  银河麒麟桌面操作系统 V10,图源麒麟软件官网
  简而言之,银河麒麟 V10 从过去主要服务党政军企,突破到了更广大的消费市场,正式面向个人用户。
  银河麒麟 V10 在内的国内大部分操作系统都以开源系统 Linux 为基础,自 1998 年微软反垄断案后,Linux 系统成为最佳的备选。
  而在国产操作系统的 IT 生态不足方面,银河麒麟 V10 对安卓生态的兼容,被认为是补齐了 Linux 生态应用短缺的短板。
  但不得不说,银河麒麟 V10 的突破是相对于国产市场而言,在计算机桌面系统被 Windows 垄断的时代,国产操作系统的推广面临着产业、软硬件、人才等各方面的考验。
  断供危机,给银河麒麟 V10 带来了最佳切入时机。就像华为的鸿蒙 OS 不得不一夜转正,在美国断供之前,做好投入市场的准备。
  对银河麒麟 V10 而言,这是一个攻城略地的好时机,但也意味着极大的挑战。
   1
   银河麒麟 V10 是怎么诞生的?
  国产操作系统银河麒麟 V10 的发布,引起了舆论广泛关注,与当下中国企业正处于被美国禁令卡脖子的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操作系统被称为软件之魂,占据着计算机系统的核心位置。在国内,除了芯片领域,国产操作系统亦有自主研发的短板。
  自上世纪 90 年代末,国产操作系统开始陆续涌现,如早期的红旗 Linux、Xteam Linux 等,又如 2001 年之后出现的中标麒麟、银河麒麟、Deepin、优麒麟等。
  麒麟家族逐渐壮大,但都各自作战,他们大多出自国防科大研发。这源于在 2002 年,极具历史性的一天,国防科大接到了一个重大的国家 863 项目,要研发出国产自主操作系统。
  其中,银河麒麟的故事也是很久之后才被外界知晓的:当一群中国计算机人才聚集在长沙,通过整合四个系统,研发出了“银河麒麟 OS”,随后成立了天津麒麟。
  这也是银河麒麟 V10 的源头。
  随着国内各个操作软件公司遇到发展瓶颈等问题,通过合并整合力量是常有之事。麒麟软件公司,也是通过复杂的整合而来。
  2019 年 12 月,中标软件和天津麒麟正式整合,成立了专业从事国产操作系统研发的麒麟软件。
麒麟软件天津展示中心,图源其官网
  银河麒麟 V10 背后站着的麒麟软件,属于典型的国家队。其在中国软件旗下,而成立于 1980 年的中国软件,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连续多年被评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
  按照中国电子副总经理陈锡明此前的说法,中标麒麟和银河麒麟的整合最主要是在核心和关键技术上。
  两家都是备受关注的两款国产操作系统,他们的标识形象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里的瑞兽,前者是一只红色“麒麟”,后者则为蓝色,他们也都是市场里的头部公司。
  两家公司的产品,已经是国内安全可靠计算机的标配之一。
  据赛迪顾问统计,中标麒麟操作系统从 2011 年到 2018 年连续八年在中国 Linux 市场占有率第一。另据中国软件官方公众号披露,当前中标麒麟、银河麒麟已在国内信创产业的主要领域占有国产操作系统 90% 以上的市场份额。
中标麒麟和银河麒麟的标识
  而整合不到一年时间,麒麟软件就拿出了银河麒麟操作系统 V10 这一成果,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但在此之前,银河麒麟操作系统已经在服务器端投入商用超过十年,不同的是,银河麒麟操作系统 V10 是面向 5G 时代,可以投入个人终端,实现手机、平板和 PC 的多端融合。
  种种因素,推高了外界对银河麒麟 V10 的期待度,但国产操作系统自主可控生态的不足,其技术实力、自主程度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2
   能否自主可控、投入民用?
  中国软件史上不乏弄虚作假的负面案例。
  今年年初,木兰编程语言正式对外发布,号称完全自主、国内首款,但几天后便被曝是对 Python 的二次加工。
  而在操作系统领域,YunOS、同洲 960、COS 等操作系统推出后,“自主创新不足”、“雷声大雨点小”等言论也一直围绕着它们。
  如今被寄予厚望的银河麒麟操作系统,也曾饱受质疑。
  “麒麟”二字便是来源于某种“自嘲”。按照银河麒麟操作系统的创造者孔金珠的回忆,最早的银河麒麟系统是将四种不同的技术构架整合成一个系统,底层参考了 mach 微内核,服务层参照的是 FreeBSD 系统,应用层和界面层则分别参考了 Linux 和 Windows。最终工程师们将这个“四不像 OS”取名为“麒麟”。
  在当时,银河麒麟项目人员不足,经费不足,研发时间不足,最终诞生实属不易,但也遭受了不少质疑。
  2006 年,一位名为 Dancefire 的网友发布的一篇对比分析文章提到,麒麟操作系统简化版和美国开源操作系统 FreeBSD 5.3 版本相似度超过 90%,源代码相似度超过 60%,函数名上有超过 99.45% 的相似程度。
  直到三年后,Linux 逐渐形成统治地位,银河麒麟也全面转向了 Linux 内核。但质疑声依然没有停止。
  孔金珠在近期回忆往事时解释,“有人觉得使用 Linux 内核,就丧失了自主可控的根基,我不同意。作为开源系统,全世界的社区在共同维护系统代码,越是阳光的地方, 越是没有病毒。理论上 Linux 藏有恶意后门的概率非常小。反倒是过去我们闭门造车的麒麟系统代码,可能存在着各种漏洞。”
图源网络
  另外针对代码贡献率的问题,他提到,“一个 Linux 系统总共有 2000 万行代码,我可能只贡献了不到 100 万行代码,从数据上看还不到5%,但是很可能这些代码提供了系统的某些核心功能,这该如何认定呢?”
  他认为,系统的自主可控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导级,也就是大部分代码都是自己编写;另一种是解释级,也就是所有代码我都完全理解。”
  目前银河麒麟系统主要基于开源的 Linux,是全世界程序员共同维护的,在遵守协议的前提下,任何人免费获得源代码和使用或修改 Linux。因为这个属性,Linux 被认为不属于任何国家和公司。
  据 AI 财经社报道,我国目前所有国产操作系统都是基于 Linux 内核开发,而基于此构建的系统或应用,如果能对开源社区形成良性的贡献,甚至走到主导地位,反而可能成为卡别人脖子的反制手段。但亦有业内人士表示,根据目前的开源管理协议是不会有卡脖子风险,但如果把协议改了就不好说了。
  自主可控之外,银河麒麟还要做到安全可控。一直以来,银河麒麟主要面向对象是中国政府部门和军队,而党政军企的核心需求就是安全。
  技德系统曾与天津麒麟展开过合作,其 CEO 张耀斌曾提到,银河麒麟操作系统先后通过公安部结构化保护级(第四级)测评,以及解放军保密委的军B+ 级安全测评认证,是党政军领域安全等级最高的国产操作系统。
  根据中国电子介绍,以麒麟系列为代表的国产操作系统已经全面应用于银河、天河计算机、大飞机、飞船、嫦娥工程等重大工程。
  “安全可控的内核是银河麒麟操作系统的长处,但应用生态以及用户体验建设是 Linux 操作系统普遍不足。”张耀斌曾提到,银河麒麟操作系统与国产飞腾芯片是业内 PK 组合,恰巧技德系统在国产飞腾芯片上实现了应用兼容技术,与天津麒麟在技术上有很强的互补性,所以有了双方的合作。
  除了自主可控,银河麒麟是否能真正突破到个人用户层面,突破国产操作系统从B端到C端的瓶颈也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
  时至今日,银河麒麟操作系统可民用的消息终于出现了,首先受考验的就是应用生态问题。
  根据官网的介绍,银河麒麟桌面操作系统 V10,目前支持国产龙芯、飞腾、鲲鹏等 CPU,还可以兼容安卓生态。在用户体验上类似 Win 7 风格,可以同时兼容支持 2000 余款安卓应用。
  银河麒麟 V10 中预装了一个 Kydroid3.0 软件包,有业内人士分析,这可以使大量的安卓应用直接运行在银河麒麟 V10 桌面上,补全了 Linux 生态应用短缺的短板。
  但银河麒麟操作系统 V10 的官网介绍提到,目前只能完成普通的办公和人们日常娱乐影音,若要想获得更多的功能,还需要后期的配合研发。
  同时,银河麒麟 V10 并不适配 X86 平台机构的机型,在 PC 领域,X86 架构的芯片属于一家独大,这意味着不少用户的电脑很难用上银河麒麟 V10。
  长远来看,银河麒麟 V10 面临着来自生态建立的巨大考验,而这件事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
   3
   机会来了,突围却不易
  银河麒麟 V10 收获了不少关注和赞誉,从中可以看到,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中国急需一款自主可控的国产系统构成市场影响力。
  在国际竞争中,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屡屡发生。比如 2008 年微软黑屏事件、2010 年 Stuxnet 震网病毒事件、2013 年棱镜门与 2017 年 Intel 芯片 Minix 泄漏风险等,渐渐操作系统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地位,但也成为难以攻克的一道题。
  自 90 年代 Windows 就已成为计算机的主流操作系统,时间的流逝,没有让其他竞争追赶上微软的脚步,反而让微软的桌面系统渐渐形成了垄断地位。
  据 NetMarketShare 显示,截止到 2020 年 1 月,在全球桌面操作系统市场中,微软的 Windows 操作系统依旧占据的高达 88.14% 的市场份额,位居其后的苹果 Mac OS 系统,则占据 9.74% 的市场份额。
  这导致,中国的系统安全,生态及产品发展,个人用户的选择,都要被微软牵着鼻子走。
  2014 年 4 月 8 日,微软曾宣布将正式停止对 Windows XP 的技术支持,并警告 Windows XP 用户,电脑感染恶意软件的概率将增加三分之二。而中国用户不得不更换到 Win7、Win8 系统。
  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方兴东曾表示,微软 XP 事件的出现,骤然将中国政府部门和普通用户逼到墙角,是将用户置于不安全地步而逼迫升级的强卖行为。
Windows 10,图源微软官网
  为了向国产信息产品倾斜,守护信息安全,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曾将 Windows 纳入黑名单。
  2014 年,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发布关于进行信息类协议供货软件产品补充招标的通知,对入围中央机关的信息类产品提供新的采购要求,其中要求所有计算机类产品安装正版操作系统,但不允许安装 Windows 8 操作系统。
  这一切无法阻断微软的垄断,与 Windows XP 同样的故事,又在 Windows 7 身上上演,2020 年 1 月,该系统也结束了相关技术支持以及系统更新服务。
  而在近期,微软更新了 Microsoft 服务协议,根据该协议,如果美国政府禁止微软给任何中国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人使用微软的软件,微软概不负责。这一协议将于 10 月 1 日正式生效。
  无论是 Windows 系统的停更,还是新的 Microsoft 服务协议中所透露的断供可能,都让中国陷入用国产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加快替换 Windows 的危机感。
  这是银河麒麟 V10 面临的巨大机遇。
  自 2017 年起,中国电子在不断通过收购、投资、控股等手段打造和完善“PK 体系”生态——以国产处理器飞腾处理器 Phytium 和麒麟操作系统 Kylin 为核心,培养基于国产芯片与操作系统的 IT 生态。
  除了中国电子,中央直接管理的副部级军工集团——中国电科,也在做同样的事,希望建设出国家军民两用大型电子信息系统。
  各方也在提供支援,早在 2018 年,腾讯 CEO 马化腾就在一次论坛上表示,作为应用开发商,希望可以支持更多服务,“在国产芯片上能够运行、包括国产操作系统上也能够运行”。
  但从整体来看,国产操作系统的推广还面临着不少阻碍,这涉及整个产业链。就像微软长期与芯片巨头英特尔捆绑在一起,而英特尔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处于市场主导地位。
  国产操作系统也需要芯片的支撑,但目前国内芯片研发和制造也还在突围阶段。
  除了产业生态与软硬件生态问题,国产操作系统也缺乏人才生态。
  今年初,麒麟软件曾计划要在年底达到 2000 人,在 3 年左右达到 5000—6000 人左右,5 年打造一支规模逾万人的国产自主操作系统精英团队。可作为参考的是,截至 2019 年,微软的员工人数达到了 13 万。
  美国的步步紧逼,加快了国产操作系统的前进脚步,但商业化突围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中国操作系统公司迎来了绝佳机会,但面对的也是一个极具考验的任务。
互联网
2020-08-20 21:00:00
  文/Autumn
  来源:DoNews(ID:ilovedonews)
  继微软和推特之后, TikTok 的竞购者名单上又多了一位新的买家——美国软件巨头甲骨文。
  近日,英国《金融时报》称甲骨文正在与字节跳动的部分美国投资者合作——泛大西洋资本集团和红杉资本就收购 TikTok 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四个国家的业务进行初步谈判。
  而据相关知情人士透露,这一谈判在最近几天加速了。
  美国总统特朗普也证实了这一消息,他于周二在亚利桑那州的一次演讲中表示:“我认为甲骨文是一家好公司”,并称甲骨文可以收购 TikTok 的美国业务。
  消息一出,甲骨文的股价涨幅一度飙升5%,公司市值也超过 1700 亿美元。
  自从在美国陷入被禁或被卖的两难境地以来,TikTok 就成了美国各大科技巨头争相角逐的对象,而一向与消费者业务并不沾边的甲骨文,为什么却对一款年轻人的社交软件不生了兴趣?它究竟能从这款火爆全球的短视频应用中获益多少?更重要的是,与它的老对头微软相比,甲骨文拿下 TikTok 的胜算又有多大?
   TikTok——甲骨文的“救命稻草”?
  “甲骨文是在开玩笑吗?我感觉它想收购 TikTok 就像我爷爷试图融入我们年轻人当中那么牵强。”
  TikTok 用户 Mike 听闻这一消息后对「DoNews」表示,甲骨文的客户和 TikTok 的用户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以企业为主,而另一个绝大多数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
  “我想不通 TikTok 能给甲骨文的主营业务带去什么帮助,而 TikTok 却很有可能在过时的甲骨文手里被毁掉。”
  和 Mike 一样,Jefferies 的分析师 Brent Thill 也同样不看好此次交易。
  “甲骨文对 TikTok 的收购没有意义。”他认为对甲骨文来说,缺乏消费者业务方面的经验,将使这笔交易最终变成送给竞争对手的礼物。
  “甲骨文的 DNA 里一直流着企业服务的血,它所擅长的也是与企业用户打交道而非个体消费者。我想现在唯一希望甲骨文能够成功收购 TikTok 的人应该是扎克伯格,这样一来 Facebook 就少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此外,连甲骨文的股东 Kevin Walkush 也反对这桩交易。他表示,除了能让它的老对家微软在与 TikTok 的谈判桌上多付出一些代价以外,甲骨文的这次介入没有任何逻辑。
  尽管对 TikTok 的收购决议饱受外界质疑,但甲骨文却仍然在强大的竞争对手微软和高昂的收购价格面前迎难而上,也从侧面说明了这家它对 TikTok 这一新兴社交平台的渴望,以及其可能给甲骨文在业务发展上带来的想象空间。
  其中最大的想象空间,可能是甲骨文希望借 TikTok 之力来挽救其陷入困境的数据云(ODC)业务。
  根据甲骨文近日发布的 2020 财年第四财季的财报显示,截至 5 月 31 日,甲骨文营收 104.4 亿美元,低于上一财年同期的 111.36 亿美元,同比下滑6%。
  其中,其硬件收入为 9.01 亿美元,服务收入为 7.35 亿美元,同比分别下滑9% 和 11%;而占甲骨文营收主要构成部分的云服务与授权支持业务营收为 68.45 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仅上涨了1%;另外,云许可证和内部部署许可证收入为 20 亿美元,同比下滑高达 22%。
  而对比亚马逊和微软同期的财报来看,该时期二者云业务 AWS 和 Azure 的营收同比上涨却分别高达 29% 和 47%。
  由此可以看出,除了在传统软硬件业务上相继失守以外,目前甲骨文在其主营业务云服务方面也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亚马逊和微软。要想在这一领域扳回一局,TikTok 似乎可以帮上一些忙。
  一般来说,ODC 的业务之一是数据经纪业务,即创建普通用户的个人资料并销售给广告主。而一旦拥有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的所有权,势必将会为甲骨文的云基础架构带来庞大的用户群及消费者数据库,从而有助于其云业务的发展。
  截至目前,TikTok 的全球下载量已经超过 20 亿,其中仅在美国就拥有 1 亿以上的用户。而通过收购,甲骨文也将获得 TikTok 收集的海量用户行为数据。
  从理论上讲,甲骨文还可以使用这些数据来补充其营销服务并改善其营销产品,从而为其大型企业客户提供有关数百万消费者的有价值的信息。
  虽然大多数人评价甲骨文的此次收购行动颇为“离奇”,但对这家营收增长几乎陷入停滞,新兴业务又远远落后于同台对手的老牌科技巨头来说,它并没有太多选择,而正好陷入危机的 TikTok 似乎成为了其能否翻身的一根“救命稻草”。
  在这场 TikTok 的抢夺大赛中,它与多年的对手微软再次站上了同一个“擂台”,而一直位居微软之后的甲骨文在这次过招中胜算又有多大?
   甲骨文与微软狭路相逢
  甲骨文与微软之间的竞争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一直在追赶,从未曾超越。
  2014 年,甲骨文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曾对《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表示:“信不信由你,我认为我们仍然有可能击败微软,使甲骨文成为比微软更重要的公司。”
  然而,却是在这一年,二者却因为云业务的发展战略不同导致渐行渐远,直到六年后双方再次在 TikTok 的牌桌上相遇。只不过,这一次甲骨文和微软各自的筹码却已经有了些许变化。
  首先是收购能力即现金流的比较。
  作为近两年火爆全球的短视频应用,TikTok 的身价要高于二者以往收购的任何一家企业。据悉,仅仅只是 TikTok 的美国业务,其估值就已经高达 200—500 亿美元。
  而两家科技巨头也并不差钱,通过二者最近的财报数据显示,微软帐面上拥有 1360 亿美元的现金,甲骨文则拥有 430 亿美元的现金和短期证券。
  就目前而言,双方均有收购 TikTok 美国业务的“财力”,但微软在这一方面显然比甲骨文有更大的谈判空间。
  尽管在收购能力方面微软稍稍占据上风,但甲骨文却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有总统特朗普在背后撑腰。
  拉里·埃里森是美国的第五大富豪,也是公开支持特朗普的少数硅谷大亨之一。
  今年二月,他还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科切拉谷地的庄园为特朗普举行了一次竞选连任的筹款活动——尽管他表示自己并没有出席。四月,他还对《福布斯》表示:“我支持他(特朗普),希望他做得好。”
  另外,甲骨文的首席执行官萨夫拉·卡茨(Safra Catz)还在 2016 年为特朗普竞选团队的执行委员会工作过。
  凭借这一层关系,甲骨文在收购 TikTok 的过程中甚至是收购完成后,面临监管和反垄断问题的风险可能会比微软小得多。而对微软来说,TikTok 则相当于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被引爆的可能。
  在收购实力和政治背景两个回合,双方暂且打了个平局,而接下来的与 TikTok 的业务融合能力将成为决定这场博弈胜负的关键一局。
  作为同时于 1970 年代成长起来的科技巨头,甲骨文和微软一样,都是传统的企业软件和数据库供应商。
  然而,微软手上却有搜索服务平台必应、职场社交平台领英以及游戏应用 Xbox 三大消费者业务法宝,还曾多次涉足社交领域——虽然这方面的战绩不尽人意。
  而反观甲骨文,除了有一次试图收购推特的想法被扼杀在摇篮之外,它在互联网消费、社交媒体应用和广告业务方面却几乎没有任何经验。
  从这一角度来看,微软似乎在运营 TikTok 方面将会比甲骨文更胜一筹。但对这两家多年来一直以B端业务为主的企业来说,涉足更为复杂风险更大的消费者业务尤其是社交业务,双方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此外,无论是谁最终成功拿下 TikTok,其要面临的技术问题——如何完全将 TikTok 从其母公司字节跳动分离和如何实现 TikTok 全球业务的分割等问题以及内容监管问题都将不可小觑。
   结语
  在本世纪初的十年间里,甲骨文是软件行业里最活跃的收购者,通过收购 Moniforce、Lodestar、Bridgestream 等 50 多家同类竞争对手从而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成为软件领域里数一数二的佼佼者。
  但在过去的十年中,甲骨文的收购法宝却不再奏效,它仅完成了一笔收购交易——以 93 亿美元收购了云软件公司 NetSuite,而对其他云服务相关公司如 salesforce 和 sun 等的收购则均以失败告终。
  甲骨文也是在这一时期错失了云计算发展的大好时机,并迅速与亚马逊、谷歌和微软等公司拉开了差距,并在中国被腾讯和阿里赶超。
  眼看软件业务增长见顶,云业务又错失良机,作为曾经风光无限的科技霸主,甲骨文也开始走上了巨头的下坡之路。
  去年 5 月,作为全球裁员计划的一部分,甲骨文裁掉了其在华研发团队的 900 余人。今年年初又裁掉了西雅图云计算团队的 300 名员工,而上月底又再一次将大刀挥向了北京的研发团队。
  而这次,面对在美国遇险的 TikTok 这一“大好机会”,甲骨文似乎也不愿错过。它试图凭借背后的政治助力再次放手一搏,通过 TikTok 海量的用户数据为其陷入困境的云业务再上一次马达,抑或是看上了庞大的年轻消费群体,企图在原有的业务基础上有所创新。
  但这条竞购之路却并不容易,除了与多年的老对头微软在收购实力、消费者业务方面有所差距以外,双方面临的技术剥离和网络分割难题也是他们要突破的另一大难关。
  除此之外,如果能顺利将 TikTok 拿下,而之后要如何让其“为我所用”,这对没有消费者业务经验的甲骨文来说,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互联网
2020-08-20 20:09:00
  文/Yuting 钰婷
  来源:乱翻书(ID:luanbooks)
  导读:其实 Ins 在被收购后,就没有 CEO 了。
  因为在 Facebook,CEO 只能有一位。
  但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关系并不是阳春白雪。在记者 Sarah Frier 的 Instagram 传记《No Filter》,她通过对数百位 Instagram 和 Facebook 的高管和员工、早期用户、明星的采访,呈现了 Facebook 和 Instagarm 以及创始人的不同,还有两款产品从合作到微妙的竞争再到摆上台面的冲突。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产品体验是两种气质,这背后是两位创始人扎克伯格和 Kevin Systrom 的价值观差异折射。表面上看,扎克伯格和 Kevin Systrom 都是硅谷的互联网精英,高中毕业于顶级私立寄宿学校,大学也是一流名校(扎克伯格在哈佛而 Kevin Systrom 毕业于斯坦福)。但两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差距是南辕北辙的。
   扎克伯格:争强好胜,效率为先
  在扎克伯格的 Facebook 页面,他是这样介绍自己的:率真,破坏欲,革命性,信息流,保守,动手制作,心无杂念。
  扎克伯格竞争意识极强,他对于好的概念是要比所有人好,且不会接受失败。他曾跟朋友的女儿玩拼字游戏不小心输了,气得念念不忘,写了一个程序寻找单词以确保自己再也不会输。在 Instagram 被收购后,扎克伯格邀请 Kevin Systrom 一起滑雪,他得意洋洋并志在必得地说会打败 Systrom。
  扎克伯格在大学时喜欢研究古罗马帝国和古希腊历史,最喜欢的游戏是《文明》,玩家能在游戏里建造经受时间考验的帝国,很多小扎周边的朋友都提到他有当国王的情结。总统只能统治国界以内人们的日常生活,Facebook 可以统治全世界人的数字生活。
  Facebook 早期的愿景是"To give people the power to share and make the world more open and connected",使人们有能力分享和使世界更加开放和连接。实际意思是令更多的人加入到 Facebook 的社交网络帝国并统治全球社交网络。Facebook 对增长的渴望之强烈,在 2013 年 8 月推出了 Internet.org 项目,专门为落后国家通过无人机和激光的方式提供网络,希望将 Facebook 打入下沉市场。
  扎克伯格最大的恐惧是 Facebook 不再在社交网络里占重要地位,人们不再用 Facebook。他熟读硅谷圣经《创新者的窘境》,时常担心 Facebook 被更新更好的竞争对手颠覆。Facebook 的员工手册里甚至印有,“如果我们不创造出可以杀死 Facebook 的东西,那么其他人将会。无关紧要的事物甚至都无法成为废墟,而会直接消失。”在内部邮件里,他写道,“我们希望对世界产生任何其他公司都无法比拟的的影响力。我们不能坐在这里假装自己已经完成了这个目标。我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我们还没有赢,我们需要继续采取大胆的行动并战斗,否则我们有可能逐渐消亡。”
  扎克伯格面对竞争对手的态度非常简单,要么抄和打硬仗,要么买,用 Facebook 高管的原话是”we buy, or we compete“。Instagram 崭露头角后,Facebook 推出了竞品 Facebook Camera,但表现很差,后来迅速收购了 Instagram。Snapchat 名声大噪后,Facebook 相继出了 Poke、Slingshot、Riff 等产品想击败 Snapchat,但通通惨败。2012 年末 Facebook 曾提出收购 Snapchat,但被创始人毅然拒绝。发现 WhatsApp 在 Facebook 用户很少的市场里表现很好后,Facebook 再次大胆收购。而随着短视频和 Tik Tok 的崛起,Facebook 重施故技,先后推出了 Lasso 和 Instagram Reels。
  2016 年夏天,他在内部全体会议时向员工表示,他们不应该让自己的自尊心妨碍他们做对用户最有利的事情,即使那意味着抄袭竞争对手。他的指示变成了 Facebook 的非官方标语,“别因为自己的骄傲而不屑于去抄袭。“
  扎克伯格对于竞争的嗅觉非常灵敏。2008 年扎克伯格想以 5 亿收购 Twitter,最后 Twitter 反悔,导致 Twitter 变成当时 Facebook 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扎克伯格的心头痛,也令他意识到处理竞争对手的速度要快,态度要坚决。2012 年 4 月,Instagram 刚获得红杉五千万融资估值五亿的 offer,Instagram 的增长和估值令扎克伯格意识到,不把 instagram 买下来,它就会是 Facebook 未来最大的对手。扎克伯格开门见山表示想以双倍的价钱收购 Instagram。当时 Instagram 有四千万用户,10 天内新增一千万用户,而 Facebook 将近 10 亿用户量。扎克伯格想要速战速决,以防 Instagram 反悔或者有其他的买家竞争,交易不到一周就正式敲定了。
  Facebook 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制度化的率性而为,外加强烈的奉献精神和全力以赴的努力。扎克伯格做事崇尚速度和执行,Faceboo 办公楼里很多地方都贴着标语,如“The Riskiest Thing Is to Take No Risks”(最冒险的事情是完全不冒险),“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执行胜于追求完美),”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快速行动,破除陈规)。最后一句是 Facebook 最出名也是最经常强调的价值观,注重快速迭代和试错。Facebook 对于增长有着近似于宗教般的信仰,所有的事情都围绕着如何让更多的用户进入和留在 Facebook。
  在 2009 年时,Facebook 发表了四个愿景:1. 不断扩大用户量 2. 重新定义搜索 3. 殖民化网络 4. 定向广告。这四个愿景都指向巨大的用户量和用户数据,用户体验、用户权益、社区,在 Facebook 的价值观里,是排在增长的后面。在 Facebook,凡事都用数据来衡量效果,效率优先,只关注一切可以规模化的东西,不会把精力花在那些不能规模化的事情上。
  因为需要尽可能地吸引和留住更多的用户,就要有不同的产品和功能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同时会向用户强行推销,发邮件或推送提醒用户查看消息,或者在界面上用红点引起大家对错过消息的担忧。而由于对用户时长和用户分享的追求,Facebook 上充斥着大量标题党和假新闻,以吸引用户的眼球诱导点击,迎合甚至利用用户自身的喜好。
  十年前,Facebook 攻击 Google 做社交产品时的论据是 Google 不注重隐私。但 Facebook 后来屡次爆出隐私丑闻和操控政治,扎克伯格又都拿技术中立技术无罪来做挡箭牌。Facebook 的主要商业模式都是靠个性化广告,这就决定了 Facebook 对用户数据的饥渴。商业模式决定了 Facebook 就会更有意愿去收集更多用户隐私用来变现,甚至在 2013 年还极其低调地收购了一个 VPN 公司 Onavo 以获取用户浏览其他网页的数据。
   Kevin:用户至上,追求品味
  跟扎克伯格相反,Kevin Systrom 宜人性非常高,对品味有极高的追求,大学时喜欢研究艺术史和文艺复兴,注重感性的事物和用户情绪。
  Kevin Systrom 对于设计、品味、社区的重视体现在 Instagram 产品的方方面面。Instagram 有三个官方价值观:社区先行(Community First)、极简主义(Simplicity Matters)、启发创意(Inspire Creativity)。
  从 Instagram 诞生伊始,每次推出重大的功能,Kevin Systrom 都会费很大力气请合适的用户和团队起带头作用,教育用户 Instagram 的调性是怎样的,Instagram 的内容标准是怎样的。另外还有专门的人手动挑选他们认为值得关注的用户和内容,并在官方账户和博客上展示,同时会组织面基(Instameets)来夯实社区氛围和了解用户想法。Instagram 不希望用户停留局限在自己原有的偏好,而是展示给用户看其他美好的事物,去塑造用户在 instagram 上的喜好和审美,并告诉用户社区的门槛和守则是怎样的。跟 Facebook 完全迎合甚至利用用户喜好相比,Instagram 像是一个想要教育好给孩子示范好榜样的父母。
  在 Instagram,用户体验大于一切。即使在 Instagram 被 Facebook 收购后,Instagram 对于 Facebook 那套以增长为核心甚至可以牺牲用户体验的做法不太认同。扎克伯格很想在 Instagram 上线图片人像标签功能,每当用户被标签后会收到邮件和推送,大大提升了 Facebook 的增长。但 Systrom 坚持不会像 Facebook 那些疯狂给用户推送,做了一个 Instagram 版的人像标签功能,没有带来增长但用户体验很不错。相比于 Facebook 的 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Instagram 的理念更像是 Don't fuck it up。
  Kevin Systrom 对产品设计、用户体验、社区氛围的重视和坚持,令 Instagram 成为了用户心中的互联网理想国,它呈现的都是很酷、很美、很有趣的事情,人们的对话也相对更友善开放。
  2013 年 11 月 Instagram 开始投放广告,早期走的是人工维护路线,规定每天只能投放一个品牌的广告,而且广告样式必须先得到 Systrom 的审批同意,他认为广告的早期要确立一个符合 Instagram 文化的视觉基调,有一次他甚至亲自编辑了一份炸薯条的广告图片,让薯条看起来更酥脆。2014 年末,Facebook 硬性给 Instagram 定了 2015 年末要达到 10 亿广告营收的目标。追求规模化和效率的扎克伯格不理解这种白手套的做法,并说 Instagram 要用 Facebook 的广告系统。Instagram 提出广告所用的图片必须要有 600 像素。由于 Facebook 的广告图片最低是 200 像素,Facebook 担心提高像素会增加投放的难度和摩擦力,减少广告收入。最后 Instagram 用 AB 测试证明提高图片像素下限并不会减少广告收入,而是提升了广告质量和收入。
  面对竞争,Systrom 的想法也跟扎克伯格很不一样。他对于好的定义是把一件事情以极致的最好的方式完成,而不一定要比其他人好。跟扎克伯格的大一统思想不同,他认为把特定的群体和需求服务好更重要。他非常受《从零到一》的影响,“竞争使我们过分强调了过去的机会,而盲目地复制过去的工作。竞争会使人们幻想出不存在的机会。”另外一本影响他的书是前宝洁高管A. G. Lafley 的书《Playing to Win》,“没有一家公司可以成为所有人服务的万事通并成功”。
  面对竞争对手的逼近,Instagram 并不是一成不变,在意识到产品的问题后,Instagram 两次抄袭竞争对手,甚至在抄袭的基础上把产品做得更好。2013 年 6 月上线 Instagram Video,令当时大受欢迎的 Vine 的视频上传量直线下跌。2016 年 10 月上线 Stories,是 Facebook 旗下产品唯一做 Stories 做成功的,成功打败了 Snapchat,将其增速减慢了 82%。
   放权、收权、放权、收权
  2012 年,面对 Twitter 和 Facebook 的橄榄枝,Instagram 最终选择 Facebook,原因主要有:1. 收购后 Facebook 不会抄袭,也不会有可能击倒 Instagram;2. Facebook 的股价肯定会升,所以交易价格未来会更高;3. Instagram 可以利用 Facebook 的增长和数据架构;4. 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独立。
  但纵观 Instagram 被 Facebook 收购以后,Facebook 和扎克伯格对 Instagram 放权上经历了好几次反复。而扎克伯格和 Kevin Systrom 在产品和竞争理念上巨大的差异,也导致两个人经常互相不理解,裂痕由此产生。
  最开始是防备。收购消息宣布后,收购进入反垄断审核阶段,Facebook 为了防止一旦审核不通过,在审批通过前还保留着 Instagram 竞品 Facebook Camera。Instagram 的工程师 Gregor Hochmuth 和 Facebook Camera 团队见面,他们直言不惭地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杀死你们的产品。” 收购通过后,Facebook 增长团队先评估过 Instagram 来看 Ins 是否会威胁到 Facebook 产品。调查最后没有定论,暂且认为没有威胁,Instagram 被获准可以利用 FB 的增长体系和能力。当时 Instagram 用户量是 8 千万,Facebook 是 10 亿。
  随后很长一段时间,扎克伯格都让 Instagram 保持独立,让 Facebook 内部不要过多干涉,除非 Instagram 需要帮助,而 Facebook 对 Instagram 提供很多支持,比如增长工具、数据中台、内容监控和审核等。Kevin Systrom 曾认为自己依然是 Instagram 的 CEO,而扎克伯格更像是 Instagram 的董事会成员。
  尽管如此,Facebook 内部很多人不了解 Instagram,也不明白 Instagram 的价值。Kevin Systrom 认为 Instagram 需要做出 Facebook 价值观内认可的成绩才能证明价值,要么打趴竞争对手要么赚钱。但当他向扎克伯格提出变现计划时,扎克伯格让他等一等,不用太急,先继续增长。
  虽然 Instagram 在产品和开发上享受独立,但 Facebook 在运营和销售方面对 instagram 的控制越来越多。2013 年 9 月,Instagram 用户量达 1.5 亿。Facebook 开始让 Instagram 尝试广告,甚至在 Instagram 向 Omnicom 出售 4000 万广告额度后,Facebook 尝试向 Omnicom 捆绑兜售 1 亿美元的 Facebook 广告额度。2014 年,Facebook 硬性给 Instagram 定了 2015 年末要达到 10 亿广告营收的目标。
  独立的另外一面,可能是冷漠。扎克伯格和 Kevin Systrom 于公于私关系都并不密切,甚至把 Kevin Systrom 当成外人。扎克伯格有自己的 Facebook 高管小圈子,时常会邀请他们到自己家做客,Kevin Systrom 则很少被邀请到这种场合。工作上,2012 年 11 月扎克伯格曾尝试收购 Instagram 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 Snapchat,并与 Snapchat 创始人 Evan Spiegel 见面,但扎克伯格完全没有把收购意愿以及跟 Spiegel 见面的事情告知 Systrom。另外在 Instagram 加入 Facebook 期间,扎克伯格只到过 Instagram 办公楼一次,是在 2013 年 6 月 Instagram 上线视频功能时。
  Instagram Stories 的成功是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关系转折点。
  Snapchat 的崛起以及 Evan Spiegel 拒绝被收购令扎克伯格非常忌惮,既然不能买,那就抄。一开始 Kevin Systrom 并不同意抄袭 Stories,认为它不符合 Instagram 里用户思考和分享的方式。但当他发现很多用户将更随性和更多的内容发在 Snapchat 后,意识到 Stories 的内容形式有极大的市场和需求,他决定快速推进。如果 Facebook 也要做阅后即焚的话,那 Instagram 必须先上线,不然就会失去产品动力和先机。跟 Facebook 以往先推广到一小部分人的做法不同,Instagram 向 5 亿用户同时开放 stories 功能。Systrom 认为要所有人都可以用,功能才有足够的养分和动力成长发展。Stories 上线后大受欢迎,上线后 6 个月便有 2 亿 DAU,Snapchat 的增长因为 Instagram Stories 减慢了 82%。
  Stories 表现如此成功,但正因如此,Facebook 正式对 Instagram 产生戒心。当时不止 Instagram 有 Stories,Facebook 和 WhatsApp 都有,但都没有人用。骄傲的扎克伯格似乎无法接受 Instagram 有可能令 Facebook 相形见拙的想法,说 Instagram 的 stories 没什么了不起的,并不是因为产品设计做得好所以受欢迎,只是因为上线得早。
  2016 年年底,扎克伯格请数据科学家研究 Instagram 会否成为 Facebook 的替代品,威胁 Facebook 的统治地位。研究表明,Instagram 将在六个月内开始蚕食 Facebook 的用户群,随后“蚕食”(Cannibalization)一词开始慢慢渗透到管理会议上。后来扎克伯格跟 Instagram 的两位创始人非常严肃地开了一个会,探讨 Instagram 会否对 Facebook 造成威胁和损害。扎克伯格认为用户一天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 Instagram 获取了用户更多的注意力,那等于 Facebook 少了用户时间。当时 Facebook 的每天用户平均时长是 45 分钟,而 Instagram 是 28 分钟。Kevin Systrom 想传达的意思是 Instagram 把 Facebook 集团的蛋糕做大了,而不是抢 Facebook 的蛋糕。最后扎克伯格没有被说服。
  Instagram Stories 取得成功后,Facebook 开始染指 Instagram 的流量,希望 Instagram 给 Facebook 导流,其中包括在 Instagram 里开设了自动将 Instagram Story 关联到 Facebook 的选项。
   小扎认为 Instagram 的成功要归功于 Facebook
  Instagram 创始人在 Facebook 的尴尬地位以及和 Facebook 对于独立权的争夺,在 2018 年愈演愈烈。由于 2016 年上线 Stories 大获成功,创始团队雄心勃勃提出上线 IGTV(竖向长视频),想乘胜追击视频的风潮和争抢 Youtube 的份额。当时 Facebook 已有自己的视频产品 Facebook Watch,Instagram 团队费了很大劲才说服 Facebook 不情不愿地同意了 IGTV 作为独立的 app 上线。2018 年 4 月,IGTV 正式而又有些仓促地上线。
  跟 Instagram Video 上线那天扎克伯格亲临现场不同,在 IGTV 于旧金山的发布会上,扎克伯格并没有出现。发布会结束后,Kevin Systrom 收到 Facebook 首席产品官 Chris Cox 的电话,以为会听到扎克伯格对 IGTV 的肯定和赞赏,没想到 Chris Cox 在电话里说扎克伯格对于 IGTV 的 logo 和 Facebook Messenger 长得有点相似而非常生气。
  适逢 2018 年 Facebook 陷入剑桥数据丑闻,而 Instagram 虽然作为 Facebook 的产品,但丑闻的战火并没有烧到 Instagram 身上。2018 年 6 月,Instagram 达到 10 亿 MAU 的里程碑。Facebook 对 Instagram 的态度正式转为防备、恶意、甚至憎恨。资源上取消对 Instagram 的支持,名义上打压 Instagram。
  当时 Instagram 有望达到 10 亿用户以及 100 亿美元收入的大关,两位创始人向扎克伯格申请招聘人才以应对产品日益发展的需求,扎克伯格批准 Instagram 聘请 68 个人,这对于一个月活 10 亿的产品来说简直杯水车薪。创始人继续争取,最后扎克伯格再批了 93 个名额。但创始人不久后发现,Facebook 的其他产品,包括那些用户量远比 Instagram 少且完全没有营收的产品,比如亏损的 Oculus 都获得 600 多名新员工的名额。跟 Facebook 相比,Facebook 达到 10 亿用户时的员工人数是 Instagram 达到 10 亿时的 6 倍。
  行政架构上,在 2018 年 5 月安排了首席产品官 Chris Cox 管理 Facebook 产品家族里的所有产品,包括 Instagram。本来 Instagram 的创始人直接向扎克伯格汇报,他们自收购后一直没能进入 Facebook 的高管团队,现在改成了向 Chris Cox 汇报。但对扎克伯格有些讽刺意味的是,Chris Cox 也不认可这种产品全家桶的理念,一年后也辞职了。
  在 2018 年 7 月 Facebook 的财报会议上,扎克伯格少有地谈到了 Instagram 的成功,但将功劳都归到 Facebook 头上,他表示,“我们认为,Instagram 利用 Facebook 的基础设施,实现了比起自身单打独斗的增长速度的两倍。”
  Instagram 的两位创始人非常介意这样的言论,一向低调的他们跟 Instagram 员工表示,产品靠自己也能达到 10 亿用户,时间是会长一点,但肯定用不着两倍的时间。而一位 Instagram 前高管表示,“Facebook 收购 Instagram 就像把它放在微波炉里。在微波炉中,食物变热得更快,但也会很轻易破坏食物的本质。”
  Instagram 自从被 Facebook 收购后,一直在使用 Facebook 的增长工具。2018 年夏天,扎克伯格指示 Facebook 的增长负责人 Javier Olivan 起草了一份 Instagram 正在使用的增长工具清单,并命令将这些工具对 Instagram 停止服务,当中包括 Instagram 不再在 Facebook 上有广告,以及用户在 Instagram 发的图片自动发到 Facebook 时会显示导流到 Instagram 的下缀也取消显示。Facebook 的理由是 Instagram 已经开始成熟了,应该靠自己。Systrom 在内部邮件里表示完全不同意这个策略,但愿意接受。
  随后 Systrom 放产假,在此期间,Facebook 借机对 Instagram 产品作出干预,开始在 instagram 里测试地理位置追踪并将数据反哺 Facebook,还放了一个完全违反 Systrom 的审美和产品价值观的集合菜单图标,点开后有选项为 Facebook 导流。
   怕你不行,又怕你太行
  一位 Instagram 高管是这样形容 Facebook 心态, “Facebook 就像一个想把你打扮漂亮带你去派对的大姐姐,但又不想让你比她更漂亮。”
  那为什么 Facebook 会对 Instagram 有这种矛盾且反复的心理呢?为什么 Facebook 不愿意过多扶持 Instagram 呢?
  一方面是感性上的原因。横向比较 WhatsApp 和 Oculus 两个收购回来的产品,扎克伯格对这些产品同样毫无感情和归属感,Facebook 才是他的亲儿子,其他都是养子而已。
  另一方面更是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尽管 Instagram 的增速超过 Facebook,但在美国最多人用的社交媒体依然是 Facebook。Facebook 在各个年龄层和收入群体里的渗透率都远比 Instagram 高,用户人群的分布更均匀。且 Facebook 的商业化非常成熟,广告变现的效率比 Instagram 高。2017 年,Instagram 为 Facebook 贡献的营收为7%。2019 年 Q4,Facebook 产品的 ARPU 是$8.52,而 Facebook 产品家族的总 ARPU 是$7.38,证明 Facebook 产品对于整个 Facebook 集团的营收贡献之重。

  由于 Facebook 相信 Instagram 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会威胁和蚕食 Facebook 的市场和用户份额,那 Facebook 就要作出如何引导用户分配精力时间的取舍。目前看来,Facebook 产品的变现效率依然很高且用户基本盘大得多,因此 Facebook 集团会希望把更多的流量导向 Facebook。
  但同时,Instagram 对于 Facebook 有重要的战略意义。Instagram 是 Facebook 的新动能,Instagram 的用户主体是年轻人,在 13-17 年龄段 72% 的渗透率高于 Facebook 的 51%。而且 Instagram 的用户增速和营收增速都非常可观。2017 年,Instagram 月活为 7 亿,Facebook 月活为 20 亿,2017 年 Instagram 为 Facebook 集团贡献了7% 的营收。2019 年,Instagram 月活为 10 亿,Facebook 月活为 24 亿,Instagram 为 Facebook 集团贡献了超过 30% 的营收,广告收入超过 200 亿美元。
  其次 Instagram 的活跃度和产品停留时间的质量胜于 Facebook,Facebook 虽然每日平均时长比 Instagram 长,但每次打开的停留时间很短,时长相比于 2017 和 2019 年也减少了。
   Facebook 只容得下一位 CEO
  Instagram 的两位创始人意识到,Facebook 无法再给 Instagram 提供独立、资源、信任,深思熟虑后决定在 2018 年 9 月宣布离开 Facebook。瞬间外界哗然,主流媒体纷纷报导并纷纷猜测起因是 Instagram 创始人和扎克伯格的不和。
  创始人离开后,Facebook 对 Instagram 的管控加强,任命 Instagram 产品 VP Adam Mosseri(之前是 Facebook 的新闻信息流 VP)带领 Instagram,头衔是 Instagram 负责人(Head of Instagram),而不是 Systrom 之前的头衔 Instagram CEO。毕竟,在 Facebook 里,CEO 只能有一个。
  其实严格来说,在 Instagram 被收购后,其实就没有 CEO 了。因为用户增长、技术架构和商业化都要被 Facebook 接管,Kevin 只是负责产品。直到后来,连团队的 headcount 都无决定权,直到后来,连产品发展方向和节奏的决定权都失去。
  Facebook 接管后 Instagram 的两大重点是变现和解决社区问题。广告的投放频次提高了不少,而且在购物功能上频频发力,2018 年 8 月在发现页和 Stories 上线有专门的购物标签,11 月时视频内容也加上购物标签。2019 年 3 月,上线 app 内直接购买的功能,并会向商家收费。6 月开始在发现页里投放广告。社区问题方面,重点关注虚假关注和点赞、恶意评论、不良信息(如电子烟、烟草、武器)等。
  2019 年媒体报道 Facebook 尝试将 Facebook Messenger、Instagram、WhatsApp 都整合起来,技术架构会合并,将三个 app 的用户网络打通,用户可以互相发信息。Facebook 表示想令发信息的体验变得更好更简单更轻便。同时 Facebook 把产品改名,将 Instagram 和 WhatsApp 改成 Instagram from Facebook 和 WhatsApp from Facebook,强调产品是 Facebook 的一部分。一年后,2020 年 8 月 14 日,Messenger 和 Instagram 私信整合。
  产品打法上,Instagram 也变得越来越像 Facebook。比如 Facebook 推出的短视频竞品 Lasso 和 Reels,一开始先在拉美国家试水,之后再慢慢铺开到其他国家,这完全是 Facebook 以往的作风。假如按照 Instagram 当年大胆上线 Stories 的做法,短视频功能应该一次性在全球铺开。
  毕竟扎克伯格的竞争信条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为了胜利会穷举可能性去消灭竞争对手,“别因为自己的骄傲而不屑于去抄袭。“
互联网
2020-08-20 19:45:00
  文/文丰
  来源:大摩财经(ID:damofinance)
  京东“封杀”申通快递,表面看来是电商两大阵营的进一步割裂,但背后实际是急于扩张的京东物流向“通达系”发起进攻。
  最近,京东在卖家论坛里挂出《关于合作快递服务调整的通知》,表示在 2020 年 8 月 31 日之后,申通快递等物流服务承运商将无法在系统发货列表上被商家勾选,建议商家更换物流承运商。
  三年前,京东以同样的手法“拉黑”了百世和天天快递。京东平台卖家对于物流的选择权,在一点一点丧失。
  有果必有因,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相继发生,殊非偶然。
   一
  封禁申通的原因,京东透露是因为双方的合同已经过期,且并未就续约达成一致。申通则向媒体透露,接到商家和网点的反馈后,申通曾与京东沟通协商,对方表示终止与服务质量无关。
  京东透露的另一个原因倒是让外界“恍然大悟”:阿里已通过战略投资成为申通的实际大股东,且未对等让京东物流入驻阿里旗下电商平台,只能暂停合作。
  甩锅、撕大佬蹭流量,是中国互联网行业流行的一种操作手法。遇到负面舆情“都是**在使坏”,这一幕并不陌生。
  阿里的平台上真的不能使用京东物流吗?网友晒出的图片显示,淘宝其实是可以用京东物流发货的,淘宝的物流详情页上,京东物流“JD”开头的快递单号清晰可见。
  申通方面也对媒体表示:京东搞错了!申通的大股东还是陈德军。
  2019 年 3 月,阿里以 46.6 亿元入股申通主要股东之一,间接拥有申通 14.65% 的股权。
  2019 年 7 月,阿里还与申通主要股东签署了购股权协议,即在三年内可选择进一步增持申通股权。但值得注意的是,购股权可行使也可不行使,在阿里真正行使购股权之前,申通的实际控制人仍为陈德军夫妇。
  那么问题来了,京东“拉黑”申通并不是因为明面上的理由,会是因为什么呢?
  这就需要捋顺京东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的关系。
   二
  作为一个电商平台,京东商城除自营外也有大量的第三方卖家,对网购商品的物流履约部分也分为京东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包括顺丰、EMS、四通一达、天天等快递公司。
  所有的物流公司都希望获得更多的业务量,京东为何不把所有的订单全部交给京东物流做,而要引入第三方物流呢?这不是把自己的订单量白白送给别人吗?
  京东商城成立之初主打自营,在商品端自己采购商品和运营电商;在物流端自己组建仓库和配送团队。京东商城的货品全部存储在京东物流的仓库中,再由京东快递员送达消费者。这个阶段,京东并不需要第三方物流。
  但为了让成交额(GMV)和营收维持高水平增长,京东商城在自营模式以外同样效仿了淘宝天猫的平台模式,大量引入第三方卖家。短时间密集涌入京东仓的第三方卖家,出售的商品品类有别于家电、数码等京东自营商品的高货值,承担不起相对高成本的入仓+配送模式,对成本低、性价比高的通达系物流更有需求。
  因此,为保证平台卖家的履约,京东开始引入第三方物流。
  当时的京东物流仅仅是京东商城的物流部,尚未从京东集团独立出来,更不用承担物流业务量增长和做大估值上市的重任。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京东物流主要服务京东自营商品,第三方物流主要服务第三方卖家。
  京东物流只覆盖人口密度较高的经济发达地区,“赚容易赚的钱”。那些边远地区的物流都扔给了通达系快递公司。
  POP 平台在之后成为京东自营之外的有效补充,带动了京东整体销售额。以通达系为代表的第三方快递公司,对京东的快速发展壮大,可谓功不可没。
  但到了 2017 年,京东与第三方物流的“蜜月期”开始起了变化。
   三
  伴随电商行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快递业务量每年呈几何级数猛增,民营快递不知不觉间成为物流行业的新兴巨头。
  2016 年 10 月,圆通率先上市;2017 年后,顺丰及其他的通达系快递公司也争先恐后上市,低调的王卫甚至身价过千亿元,成为中国顶级富豪。
  早已发现物流业巨大市场空间的京东,在 2017 年 4 月将京东物流独立,在仓配业务之外发力扩大快递业务,外部订单成为京东物流的重要目标。
  京东物流急于拓展外部订单,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原因:亏损。京东物流亏损的核心原因就是外部单量太少、内部成本太高。
  刘强东此前曾在一封内部信中称,京东物流 2018 年全年亏损超过 23 个亿,已经是连续十二年亏损。如果再扣除内部结算,京东物流 2017 年亏损总额超过 28 亿。如果继续下去,京东物流只够亏两年。
  京东财报显示,2017-2019 年,京东物流为主的新业务营收分别为 60.22 亿、146.65 亿、239.32 亿元,增速相当不错,但亏损也很严重:三年分别亏损 20.7 亿、51.37 亿、10.22 亿元。
  今年上半年,京东新业务(京东物流)营收达到 159.89 亿元,同比增长 50%,但亏损也达到 10.9 亿元,超过了 2019 全年,显示受疫情影响要进一步缩窄亏损的压力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京东物流上市的消息频传,显示上市进程加快。但如果不能尽快扭亏,京东物流上市恐怕将面临很大的估值压力。
  京东物流独立之后,为了激励京东快递员拓展外部快递业务量,开始学习通达系的加盟制,让所有的快递员一边送货一边拉业务。此时,京东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第三方物流从京东物流的有益补充,一下变成了与京东物流争夺外部物流订单的竞争对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7 年 8 月,京东关闭了对天天快递和百世快递的服务接口。
   四
  2020 年 2 月,京东旗下加盟快递品牌“众邮快递”浮出水面。
  众所周知,刘强东对于自营的京东物流引以为傲,极度轻视加盟制快递。那京东为何还要效仿他曾看不起的通达系,成立加盟制的众邮快递呢?直接用自己的“王牌军”京东物流送快递不行吗?
  这是因为,京东物流的仓配模式,与通达系的快递模式,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物流模式,各有优劣。
  京东物流的仓配模式,讲究短链配送,即事先将商品储存在城市周边的大仓里,由配送员一次搬运。这个模式的优势是:就近配送,时效快、消费者体验较好。
  通达系快递模式,拥有集分拨中心、干线网络、转运中心、快递网点、快递员于一身的全国网络,能够实现长距离投递。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起网快、成本低、业务量大、有规模优势,是中国电商物流的主力军——四通一达的快递业务量之和,占中国快递市场总量的七成。
  随着拼多多的崛起和淘宝 C2M 战略的诞生,各大电商平台向下沉市场要增量用户已成趋势。京东也开始上线对标拼多多、淘宝特价版的项目“京喜”,争夺下沉市场用户。
  同时,由于争夺外部订单的压力,京东又并不愿意把“京喜”平台上大量的“5 块钱包邮”业务交给通达系快递,因此选择推出加盟制快递网络“众邮快递”,直接对标通达系。
  如果说,京东物流与通达系此前的竞争属于不同模式“隔空打擂”,那么推出“众邮快递”就是与通达系“贴身肉搏”,双方的竞争进入正面拼刺刀阶段。
  京东先后停用天天、百世、申通,看起来顺理成章,且不可避免。唯一的疑问是,圆通、中通、韵达甚至顺丰,会步前车们的后尘吗?
互联网
2020-08-20 18:57:00
  原标题:给美国人上一课
  文/杨乃悟
  来源:星球商业评论(ID:xqnews)
  7 月 21 号,拼多多和商家宜买车联合发起了一项万人团购特斯拉活动,2019 版特斯拉 Model3 只要 251800 元,商家标注直降 4 万。
  官方售价 291800 的车,可以拿到 2 万元的国家补贴,所以真实的补贴其实只有 2 万元。拼多多的朋友当时说,这钱是平台出的,属于投资用户。
  但说是万人团购,用拼多多的朋友都懂:
  其实只有 5 辆。
  有消费者问宜买车,为啥这么便宜。宜买车说,自己和厂家谈了合作,有官方授权。虽然宜买车以前经常在虚假宣传的边缘游荡,但面对这种天上掉下来的大煎饼,大家又一次轮番跳坑。
  事情到了这里就有一丝丝诡异了。特斯拉当即就在官方微博说,他们和拼多多或者宜买车没有合作。
  中国电商发展这么多年,消费者什么妖魔鬼怪没见过,你一句“概不负责”吓唬谁呢?从 Lamer 到 iPhone,哪个牌子给过拼多多授权,黄铮撒出百亿补贴后,还不是想让谁去卖谁就得去卖吗?
  这次还真是遇到了硬茬子,因为特斯拉的车,不像电子产品和快销产品,车只发给自己的直营店,外面没有。
  这几天,5 个幸运儿里的一位武汉车主准备薅羊毛,不,是提车时,特斯拉以违反禁止转售协议为由不给提。
  当天,拼多多的客服就在网上发帖子指责特斯拉客大欺店,短短几百字表达几个意思,车主自己下单买的车自己开,没有转售,我拼多多已经补贴完了,还有:
  你有什么可豪横的?
  拼多多的公关团队是业内知名的厉害,反应迅速,下手狠辣,他们晒出了武汉车主下单的截图,但隐藏去了支付者的姓名。虽然到底有没有转卖才是事件里最关键的焦点,但大家都已经不关心这个点了。
  因为想弄特斯拉的不是一个人。连宜买车的 FA 机构负责人都跳出来,说宜买车准备了充足的现货和让特斯拉慌的一比的价格。
  随后,拼多多就和特斯拉打起了口水仗,相关话题的阅读量直冲 4 个亿。随着参与活动的上海车主成功提车,话题又多了一个:
  美国人是不是在搞双标。
  前天,有媒体采访了武汉车主。他说自己只是委托了宜买车帮自己付款,用的是自己的名义下单。
  这个说法成功解释了上海车主为什么能成功提车,特斯拉后续也说:
  我们当时没发现。
  在法理上最关键的购车过程被记者放过了,聚焦在了车主的职业背景上:
  中专毕业、马斯克脑残粉、靠送快递攒了 10 年的钱买特斯拉。
  这种我拼多多永远和消费者在一起的文章,感动了很多人。昨天,一直被动挨打的特斯拉终于站出来说话了。
  他们晒出了完整的付款截图,信息显示,付款人叫做郭敏娟。脉脉上的认证信息显示,从 2015 年至今,郭女士就担任宜买车的销售运营总监,给了一个无声的暗示:
  买车的是你们公司员工,合着她也是幸运儿?
  此外,特斯拉还回应称,他们没有将特斯拉车主拉入黑名单,该车主也没有下新单。
  事情在昨晚反转了好几次,报道武汉车主是快递员的媒体说,车主通过家人的名义下了新单,已经提取到了新车。
  特斯拉马上辟谣,晚上 9 点还在和消费者沟通提车的事情:
  8 点过全网就开始报道已经提取到了车辆?
  卖家还没发货,买家秀已经 52 个赞了,这种事情美国人肯定没见过。武汉车主到底提没提到车,乃悟都看捉急了。
  拼多多只出了 10 万块钱,就获得了这么高的曝光率,还把特斯拉逼到了必须二选一的地步。
  活动不是他们办的,流量也不是他们赚的,给提车,自己的直营体系、神圣定价权就倒在黄铮手下;不给提车,店大欺客,双标老美的帽子给你扣的死死的。
  草船借箭这一课黄铮已经给马斯克上完了,下一课可得好好预习。
互联网
2020-08-20 18:35:00
  崔霞、王世玉/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 8 月 20 日消息,来自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的消息,截至 8 月 19 日 23 时 20 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距离地球约 823 万公里,目前状态一切正常。
  本文图片 央视新闻客户端
  据了解,8 月 19 日 22 时 20 分起,环绕器上火星磁强计、矿物光谱分析仪、高分辨率相机、中分辨率相机等载荷依次完成自检,确认设备状态正常。
  其中,中、高分辨率相机后续将负责对火星表面成像,开展火星表面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研究;火星磁强计后续主要负责探测火星空间磁场环境;火星矿物光谱分析仪则用来分析火星矿物组成与分布,研究火星整体化学成分与化学演化历史,分析火星资源与分布区等。
互联网
2020-08-20 18:20:00
  高德地图 App 近日发布了 v10.60 新版本,上线了手机端的 AR 驾车导航功能,可为用户带来更加直观的路线、方向和车道级实景导航体验。该功能目前已经支持部分安卓手机,iPhone 版本也将于近期上线。
  据悉高德 AR 导航借助智能的图像识别技术以及专业的交通大数据和车道级导航引擎,可直接在拍摄的现实道路画面中,实时呈现直观的 3D 导航指引,大幅降低驾驶人对传统 2D 电子地图的读图成本,辅助用户在转向、岔路口、变换车道等多种关键场景下,更快更准确地做动作决策。
  以新手司机经常面临的并线问题为例,高德 AR 导航依据导航规划、当前定位、车速、路况等动静态数据和对车道的图像识别,会智能地在合适时机给出变道并线提醒,用户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跟着箭头行驶即可。
  此外,高德 AR 导航还能够对过往车辆、行人、车道线、交通标志、交通灯等周边环境进行智能的图像识别,为驾驶员提供前方车距监测、碰撞预警、行人预警、车道偏离提醒、前车启动提醒、红绿灯提醒等一系列驾驶安全辅助。比如在面临上述一些情形时,高德 AR 导航除了画面警示,还会为用户进行语音提示。
  目前,该功能已经支持部分安卓手机,更多的机型和 iPhone 也将于近期上线。在已支持的手机上,用户将高德地图升级至 v10.60 新版本,进入驾车导航状态,在产品界面中可找到“AR 导航”的使用入口,点击即可体验。
互联网
2020-08-20 18:14:00
  天眼查 APP 显示,近日,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新增多条商标信息,其中包括多条“百度房产”商标,申请日期为 2020 年 8 月,国际分类涉及广告销售、金融物管、科学仪器等。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0 年 1 月,注册资本 4520 万美元,法定代表人为崔珊珊,经营范围包括开发、生产计算机软件、承接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等,该公司由百度控股有限公司 100% 全资控股。
  据科技边角料报道,今年 7 月初,百度房产已上线公测,7 月 23 日,百度房产正式上线,希望通过互联网应用技术和大数据,以小程序为依托的百度房产终于补齐百度生活服务闭环。
互联网
2020-08-20 18:10:00
  高行健/科技日报
  美国《科学》期刊网页近日发表文章显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在调查研究中初步发现季节性呼吸道病毒与新冠病毒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感染季流感病毒的出现或将抑制新冠病毒的传播,从而缓解疫情。
  随着秋冬流感季的到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愈加严峻,科学家对流感与新冠肺炎伴随出现、共同传播,进而增加疫情复杂性的潜在可能表现出担忧。而美国科学家在北卡罗莱纳州的调查研究发现,不仅新冠病毒与流感病毒共同感染几率较小,两者之一的存在还可能抑制另一者的出现,这无疑给大众带来了一线希望,也为这方面研究带来了启示。
  自今年三月,该科学家团队在北加利福尼亚州多地提取了 1217 名有症候的新冠肺炎或其他呼吸性疾病患者的鼻咽拭子样本,并利用提取样本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新冠病毒及包括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等其他呼吸道病原体的携带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调查中,专家在控制单一变量的条件下获得相关数据。在 115 名新冠肺炎患者中,23 名体内检测出至少一种其他病原体,折合占比 20.0%,相较之下,在 1091 名非新冠肺炎患者中,有 292 名体内检测出至少一种其他病原体,折合占比 26.8%。反之,在 315 名其他病毒患者中,有 23 名同时患有新冠肺炎,折合占比 7.3%,相较之下,在 891 名非其他病毒患者中,有 92 名患有新冠肺炎,折合占比 10.3%。同时,科学家还发现多种病毒共同感染的情况与年龄没有必然关系。
  基于研究结果,尽管科学家发现新冠病毒与其他呼吸道病原体之间存在相互抑制关系,对人类或有“保护效果”,但也表明新冠病毒与其他呼吸道病毒共同感染的比例高于此前报道,且同时携带两种病毒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值得警惕与关注。
  截至目前,其他国家科学家也分别在小范围内做出了相关研究,然而说法迥异,仍有待进一步调查。中国研究人员在今年二月对武汉金银潭医院 99 名新冠肺炎患者中 73 个可用样本的分析检测中并没有发现其他病毒的存在;而意大利科研团队则提出新冠病毒与流感病毒的共同传播可能引起新冠病毒感染的加剧,两者间的“合作”或将激发病毒再生可能,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在现今状况之下,一方面,流感季的到来亟待科学家对新冠病毒与其他流感病毒间关系进行扩大化、深入化的研究,给出更准确的说法,另一方面,在明确结果发布之前,也需要大众在提高警惕、进行合理防护的同时对抗击疫情保持信心,避免不必要的紧张焦虑。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在科协年会上已经公开了中国在特殊形势下,对于流感季接种疫苗、科学防控的准备情况并给出相关建议,更多研究结果的出炉也将推动防疫措施的发展。
互联网
2020-08-20 18:06:00
  8 月 20 日,盒马表示在售每批次进口海鲜肉禽都具有核酸检测合格报告,并加速推进在全国门店和 APP 端的展示,消费者于线上线下均可查看。
  包括进口活鲜、冰鲜以及冷冻水产和肉禽,共涉及约 1300 多种商品。8 月 19 日下午,盒马官方微博宣布,所有进口冻品必须具备批次核酸检测报告,结果必须是阴性,才能上架。
  盒马表示,部分门店内已经放置了相关的信息提示和指引,通过盒马 APP 扫码电子价签上的“溯源码”,即可查看对应商品批次的核酸检测报告。在盒马 APP 上,消费者也可以在商品详情页面点击“溯源计划”进行查看。
  盒马表示,自疫情爆发以来,已针对性提高了进口商品的收货标准,4 月 1 日起阴性结果的批次核酸检测报告是进盒马大仓必须要具备的。同时,目前消费者可以查看核酸检测报告的路径方式,是基于盒马 2018 年首创并在持续推进的生鲜动态溯源体系。
  目前,该溯源体系已覆盖盒马所有进口海鲜、国内活鲜(鱼虾蟹贝)、冰鲜、冻海、进口肉禽等商品,对于加入溯源计划的商品,除了对应的批次核酸检测报告,消费者还可以查看到商品对应的批次号、进货日期、商品当时的运输车辆车牌号、车厢内温度、养殖基地、捕捞时间等溯源信息。
互联网
2020-08-20 18:00:00
  TDengine 分布式集群功能开源后,在 GitHub 全球趋势排行榜上,又是连续几天排名第一,引起很大的反响。大家都在好奇,这么核心的功能都开源了,公司怎么生存?现将去年 10 月我在公司内部的一篇博客分享出来,希望涛思数据的开源策略能给中国 2B 软件行业以及开源社区一点启发。
   1:开源的目的
  作为物联网大数据平台,TDengine 属于基础软件,可以划到数据库、大数据工具的范畴。对于用户而言,基础软件特别是数据库软件的迁移成本极高,因此对于新的基础软件,即使性能和功能都超强,其推广也有很大难度。原则上来讲,新产品的推广销售成本是市场成熟垄断产品的 5 倍以上,因此新产品的性价比要比市场现有产品好 5 倍以上,才可能对它产生冲击。
  开源是一种很好的推广方式,最典型的成功案例是 Linux 和 MySQL。这两个产品在开源的初期,技术和产品上与专业的 Sun Solaris, Oracle 等产品没有可比性,但由于开源免费,受到开发者的欢迎,很多开发者也参与进去,因此形成了一定的用户群,而且用户群逐步扩大,最终成为主流产品。
  集群开源后,在 GitHub 趋势榜上连续 5 天霸榜
  另外一方面,基础软件必须面向全球市场,如果仅限于中国市场,难以做大。由于盗版,付费和服务的意识还未养成,中国市场基础软件的销售只占全球5% 都不到,我们不能无视海外巨大的市场。而且基础软件属于典型的技术产品,使用是没有国界地域之分的。同时,对于操作系统、数据库这些软件,只有全球前三名才可能生存。因此涛思数据从成立之日起,就决心瞄准全球市场。
  而进军海外市场,市场推广更加困难,普通的开发者会对来自中国的基础软件有很多质疑和不信任。开源是增加信任和消除质疑的最好方法。同时,开源可以吸引全球开发者的关注,其中一部分还可以成为贡献者,是全球协作开发,吸引全球人才的最好方式。数据库领域,大家熟悉的开源软件 ClickHouse 是俄罗斯人开发的,Redis 是意大利人开发的,但现在都已经成为全球流行的软件。
  随着 RedHat 被 IBM 以 340 亿美元收购,MongoDB, ElasticSearch 等成功上市,开源软件,特别是 Open Core 的模式,已经被证明是一成功的商业模式。还有一面,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时序数据库都有开源社区版,如果我们没有,推广将更加困难。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开源是不可能的。
  总之,我们开源是为了解决市场推广的问题,目的是快速获得市场份额,甚至市场的垄断地位,形成品牌。
  TDengine 2.0 官网(www.taosdata.com)
   2:License 的选择
  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开源并不意味代码可以随意使用。使用者必须接受 License 里的规定,否则就是违规。开源产品有很多 License, 流行的有 Apache, BSD, MIT, GPL 等等。我们选择的是 AGPL,这个 License 是 GPL 上的增强版。GPL 属于 dual license,如果要免费使用,使用者的代码也必须开源,否则需要付费。AGPL 是云计算的背景下出来的,有更强的限制。
  我们采用 AGPL 的目的是防止云厂商用开源代码提供服务,独占利润,而不是强迫其他使用者开源他们的软件。因为云计算是趋势,市场占比越来越高,而且市场只会容纳几家云厂商。如果云厂商自己组织一支专业的技术支持队伍,那么涛思数据将失去盈利的一重要渠道。但我们乐意与云厂商合作,一起提供 TDengine 服务,共享利润。MongoDB 就是采用的 AGPL,一年前,开始使用自己的带有更强限制的开源协议,其目的是不容许云厂商免费使用。
  还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我们开源的协议是可以更改的,等我们有时间,我们将制定一个仅仅限制云厂商使用的开源协议,只是已经 release 的版本按照当时的开源协议执行即可。采用 AGPL 是我们目前这个阶段,最简单最合适的保护方式。
   3:哪些需要开源?
  开源有两种,一种是 100% 的开源,还有一种是部分开源。对于 100% 开源的,目前取得商业成功的只有 RedHat,而部分开源的则有很多家商业成功的公司。现在流行的是 Open Core, 就是将核心代码开源。
  我们是一家要获得商业成功的公司,因此我们需要采取大家认同的商业模式 Open Core。那么对于 TDengine 而言,我们需要将真正有技术突破和核心的模块开源,包括:存储引擎、查询计算引擎、RPC 等等。如果这些核心模块不开源,难以说服开发者使用,因为他们有很多可替代的选择。
  2019 年 7 月宣布开源的时候,从后续宣传、商业拓展的角度考虑,决定将集群闭源(注:集群功能刚于 2020 年 8 月 3 日开源)。但在美国期间,与 Steven 以及众多公司的交流来看,我们应该将其开源。原因有几点,1:我们的竞争对手 InfluxData, Promethus, TimeScale 的开源版都不提供集群功能,那我们提供的话,产品将有更大的竞争力;2:时序数据处理市场,还属于战国时代,产品的定义、市场格局还在不停的改变,还没到定局的一天,因此现在开源利大于弊;3:我们要在这个群龙混杂的时代脱颖而出,必须先人一步,敢做对手不敢做的事情。
  原则上来讲,所有基本功能,特别是展现我们技术优势的模块都需要开源。
   4:哪些无需开源?
  哪些不需要开源呢?原则上是大客户才有需求的功能。对于大的企业客户,有不少需求,没有什么技术挑战,也不是核心模块,可以自己开发,但限于人力和时间成本,乐意采购。对于 TDengine 而言,有以下一些功能: 数据加密:数据文件加密保存 异地容灾:一个虚拟节点组可横跨几个机房 审计:查看 DBA 的各种操作记录 用户认证接口:支持 LDAP、Active Directory 等 多级存储:节省存储成本 多租户:一般只有大型企业或提供云服务的企业才有这个需求 系统监测:TDengine 自身的监测要纳入到企业整体的监测体系,减轻运维压力 图形化后台管理界面
  原则上来讲,辅助性的功能不需要开源。
   5:开源之后,销售什么?
   开源卖的是辅助功能 :最基础的核心功能确实能用,而且用的很好。但任何一家大规模的企业,作为 IT 负责人,一定要考虑数据的安全(包括容灾、备份、审计、加密、审计等等),考虑运营维护的复杂度(与现有 IT 监测系统能否集成,是否有专业管理工具),这些功能,他们自己可以在开源版基础上开发,但是开发维护的成本一定是比购买原厂的产品高。大型的互联网公司,比如谷歌, 阿里,腾讯等,他们因为数据规模巨大,他们会乐意组织团队在开源版本上开发,因此,可以断定,这些巨无霸互联网公司不会付费买我们产品。但我们依然需要鼓励他们采用,因为他们是标杆型客户,能起宣传作用。
   开源卖的是保险和服务 :一家大企业的 CIO/CTO 根本不会为公司一年节省几百万的费用,而让整个数据系统处于一个不可靠的状态。采用开源软件,确实好,但如果没有原厂支持,出了任何技术问题,让整个系统宕机几分钟、甚至一个小时,就更不用说一天,那损失是巨大的,甚至 IT 负责人都被撤职。没有人能保证软件不出问题,这个是所有 IT 人的共识。因此只要是一个专业有经验的 CIO/CTO,他一定会购买专业的产品和服务,至少出问题时能找人背锅。因此销售过程中,明确告诉对方,只要是免费客户,我们只能在 GitHub 或技术社区里提供服务,无法保证实时性。但对于付费客户,我们会有专人服务,会实时反应。客户使用过程中,即使没撞到 BUG,但怎么做最优配置、与其他系统更好的集成,包括技术培训、软件升级等,只有原厂厂商最清楚,这也是我们可以提供的服务。
   6:开源后的销售策略
  开源后,一般的客户使用开源版即可。但对于一些客户,需要使用我们闭源的功能,或者只是想获得我们的技术支持,就需要购买我们的企业版。企业版的定价策略与传统软件没有区别,但我们需要强调服务的价值,争取按照年服务费的方式销售。
  但开源改变了销售的方式,一般的客户都成为了免费客户,让我们无利可赚。但是这些免费客户形成了 TDengine 的庞大用户群,他们给 TDengine 带来了传播,给 TDengine 提供了快速的市场反馈,而且无形中将我们竞争对手的市场空间大幅减小。
  通过开源,我们获客的渠道主要来自线上渠道,而且主动咨询我们的客户已经对产品有了一定的了解,PoC 的环节也将大为缩短,直接的销售成本将大幅下降。从我们 7 月份开源后的效果来看,三个月的时间,主动联系我们的客户已经有数百家。对于传统的 2B 软件销售而言,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数字。
  但是销售本身并没有改变,开源只是带来了大量有效的销售线索,我们仍然需要销售人员与客户进行仔细的沟通。这种沟通,在我们品牌地位完全建立之前,除电话、微信沟通外,还需要面对面的进行,详细了解他们的痛点、帮助他们解决,无捷径可走。
  因此我们目前的销售策略是:线上引流,线下成交。
  陶建辉
  2019 年 10 月 13 日于北京望京
互联网
2020-08-20 17:46:07

图/IC Photo
  文/DoNews 专栏作者 陈少亮
  来源:DoNews(ID:ilovedonews)
  在线音乐领域,网易云处于鄙视链的最顶端,网易云音乐的用户是绝对看不上酷狗、QQ 音乐的用户的。在丁磊看来,它是网易的战略级产品。即使笔者认为,网易云音乐也算是网易旗下最成功的互联网产品之一了。
   网易云音乐的光环史
  2013 年网易杭州研究院推出网易云音乐,而在此之前网易与音乐之间没有任何交集。根据极光大数据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 2019 年底网易云音乐的 MAU 已经超过一亿;同时网易云官方披露的数据中,注册用户已经达到 8 亿,这个数据目前仅次于腾讯音乐集团,而这样的成绩还是网易云音乐在缺少核心音乐版权的产品缺陷中创造出的,用丁磊的话来说,不是自己不愿意花钱,而是腾讯并不愿意卖给它,笔者想说,网易云音乐真是一款靠“社交”支撑的音乐产品。
  达到爆点的是 2017 年网易云音乐在杭州地铁 1 号线投放的音乐评论,这次的营销效果远超出当时预设的效果,之后网易云在“评论”这个产品延伸上越走越顺,后来在北京地铁团的投放效果同样惊人,可以说这时候的网易云音乐达到了丁磊当时对其设定的目标:“可以随时听音乐,随时和他人分享音乐。”并且在在线音乐行业,能达到丁磊所说目标后者的只有网易云音乐一家,网易云音乐的成功绝对是酷狗、QQ 音乐所不可能复制的。
  可为什么今天到今天网易云就变成“网抑云”了?这是网络上流传已久的一个梗,但这真的只是一个梗吗?恐怕更多的是产品品牌性的危机。8 月 3 日,网易云音乐特别推出“云村评论治愈计划”,对网络上热度突然上涨的“网抑云”进行回应,“网抑云”还能回到网易云吗?
   盛极而衰的网易云音乐
  从市场份额上,网易云音乐还不是第一,排在它前面的是腾讯音乐集团,后者大约占据了超过 70% 的市场份额。因此,从产品发展的角度上,网易云音乐还有上涨的空间,但腾讯音乐集团的市场份额是多款产品共同组成的,并不是单一的产品。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网易云音乐已经处于寡头竞争的环境中了。
  因此从另外一个角度上,当“网抑云”的这个梗出现,意味着网易云已经发展到了顶峰,相比于酷狗、QQ 音乐这样的产品,网易云音乐优势明显的同时劣势也更加的明显,一直以来它没有解决版权的问题,而未来这个问题只会更加的严重,并不会减轻。
  根据网易云的用户结构看,90 后是其最主力的用户群体,这也是为何单单一个评论能引爆产品的根本原因,但现在 90 后已经不是那个而是刚出头的“忧愁”青年人,所以网易云开始从以前所谓的情怀转变成为产品用户的空心化,加之版权缺少就像一个催化剂一样,在加速这一进程。
  如果不在产品结构和形态上发生较大的改变,网易云音乐已经很难回到曾经的巅峰状态了,一炮而红的它,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自己的产品天花板要比竞争对手更低一点,但即使我们如此悲观的看待,还不至于像大家所说的它从在线音乐竞争的市场中立马消失。
  音乐社交是一个伪概念,但并不是说社交场景不能以音乐为出发点,纵观抖音短视频的那些热门金曲,其实最基础的素材来源还是这些在线音乐平台,只不说被人为的搬到了短视频平台,网易云音乐是不是可以从这方面为出发点,找到新的突破方案,毕竟在单纯的在线音乐市场已经是红海的竞争,同时对用户的吸引力也开始下滑,利用自己相对较好的用户粘性去找到 90 后,亦或是自己主力用户群体新的需求,或许还可以激发它第二次的发展。
互联网
2020-08-20 17:06:00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 苏琦金玙璠
  来源: 燃财经(ID:rancaijing)
  原标题:“美团们”的支付梦
  在移动支付领域,自 2016 年微信支付、支付宝两分天下以来,各家小巨头也一直在发力,大大小小的摩擦一直没有停过。
来源 / 易观
  就在 7 月底,美团因取消支付宝的支付通道引发争议。随后有用户发现,美团 App 支付宝支付通道依然存在,只是排在美团月付、银行卡支付和微信支付等选项之后,且被折叠,不易被发现。
  此举尚构不成法律上的不正当竞争,但美团的意图昭然若揭——为自身在支付市场的发展做铺垫,试探支付宝与用户的反应,其实质是利益博弈。北京至普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李圣称,这样的博弈应当以公众实质性利益和服务体验为底线,如果触犯该底线,企业恐难承受由此引起巨大的舆论震荡。
  事实上,各家平台自己做支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一方面,涉及到用户量大的行业,不管是电子商务还是生活服务,最终都要落实到买单、收款、付钱,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支付。另一方面,金融板块是一个十分富有想象力的板块,没有支付做基础,整个平台的商业体系也将大大受损。而且一家平台如果依赖外部支付渠道支撑,也将无法建立完整的金融生态。
  但同时,巨头自己做支付会面临高昂的成本,不论是前期的技术投入还是金融牌照的收购,都要比直接接入第三方支付渠道高得多。
  第三方支付作为企业进入互联网金融的钥匙,是如今各家平台的必争之地。经过近一年时间试运营,美团在今年 5 月底新增了“美团月付”功能,支持延期、分期还款,直接对标蚂蚁花呗。滴滴在 8 月也对滴滴出行乘客端 App 中的“金融服务”板块进行了升级,用户可以直观看到自己的信贷额度、资产收益、保障额度的账户信息。而字节跳动早在 2014 年 7 月就通过收购拿到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并在今年 7 月拿下了一张网络小贷牌照。
  有受访者认为,在微信与支付宝保持着四六分天下后,小巨头的新晋表现,或许会是市场的新变量。
   小巨头为什么要自己做支付?
  对于这一问题,多位受访者表示,支付体系是整个商业闭环的关键,大家一定会做自己的支付系统。易观支付分析师王蓬博更是将在线支付称为当代商业的基础设施。
  “一个集团公司想要发展金融业务,支付是起点。”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称,支付对于一个集团公司来说,是现金流完整性的体现。当平台想去做金融类、营销类的增值服务时,如果没有支付,也就失去了提供增值服务的抓手。
  支付最常见的衍生服务是消费信贷和供应链金融,例如京东金融有京东白条,支付宝有花呗,美团出了月付等。“支付也可以打通供应商、商家品牌的销售数据,知道他们的资金占用情况和需求,并根据这个数据来给他们放贷。”零售电商行业资深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称。
  他补充道,支付环节还可以叠加促销优惠,整个支付的界面都可以成为黄金广告位。因为系统非常清楚这个人要买什么,可以更好地转换这个用户,做相关的销售和复购。平台下一个巨大的想象力,就在金融板块。
  实际上也能看到,例如滴滴的优惠月卡,会要求你直接绑定它的支付工具,只有用它的支付工具才能使用它的优惠。“最终所有的平台都是按照这个逻辑去做支付的。”王蓬博称。
  其次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支付涉及到真实的订单和 GMV,是仅次于物流数据的第二大重要隐私数据。支付这个动作包含了账户、购买的物品、价格档位、消费频次等,这些数据在支付的时候都会有记录,都是很重要的商业秘密。
  不管是电商还是本地服务,支付量如此之大的前提下,不可能完全把数据交到对手或者合作伙伴手上。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称,京东早在 2011 年左右,还在 PC 时代,就掐断了支付宝的接口。“原因很明显,支付数据如果在别人的服务器上,对方打起你来不就像打蛇打七寸一样?”
  李圣也认为,美团、京东、滴滴等平台自然不会愿意自己核心的交易数据被竞争对手所掌握,这相当于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另外一家公司,美团取消支付宝支付,也正是从该发展战略考虑。
来源 / 视觉中国
  这一点,第三方支付企业也是知道的,“支付宝之前一直想要独立,一方面是因为 VIE 架构,另一方面也是担心支付宝跟阿里走得太近,阿里的一众竞争对手都会有所顾虑,不敢用支付宝。”王超称。
  当然也有分析师称,对于数据隐私不用太过担心。因为每一家公司的支付通道都不是唯一的,即使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已经拿到了足够多的样本,但他们之间不能进行互通,就不存在泄露的可能。
  “第三方支付可能会知道一家商户在自己平台上的交易流水,比如有 100 亿,但它不知道这 100 亿占商户整体流水的比例。”黄大智称。
  同时,黄大智告诉燃财经,为了保护数据隐私问题,现在支付行业也在逐渐普及 token 技术(支付标记化),各参与方只能看到加过密的 token,看不到里面的具体信息,这样数据泄露的可能性也在大大降低。
  但即便数据经过加密,也有被利用的可能。“数据有颗粒度,哪怕不细分到个人隐私的部分,也能大致知道销售情况和可放贷的对象,这些也是很宝贵的数据。”庄帅称。
  具体来说,支付都要进行实名认证,即便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加密,实际上平台也能够知道对应账号的消费情况,然后给这个账号推送促销等信息。
  不过,平台自己做支付并不容易,首先是成本的问题——包括支付渠道的通道费和收购第三方支付牌照的费用。
  央行在 2011 年最后一次发放第三批支付牌照之后,支付牌照的价格便水涨船高。使用第三方支付的通道费用,对各平台来说也是一种负担。现在的三方支付沿用了银联清算的分配机制,根据不同行业有价目表,分为餐饮类、一般类、民生类和公益类,其中通道费最高的行业是千分之六。“微信和支付宝的差别没有那么大。支付宝的补贴比较多,折算下来是千分之五。”王超称。
  但三方支付比如支付宝,并不会把这部分收入当作主要的收入来源。“它希望把盘子越做越大,然后通过花呗和借呗,或者其他的金融服务、技术服务来收钱。”王超称。
  这也可以证明,自己做支付,省下千分之六的成本对集团来说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平台不会为了省下这点成本而做支付。
  此外,自己做支付,风控成本和技术投入也非常高。“因为一旦出现漏洞,比如说支付数据没返回,将是非常致命的问题,尤其是高客单价的平台,风险很大。”庄帅称。
   小巨头的成绩单
  回头看,国内的互联网巨头明里暗里都在移动支付方面有所布局,而且最终都是落在金融业务上。
  BATJ 中,除腾讯体系内一直没有拆分出金融科技板块外,百度从 2013 年开始进军金融业务,最早可以追溯到同年上线的百度金融中心,次年旗下支付工具“百付宝”开始挑战生长于淘宝的支付宝和微信的微信支付,但到 2014 年末只拿到了 2.2% 的市场份额。2018 年百度金融重振旗鼓,更名为度小满金融并独立运营,但拳头金融产品教育分期一直问题缠身。
  “做金融需要一定的业务和用户基础。”王超对燃财经分析,如果没有用户基础,便很难推广第三方支付,如果第三方支付没有基础,想做互联网金融服务基本上就是镜花水月。
  不止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燃财经,支付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支付牌照、平台业务支撑、达到风控要求以及持续的资金投入,缺一不可。可见,对于互联网巨头而言,进军金融业务,支付和流量是两把关键的钥匙,而字节跳动兼而有之。
  字节跳动算是互联网大厂中布局较晚的了。今年 7 月,据多家媒体报道,今日头条母公司字节跳动几经努力终于在深圳拿下一张网络小贷牌照,该网络小贷牌照主体公司名为深圳市中融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据天眼查 App 显示,该公司在今年 4 月新增了一条股权出质消息,质权人正是深圳今日头条科技有限公司。相比小贷牌照,网络小贷牌照没有严格的地域限制,字节跳动可借此开展自行放贷,并将放贷后的债权 ABS 进行融资。
来源 / 天眼查 App
  而含金量更高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字节跳动早就通过收购拿到了。此前有消息称,字节跳动要收购支付公司合众易宝,这家公司在 2014 年 7 月获得了央行颁发的支付牌照,业务类型是互联网支付。
  虽然据天眼查 App 显示,这家公司截至目前仍由中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控股,股东信息中并无字节的身影,两家公司之间尚无直接关联,但这家公司的支付牌照已经在字节系投入使用。
来源 / 天眼查 App
  目前,字节跳动旗下主流应用的支付服务均由合众易宝提供,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皮皮虾、多闪。同时,字节跳动还申请了自己的支付服务相关的商标,有“岁岁通”、“多闪支付”、“多闪付”、“多闪钱包”等,其中“岁岁通”的支付服务亦由合众易宝提供。
  另一方面,金融业务做得如何,也会反作用于支付本身。
  支付宝就是最好的例子。“它一直在挖掘整体生态的价值,作为一个单独的 App,依靠金融产品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成为仅次于微信的中国第二大用户规模的支付类 App。”王蓬博告诉燃财经,这也是微信流量最大,金融产品却一直做不过支付宝的原因。
  当然,微信支付的优势是,背靠微信,不缺用户流量和粘性,虽然一直未独立成 App,但线下移动支付的频次和交易笔数非常可观。但王蓬博认为,微信的流量已经见顶,包括整个腾讯集团都需要金融科技板块来提升业绩,借此来保证利润值。
  在庄帅看来,京东的金融科技板块比腾讯做得更好。而移动支付的第二梯队,业内公认京东数科当有一席。作为阿里的老对手,京东甚至有让数科赶在蚂蚁金服之前登陆科创板成为金融科技第一股的野心。
  市场预计,京东数科 IPO 时的发行估值不会低于 2000 亿美元。另一边,从京东集团 6 月 26 日的公告中估算,“已与京东数科达成协议,将利润分成权转换为京东数科 35.9% 的股权,同时向京东数科增资人民币 17.8 亿元现金收购股权。交易完成后,京东集团将持有京东数科共计 36.8% 的股权”,京东数科目前估值已接近 2000 亿元。
  “当然,京东数科距离蚂蚁金服,还有 10 倍的体量差距吧。”庄帅分析道。
   市场还会有变化吗?
  不止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燃财经,自从 2014 年微信支付通过红包大战病毒式的传播,在两年内拿下 40% 的市场份额后,就保持着与支付宝四六分天下的局面。蚂蚁金服有 55%,微信支付占 40%,其余玩家分5%。
  在那之后,移动支付行业就很少再有大动作了。美团和滴滴的新晋表现,会不会是市场的变量?
  王超对燃财经表示,京东、美团、滴滴这样的互联网小巨头去争剩下5% 的市场份额是易如反掌的,因为这部分过去由一些没有用户基础的传统金融玩家控制,但如果想要反过头动微信和支付宝的份额,基本上是没有可能了。
  但王蓬博的观点是,做金融服务的平台,凡是能够控制场景的,都是比较看好的。美团和滴滴就是如此,在单一甚至更多的场景里能够控场,如果给予支付补贴,逐渐就能把单一场景的用户“洗”到支付中去,然后再做自己的金融。
  庄帅进一步表示,移动支付市场的变量是美团。
来源 / 视觉中国
  美团的金融布局时间不长,从 2016 年 9 月全资收购钱袋宝算起,到如今已有 4 个年头,彼时,美团才得以打通交易闭环。到了 2018 年 9 月,美团登陆港交所时,其与旗下公司才通过直接申请、全资收购、入股等方式,“集齐”了支付、小贷、银行、保险经纪四类金融牌照。值得注意的是,在 2020 年第一季度财报中,金融业务成了美团点评业务板块中唯一的业绩增长点。
  据庄帅分析,参照微信支付,基于微信固有的社交加高频的优势,支付也变得高频,而同样的优势,美团也具备。“美团 App 聚合的外卖、堂食、买菜等餐饮以及共享单车的出行动作,都是高频的。相比之下,淘宝上的电商行为过于低频,比如服装是月频、季频,这也是为什么支付宝要把战火燃到覆盖饿了么、盒马鲜生的范围。”他表示。
  而美团在线下以餐饮为主的优势领域,正是如今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最激烈的战场。庄帅表示,“线下移动支付中,餐饮占比非常大,且频次非常高,再加上美团有酒旅业务,这同样是品质较高的移动支付场景。”
  庄帅还注意到一点,美团覆盖着绝大部分线下小店,如便利店、烟酒店、鲜花店等线下业态,相比于对手,美团有绝对优势。
  这些线下业态是京东支付难以进入且成本极高的部分,又是微信支付控制力不及的板块,也就是说,微信支付强于高频社交,但对餐饮等的交易体系的控制力很弱。美团最大的对手便是饿了么,但一来饿了么本身没有独立牌照,用的是支付宝的牌照,二者,支付宝发现自身和餐饮等业务的关联度较弱,于是在今年提出了本地生活的战略,但饿了么并不负责支付宝的线下拓展和运营体系,而在美团支付以集团主导团队的面前,饿了么略显被动。
  “如果美团支付做成单独的 App,是非常有想象空间的。”庄帅认为,如果美团支付以当年微信支付通过红包大战的方式切入,是有弯道超车的机会的。
互联网
2020-08-20 16:40:00
  文/新智元
  来源:新智元(ID:AI_era)
   【新智元导读】 苹果市值首破 2 万亿美元。从 1 万亿美元到 2 万亿美元大关,苹果只花了短短 24 个月,这与库克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掌印近十年,库克早已走出了乔布斯的「阴影」。
  最近苹果和 Epic 之间的战争闹得愈演愈烈。网友纷纷表示,天下苦苹果久矣。面对苹果的施威,开发者口诛笔伐,但这一切也不能否认苹果的地位。
  就在这周三,苹果正式成为一家市值 2 万亿美元的公司,也是首家突破这一市值的美国公司。现在虽然略有回落,但是相差无几。
  7 月底,苹果首度超越了石油巨头沙特阿美(Saudi Aramco),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周三上午,苹果的股价创下了每股 467.84 美元的历史新高,这一切都是库克任期内实现的新里程碑!
  尽管疫情对美国经济影响不减,但苹果公司的表现仍然好于预期,2020 年第三季度公布收入为 597 亿美元。
  几乎就在两年前的 2018 年 8 月 2 日,苹果达到了 1 万亿美元的市值,也是美国第一。此后,亚马逊、微软和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也陆续加入了苹果的万亿美元市值大军。
苹果历年市值变化
  从 1976 年 4 月 1 日,乔布斯和朋友们在加州乔布斯父母的车库里共同创立了苹果公司开始,到 1980 年上市,再到如今实现万亿美元的里程碑,这一走就是 40 多年。
  两年内市值翻番靠什么?苹果:我不仅仅是一家果粉堆出来的硬件厂商
  然而,从 1 万亿美元到 2 万亿美元大关只花了短短 24 个月。
  苹果公司股价的飞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CEO 库克近年来一直在拓展硬件业务以外的业务。
  商业内幕指出,苹果早已经不仅仅是一家硬件厂商,它投资了两个关键领域——数字娱乐和金融服务——并且笃定客户的忠诚度,从而助推了整个苹果生态的崛起。
  近年来,苹果试图占领服务市场,除了早期的 iTunes,App Store 等,还陆续推出了 Apple Music 和自己的视频流媒体服务、自己的支付系统 Apple Pay 和信用卡,以及游戏和新闻等的额外订阅服务,打消了苹果过度依赖 iPhone 的质疑之声。
  作为一个硬件起家的公司,2014 年以来,苹果的服务营收在逐年攀升。
  而且苹果的软件和硬件有相辅相成的优势,「苹果最大的优势在于平台的整合以及软件的质量与数量,从硬件到软件,从手机到平板,当你拥有了全套苹果产品时你才会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方便。」资深苹果用户如此评价。
  在今年第二财季,苹果首席财务官在与投资者的电话会议上表示: 「我们在 App Store、苹果音乐、视频、云服务和 App Store 搜索广告业务方面的收入创下了历史新高,整体表现强劲。」他还补充说,苹果平台上各项服务的付费用户已超过 5.15 亿,比一年前增加了 1.25 亿。
  2 万亿美元市值也得益于疫情期间苹果业务的强劲表现。各项业务中,由于居家办公和学习需求飙升,Mac 第三财季营收同比增长了 22%,达到 71 亿美元;iPad 营收为 66 亿美元,同比强劲增长 32%;服务营收 131.56 亿美元,同比增长 15%;可穿戴设备营收达 65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
  当然硬件仍然是苹果业务的关键部分。最近几年 iPhone 销售放缓,在最新的第三财季中增长乏力,但分析师预测,2020 年可能是 iPhone 的一个转折之年,因为苹果预计将在今年秋天推出 5G 模式。
  与此同时,苹果也在不断开拓新市场,而就在今年 5 月,还爆出消息苹果正在向各大平台「挖墙角」一批云计算服务领域人才,意图搭建云基础设施,未来可能开发新的 iCloud 产品和服务。
  乔布斯曾经说:「我一直讨厌企业市场,我对消费者市场的热爱让我们想出了产品。」
  但显然库克并不完全这么想。
  掌柜十年的烙印:走出「他」的阴影
  担任苹果 CEO 近 10 年后,库克终于抛开了质疑之声,2 万美元的市值已经比什么都更有说服力。
  而与此同时,他也把自己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布满乔布斯遗志的这家公司里,将苹果转变成一家专注于数字健康、隐私、可持续发展和数字服务的公司。
  2011 年 8 月,库克在乔布斯去世前不久接任苹果公司 CEO,早期的批评主要围绕着他没有接下乔布斯的衣钵,在创新创造方面持续发力,而陷入了「过度扩张公司」的怪圈。
  这种观点也可以理解,毕竟苹果公司最受欢迎的革命性产品都是乔布斯发明的,走出他的阴影难上加难。
  网友评论,「即使他什么错误都没有,一切正常,也会被人们喷不如乔布斯。」
   运营天才遭遇创新瓶颈:开拓可穿戴设备和服务市场
  但是库克的优势在于运营。如果说乔布斯是一个远见卓识,富有想象力的奠基人。那库克就是一个脚踏实地的铺路人。在乔布斯传中提到,乔布斯亲口说过,「库克就不是一个做产品的人」。
  但在库克的统治下,苹果已经不仅仅是一家「iPhone」或「iPod」撑起来的公司。
  它深入数字健康市场,用 Apple Watch 主导了可穿戴科技产业,创造了一个被竞争对手广泛效仿的新产品类型,硬件和数字服务并举。
  在库克接管后仅仅几年,随着智能手机市场逐渐成熟,iPhone 的高光时刻已经过去,高端设计是遗留的产物,库克因为遭遇创新瓶颈而饱受诟病。
  人们急于要求苹果创造出「下一个大事件」,这种压力可想而知,苹果在 2014 年推出 Apple Watch,当时用户对 Apple Watch 寄予了厚望。
  遗憾的是,苹果手表并没有立刻风靡一时,最初的评价不温不火,还被认为是花瓶和鸡肋产品。
  一年一度跟随新 iPhone 发布,Apple Watch 的功能也在不断更新,2020 年第一季度,IDC 数据显示,苹果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位列第一,超过了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三星、华为和 Fitbit。
来源:IDC
  在库克的带领下,苹果的服务业务也蓬勃发展,成为仅次于 iPhone 的第二大苹果收入来源。苹果在可穿戴设备和服务方面的成功,甚至帮助抵消了 2019 年全年 iPhone 销售放缓的影响。
  创新不一定是产品本身,库克的创新虽然不像乔布斯那样的惊世骇俗,但他使苹果成为一家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的全生态现代企业ーー而不仅仅是一家靠死忠粉撑起来的硬件厂商。
  苹果公司 2 万亿美元的市值表明,这些在服务和订阅方面的长期投资得到了回报。
  垄断危机,谁动了苹果的蛋糕
  当然,在库克的领导下,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值得深情铭记。苹果和其他科技巨头,如谷歌、 Facebook 和亚马逊,一直在接受审查,前几周的反垄断调查为的就是防止这些大公司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会阻碍行业竞争。
  近日,「堡垒之夜」的开发商 Epic Games 允许玩家绕过苹果的数字支付系统,付款直接支付给 Epic Games,动了苹果的蛋糕。
  而后苹果利用垄断地位,「不缴「过路费」就下架」的操作确实也引来了不少骂名。
  并不是所有在库克任期内发布的苹果新产品都大受欢迎,苹果的 HomePod 智能音箱就远远落后于谷歌和亚马逊的音箱产品。
  平易近人的库克:将个人理念渗透每一个产品
  「如果你关注客观的衡量标准,从股票价格到公司价值,再到像 Apple Watch 这类产品的销售量……你会发现低估了库克所做的事情。」库克传记「苹果公司的反思与商业的未来」一书的作者 Leander Kahney 曾经表示。
  和乔布斯相比,库克是一个性格温和,平易近人的管理者。管理理念有很大不同。
  一位苹果员工说,「现在的工作环境更轻松了,但是这不代表库克缺少需求和细节导向,只是他始终将『尊重人的尊严』作为苹果的指导原则。」
  「乔布斯鼓励公司内部竞争。回到初代 Macintosh 和 Mac 的时代,这两种产品在两栋楼中经营,有各自的旗帜……让下属各自为战,对自己的工作严格保密。」Kahney 总结道。
  「而库克非常擅长合作与协调,这是运营像苹果这样庞大、多样化、复杂的公司所必需的技能。」
  除了促进团队协作的管理方式,库克还多次主动代表苹果向公众道歉。
  2012 年,苹果推出的 Siri ,苹果地图两款产品大受诟病。事发后,负责这两款应用开发的斯科特·福斯托却拒绝向用户发致歉信。面对公众的不满,库克主动公开道歉,并解雇了这个「小乔布斯」。
  尽管市值已经突破 2 万亿,但苹果公司始终将重点放在「产品和员工」上,而不是公司的收益结果或股价。
  「苹果公司不只生产计算机和手机,其主要业务实际上是在『促进人类发展』」库克说。对于自己创造的价值,他还是更强调他的人文关怀理念。
  库克每周都会阅读用户发来的邮件,「我曾收到一位单亲妈妈的来信,她有一个三岁的自闭症儿子,不会说话。在收到 iPad 后,他平生第一次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在库克的带领下,苹果关注「残障人士因技术进步而落伍」的领域,「而且我们永远也不会分析投资回报率,这样做是因为它是正义并且正确的。」
  今年,苹果公司还获得了一项专利,一款利用骨骼传导传导声音的耳机,可以帮助听觉障碍者听到声音。
  很多采访过库克的人都表示,他很喜欢谈论苹果,而鲜少谈及私人生活,每一天的生活都过得十分规律。
  报道中,库克通常会在凌晨3:45 起床,每天早晨4:30 起床处理邮件,并阅读每天收到的 700 至 800 封电子邮件中的一大部分。早上 5 点锻炼身体,他喜欢在户外健身,而健身也似乎是他的唯一爱好。他认为自家产品 Apple Watch 可以帮助他保持健康。
  除了早点上班,库克还说过,他也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人之一。
  参考链接: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apple-hits-2-trillion-market-cap-how-long-it-took-2020-8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apple-hits-2-trillion-market-cap-how-long-it-took-2020-8
互联网
2020-08-20 16:30:00
  文/巴九灵
  来源:吴晓波频道(ID:wuxiaobopd)
  最近“特斯拉杠拼多多”这部宫斗剧,你追了吗?
  先容小巴来介绍一下剧情,拢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拼多多补贴卖特斯拉。
  7 月中旬,拼多多商家“宜买车”推出了特斯拉 Model 3 2019 款的团购活动,秒杀价为 25.18 万,比官网价低了两万。
  大家一看,连特斯拉都能在拼多多买了,拼多多真香。
  真相却是,特斯拉并没有与拼多多平台或相关商家有任何的合作。
  为了撇清关系,特斯拉特意在 7 月 21 日发官微警告,大意是:我们没有与宜买车或拼多多合作,消费者后续遇到问题我们也不承担责任。
  不过拼多多并不理睬,继续搞活动,还宽慰围观的消费者:补贴是真的,车也是真的。
  最终 5 位用户抢到了车。
  但到了交付提车阶段,出现了幺蛾子,剧情进入到第二阶段——提车风波。
  8 月 14 日,武汉车主在提车时遭遇特斯拉的拒交付。
  对此,特斯拉工作人员的解释是:不是我们不给车,是我们之前说过,这样买特斯拉是不合规的,这件事,拼多多商家知道,但还是让您买了车,所以您找他们说理去吧。
车主与特斯拉工作人员沟通截图
  为了提高说服力,特斯拉官方还摆出“禁止转卖”条例,认为对方的行为涉嫌违规。
特斯拉官网关于“禁止转卖”的条例
  随后,武汉车主的订单被更新为“取消”。
  然而,狗血的是,同样是通过拼多多秒杀到的车,8 月中旬,上海一位车主顺利提车。关于这一点,特斯拉的商业处理方案高级经理刘哲在接受公众号“差评”采访时解释:上海车主下单用的是个人账户汇款,特斯拉没有察觉到订单异常,就完成了交付。
  而武汉车主在提车时憨憨地说了句:“尾款系拼多多工作人员支付。”
  当然,特斯拉还是给了武汉车主一个选择:若该车主再次通过官方渠道下单,特斯拉将提供一定的弥补措施。
  武汉车主立马不干了。他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自己不会重新下单,实在不行就走法律程序。
   于是事情进入到第三阶段:到底该找谁维权?
  拼多多“秒拼”事业群的小二乐福喊话“希望消费者能被善待”,他表示这不是“转卖”,是车主与特斯拉公司独立签署订购合同,也支持车主维权。
  特斯拉给车主的方案里也有一句:如果车主决定起诉拼多多,特斯拉提供法律援助。
  要小巴说,两个公司掐架,最后失手打到消费者,还让消费者自己去维权,换谁都不高兴。
  最新的进展定格在 8 月 19 日早上,以假新闻的形式让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先是 8 月 18 日晚,界面、36 氪等媒体报道,在宜买车与拼多多的协助下,武汉车主成功提车,并已为车辆上险,消息来源是拼多多。
  这一消息也得到了验证,8 月 19 日凌晨 1 点,武汉车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提的车是使用家人名义下单,因为自己名字被拉黑,无法购买。
  但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在 18 日晚辟谣“车主压根还未提到车”。
  到了第二天,小巴又搜索到特斯拉接受新浪科技的采访时的回应:1. 特斯拉没有黑名单;2. 交付的是在长沙下的订单,时间为 7 月 28 日。武汉车主订单在 8 月 13 日被拒绝交付的订单仍处于“取消”状态,该车主名下未有新增订单。
  也就是说,截至 19 日,武汉车主有没有提到车,还不能下一个确切的定论。
  看到这,小巴的头都大了,看剧的群众也逐渐分为两派:
  站特斯拉的,认为人家特斯拉多次公开表示,官网为新车唯一正规购买渠道,拼多多就是“碰瓷”,用 10 万块钱(5 辆车每辆补贴 2 万)给自己引流;站拼多多的,认为毕竟拼多多自个儿掏钱让大伙薅羊毛,团购不也是给特斯拉带货嘛。
  于是,小巴第一时间跑去采访了汽车行业、零售行业的专家以及律师,请他们来分析一下,这个事件究竟是谁对谁错,消费者又该如何维权?下面就来看看他们的观点。
  双方交锋的背后,实际上是汽车产业的品牌与渠道之争正式到达了一个新的高潮。
  任何一个品牌,如果能拥有真正自己的渠道,其价值就会变得特别大,比如说星巴克、Zara、优衣库等。但更多的品牌在阿里、亚马逊、京东、沃尔玛等强势渠道面前,不得不低头。
  除了汽车行业之外,几乎没有一个产业能够在强大的第三方渠道面前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渠道之争,本质上是流量入口之争。
  具体分析,拼多多的团购行为对特斯拉造成的危害包括:
  1. 扰乱价格体系。拼多多的补贴会引发其他客户的持币待购,他们会期待后续拼多多是否还会有类似的补贴活动,这将会影响庞大的基盘用户的购车决策。
  2. 拉低品牌形象。价格体系被打乱之后,必将会伤及品牌,此外拼多多本身的品牌形象特斯拉也不喜欢。
  3. 直销体系被打乱。一旦拼多多做成团购,意味着其他渠道也可以推出类似活动,“群狼”战术会让特斯拉车主不再通过官网下订,而是通过其他第三方渠道下订。渠道混乱必然会引发价格体系的混乱,以及品牌形象的紊乱。直销体系也会遭受重创。
  4. 入口之争。一旦用户习惯了通过第三方渠道购买特斯拉,特斯拉后续不得不给这些渠道以销售费用,补贴将会事实上由特斯拉提供,且将会丧失渠道主权。
  因此,拼多多触碰到了特斯拉的底线,遭到坚决抵制是必然的。
  拼多多团购特斯拉,5 辆车每辆补贴 2 万,花 10 万就吸引了几万人的流量,获客成本实在太低,这是拼多多把类似团购活动玩得风生水起的原因,但这次它踢到了特斯拉这块铁板。
  特斯拉态度强硬,是因为特斯拉品牌溢价高,一旦出现价格失序,容易导致品牌价格体系的崩盘。
  类似的事件还有,茅台就曾因线上商家“酒仙网”低价抛售茅台酒而开出罚单。
  我认为,如果平台想要采取补贴的方式进行营销,需要与品牌达成共识,获得授权,不然可能会形成恶意营销,贬低了他人品牌。
  我认为,补贴销售其实是一种恶意的商业行为。
  千百年来,零售的本质是“低买高卖”,从线下沃尔玛到线上亚马逊都在“低买高卖”中提升各个环节的效率,挣到更多的利润。
  但补贴销售是违背零售本质的,成了“高买低卖”,本身就是一种误导和欺诈。
  平台补贴的目的有两个:1. 打击竞争对手;2. 快速掠夺市场。
  拼多多补贴行为背后,其实有海量资本的背书和支持,前期的补贴也被资本当作获得市场的运营成本。
  羊毛出在羊身上,用“百亿补贴”“千亿补贴”干倒了竞争对手,消费者就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在一个平台上消费,平台就会有更多的收益。
  我认为,补贴不是一个值得赞扬的市场行为,如果任何一个零售领域都允许平台用“高买低卖”来经营市场,相当于承认“在这个市场中,谁的资本越多,谁就越有话语权”。
  而要约束企业的这种补贴行为,只有靠政府。
  是否构成“转卖”,主要看消费者与拼多多之间建立的是何种法律关系。
  如果是代理关系,即拼多多事先已经告知消费者,其作为代理人帮助消费者去特斯拉平台购买车辆,根据法律规定,代理人行为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即在此过程中消费者应当属于是“最终客户”,符合特斯拉的销售合同约定,不构成“禁止转卖”。
  如果消费者与拼多多之间形成买卖合同关系,即消费者向拼多多支付款项,认可拼多多的卖家身份并形成交易关系,在此过程中,拼多多已属于经销商,即使拼多多是以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去特斯拉网站购买车辆,并由特斯拉公司直接向消费者发货。
  我认为,无论是消费者的认知,还是实际形成的法律关系,均已超出了消费者直接购买车辆的“最终客户”界定,构成“转卖”,也属于特斯拉网站所约定的“禁止转卖”的范围。
  此次事件拼多多涉及两个行为:销售行为、宣传行为。上述分析解决了销售行为,并不影响特斯拉因拼多多此次的宣传行为而主张其他的权利(即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
  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拼多多在尚未落实足额车辆货源或实际与供货商形成合作关系的情况下,以“万人团”低价购车为噱头,让消费者以一种狂热的状态去“拼”“抢”,最终发现未能保证“付款货到”,该行为已经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如果拼多多明知特斯拉销售车辆协议中有“禁止转卖”的约定,仍然隐瞒事实做虚假陈述向消费者提供团购销售行为,将可能涉嫌“欺诈”。
  消费者可通过如下方式维权:1. 直接与拼多多、特斯拉协商解决;2. 向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请求调解;3. 向行政主管部门投诉;4. 通过法院诉讼解决。
  当然,也可以考虑直接通过特斯拉官网下单,购买本次团购的车辆,并要求拼多多履行承诺,补偿团购与实际购买价格之间的差价。
  拼多多方应履行对消费者的承诺,在无法通过拼多多顺利购买特斯拉车辆的情况下,就部分消费者直接购买所涉差价予以补偿。
  特斯拉也应当考虑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在消费者知晓整个模式的情况下,对于部分由拼多多替代消费者下单购买的订单,由消费者进行最终确认,而后尽快发货。
  我认为,消费者个人在特斯拉官网订购车辆,特斯拉不交付车辆是不合法的。
  因为双方已经形成了买卖合同关系,尾款由谁来支付,补贴活动是否得到授权,不会影响到消费者与特斯拉之间的合同成立,目前特斯拉取消这位消费者的订单,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拼多多作为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事先没有对平台活动进行审查,也没有事先告知消费者商品由谁提供,最终拼多多和商家“宜买车”都没有交付商品的能力,这样的行为涉嫌欺诈。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四条规定:
  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也可以向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要求赔偿。
  第五十五条规定: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所以,消费者可以向拼多多要求三倍赔偿。
互联网
2020-08-20 16:21:07
  美国当地时间周四,多家主流新闻出版商要求苹果应用商店提供更优惠的条款,包括削减通过 iOS 应用首次订阅的 30% 抽成比例。
  在周四致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的公开信中,代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和其他出版商的行业组织 Digital Content Next 表示,这些媒体想知道如何才能获得更好的交易条款,这将使他们能够从通过苹果应用商店销售的数字订阅服务中保留更多收入。
  应用程序开发商,包括新闻出版商,向苹果支付通过 iOS 应用程序首次订阅收入的 30%。订阅第一年后,佣金比例会降至 15%。苹果表示,这种收入分配机制与其他应用程序市场类似,以便该公司支付运营应用商店的费用。
  给库克的信中写道:“苹果独特的市场条款极大地影响了继续投资于高质量、值得信赖的新闻和娱乐服务的能力,特别是在与其他较大公司的竞争中。”苹果没有回复记者的置评请求。
  这场斗争的焦点是开发商通过苹果设备上分发的应用程序销售内容时,必须向苹果支付抽成。上周,热门视频游戏《堡垒之夜》开发商 Epic Games 起诉苹果和谷歌存在垄断行为,此前这两家公司将这款游戏从他们的应用商店下架。
  最近几周,包括 Facebook 在内的其他公司也就苹果应用程序上的购买条款对其进行了抨击。Facebook 上周表示,要求苹果在一款针对小企业的产品中降低 30% 的“应用商店税”,并称苹果拒绝了这些要求.。
  Digital Content Next 的这封信引用了苹果高管埃迪·库伊(Eddy Cue)写给亚马逊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的一封电子邮件,其中概述了许多条款,包括为通过苹果应用商店注册亚马逊 Prime Video 的客户提供 15% 佣金的优惠。
  亚马逊没有立即回复记者的置评请求。在周四的信中,Digital Content Next 首席执行官杰森·金特(Jason Kint)质问库克,该机构的会员如何才有资格享受亚马逊同样的优惠条款。他在信中说:“我要求你们澄清亚马逊享受优惠的条件,以便满足这些条件的会员公司也能获得同样的协议。”
互联网
2020-08-21 08:40:00
  谷歌是互联网巨头,但它对新技术的探索,也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谷歌时不时就会放出一些神奇的小工具,让大家尝尝鲜。例如今天介绍的这个 squoosh 项目,就这方面的代表!
  Squoosh 主页
  Squoosh 是谷歌出品的一款图片压缩工具,它在 GitHub 上进行了开源,大家也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它的源代码。Squoosh 可以部署在 Web 端,也可以部署在本地,下面以 Web 端为例。
  Squoosh 网页端: https://squoosh.app/
  Squoosh GitHub 地址: https://github.com/GoogleChromeLabs/squoosh
  开启 squoosh 的页面,就可以上传图片了。随后,squoosh 就会呈现出原图和压缩后图片的实时预览对比,在这个页面中,有很多细调选项,例如可以调整尺寸,调整图片压缩的格式以及强度质量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当然就是“Compress”的压缩类型了。
  一些调节选项
  根据压缩类型的不同,squoosh 压缩图片的体积会有明显差别。然而,即便是在默认设置下,将普通的 JPEG 照片压缩成为 MozJPEG 格式,按照默认的压缩强度和质量,squoosh 都可以将图片压缩成为原先体积的十分之一!而且通过滑杆细细对比,你依然很难找到图片压缩前后的差异。也就是说,squoosh 能在基本不损失画质的情况下,将图片体积压缩九成,真的非常惊人。
  1. 3M 的图片,压缩到 107K 画质几乎没有变化
  而如果选择其他压缩格式,例如谷歌力推的 WebP,那么成果还会更加惊人。一张 1.3MB 的图片,在 squoosh 的压缩下,竟然体积仅剩下 70kB!这个压缩率已经远超 PS 之流的传统图片处理软件,而且画质还没有明显下降。
  用 WebP,体积压缩更是惊人
  除了有损压缩,squoosh 也支持无损压缩,而且结果同样惊人。Squoosh 的无损压缩完全不会损失画质,然而却能将图片轻松压缩到原来体积的一半不到,也是非常神奇。
  无损压缩也可以做到体积仅剩原始图像的 43%
  总的来说,谷歌的这个 squoosh 程序,让人见识到了先进图片压缩算法的威力。JPEG 已经是非常古老的图片格式,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它已经没有了什么存在的必要,只不过出于兼容性等考虑,它才能流行至今。
  幸运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微信公众号、谷歌旗下网站等重磅互联网页面都开始转向 WebP,这不仅可以提高画质,也可以大大节省流量,希望 WebP、HEIF 等先进的图片压缩格式能够尽快普及吧。
互联网
2020-08-21 09:47:00
  鱼羊晓查发自凹非寺
  量子位报道公众号 QbitAI
  53 万一只的波士顿动力机器狗,玩不起怎么办?
  不如利用开源项目,拿树莓派 DIY 一个,成本不到 4000 元。
  这么一站,是不是就有波士顿动力狗那种 feel 了?
  先来个热身运动,展示一下灵活的关节:
  通过三轴身体姿态控制,这样一只树莓派版波士顿动力狗,可以实现两种运动模式。
  一种是 小跑姿态 。这种 4 相步态下,机器狗对角线上的两腿同时移动,能达到更快的移动速度。
  另一种是 步行姿态 。这种结合身体运动的 8 相步态,有助于保持机器狗的平衡和稳定性。
  这只机器狗由外国小哥 Michael Romanko 打造。
  是不是感到有一丝心动?
  那么不妨接着往下看,拿好这份精确到每个细节的 开源 教程,拥有自己的迷你波士顿动力狗不是梦。(狗头)
   硬件成本不到 4000 元
  这只树莓派机器狗基于开源的 ThingVerse Spot Micro 框架打造。外壳部分由喷嘴 0.6 的 3D 打印机制作。
  软件部分在运行 Ubuntu 16.04 的树莓派 3B 计算机上实现。
  所以首先,需要准备一个价值人民币 230 元 左右的树莓派 3B 开发板。
  控制部分的组件,包括价格不到 30 元 ,接口为 I2C 的伺服驱动 PCA9685。
  以及 12 个伺服电机 PDI-HV5523MG,单个价格约为 70+ 元 。
  另外,还需要配备一块 16×2,I2C 接口的液晶显示器。
  电池方面,采用的是 2s 4000mAh 的锂电池,直接连接电源伺服,价格在 160 元 左右。
  稳压器用到的是 HKU5 5V/5A UBEC,为树莓派、液晶面板、PCA9695 控制板供电,价格折合人民币约为 45 元 。
  整个一套下来,算上 3D 打印机,成本不超过 4000 元,甚至比斯坦福的廉价开源四足机器人 Pupper 成本(600-1000 美元)更低。
  △斯坦福 Pupper
  精确到每个细节的教程
  Mike 组装教程比较简略,但是给出自己参考的一个“微型机器狗 AI”(SpotMicroAI)社区。
  SpotMicroAI 的教程可谓是“手把手”,撰写教程的工程师几乎提供了组装机器狗的每一步详细,甚至连如何 SSH 连接到树莓派的方法都有,力求每个人都能看懂。
  首先是为树莓派安装操作系统,建议安装 PINN ,这是一个增强版的 NOOBS 操作系统安装器。
  安装好以后,系统自带 SSH 和 VNC,无需给树莓派外接键鼠,可通过远程方式对其进行调试。
△ 成功通过 VNC 连接到树莓派
  在 PINN 的众多操作系统选项中选择安装 Raspbian Lite。此后将断开 VNC 连接,全部用 SSH 连接到树莓派。
  树莓派系统自带 FTP,为了方便初学者在电脑和树莓派之间传输文件,建议安装 FileZilla 软件。
  输入树莓派的 IP 地址、用户名、密码、端口 22,点击 Quickconnect 即可连上树莓派的文件系统。现在,您可以根据需要从 SpotMicroAI 拖放文件。
  接下来进入最关键的步骤,安装机器狗控制软件,为了简化安装,作者已经写好了脚本,安装过程自动完成:
  ssh pi@192.168.1.XX curl
  https://gitlab.com/custom_robots/spotmicroai/basic-runtime/-/raw/master/utilities/self_install.sh bash
  然后启动通讯总线 I2C。打开终端并运行以下命令:
  sudo raspi-config
  然后从显示选项进行以下更改:Interfacing options → Enable I2C
  再按照下图的方式将所有硬件和树莓派连接起来:
  机器狗外壳的 3D 打印文件也同时附送,作者建议使用 0.6mm 的喷嘴,层高设置为 0.3mm,可以最大限度地加快打印速度。
  完成硬件组装后就是软件调试部分。
  先下载 JSON 的格式的默认配置文件:https : //gitlab.com/custom_robots/spotmicroai/basic-runtime/-//blob/master/spotmicroai.default,将该文件放在用户主目录下。
  打开校准工具,对 12 个伺服点击进行校准,找到机器狗“休息”时电机的初始位置。
   cd ~/spotmicroai/calibration ./calibration.sh
  经过校准后的机器狗,就可以做出各种动作了。
  等等,给机器狗尾部安装的显示屏有什么用呢?其实它可帮我们快速看到机器狗当前的状态。
  比如,在上面的面板里,我们能看到树莓派 CPU 当前的温度、与外部控制器的连接状态、伺服控制板状态,等等。
  至此迷你机器狗就大功告成了。如果你不仅想组装它,还想学习更高阶的开发教程,那么可以去看一下 Extra 里的内容。
   下一步计划
  现在 Mike 的迷你机器狗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动作,Mike 下一步的计划是让它和波士顿动力的机器狗一样智能。Mike 未来的目标是:
  1、加入激光雷达,通过 SLAM 实现房间的简单 2D 映射。就像原版的波士顿动力机器狗一样。
  现在已经有人实现了 Mike 的第一个目标:
  2、开发自动运动模块,指导机器人围绕感测到的 2D 环境执行简单任务。例如在房间中导航,并避免撞到障碍物。
  3、结合摄像头或网络摄像头创建软件模块,进行基本的图像分类。例如,感知到拳头的闭合和张开,让机器人对某个动作做出特定反应,实现手势控制。
   网友:整起来
  自己动手 DIY“波士顿动力狗”,这样的实践连树莓派官方都点了赞。
  网友们则纷纷表示:鹅妹子嘤,这真的很酷。
  也有人迫不及待,打算自己动手做起来了。

  那么,整起来?
  参考链接:
   https://www.raspberrypi.org/blog/mini-raspberry-pi-boston-dynamics-inspired-robot/
   https://github.com/mike4192/spotMicro#Overview
   https://gitlab.com/custom_robots/spotmicroai
互联网
2020-08-21 11:12:00
  以下文章来源于微月人话 ,作者卫 sir
  自从美国宣布“清洁网络”行动后,很多懂点网络的人,第一反应是,美国人会下手根域名服务器吗?
  这种忧虑可不是一年两年了。
  2014 年 6 月 24 日的《人民日报》上引用专家发言:“目前美国掌握着全球互联网 13 台域名根服务器中的 10 台。理论上,只要在根服务器上屏蔽该国家域名,就能让这个国家的国家顶级域名网站在网络上瞬间“消失”。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具有全球独一无二的制网权,有能力威慑他国的网络边疆和网络主权。譬如,伊拉克战争期间,在美国政府授意下,伊拉克顶级域名“.iq”的申请和解析工作被终止,所有网址以“.iq”为后缀的网站从互联网蒸发。” 1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杂志 2014 年第 10 期的一篇文章写道:“2004 年,由于与利比亚在顶级域名管理权问题上发生争执,美国终止了利比亚的顶级域名 .LY 的解析服务,导致利比亚从网络中消失 3 天。” 2
  对此,我们需要害怕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反制措施?
  不是专家,还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因为这需要了解 DNS 的工作原理,了解根域名的管理机制。
  这里先给出简要回答: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并不是没有办法。
  一句话原因:虽然根不在我们手里,但我们有镜像。
   DNS 傻瓜书
  先了解点基本概念,懂 DNS 的可以直接跳过本节。
  1、DNS 是什么?
  DNS 就是将域名转换为 IP 的,因为我们人类的记忆力太差,根本记不住 IP,而电脑通信又必须用 IP,所以人类发明了域名,让我们可以记住 baidu.com、taobao.com 这种还算能记得住的域名。然后通过 DNS,将这些域名转换为电脑需要的 IP。
  2、DNS 是怎么工作的?
  每个电脑里面都设置了本地 DNS 服务器(简称 LDNS),需要的时候,就向 LDNS 发出请求,LDNS 在网上问权威域名服务器(简称权威 DNS),有时候问一家是不够的,要问一大圈下来,最后才能得到答案。
  3、权威 DNS 是干什么的?
  问我一个域名,我告诉你 IP,如果我不知道,我告诉你谁可能知道,你再去问它。
  4、什么是根域名服务器(简称根 DNS)?
  当 LDNS 啥都不知道的时候(也即没有任何缓存),就去问根 DNS,根能告诉 LDNS 下一步该问谁。
  5、全世界有多少根 DNS?
  13 个,其中 10 个在美国,英国和瑞典各 1 个,日本 1 个。
  6、根 DNS 的名字和 IP 都是什么?
  在这个网址:
   https://www.internic.net/domain/named.root
  打开可以看到,里面有 13 个根的名字和 IP,其名字从A.root-servers.net 到M.root-servers.net。
  A 开头那个简称A根,是主根,其他 12 个(B、C、D、E、F、G、H、I、J、K、L、M)是辅根。
   为什么根 DNS 只有 13 台?
  本节看不懂没关系(一般人都看不懂),你只需要知道,由于历史原因和技术原因,对于 IPv4 而言,根 DNS 只能有 13 个 IP。
  正宗答案是:DNS 主要使用 UDP 数据报传送报文,不含前面的各种头部,DNS 报文要求被控制在 512 字节之内( RFC1035 ),主要考虑是这个大小几乎可以在互联网上畅通无阻,不会因为路径中某个 MTU 太小( MTU 通常总会 >= 576,见 RFC791 )而导致 IP 分片,从而预防了各种不可预期的后果 3 。
  而每一个根 DNS 在 DNS 报文中都要占用一定的字节数,比如根的名称、TTL、IP 地址等。这样,13 个根域名服务器基本上就把空间占差不多了,剩余的字节还要用于包装 DNS 报头以及其它协议参数,所以根域名服务器不易太多,13 个算是比较合适的数目。具体可以看一下“Why 13 DNS root servers?”这篇文章。 4
   真的只有 13 台服务器吗?
  和很多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这 13 个根域名服务器,并不是只有 13 台物理的服务器。
  这 13 个根,只是一个逻辑上的概念,每个根 DNS,背后都有多台真正的物理服务器在工作!
  截至 2020 年 8 月 12 日,全球一共有 1097 个根服务器。每一个根都有若干个镜像,分布在全球不同的地方。
这个数目在不断上涨,去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阅兵的时候,我看了一下,是 1015 个服务器。
这 13 个根由 12 个独立的机构管理,比如A根和J根都是由 Verisign 公司管理,截至 2020 年 8 月 12 日,A根在全球各地有 53 个站点,J根有 185 个站点。L根由 ICANN 管理,全球有 167 个站点,其中北京 2 个,上海 1 个。
  在 root-servers 网站上 5 ,可以查到所有这些根服务器的分布,从网站展示的根镜像服务器地图上看(2020 年 8 月 12 日),北京有 5 个根镜像服务器,上海 1 个,杭州 2 个,武汉 1 个、郑州 1 个、西宁 1 个、贵阳 1 个、广州 1 个、香港 9 个,台北 6 个。
  包含港澳台部分,我国一共有 28 个根镜像。
  我国境内发出的对根 DNS 的请求,其实都由镜像完成了。这一点后面会解释。
  现在,为了增长知识,你该硬着头皮看一些 DNS 细节了。
   DNS 到底是怎么工作的?
  对于 IT 从业者,希望你能理解并牢牢记住本节的内容。
  因为你迟早会遇到有关 DNS 的困惑。
  先介绍一下域名的级别:
  .代表根域名, .com 这种是顶级域名,也叫一级域名,baidu.com 这种叫二级域名, www.baidu.com 这种叫三级域名,依次类推。
   注:也有其他叫法的,反正你知道这个意思就可以了。
  再介绍一下最常见的两种域名服务器:
  权威 DNS:负责对请求作出权威的回答。权威 DNS 中存储着记录,最常见的 3 种:A记录(记录某域名和其 IP 的对应),NS 记录(记录某域名和负责解析该域的权威 DNS),CNAME 记录(负责记录某域名及其别名)。权威能直接回答的,就回A记录;需要其他权威 DNS 回答的,就回 NS 记录,然后 LDNS 再去找其他权威 DNS 问;如果该记录是别名类型的,就回 CNAME,LDNS 就会再去解析别名。
  递归 DNS:通常就是 LDNS,它接受终端的域名查询请求,负责在网上问一圈后,将答案返回终端。
  现在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终端请求 www.baidu.com 这个域名的 IP。
  在没有缓存时,LDNS 会从根 DNS 问起:
  1、LDNS 问根 DNS 说:“www.baidu.com 的 IP 是多少啊?”。
  2、根 DNS 说:“我哪有时间管你这么细的问题,你去问 com 顶级域的 DNS 吧,我只管到顶级域,喏,这些是 com 顶级域 DNS 的名字和 IP,你去问它们吧”。(以 NS 记录回应)
  3、LDNS 又忙问 com 的权威 DNS,com 权威 DNS 说:“你问的这是三级域名,我不管这么多,你去问 baidu.com 的权威 DNS 吧,它的名字是 ns.baidu.com,他的 IP 是 XXX(这里可能给出多个权威 DNS)”。
  4、LDNS 继续问 baidu.com 的权威 DNS,这次痛快,因为 www.baidu.com 正是它管的,它可能直接给出A记录,也可能给出 CNAME 记录,如果是前者,就直接得到 IP,如果是后者,就需要对别名再做查询。
  5、最终,LDNS 得到 www.baidu.com 的 IP,并将其返回给终端。
  细心的人会问,在第 1 步中,LDNS 问根 DNS 的时候,他是怎么知道根 DNS 的 IP 的?
  这 13 个 IP 通常是预先配置在 LDNS 里面的。在 LDNS 初始化 DNS 缓存或者缓存失效的时候,LDNS 向自己被预先配置的这些 IP 中的一个,发起对根的查询(也即询问.的 NS 记录),获得最新的根 DNS 的信息 6 。 对于 DNS 服务器软件而言,这 13 个 IP,配置在根提示文件(root hints file)中,可能是 named.cache 或 root.ca 或 root.hints 等等之类的文件。
  上面就是各种教科书中都会讲到的 DNS 查询过程,但实际上,没有这么麻烦,因为各个层面都是有缓存的。
  实际 DNS 查询的过程,是这样的:
  举个例子,比如用户在浏览器中输入这个域名:123.abc.qq.com.cn
  1、浏览器会先看自身有没有对这个域名的缓存,如果有,就直接返回,如果没有,就去问操作系统,操作系统也会去看自己的缓存,如果有,就直接返回,如果没有,再去 hosts 文件看,也没有,才会去问 LDNS。
  2、LDNS 会去先看看自己有没有 123.abc.qq.com.cn 的A记录,要有就直接返回,要没有,就去看有没有 abc.qq.com.cn 的 NS 记录,如果有,就去问它要答案,如果没有,就去看有无 qq.com.cn 的 NS 的记录,如果有,就去问它,没有就去看有无 com.cn 的 DNS,还没有就去看有无 cn 的 DNS,如果连 cn 的 NS 记录都没有,才去问根。
  所以,有了缓存以后,教科书上那种从根问起的情况,实际上很少发生。
  只有在各处都没有缓存的时候,我们才会问根。
   根镜像起什么作用?
  根镜像承担起和根一样的功能。
  根 DNS 中,最重要的文件就是根区文件(Root Zone file)。所有顶级域名记录都存在根区文件中。
  辅根从主根同步数据,根镜像从根同步数据。最终,所有根和镜像都有着同样的根区文件。
  而且最有意思的是,根镜像和根有着同样的 IP。
  我们知道,全球有一千多个根镜像,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它们一起共享 13 个 IP! 对的。因为只有 13 个根。
  这是如何做到的?答案是任播(Anycast,又译泛播)技术。
  不关心技术细节的,请直接看本节的最后一句。
  任播最初由 RFC1546 提出,主要用在 DNS 根服务器上。 任播是指在 IP 网络上通过一个 IP 地址标识一组提供特定服务的主机,服务访问方并不关心提供服务具体是哪一台主机提供的,访问该地址的报文可以被 IP 网络路由到“最近”的一个(最好也只是一个,别送到多个)服务器上。这里“最近”可以是指路由器跳数、服务器负载、服务器吞吐量、客户和服务器之间的往返时间( RTT,round trip time )、链路的可用带宽等特征值。
  这样,一方面,用户可以就近访问;另一方面,即便部分根出现故障也没事。
  有些同学可能联想到负载均衡,没错,大致上就是这个意思。
   对于中国用户来说,对根的请求,一般不会跑到美国去,而是通过任播技术路由到中国境内的根镜像上。
   根 DNS 是怎么管理的?
  根 DNS 目前由 12 家机构管理。A根是主根,由美国公司 Verisign 管理。
  根 DNS 中最重要的文件,根区文件,由 ICANN 管理。
  ICANN(The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是成立于 1998 年的一家注册在美国的非营利性组织。
  根 DNS 管理的历史变迁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这里简要说一下。
  DNS 最初的技术开发者与管理者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的 Jon Postel 博士,他掌管互联网初期根 DNS 的管理和分配。
  1988 年,美国政府要求 Jon Postel 采取更安全和更合理的措施来保证互联网核心资源的分配和管理 7 。于是,大名鼎鼎的 IANA(The 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互联网数字分配机构)被组建,并在 DARPA 和南加州大学信息科学研究所(ISI)的合同下管理。 IANA 负责互联网全局编号和编码的管理与协调,之所以需要这么个机构,是因为互联网协议的值或参数,必须是全球唯一的,否则无法互联互通,比如 HTTP 协议默认都在 80 端口等待用户请求,而 404 编码则一致代表"未找到页面”。IANA 主要职责包括 IP 地址段的分配、协议代码和编号的分配(如协议号、端口号)、自治系统编号 (ASN) 分配、DNS 根区管理(包括通用顶级域名 gTLD 以及国家和地区顶级域名 ccTLD 管理)等。 8
  1998 年 ICANN 成立之后,美国商务部以合同形式,委托 ICANN 承担 IANA 日常运行,IANA 从 ISI 转移到 ICANN 之下。
  对于顶级域名的管理,ICANN 的政策是,每个顶级域名(像 com、cn、org 这种顶级域名,目前有 1000 多个)都找一个托管商,该域名的所有事项都由托管商负责。
  .cn 域名的托管商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它决定 .cn 域名的各种政策。
  .com、.net 、.name、.gov 这四个顶级域名都由 Verisign 公司托管。
  Verisign 和 ICANN 还是闹过几次不愉快的。 9 2003 年,Verisign 推出了一项新业务 Site Finder,用户访问没有注册过的 .com 或 .net 域名,都会被导向 Verisign 的网站。这意味着,它事实上拥有了所有没有注册过的 .com 和 .net 域名。几天之内,Verisign 就挤入了全世界的前 10 大网站。
ICANN 要求 Verisign 立刻停止该业务,否则将终止域名托管合同。Verisign 屈服了,停止了这项业务,但是接着就把 ICANN 告上了法庭,要求法庭厘请两者之间的合同,ICANN 到底有没有权力干涉它的业务。
2006 年底,他们达成了庭外和解。ICANN 同意延长 Verisign 的顶级域名托管合同,并且同意 Verisign 向消费者收取的单个域名注册费的上限,从 6 美元提高到了 7.85 美元。这个费用标准,一直沿用到了今天,你去注册一个 .com 或 .net 域名,所交的钱有 0.18 美元是 ICANN 收取的管理费,7.85 美元是 Verisign 收取的托管费,其余的钱就是域名零售商的费用。
  虽然是 ICANN 运营着 IANA,但毕竟是在美国政府的合同管理之下,全球各国以及民间人士颇有微词,一致认为美国政府应该彻底退出。
  2014 年 3 月 14 日,美国商务部国家通讯与信息管理局(NTIA)宣布愿意将 IANA 的管理权完全移交给 ICANN,并要求 ICANN 制定移交计划。NTIA 尤其强调,移交计划要强化多利益相关方模式,不能以政府间组织或政府领导的组织取代当前 NTIA 扮演的角色。
  2016 年 3 月 17 日,ICANN 向 NTIA 提交了移交计划。2016 年 6 月 9 日,NTIA 公布审核意见,表示 ICANN 提交的移交计划满足了此前设定的条件。
  2016 年 8 月 16 日,NTIA 宣布不再延期现有合同。
  虽然遇到一些阻挠 10 ,最终,2016 年 10 月 1 日,ICANN 和美国商务部之间关于 IANA 职能的合同到期且不再续约,ICANN 彻底成为独立的非营利机构。IANA 部门的员工和其他的相关资源都被转移到 ICANN 新设立的附属机构 PTI(Public Technical Identifiers,公共技术标识符)中。
  ICANN 使用全球多利益相关方治理模型(global multistakeholder governance model)进行管理。PTI 董事会共 5 席,3 席由 ICANN 委派,2 席由全球互联网社群代表组成提名委员会产生。2017 年 2 月,ICANN 发布 PTI 董事竞选公告,经半年多轮面试及背景调查,提名委员会于 2017 年 10 月 26 日宣布我国北龙中网的王伟与另一欧洲代表中选。又经一个半月的利益冲突审查,2017 年 12 月 13 日 ICANN 董事会正式确认王伟当选。 11
   我国的根镜像由谁管理?
  从目前我所找到的资料看,自 2003 年以来,我国在不断引进根镜像,尤其是去年,根镜像个数增速很快。
  2003 年,中国电信引入了国内第一个根镜像节点(F根)。
  2005 年,I根服务器运行机构在 CNNIC 设立了中国第二个根镜像(I根)。
  2006 年,中国联通(原中国网通)与美国 VeriSign 公司合作, 在国内正式开通J根镜像服务器,同时引入了全球最大的两个顶级域名 “.COM”和“.NET”镜像节点;引进这些镜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根域名和顶级域名的解析性能。
  2014 年,世纪互联与 ICANN 合作在中国增设L根域名服务器镜像。
  2019 年 6 月 24 日,工信部批准 CNNIC 设立六台域名根镜像服务器(F、I、K、L)。这六台域名根服务器编号为 JX0001F、JX0002F、JX0003I、JX0004K、JX0005L 和 JX0006L 12 ,并批准互联网域名系统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ZDNS)设立L根镜像服务器 JX0007L 13 。
  2019 年 11 月 6 日,工信部批复同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设立L根镜像服务器,编号分别为 JX0008L、JX0009L。
  2019 年 12 月 5 日,工信部批复同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设立域名根服务器(K根镜像服务器),编号为 JX0010K。
  2019 年 12 月 9 日,工信部批复同意 CNNIC 设立域名根服务器(J、K根镜像服务器),编号分别为 JX0011J、JX0012K。
  从工信部的批文中可以了解到,相关单位负责根镜像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维护国家利益和用户权益,并接受工信部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工信部在给 CNNIC 的批文中写道:“你中心应严格遵守《互联网域名管理办法》《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行业管理规定,接受我部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建立符合我部要求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与我部指定的管理系统对接,保证域名根服务器安全、可靠运行,为用户提供安全、方便的域名服务,保障服务质量,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和用户权益。”
   美国能对根 DNS 做什么手脚?
  虽然 ICANN 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机构,但如果美国政府动用强制力量,A根(主根)的内容仍然存在被篡改的可能。
  也就是根区文件可以被篡改。
  会怎么篡改?
  我们先看看根区文件长什么样。
  从 ICANN 官网上可以下载根区文件:
   https://www.iana.org/domains/root/files 该文件保存所有顶级域名的信息,目前大小为 2.2M,2 万余行。
每当有顶级域名的变动时,该文件就会更新。
  我们可以看到,和 cn 域名解析相关的记录也就那么几十行。
  如果删除和 cn 相关的那些行,很快,就会同步到所有的根中。
  然后,在所有的缓存都过期之后,全球所有人都访问不了 .cn 后缀的网站。
   如何应对?
  因为我们维护着根镜像,所以我们控制着镜像中的内容。
  而中国境内的对根的访问,通过我们的运营商,都会落到对我国根镜像的访问上。
  我们可以不同步关于 cn 的修改。
  就这么简单。
  可以简单写个程序,每次同步完立刻加上 cn 记录。
  也可以自己搭个主根,完全不和美国的根同步。(相当于另立中央了)
  当然,世界各地不在我们管理之下的根和根镜像,如果不加行动,仍然会同步这些删除。
  那么,除了中国自己,其他国家的人都无法访问 .cn 网站。
  但是,这些国家很快就会有响应,凡是想访问 .cn 网站的国家,都会把 cn 记录加回去,并拒绝同步美国删去的这几行。
  最终,只有美国人,访问不了 .cn 网站。
  综上分析,我认为美国这么做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一招过于低劣,将会让美国政府完全颜面扫地,并失去今后在互联网领域的任何话语权。而 ICANN 也将失去公信力,整个互联网世界,会推选使用新的机构和新的主根。
  因为互联网世界的一贯准则就是:如有封禁,就绕过它。
   后记
  最后,我们看看本文开头所提的两个断网事件是怎么回事:
  关于伊拉克域名事件,可以看看清华大学段海新教授的文章:“伊拉克域名 .IQ 被美国删除的背后以及早期的根域名管理”,里面把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说的很清楚。主要原因是 .iq 域名的前任管理者于 2002 年被关进监狱,新任管理者(NCMC)于 2005 年才提出申请,而 IANA 当时还考虑征求新旧代理双方对新授权的一致认可,所以才出现了所谓的“申请和解析工作被终止”。
  关于利比亚域名事件,可以看看此文:“利比亚国家顶级域名(.LY)中止服务始末”,事实情况是参与运营 .LY 的两家机构因争夺归属权而内斗的结果(其中一方关闭了 .LY 域名服务器的解析)。经过这番变乱,2004 年 10 月,ICANN 批准将 .LY 授予利比亚邮电总公司,.LY 事件算是尘埃落定。
  本文中提到的风险和应对,主要是我个人的分析,下面看看业内专家的说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吴建平在 2019 年的一次访谈 14 中表示,DNS 根域名服务器不是互联网的“核按钮”。全球互联网根域名服务器运行者,不可能同时关闭所有的根服务器,包括影子服务器。
  互联网域名系统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ZDNS)主任毛伟表示 15 :互联网专家一直都在不断完善域名根系统安全保障机制,就算真的断“根”了,也有应急方法来解决。在境内,可以采用根区数据备份并搭建应急根服务器来解决;在全球层面,可以用根镜像、IPv6 环境下的根服务器数量扩展、根服务器运行机构备选机制等方法来解决。
  现在,了解了这么多,关于根域名服务器,你是不是放心了很多。
  参考文献: 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0624/c1003-25189448.html ) 美国网络霸权浅析(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xxaqytxbm201410030 ) 为什么域名根服务器只能有 13 台呢?(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587247 ) Why 13 DNS root servers?( https://miek.nl/2013/november/10/why-13-dns-root-servers/ ) https://root-servers.org Initializing a DNS Resolver with Priming Queries ( https://tools.ietf.org/html/draft-ietf-dnsop-resolver-priming-11 ) 薛虹:互联网全球治理的新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23042167 ) ICANN: IANA 职能( https://www.icann.org/zh/system/files/files/iana-functions-18dec15-zh.pdf ) 阮一峰:根域名的知识 徐培喜:IANA 职能管理权移交谁是赢家 北龙中网王伟任职 PTI 董事我国专家就任国际互联网治理关键岗位( http://news.sina.com.cn/c/2017-12-25/doc-ifypwzxq6350205.shtml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同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设立域名根服务器(F、I、K、L根镜像服务器)及域名根服务器运行机构的批复( http://www.miit.gov.cn/n1146285/n1146352/n3054355/n3057709/n4704651/c7015545/content.html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同意互联网域名系统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设立域名根服务器(L根镜像服务器)及域名根服务器运行机构的批复( http://www.miit.gov.cn/n1146285/n1146352/n3054355/n3057709/n4704651/c7015527/content.html )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建平:DNS 根服务器不是互联网的核按钮! ZDNS 毛伟:互联网根并不能让中国断网,更应重视企业域名服务风险
互联网
2020-08-20 17:36:00
  今天,微软旗下的一款无线键盘在网络上被曝光。它配备了一个独立的数字键盘,为工作空间的设置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此外从图片中还可以看到,这款键盘将配备一个专用的蓝牙按键,能够在三个连接的设备之间进行切换。

  另外,在右侧 Alt 键旁边还有一个神秘的按键。在下方特写图片中可以看到有个心形标记。目前还不清楚这个图标有什么用途。如果你有什么想法,请在下面的评论区告诉我们。
互联网
2020-08-19 17:30:00
  文/付晓玲
  来源:表外表里(ID:excel-ers)
  数据支持洞见数据研究院
  “如果人生有四季,四十岁前,我的人生都是春天”,在《一代宗师》中叶问如此说道。最近两个季度京东业绩出来后,也是类似的。
  Q1 财报发布后,我们在《京东一季报远超预期,为何市场却不买账?》一文中,描述过一季度业绩靓丽,远超市场预期,却遭遇市场种种不待见的情况,甚至盘中出现一度下跌;
  而这个季度,情形却有着类似的情节,不一样的命运:
  二季度京东实现营收 2011 亿元,同比增长 33.8%;录得经营性净利润 42.66 亿元,达到史上最高,再次远超预期。财报发布当日,股价大涨 7.93%,次日又涨 4.99%。
  相比 Q1 时,业绩亮眼、市场遇冷的状态,京东此次 Q2 却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
  同样是盈利,同样是超预期,京东 Q1 和 Q2 却有着弃儿和宠儿两种市场反应。
  一般来说,由理性驱动的投资市场的反应,体现的是企业的预期价值空间。
  那么,京东此次不一样的表现,是一个什么逻辑呢?我们将分三个层面,通过对京东 Q2 业绩表现的促进因素以及长期策略的分析,来进行论述:
  1、利润及经营效率提高:收入结构调整,成本核心逻辑不变
  2、业务数据亮眼:拉新效率高,京喜下沉市场、直播释放增长红利
  3、狂砍研发费用的京东,或许正在砍掉其未来
  利润及经营效率提高,赚“辛苦钱”商业逻辑有所改变
  京东 2Q20 财报里,值得关注的关键性改变是:利润和经营效率的大幅提高。
  财报显示,京东 2020 年第二季度实现营业利润 50.44 亿,年同比增长 123%;实现经营性净利润 42.66 亿,年同比增长 101%。
  从上图的黄色曲线可以看出,自 2019Q4 以来,京东的经营效率和经营性净利润一直在稳步增长中。下面,我们从收益和成本两个方面,详细分析利润持续增长的原因。
  收入层面—品类调节,利润高的产品占比增加
  据我们观察,京东此次销售品类调整的大方向表现为:利润高的产品卖得更多,利润低的产品占比减少。
  2020 年 5 月之后,PRADA 集团旗下鞋履品牌 Church's、法国精品童装及护肤品牌 Bonpoint、Stone Island 等奢侈品旗舰店纷纷在京东上线。统计显示,京东的奢侈品牌官方旗舰店已超过 200 家。
  近几年,奢侈品消费领域越来越表现出“人们不计代价,愿意为自己的喜好去买单”的趋势,这让奢侈品有着极高的溢价空间。对平台来说,奢侈品类溢价空间更多,就意味着佣金率更高,每单赚钱更多。实际效果类比阿里的珠宝配饰品类。
  另一方面,京东的核心品类 3C 数码业务在 Q2 出现明显的比例下滑(参考下图),为快销品类增长腾出了空间。
  因为相比之下,3C 虽然有更高的客单价,但这些产品过于标准化,价格也相对透明;对京东来说,产品本身的溢价空间较小,自己勤勤恳恳搬砖、辛苦自营挣的“差价”就更少了。
  快消品由于不是 “标品”,消费更取决于主观意愿,既定价格中其实有一部分是付给“创造力”的。所以,这些品类的溢价空间会大一些,平台能赚到的差价也更多。同时快消品有着更高的复购率,更易实现利润规模的集聚效应。
  当然,造成这一品类占比的变化,离不开疫情催化的延续效应。
  疫情蔓延的 Q1,全国范围内电商及快递业务大规模停摆。京东凭借自建仓储、自营物流的优势,力压淘宝、拼多多,难得地打开了溢价空间更大的“快消通道”。
  根据京东申请港股上市招股书,京东日用百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 2017 年的 26.4% 逐渐上升至 2019 年的 31.5%。2020Q1 疫情催化下,该比重迅速上升至 35.8%,上升幅度达到 4.3%。
  二季度随着公共卫生事件好转,快消通道又恢复成淘宝、拼多多的主战场。脱离特殊时期,没有“保命”威胁,“省钱”又成为消费者的首选,更贵一点的京东在快消通道的优势可能在褪去。最新的季报和电话会议,就没有披露相关信息。而上一季报甚至连营收比例等信息,都有详细披露。
  但正向影响效果仍在,一方面促成了上述京东品类占比的实质性变化,一方面,这几个月京东在快消品领域的频繁“刷脸”,让一部分消费者形成了消费习惯,以及对京东也做快消品的认知,收获了一波免费宣传。
  成本层面-规模化核心逻辑延续
  在《摸清京东赴港二次上市的底牌》一文中,我们对京东规模效应的形成做了详细的梳理,并认为,随着销售额的扩大,京东的规模效应初见成效。
  最直接的结果是,从 2019Q1 京东连续三个季度持续性净利润为正;Q4 受年终大促影响,稍有亏损;2020Q1 规模化持续凸显,再加上受益于疫情,持续性净利润提高到了 20.09 亿元。
  持续盈利的背后,是每一件商品的成本降低,是平摊到每一个快递的履约费用下降,是每一位员工的管理效率提升,这对京东的“自营”本质至关重要。
  2020Q2,这种规模化核心逻辑继续延续,且得到了强化。产品收入规模达到 17.8 亿,同比增速 33%,是 10 个季度以来的最高增速。
  注释:2019Q4 后京东就不再披露 GMV,此处用产品收入规模(即自营电商收入)来代替 GMV 规模。
  随着规模的再次扩大,京东的履约费用占营收比明显下降。
  从上图可以看出,2019Q2 时,京东每收入 100 元需要付出 6.1 元的快递仓储费用,而 2020Q2 这个数字下降到了 5.9 元。
  这是财务的数据层面,从企业经营角度,我们也能寻找到支持这一结果的运营数据。
  运营层面数据显示京东存货周转天数在明显减少,一件商品,从买入京东仓库到卖给消费者,之间的时间差从 2018Q2/Q3 的 39.1 天,下降为 34.8 天。
  存储在仓库的时间变短,仓储费用自然跟着下降。而京东的履约费用,就是由配送和仓储构成。
  显然,京东在营收结构和经营效率,出现实质性好转。这也是本季度财报出来后,给投资者最大的惊喜。
   业务数据亮眼,但优势易被消解
  京东此次交上的优秀成绩单里,业务数据更为出乎意料。
  在淘宝、拼多多恢复在快消通道的强势后,京东 Q2 的用户增长,比 Q1 多了 3000 万,环比增速达到 7.9%,甚至超过 2019 年底的顶峰。
  拉新如此迅速,会不会是赔本赚吆喝呢?
  实则不然,京东销售费用占营收比仍维持在一个不高的水平。
  我们再来看看获客成本:
  2020Q1 新用户获客成本为 175.9 元,Q2 为 226.8 元。(Q1 是疫情期间的受益,在 Q2 不可能完全复制)
  相比之下,Q2 获客成本反弹还在趋势之中。
  因而,京东在相对较为经济的情况下,获得不错的用户增长,似乎重拾青春期。
  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增长在这个季度,到底是如何做到呢?
  目前来看,最大的可能性来自两方面:京喜针对下沉市场-增长前期的红利恢复释放以及直播带货新业务高速增长。
  下沉市场恢复增长红利
  2019 年 9 月成立的京喜,对标拼多多和聚划算,是京东针对下沉市场打造的线上平台。半岁多的京喜,目前还处于积累用户,聚焦低线城市拉新的状态。
  据 2020Q2 电话会议绩要披露:
  上一季度,由于疫情的原因,京喜的许多商家不能正常经营,导致 Q1 的新增用户数同比 2019Q4 有所下降。二季度基本恢复正常经营后,京喜的用户规模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对于京东整体 GMV 的贡献度和贡献率都有一定提升。
  因而,这个季度增长比上个季度更为迅猛的原因比较好理解了,随着疫情的褪去,京喜恢复了 4Q19 的拉新能力,而且数据表现非常靓丽。
  但拼多多、淘宝的疫后反弹形势,同样迅猛。以疫情复苏后第一个购物节 618 为例:
  拼多多平台公开资料显示:自 5 月 25 日启动“618 大促”到 6 月 18 日中午,拼多多平台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 119%,其中来自三四五线城市的订单占比攀升至 52%。
  阿里巴巴 6 月 19 日凌晨数据显示:天猫“618”的累计下单金额为 6982 亿元,创造新纪录,三至五线城市消费者的数量及购买金额均同比增长 100% 以上。
  京东 6 月 1 日 0 时至 6 月 18 日 24 时,累计下单金额达到 2692 亿元,也刷新了历史记录。其中家电品类中,低线城市家电成交额占比近 6 成。
  可以看出,疫情恢复后,下沉市场成为各家争夺的主场。但京东目前的情况是家电单品类的底线市场表现比较好,要想在下沉市场做大,还需要通过京喜圈足够多的用户,同时保证足够多的用户留存。
  最新消息,“京喜”将对大部分品类收取 0.6% 的佣金率(take rate),少部分品类会收取1%,但整体上会采用低扣点的方式鼓励更多的商家去入驻经营。
  而更多的商家入驻,代表着更多的用户增长以及可能留存。继续扩张下去,京喜将在下沉市场,不可避免地和阿里、拼多多正面刚起来。
  其他两家会坐视京喜壮大吗?当然不会,商家争夺战已经打响。
  7 月 28 日,拼多多启动“国家品牌馆”计划,投入 10 亿元消费补贴和资源,以“0 佣金”和“0 平台服务年费”政策,扶持进口产品商家入驻。
  聚划算也不甘示弱,反向阻击拼多多,收取保金、参聚险,以拼团方式邀请商家组团入驻。
  “羽翼未丰”的京喜,持续亮眼的业务数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竞争风暴中的“活靶子”。最后是折翼搁浅,还是飞向高空,不是一两季能说明问题的,还需长期追踪。
  直播促进拉新效果
  在直播方面的发展,此次被郑重地收录在京东 Q2 财报相关里,可见它在京东第二季度占比的重要性。
  京东对直播的尝试,从去年和快手平台合作开始。
  今年 618 期间,京东对接快手平台,对自营商品中的大概 400 个 SKU 进行直播促销。虽然直播销量未曾披露,但单拉新一项,京东就稳赚。
  快手作为短视频的大流量池,2020 年初平台整体月活用户数量已超 3 亿,直播日活用户超过 1 亿。并且它的流量场和京东的用户重复度比较低,两个平台打通,让京东稳收一波新用户。
  不过,真正打开京东直播带货知名度的,还是 5 月 15 日京东十周年时,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京东直播间带货的那场。数据显示,当晚董明珠直播从晚 8 点开始到晚 11 点 20 分结束,短短三小时左右,直播间销售额就突破了 7.03 亿元大关,创下家电行业直播带货史上最高成交纪录!
  直播带货目前正处于前期,享受红利的高速增长阶段。而京东在这个高速成长的市场中,也处于比较“新”的状态,行业+企业双高速成长,想象空间可期。
  这些策略都给京东带来了业务数据的成效,但横向对比一下淘宝直播的风风火火,拼多多商家规模的攀升速度,京东的优势很容易被消解。所以,京东在用户增长方面,还是得继续修炼。
   砍研发费用,或许会影响长期发展
  在 Q2 业绩数据一片向好的基本面下,有一项指标的投入占比降低显得非常突兀,那就是京东的研发费用在这一季出现了负增长。
  如下图所示,从绝对值来看,京东的研发费用基本在 2018Q4 之后,7 个季度内波动不大。同比数据更是一路下滑,直到 2020Q2 呈现负增长。
  出现这种情况,是非常反常的现象。
  我们注意到,京东的研发费用增速和营业收入增速从 2019Q3 后,出现 Gap,且差值在 Q2 加大。
  这显然是一个反常现象。
  众所周知,互联网领域有一项重要的实力比拼指标,就是研发创新能力。所以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的金额和方向,是判断一家公司竞争力的前提之一。
  一直以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定义自己的京东,开始砍研发了,难道是互联网的竞争风向变了?
  事实证明并不是这样的,同为竞争对手的阿里、拼多多在研发费用的投入上,仍然保持稳定的增长支出。都不算技术公司的携程,不仅保持连年增长的趋势,而且从 14 年开始便从来没用让研发占比跌破 30%。
(为方便比较,此处京东总员工数剔除了配送仓储人员)
  从智能物流到无人仓库研究,京东可谓依靠技术,在物流和供应链领域缔造了属于自己的护城河。如今砍研发费用,自毁长城的行为,让人费解之余,也为京东的估值水平和盈利增长持续性蒙上了阴影。
  另外一个和业绩增长相悖的项目是,京东的管理费用没有随业绩相应提升,占营收比降到了历史最低。
  赚了这么多钱,管理费用却“趴”着不动,持家的过于有道了吧。不是一直拿员工当兄弟吗,赚钱了怎么不说多发点工资,难道当兄弟就不能谈钱了?
  当然了,这种超出常理的费用结构,造成的原因还尚不明确,但考虑到这种反复的情况是从 2018 年 Q4 开始,或与明尼苏达事件的负面影响有关,该事件后,京东低调很多,相应地各项管理费用支出也有所收缩。
  或许公司管理层在负面危机后,开始认真经营管理公司,而不再花心思在其他方面。
  2020Q2,在淘宝、拼多多回归快消通道之后,京东经受住了竞争冲击的考验,又交上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但对京喜、直播这些尚处红利期的新业务的延续性增长,我们仍然保持怀疑。毕竟它们的竞争环境已经变得很不友好了。
  另外,在营收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京东砍研发费用、抠管理费用的举动,也让人很迷。
  理解你“赚辛苦钱”起家,在费用这块拿捏的比较紧,不过都赚了这么多钱了,还是多发发奖金吧!而且砍掉研发费用,不怕砍掉京东的未来吗?
互联网
2020-08-19 17:08:00
  文/潘乱
  来源:乱翻书(ID:luanbooks)
  拼多多和特斯拉这轮撕扯,结果会有利拼多多,不利特斯拉。
  因为消费者是哪里便宜去哪里,他只关心两件事:
  拼多多是不是真便宜?yes
  买到的特斯拉是不是真的?yes
  至于渠道是否合规以及是否会伤害到特斯拉的定价体系,那不是普通消费者会关心的事情。
  吵下去的结果就是:拼多多真的想让用户低价买到特斯拉,进一步夯实正品低价心智,百亿补贴再搞一波。特斯拉不让消费者低价买车,败坏在路人和媒体群体间的好感。
  另外就是拼多多这两年非常积极经营媒体关系,经常批量充值。特斯拉在中国向来不做营销和公关,这次事情处理越激烈,这个不懂国情的外宾身份就会越暴露。
  拼多多在变相吸收特斯拉的行业势能。
  这轮舆论战,引来了非常多社会媒体和自媒体的参与,早已超越一个行业争议事件。拼多多变现实现了通过社会新闻传播百亿补贴,低价正品的营销策略,覆盖到了更多日常投放触及不到的(类特斯拉)客户群。在网民情绪和核心媒体论述都已经发生偏袒时候的这阶段,特斯拉在做什么?讲道理,发动车主一起讲道理。同时还禁止那个顾客提车,闹得越大特斯拉中国就越像个不懂国情的外宾。
  比如 PingWest 的骆轶航就认为特斯拉应该道歉——不是对故事的另一主角拼多多,而是对那位因为参与了拼多多“团拼”特斯拉 Model 3 被取消了提车资格、被拉入了传说中黑名单、进而费尽周折用家人的账户提到了车,旋即再被特斯拉官方莫名否认了的武汉车主。但特斯拉是不会道歉的。
  拿宽容当贡品,拿善意当恶意,拿服务当恩赐的做法,已经成了特斯拉中国区一部分拿着海外护照、挂着英文名和随时用冷冰冰格式化的对话当沟通模板的“高级人士”的标签,他们实在是太高级了。他们怎么会道歉呢,不会的。
  那为什么拼多多一定要让用户买到特斯拉?哪怕是自费购买也要让这个结果实现。这还得从拼多多去年开启的百亿补贴开始聊起。
  都是真货,iPhone 便宜 800、特斯拉便宜两万你买不买?
  拼多多的市值和一线城市份额上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无论多大的偏见,都能被更大的利益消除。
  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上线一周年,股价翻了几番,在用户日常的口头语境也从拼夕夕摇身变成了拼爹爹,又便宜又好不翻车真香。
  1. 增长降速
  2019 年,狂飙上市的拼多多出现增速放缓,2019 年 Q1 的获客成本达到 197 元,创历史新高,而新增用户数仅为 2480 万,创历史新低。
  这时被视作下沉市场巨头的拼多多需要向“五环内”开始迈进,提升客单价,以及延续增长势头。但同时,体量更大的阿里和京东开始积极探索下沉市场,京喜变成了微信购物的一级入口,聚划算、天天特卖和后来的淘宝特价版被阿里陆续推出,帮助两家公司在“五环外”收获了规模新增用户。
  更大的挑战发生在 10 月份,微信官方更新外接管理规范,表态将封杀砍价和违规拼团,而拼多多的起家就是靠在微信体系内的用户拼团和社交裂变,这意味着以往用户触达和唤醒的路径可能不再有效了。
  买不到用户,营销费用高,收入不行,百亿补贴钱的拼多多处在过去上市以来的股价低点。
  拼多多之前是对冲基金博弈的重地,一拨人特别看好,一拨人特别不看好,所以波动很大。去年 Q2 季报以后进来了一些长线基金,波动开始没那么大了。
  但是平台的拉新和促活,拼多多都需要新的增长手段。
  去年 Q2 之后拼多多在市场最大的变化就是百亿补贴常态化。
  2. 形象升级
  拼多多推出“百亿补贴”的初衷,其实为了让人相信拼多多不是骗子。从拼夕夕到拼爹爹,吸引主流用户来拼多多买主流商品,“百亿补贴”堪称互联网最大规模的烧钱换取信任的行为。
  砍价、浇水、九块九的刻板印象,让很多用户以为拼多多没有品牌货,都是便宜货,所以拼多多要通过百亿补贴吸引用户来拼多多购物,让用户认识到拼多多也有品牌货,卖正品,且正品的价格也能做到比其他平台更低。
  为了准备 618 年中大促,2019 年 6 月拼多多推出了“百亿补贴”的营销策略,花 100 亿补贴全网大牌。百亿补贴的商品会在成本价的基础上补贴5%-50%(即商品的销售价格=成本价-补贴金额),售价低于市面价,活动期间商品补贴总金额为 100 亿,补完为止。
  3C 是拼多多百亿补贴的主打品类,尤其是客单价较高的品牌产品,如苹果手机、戴森吹风机既有用户认可又有品牌权重,用硬商品硬补贴硬价格,帮助拼多多摘掉山寨标签、实现平台品牌升级、重塑消费者信任。
  对于拼多多来说,500 块钱补贴一个苹果手机,可以起到冲 GMV+ 吸引一二线用户+打品牌等多种作用,盈亏部分之外的财报变得愈发好看,股价自去年 618 以来也处在不断上涨过程中。
  在交易盘上,2019 年拼多多 GMV 突破万亿元,百亿补贴带来的 GMV 占比约6%-7%。在用户盘上,2019 年 Q2-Q4 三个季度新增 1.4 亿年活跃用户,并且新增买家中有将近一半来自高线城市。
  3. 拉新和促活
  百亿补贴既是拉新也是促活。
  去年拼多多有用户增长压力侧重拉新,关键指标是要看活跃买家数量。结果百亿补贴效果超预期的好,2019 年年度活跃买家达到 5.36 亿,推测今年拼多多会更关注延长用户生命周期。比如去年百亿补贴一开始都是找苹果这种拉高客单价,现在也铺家电潮鞋等更丰富的品类,最近的新闻是拼多多做社区团购开始卖菜了。
  拼多多百亿补贴的 iPhone 或特斯拉,换在短视频领域有个不恰当的类比可能是快手签下周杰伦,因为这个 SKU 本身就有高认知度和影响力,能够吸引与平台用户结构升级方向匹配的用户主动过来。拼多多用低价爆款带动平台上里其他商品交叉销售,同时倒逼供应链压缩成本直接在单个爆款上赚微利。
  再类比一下做高频需求集合的美团。美团占据了主要的线下高频入口,通过高频服务将用户吸引过来,用户在平台上留的越久,购买其他服务的比例会提高,美团所有生活服务类产品的新增用户有 80% 来自于高频外卖/到店业务的转化。不同频次的业务进行反复叠加,深化用户心智的占据,比如每天点一次外卖,每周看一次电影吃一次到店,每月住一次宾馆。
  拼多多能继续砸证明 LTV 不仅打平说不定还能赚,不然也不会加大力度。
  4. 谁能打价格战?
  拼多多通过百亿补贴低价正品做大 3C 品类,吸引高线城市用户和补充货架构成,让人想起当年京东通过跟当当网的价格战进入图书品类,迈向全品类 B2C。当时刘强东说的是“如果图书在五年内给公司赚了一分钱净利,都会把你们整个部门全部开除!”
  拼多多的策略很简单,在活跃买家数量和 LTV 增长停滞之前,在核心数据超过淘宝之前,根本不考虑盈利。黄峥认为“花钱是一种投资,是一种长期的机遇,而“长期”是增长的战略,也是与变现的取舍。
  有位电商从业者与乱翻书对比过京东的价格战跟拼多多百亿补贴的异同。
  京东当年打的是一个一年 200 亿的小市场,花小钱打击对手,再加上拓展一部分当时的新用户群体(女性,白领等)。使用的杠杆不太一样(拼多多高),成本也不太一样(京东低),体量也不太一样(京东大当当小,拼多多小京东大)。
  实际操作上,区别可能就是京东当时是自营,自己贴自己,反正当时书都是批发市场进的,可能控制力更强些;拼多多是平台,补贴是和商家共同承担的,其实也是帮参加补贴活动的商家做大了规模。
  京东当时没亏多少钱,冲击力自然没拼多多补贴 3C 强。而且图书这个品类,从耗羊毛到建立信任建立其他品类转化,没那么给力,那些用户留下来还是因为京东整体处于上升期。
  当时当当也反向补贴 3C 来着,但不成功,很快就停了。一是心智原因,在当当买书的人,不见得在当当买 3C,或者有 3C 需求,你补了我也未必买单。而且 3C 是低频,为了耗你这一次羊毛,我还得注册,以后也用不着你,当当又不是平台。二是当当补贴力度没有冲击,便宜两三个点,对于转移成本来说力度不够。所以当当既无法促进自己的用户买 3C,又无法拉到京东和亚马逊的用户。最后就是体量差,这种近身刺刀战,只能是小胖子跟大胖子打,不能是小瘦子跟大胖子打。
  5. 如何高效补贴?
  黄峥一直说拼多多的未来是 Costco+ 迪斯尼。
  我们可以看到 Costco 在上海开新店时候,也是用茅台和爱马仕撬开市场,硬通货吸流量。
  茅台是供不应求,显然不是存在库存压力,这件事是 Costco 的主动选择。拼多多选苹果和特斯拉显然也不是官方配合,有没有库存压力,拼多多都会选择更有利于吸引高线城市用户和补充货架构成的 SKU。
  过去天猫、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的补贴促销策略设计了各种门槛和套路,诸如需要凑单、部分可用、整点抢券等,增加了用户的操作门槛。拼多多百亿补贴则更加简单粗暴,主打“直接让利”,低价、正品、选品、现货销售、不限时不限购。
  拼多多将电商促销作为常规性补贴活动,不再需要抢购,推动电商成熟用户的频次提升和电商渗透率的加速提升。
  拼多多百亿补贴的效率的一个关键性相关维度是选品的精准度,也就是选择全网热度、传播度最高的商品,在对于不同类型的商品选品给到不同的补贴空间。比如今年 iPhone SE 刚发布时,一堆网友就艾特拼多多,拼多多也很快公布了百亿补贴价,2899,然后社交媒体里面再形成一轮传播。
  拼多多的百亿补贴选品从 iPhone、任天堂 Switch,到乳胶床垫、戴森吹风机、大牌化妆品,拼多多在力争用这些商品争取过去无法触达的用户。直到最近遇到了如此主动配合拼多多做宣传的特斯拉中国,又帮助拼多多节省了一大笔广告费。
  而且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一开始是官方补,然后找所有全网最低价格的类目,按照运营挑出来热度足够的可以报名。后来出现了商家报名但是参加不了的情况,商家就自己说自己可以承担货损,你给我上。于是有了拼多多贴一部分,商家贴一部分。
  6. 低价心智
  亚马逊飞轮效应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压低商品价格吸引更多顾客。
  拼多多现在跟竞争对手比补贴效率的核心意图应该就是要维护低价心智。
  拼多多的产品逻辑是,用户量和订单量越来越大,商家行销成本或者说流量费用降低,可以让利给消费者同时利用平台推荐机制获得更多流量。再者因为佣金抽成少,商家有更多空间可以让利,刺激更多的用户和订单。同时,拼多多把百亿补贴记为市场营销费用,即为平台买用户量。而市场营销费用是要计算 ROI 的,ROI 打正才会继续投。平台做大C是为了吸引B,完成了一个业务逻辑的循环。
  拼多多商家卖得便宜的关键是⾏销费⽤。产品的成本包括生产、物流和销售,其中销售成本是大头,占了商品总成本的 30% 左右。销售成本又包括两块费⽤,⼀是占⽐15% 的销售费⽤,⽤于产品给消费者的降价折扣;⼆是⾏销费⽤占⽐15%,⽤于购买⼴告流量及赠品发放等。
  据雪球上一篇商家在券商的分享,商家在拼多多多数根本⽤不完 15% 的⾏销费⽤,所以会有不需要购买流量的品牌商愿意在拼多多上多打折,因为商家都已经在成本之中预留了给消费者打⼋五折的空间。如果 15% 的⾏销费⽤根本不够⽤, 那商家会缩减给消费者的折扣补过来。
  商品在今天,可以粗暴的分为两个发展极端,一个是性价比化产品,一个是品牌溢价产品。这两个方向的产品,分别在品类,人群,流量玩法上都体现出了差异。
  拼多多的爆款逻辑,结合他的流量方式,大多数可以认为是适合性价比产品(低价),这个是由价格敏感型人群+流量玩法共同决定的。拼多多的流量玩法是价格越低流量就越高,做低价做到一定程度,流量费用就越来越接近商品价格本身。且商家也会将之前在其他平台需要支付的广告费和佣金去掉选择降价销售,再加上拼多多的百亿补贴,共同压低了商品的价格。
  所以拼多多是低价心智,百亿补贴也就是去找下低价的品牌 SKU。
  消费分层了,把应该卖便宜的东西卖的便宜,在拼多多买到低价正品,在拼夕夕的语境里是属于超出消费者预期的。百亿补贴是拼多多想在低价心智之外再建立正品心智,从买便宜货到买货便宜。同时也是补充搜索,丰富 SKU,用户经常在平台搜的产品不能没有,平台也需要从 SKU 供给角度保证搜索体验。
  之前大家都思考消费升级,是因为相信用过好东西的人回不去,体验的升级是单向的,这没错。但是带着销售价格的提升不一定就是对的,因为人一代知道有更便宜的替代选择,用过了也是回不去了。
  经济环境不好,收入降低,帮助大家回归理性。
  7. 用户视角
  单商品购买个人的认知是有一个前提假设:价格敏感人群单次成交的商品中位数接近于1,同时结合拼多多的玩法来看,多个商品下单之后不好发起拼单,所以单个商品的购买更符合拼多多的玩法和人群特质。
  购物车清单是 PC 时代的逻辑,平台希望消费者买更多,好处是复购。单品购买是手机上放大随机消费决策因素,产品更简单更聚焦,成交更快更无感(尤其是开通免密支付之后)。就是一个是平台和商业视角出发,一个是用户视角出发。
  据说黄峥说过:“好的公司买的产品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失去的恐惧和得到的惊喜”。看下百亿补贴这个低价曲线的 UI,算是把失去的恐惧和得到的惊喜表达的很明白了。
  基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拼多多的创新玩法主要就体现在四个字上:简单粗暴。比如百亿补贴就是直接降价、无需满减。再比如拼多多从公众号小程序开始就特别在意促活,跟新闻客户端一样有事没事发个 push,刷展示刷推荐。
  这些游戏化设计的结果之一,就是电商渗透率和成熟用户的频次提升,覆盖到微信支付里众多还没有被电商服务好的人群,吸引来更多产业带的工厂加入。
  8. 大牌与拼多多
  至于大品牌商家是否愿意也与拼多多合作,看似新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冲突,其实质是成本与效率的博弈。当效率大于成本的时候,自然就会有合作的可能性。哪怕品牌不愿意合作,经销商也会来合作。拼多多把苹果卖的很便宜,但是不影响苹果的高端心智。
  特斯拉认为拼多多是在侵犯他的合法权益的出发点在于:特斯拉不仅是个生产厂家,同时他也是个销售网络,而且只有直营。在特斯拉直营店之外出现的特斯拉销售渠道都是跟特斯拉官方直营渠道的竞争,所以特斯拉要严控渠道体系。
  是不是很像小米起家那几年,只做官方电商直销,不要线下渠道,也不跟其他电商平台合作。因为小米网本身就是电商。
  但说到底,哪个渠道能卖货,品牌商就必须照顾。渠道就是阵地,你不去占领,你的对手就会去占领,小米后来也会跟天猫京东拼多多合作。而且大品牌也不是刻意要高溢价,许多是因为品牌花了很多的成本,而不是刻意卖贵。
  另外那些强溢价的大牌,会着重考虑商品的辐射人群。比如 TCL 的 75 寸彩电可以在拼多多卖的很好,但是 Sony 的 43 寸不一定能在拼多多卖的好。在当前阶段,强溢价品牌还会去选择更匹配的渠道。
  但除了部分有核心技术门槛的商品外,大部分快消品里,大品牌和小品牌的差异直观体现是品牌溢价。一样的东西我价格高 20%,这 20% 我再拿出 15% 去做营销投放,这是个循环,这也是以前品牌广告存在的价值,做心智植入。
  品牌心智和低价是两个模型,拼多多需要强势品牌做增长、提升和改善,但拼多多认为低价心智才是最好的心智。
  中国是贴牌大国。上市后黄峥曾谈及对品牌的看法,“品牌是一代一代的。什么叫大牌?在中国人脑子当中进口的都是大牌,但是这个应该要得到改变了,那是上一个时代的产物,凭什么中国造了 30 年的东西还被叫山寨呢?为什么中国的东西就不能叫大牌呢?”
  9. 流量逻辑 VS 爆款逻辑
  淘宝与天猫是购物中心的概念,流量来自货品的聚合,海量的商品,带来对应的流量。人找货的逻辑。
  拼多多是低价拼购,是用户去找用户的团购逻辑,货品不靠丰富,而依靠尖货的数量。品类是非计划性购买,人找人和货找人的逻辑。因为在这过程里面,本身效率高,
  同样来自上文那位商家的分享,“天猫有个阿⾥妈妈,⾥⾯有各式各样的营销⼯具,商家要花钱买流量和友军竞争,否则排名就会掉下去。⼤家可以到⽹上搜 “淘宝开⻋” 讲的就是商家们要不断烧钱买直通⻋,这部分的流量营销费⽤⾮常之多,在⼀些品类上甚⾄可能会占到成本的 25% 到 30%。如果你为了⾏销,就得花掉 25% 的成本来买流量,你⾃然只能给到消费 95 折的价格,不然你就是亏本的。”
  拼多多当前是典型的以⽤户为中⼼的流量分发机制,简单来说就是低价爆款。你去烧钱投⼴告的效果,可能还不如直接降价 1 块钱。你去研究竞价排名的⼴告,还不如专⼼打磨⼀个爆款、⼀个低价的爆款冲出销量。
  拼多多的逻辑是价格越低流量就越高,营销的费用就会少,商家就把打广告的钱用在了给消费者降价。
  淘宝是逛,拼多多是省,多快好省四个字里面省字最重要,高过其他三项所有。黄峥自己也说,拼多多和淘宝的模式有本质不同。
  “淘宝是流量逻辑,主体是搜索,用户要自己去找商品,所以需要海量 SKU 来满足长尾需求;拼多多代表的是匹配,推荐商品给消费者,SKU 有限,但要满足结构性丰富。
  淘宝一直倡导 C2B 但做不起来,就是因为淘宝的千人千面相当于个性化搜索,但搜索本身是长尾的,你就很难做反向定制。而拼多多是把海量流量集中到有限商品里,有了规模之后再反向定制,从而极大降低成本。这也是沃尔玛和 costco 的差别,拼多多的终极定位就是针对不同的人群做不同的 costco。”
  10. 短促突击
  拼多多补贴 3C 换 GMV,补贴新客(带着偏见的一二线城市用户)换增长,补贴获客换 LTV,一部分被阿里生态挤出来的需求被拼多多满足了,打法非常奏效。
  但阿里流量成本太高不方便跟,而且这里还有两个问题:
  一是当你自己拥有足够大的 3C 用户后,你从外面能吸的有限,这时候补贴其实是在自己吃自己;
  二是阿里上的 3C,现在都是品牌商为主,品牌商是不愿意这样伤害定价体系的。京东补图书,书是从批发市场进的,出版社管不到;现在拼多多上的 3C 商家,多不是品牌商或大经销商,一个逻辑。
  梁宁在 2015 年发过篇文章,“寸劲寸进--读《论短促突击》”。堡垒对堡垒,正面战,对手兵力十倍于你,对小家伙那是送死的打法。唯一的出路,是短促突击。要在狭小的空间里,与敌贴身时发力。
  就像当年红军长征,走大路就被敌人追上干掉了,只能去走别人不愿走走不了的小路野路。
  补贴是典型的后发者策略,小代价换竞对的大流血,培养用户心智,吸收对手的行业势能最后让大品牌商进来把你当成营销阵地。所以特斯拉这件事情,闹得越大,对拼多多越有利,因为是拼多多在变现吸收特斯拉的行业势能。
  但拼多多这个打法,要算好两个事。第一是对手没法全跟,第二一开始供货要避开品牌商,也就是对方的资产或盟友。拼多多最初补贴的 3C 商家,既不是品牌商,也不是跟着阿里成长起来的那批老牌线上经销商。第一家出来站拼多多的品牌商是格兰仕,原本在天猫量就不大。
  短促出击,这是一种根据总体兵力、火力为弱势情况下,结合复杂地形及战况,尽量集中兵力、火力在局部形成反击优势,继而以防守反击模式展开突击作战的战术。
互联网
2020-08-19 16:21:00
  文/李婷婷
  来源:资本侦探(ID:deep_insights)
  随着蔚来、理想、小鹏已经或即将登陆资本市场,曾经让王兴和沈晖为此打赌的“谁是造车新势力 TOP 3”的问题有了阶段性的答案。
  三家车企已分别公布 2020 上半年业绩数据后,它们的内部排名,也有了可以衡量的依据。总的来看:
  蔚来的交付、营收规模仍然遥遥领先;
  理想后来者居上,凭借理想 ONE 独特的增程式技术路线抢占市场,压过小鹏一头;
  小鹏在上半年稍显落后,但在下半年有机会靠差异化的轿车车型 P7 实现反超。
  新造车赛道的竞争依旧紧张而激烈,但值得市场欣慰的是,曾经的“碎金怪兽”们都在逐渐走出疯狂烧钱的阶段,自我造血能力已有了初步显现。
  从造车新势力诞生以来,蔚来、理想、小鹏,这三家成立时间相近、创始人背景相似的新造车企业,曾经一起被追捧、也一度被质疑,它们曾一起抱团“忆苦思变”,如今又将接受来自同一个资本市场的考验。
  关于其孰优孰劣,一直以来都争论不休,三家企业不同的造车思路与风格,决定了它们不一样的产品特点与受众人群。要更客观地评判三家企业的经营状况,则需要从同期的业绩数据对比中寻找线索。
   1. 营收规模蔚来优势明显,小鹏被理想后来者居上成功反超
  根据新造车三巨头各自公布的 2020 年上半年财务数据显示:
  蔚来汽车在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50.91 亿元人民币,位列三家公司之首且远高于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
  理想汽车自 2019 年 12 月开始实现交付以来,销售表现稳定,今年上半年录得营业收入 27.52 亿元人民币;
  反倒是小鹏汽车,虽然其在 2018 年就紧随蔚来之后成功实现整车交付,但在 2020 年上半年,其营收规模仅为 10.03 亿元人民币,仅为蔚来汽车的1/5 左右,同时也被后来者理想汽车成功超越。
  具体到各家公司来看,蔚来汽车 2020 年上半年实现营收 50.91 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增 62.1%,这主要归功于蔚来汽车整车交付数量的稳步提升。
  2020 年已经是蔚来汽车实现整车量产的第三年,同时公司目前已经有 ES8 和 ES6 两款车型在售,而 EC6 车型也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发布并将在近期开始交付,公司整车交付已经比较顺畅,交付能力也开始进入爬坡期,因此收入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
  理想汽车演绎了后来者居上,由于前期产品定位的变化,其发展节奏相对较慢,但今年以来势头强劲。
  理想汽车虽然作为新造车三巨头中最晚实现量产车交付的公司,但理想 ONE 车型自推出以来得到了市场较高的认可。自去年 12 月交付以来,每个季度收入均呈现了快速增长趋势。今年二季度,理想汽车实现营收 19 亿元人民币,较一季度环比增长 128.6%,而公司累计整车交付数量也在上半年超过了一万辆。
  理想 ONE 之所以在推出后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其增程式插电混合动力的能源输出方式相关的。所谓增程式动力系统,就是在一般纯电动力系统之外,再加入一个增程器(也就是一个传统燃油发动机),在馈电工况下燃烧汽油为电池充电。
  由于目前纯电动车电池储能及充电技术方面仍存在瓶颈,同时国内城市在公共充电桩分布密度上也并不均匀,因此消费者在购买纯电动汽车时均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里程焦虑”。而理想 ONE 由于其特殊的机械构造,既可以使用电能续航,同时也可以使用燃油续航,因此不存在“里程焦虑”问题,而这也是其上市后迅速打开市场的很重要原因。
  因此,对于理想汽车,尽管在未来的一到两年公司很可能只有理想 ONE 一款量产车在售,但以理想汽车本身的技术路线以及目前整体的外部环境来看,理想汽车仍然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错的销售势头。
  相比之下,小鹏汽车在今年上半年的表现稍显疲软。
  小鹏汽车 2020 年上半年取得营业收入 10.03 亿元人民币,不仅销售收入远落后于另外两家竞品公司,同时相比自身也出现同比下降,降幅为 18.6%。根据小鹏汽车招股书显示,公司之所以在上半年出现收入同比下降,主要是由于 2019 年一季度交付的车辆中很多是 2018 年积累下来的订单,因此导致 2019 年一季度收入偏高;同时,由于今年一季度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公司整车交付速度有所下降,因此导致上半年收入下降。
  不过,对于小鹏汽车来说这种收入增长疲软的状态很快可能将会被打破,因为小鹏汽车推出的对标特斯拉 Model 3 车型的 P7 车型在今年 5 月份已经开始实现交付,而 P7 车型也是新造车三巨头中目前唯一一款量产轿车车型。
  P7 车型无论是在产品定位,还是在差异化竞争上,均要较原有的 G3 车型有不小的优势,因此可以预期拥有两款量产车型的小鹏汽车在下半年的竞争中将有机会一扫上半年的“阴霾”。
   2. 蔚来交付量遥遥领先,小鹏上半年落后理想,但下半年有机会反超
  对于造车企业来说,收入的高低往往和整车交付数量呈现正相关关系,这一规律对于新造车三巨头也不例外。
  今年上半年,蔚来汽车凭借两款在售车型 ES8 和 ES6 共同发力,在整车交付数量上遥遥领先另外两家新造车企业,达到 14169 辆,远高于理想汽车的 9500 辆和小鹏汽车的 5499 辆。
  而相比较去年同期,尽管在一季度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工厂停工停产,车辆无法线下交付,但进入二季度复工复产后,蔚来的整车交付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公司今年上半年总的交付数量相比去年同期提升 87.9%,而仅二季度则实现同比增长 191%,交付数量达到 10331 辆。
  进入到 7 月,蔚来仍然延续了强劲的整车交付势头,在 7 月份单月交付 3533 辆,同比暴增 322.1%;而根据公司最新公布的二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公司预计整个三季度整车交付数量将在 11,000-11,500 辆之间,代表同比增长 129.2%-139.6% 之间。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蔚来的第三款量产车型,同时也是新造车三巨头中的首款轿跑 SUV 车型 EC6,在今年 7 月份成功发布,其量产车也将在 9 月份开始交付。EC6 的交付也将使蔚来在产品结构多元化上更加领先于竞争对手,同时可以满足更广范围消费者的需求。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近两年轿跑型 SUV 在国内的受欢迎度并不高,无论是宝马的燃油车型 X6、X4 还是奔驰的 GLE、GLC 轿跑车型,每年的销售数据均远低于其普通版车型,同时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而这也给 EC6 的销售前景带来些许不确定性。
  对于理想汽车,如果以交付初期成绩相比较,理想 ONE 算得上是国内新造车领域成绩最好的产品。
  自去年 12 月正式交付以来,理想汽车交付数量呈现快速提升状态。剔除今年一季度新冠疫情影响,理想 ONE 在二季度平均单月交付数超过 2200 台,而进入到七月份,公司单月实现交付 2516 台,与蔚来的 3533 台相差约 1000 台。
  与蔚来和理想一上来就走中高端路线不同,小鹏最早推出的紧凑型 SUV G3 车型是主打中低端实用路线的车型,其 2020 款售价区间在 14.68 万-19.98 万之间(补贴前),不及蔚来 ES6 和 EC6 的一半(36-52 万之间)。
  虽然相比较蔚来和理想,小鹏汽车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从最终的销售数量上来看,价格的优势并没有直接带来销售量上的优势。小鹏 G3 车型在 2019 年全年交付了 12728 辆,远低于蔚来的 20565 辆。
  而进入 2020 年,随着理想汽车成功实现量产交付,小鹏 G3 车型在产品力上的不足被进一步放大。与理想汽车和蔚来汽车在 2020 年上半年高歌猛进不同,小鹏汽车在今年上半年的交付量反而大幅下降。公司今年上半年仅交付整车 5499 台,同比减少 23.3%,而这一数量几乎仅是理想汽车交付数量的1/2,和蔚来汽车交付量的1/3。
  而对小鹏汽车的好消息则是,其最新量产轿车车型小鹏 P7 在 5 月份开始交付后,到 7 月份交付数量已爬升至 1641 辆,而小鹏汽车 7 月份整体的交付数量也达到了 2451 辆,这一数据与理想汽车 7 月交付数量基本持平。可以预见两家公司在下半年整车交付数量上的竞争将会异常激烈。
   3. 控本节流大背景下,蔚来、理想毛利已转正,小鹏毛利亦出现大幅改善
  对于国内新造车行业,2020 年上半年最大的利好消息就是头部的玩家毛利水平均已大幅改善,理想和蔚来作为最头部玩家毛利已经实现为正;小鹏汽车虽然上半年毛利率仍为-3.6%,但相比较 2018 年和 2019 年的-24.3% 和-24%,已实现大幅提升,毛利转正也只是时间问题。
  过去新造车企业“卖一辆亏一辆”的时代已经悄然离去,而头部玩家已经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即等待规模效应持续放大,直到足以摊薄掉全部经营费用的阶段。
  在毛利控制方面,作为行业中出了名的“抠门”,理想汽车在毛利水平上最为出色。自量产车交付以来,公司毛利一直处于正向水平,且在今年前两季度呈现持续提升趋势。公司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毛利率分别为8% 和 13.3%,这也体现出公司在整车交付放量提升的情况下,成本压缩的规模效应可以持续体现。
  当然,理想 ONE 车型的增程式动力系统,在整体制造成本上相比较蔚来和小鹏的纯电动系统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增程式电动车的“小电池+燃油机+驱动电机”的整套驱动系统,相比较纯电动车的“一块大电池+双变频器+双驱动电机”的纯电动驱动系统,在造价上要更低,因此也使得理想汽车自交付以来就是正毛利。
  尽管如此,在放量销售情况下,毛利率得以持续提升仍然体现了理想汽车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实力。
  而对于向来以“豪放”著称的蔚来汽车,在今年二季度成功实现了毛利转正,且远高于市场预期。李斌在上个季度“夸下的海口”也得以超标准完成。
  本季度,蔚来汽车综合毛利率为 8.4%,而去年同期和上个季度综合毛利率则分别为-33.4% 和-12.2%;公司整车销售毛利率达到历史最高的 9.7%,而去年同期和上个季度分别为-24.1% 和-7.4%。
  公司二季度成本控制上的优异表现,也使得蔚来汽车上半年综合毛利率达到 2.9%,远高于去年同期的-23%。进入下半年,随着 EC6 车型的逐渐交付,以及 ES6 和 ES8 车型的持续放量,公司将拥有更大的成本优化空间。
  对于小鹏汽车,尽管上半年综合毛利率仍为-3.6%,并没有像蔚来一样成功转正,但相比较去年同期,公司毛利率净提升了 34.6 个百分点,其毛利率提升幅度甚至超过了蔚来。因此,随着小鹏汽车新车型投放市场,产品力得到改善后,公司在销售放量后毛利水平将进一步提升,毛利率转正也只是时间问题。
   4. 整体盈利仍有较长的路要走,但自身造血能力已初显
  尽管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在上半年均交出了优异的销售数据,同时公司在整车销售端毛利已经转正,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全面盈利仍然有较长的路要走。
  上半年,蔚来、理想、小鹏三家新造车企业亏损额分别为 28.69 亿、1.52 亿和 7.96 亿元人民币,除了理想汽车依靠插电混合动力系统在成本上优势外,亏损幅度较小,蔚来和小鹏作为纯电车的代表,仍然亏损较大。但不得否认的是,各家公司在亏损幅度上较往年均已实现实质性提升。
  蔚来汽车,作为传统的“碎金怪兽”,在今年上半年亏损率已经收窄为-56.3%,而去年同期这一比例则高达-188.2%,2019 年全年亏损率也为-144.4%,公司亏损收窄明显。
  在亏损收窄的同时,蔚来汽车在今年二季度也历史上首次实现经营活动现金流转正,这也标志着蔚来汽车实现了正向的自身造血能力,单纯依靠“融资续命”的时代也得以终结。
  对于理想汽车,本着“一扣到底”的精神,公司在利润端也是几家新造车企业中最接近实现盈利的。公司 2020 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净亏损分别仅为 7710 万和 7520 万元人民币,距离利润端转正也仅一步之遥。与蔚来一样,理想汽车经营活动现金流在二季度同样实现转正,达到 4.52 亿元人民币。
  相比较蔚来和理想,小鹏汽车尽管在亏损幅度上已经实现大幅收窄,但公司自身造血能力仍然不足。
  2020 年上半年,小鹏汽车经营活动净流出 12.13 亿元人民币,高于其净亏损规模,这也就意味着小鹏汽车仍然处于烧钱状态。
  但考虑到公司在 5 月份交付新车型,在生产、研发、渠道、销售等方面整体开销相对较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经营活动现金流出。
  在资金储备方面,受国家及各地方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影响,今年上半年新造车行业融资情况较去年相比可谓天壤之别,新造车三巨头也各自“借东风”之势,悉数完成巨额融资。
  蔚来汽车上半年与合肥政府相关融资已逐渐落地,截止今年 6 月底,公司账面现金储备金额高达 112 亿元人民币,短期内已无现金流风险。而理想汽车在 7 月底顺利完成美股 IPO,成功融资超 11 亿美元,加上公司 6 月底完成的超 5 亿美元融资,公司资金储备同样雄厚。
  即使是经营状况暂时落后的小鹏汽车,近期也宣布完成近 8 亿美元C+ 轮融资,其中包括卡塔尔主权基金等的 3 亿美元融资,以及 Aspex、Coatue、高瓴资本和红杉中国等的 5 亿美元融资。加上公司未来 IPO 完成后将获得的融资,小鹏汽车短期同样没有资金压力。
  今年无论是政策、市场,还是资本环境,对新能源车来说都存在一定利好,新造车三巨头乘势而起,在自身盈利及外部融资两个维度,都踏入了新的发展节点。
  但挑战仍然接连不断。
  特斯拉在 8 月 11 日宣布股票拆分以来,股价一路再创新高,总市值已突破 3400 亿美金。特斯拉声望高涨,一方面再次燃起了投资者对新能源车的热情,但同时也一再挤压国产新能源车品牌的生存空间。正如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所说,国产新能源车企与特斯拉相比,“比续航、比智能、比性价,这三个已经都赢了也没改变任何结果。”
  此外,威马也始终未曾放弃对新造车 TOP 3 发起冲击。据公开报道,威马也已经启动 IPO 进程,最快将在年底登陆科创板,有望成为第四家上市的造车新势力。
  对蔚来、理想、小鹏来说,无论是内部排位,还是外部竞争,都仍将面临一场持久战。
互联网
2020-08-19 15:33:00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美国波音公司正计划在此前宣布裁员 1.6 万人的基础上进行新一轮裁员。目前,由于航空公司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受到重创,波音公司受到了大量订单取消的打击。此前,该公司在 4 月表示,决定裁员约 1.6 万人,相当于员工总数的 10%。
  “这场大流行对我们的员工、我们的业务和我们的行业来说都是艰难的。虽然有一些复苏的迹象,但现实是,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挑战的境地。”波音公司首席执行官戴夫·卡尔霍恩在给波音员工的信中说。他还表示,下周将向员工提供新一轮的买断工龄计划。
  与此同时,由于美国国会此前为航空业提供的 250 亿美元资金支持计划将于 9 月底到期,预计可能产生连锁反应。戴夫·卡尔霍恩则预计,未来三年航空市场规模将大大缩小。
互联网
2020-08-19 15:08:00
  根据发表在《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期刊上的 一项大脑成像研究 ,体重 影响大脑功能 。研究人员分析了利用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象对 1.7 万人的 3.5 万幅功能神经成像扫描,测量了大脑活动和血液流动。低脑血流量是判断一个人将发展出阿尔茨海默病的头号脑成像线索。它也与抑郁症、分裂症等大脑疾病相关。这项研究发现,肥胖或超重会严重影响大脑活动,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疾病的风险。美国人 7 成人口超重,42% 的人肥胖,最新发现对美国的心理认知健康而言是一则令人忧心的消息,凸显了解决肥胖问题的必要性。
互联网
2020-08-20 10:15:00
如果没有搜索场景的拓展和优质内容,头条的增长空间可能只剩 4000 万 DAU。
  2019 年年中,张一鸣在内部讲话中发表了上述观点,随后推出的头条搜索成了当年互联网关注颇多的新闻之一。
  大公司开始做搜索,甚至被外界拿出来和百度做对比的产品多多,搜索产品在近两年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这个曾经由一个巨无霸和一群小虾米瓜分的市场,随着诸多巨头的入局变得不一样了。
   搜索巨头百度、Google 面临着的「新问题」
  如果说看百度搜索的落寞是像温水煮青蛙一样逐渐无感的话,Google 搜索业务的疲软则是给了所有人一个闷棍,打得人一时回不过神来。
  这是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历史上首次营收下滑。在疫情的影响下,诸多公司都遭遇了营收下滑的困境,尽管 Alphabet 的收入还是超过了华尔街的预期,但在同样靠接广告赚钱的 Facebook 第二季度营收增长 11% 对比下,Alphabet 的营收下降就特别惹眼了。
  考虑到 Alphabet 的营收较去年同期下降了 2%,我们也可以说 搜索业务今年营收少了的 24 亿美元 (上年同期 236 亿美元,今年 213 亿美元)就是营收下降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在 YouTube 和云业务都在继续增长的情况下,搜索的疲软尤为引人关注。
  你可以说这是因为疫情的影响, 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信息是自从 2016 年以来, Google 在美国的广告收入增长速度低于 整体数字广告市场。
  资本永远是反应最迅速的,在手里的广告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广告主把更多目光投向了视频等新平台。虽然搜索的广告收入依旧在增长,但没跑过整个市场的增长速度就已经值得警惕了。
  ▲ 图片来自:Meidum,作者 Jacqueline Detwiler
  无独有偶,国内在搜索上具有统治力的百度面临的状况也是相同的。
  今年 Q1 财报中 ,百度营收也跌了。尽管 AI 业务和爱奇艺的雄起给净利润带来了 219% 的增长,但百度核心业务贡献利润的下跌却是不争的事实。传统业务失势,在线广告乏力,刨除爱奇艺广告的 15 亿营收,百度搜索广告的营收大概占到了总营收的 56.4%,首次跌破了 60%
  广告营收的下降说明搜索已经不是部分品牌投放的第一平台了。但更让这些公司掌舵者焦虑的或许是搜索营收广告下跌所代表的背后信息——传统的搜索引擎正在丧失吸引力,部分用户习惯于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信息,甚至其他渠道能够获取更多搜索引擎没有的、更有价值的信息。
  百度 CFO 余正钧在 Q1 财报后曾谈及百度的搜索业务:「用户行为从浏览器搜索转向 app 内搜索,对百度的长期增长有积极影响。强劲的流量增长也意味着变现潜力的提升。」
  但问题是,用户是不是只转向了百度的 app 进行搜索呢?
   契合场景,做最利于用户的搜索「引擎」
  12 年前,淘宝就用一种断搜索引擎后路的方式让用户学会不用百度搜商品,让用户养成「想买什么搜淘宝」的习惯。
  2008 年 9 月 8 日,淘宝网发布了一篇名为《淘宝消费者保障计划:打造个性化服务屏蔽搜索引擎》的文章,完全屏蔽了百度,部分屏蔽 Google、雅虎等搜索引擎。
  ▲ 淘宝搜索的营销活动
  当时的百度和今天的百度不可同日而语,淘宝的壮士断腕的做法也算是开了行业先河。当时拒绝百度搜索的流量,这个决定并不好做。但今天淘宝营收的很大一部分也有赖于当年的这个决定,否则淘宝广告中很大一部分蛋糕估计得分给百度了。
  今天的中文互联网已经有了这样的趋势。搜视频要记住想看的剧集在哪个平台才能找到想要的结果,否则百度上是一堆无关的预告片、片花;搜商品要去想要的电商平台才能从价格、销量等多个维度中找到想要的商品,否则百度是一堆网站和商品对比评测;搜娱乐内容得看微博、豆瓣的小组、营销号才能看到更丰富的观点,否则百度是「正统」的娱乐文章。
  原先的百度也是能够承载这些内容的,贴吧提供延伸讨论,电商引流赚钱轻松,视频搜索即点即看。但一旦用户开始习惯在其他应用中讨论、购买、观看,百度搜索就不再是更好的渠道了。移动时代,用户有无数 app 可以选择,各个 app 也在奇招尽出地留存用户。这种情况下,百度搜索地位的衰落就成了不争的事实。
  优质内容聚集在微信里,微信却只把搜索开放给了搜狗。搜索协议到期一年后,微信也开始自己做搜索了,微信和支付宝都希望用户把搜索看作服务直达的入口,而非单纯的站内搜索,美团可以搜吃喝玩乐,头条搜索更是喊出了「搜你想看」的口号。
  可以说,这些平台都在做自己最擅长领域的搜索内容。
  国外的情况则不尽相同,亚马逊没有屏蔽 Google,但它 「占据」了 Google 。亚马逊的产品占据了搜索结果的首页,45% 的情况下会在自然搜索中显示,95% 的图片搜索中有一个产品图片。在此之外,亚马逊还很好地运用了 Google Ads 和 Google Shopping ads。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亚马逊已经「霸占」了 Google 搜索页。除此之外,亚马逊培养用户使用亚马逊搜索心智的培养则是在「润物细无声」地冲击 Google 的搜索体系。PayPal 前总裁 Jeff Jordan 在 2013 年就表示「亚马逊是一家垂直搜索引擎,专注于帮助用户寻找商品。」
  如果你想要搜索内容,有一个效率更高、体验更好的场景工具供你选择,你还要回去再用搜索引擎吗?
   百度、微信、支付宝,头条和美团
  《信息简史》这本书中说: 信息仅仅存在是不够的,它还必须为人所知。
应对信息过剩的策略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本质上可归为两类:要么是过滤,要么是搜索。当信息变得廉价时,注意力就变得昂贵了。
  在这个时代,谁能提供有用的信息、服务,谁就能留住用户。正是因为这个理由,现在几乎所有大平台都在做搜索。而每个平台的搜索也充分利用了他们自身的风格和优势。
  Google 和百度这类传统的搜索引擎依然在通过内容带服务,它们像是最初黄页索引的延伸,只是能够检索到的内容更丰富了。尽管如此,在互联网变得越来越割裂,各家都开始建立内容壁垒的时候,能搜索到更丰富的内容也越来越难了。
  虽然传统搜索引擎多年来一直做着产品结构的调整,但它们还是有内容结构化的问题,同时内容带服务相较其他平台的直达服务流程更长,也是一个不小的劣势。
  去年 8 月,头条搜索的网页版就已上线。从「搜你想搜的」到「搜你想看」,头条搜索 slogan 的变化也显示了它和其他搜索的不同之处。我们曾经对比过几个搜索引擎的异同,发现头条搜索中推荐引导的搜索部分出现频率比百度还高,希望用户在这里一直搜下去、看下去。
  作为唯一一个会无限滚动的搜索平台。对比 Google、百度,还有其他大平台,头条搜索没有自然停止点,一直在无限滚动,自动完成加载。这会让头条搜索能够一直向用户呈现内容。这利于留住用户,却不利于用户将注意力从手机上离开,这也是字节系产品的「时间黑洞」潜质。
  但不管头条搜索未来有怎样的方向,现在的它依然是个站内搜索工具。不管是从服务的提供上还是内容的丰富度上看,都是较弱的。
  目前在搜索上做的最有本身特色的其实是美团,作为一个团购起家的网站,它不需要培养用户「上美团搜 XX」的心智,因为用户已经习惯这样做了。它的各个分类也可以看作搜索指引,美食、餐厅、娱乐、酒旅……美团可以说是「搜索-选择-服务」的先行者,用户通过它做出选择后就能直接预约、团购。
  微信一直都在做搜索。2018 年张小龙就说「今年的微信和去年的微信有一个很大的差别是,里面有搜一搜功能,可能大家用得还不多,但是没关系,我们也特别有耐心,我们希望这个功能打磨的越来越好,有更多的人慢慢用得多起来。」
  在之后几年里,搜索也被微信看作帮助用户看到更好内容的杀器。在今年的张晓龙演讲中,搜索就是《信息互联的 7 个思考》中的最后一个。 我们做小程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搜索能进入到每一个小程序的内部,这样海量的小程序可以支撑起各种长尾的搜索需求。当然,小程序仍然是我们一直要改进的领域,只有小程序足够繁荣,才能支撑起搜索的内容的丰富度。
  今天的微信搜索已经能够搜到更丰富的内容了,公众号、小程序、外部链接、表情包、品牌官方区……但今天,搜一搜的发展情况和微信的目标相比应该还差很远。
  作为今年密集发力的「后进生」,支付宝也不满足于将搜索认定为端内搜索工具。今年 5 月,支付宝内部将搜索业务成立了独立事业部,由原淘宝搜索产品运营负责人袁怀宾负责。袁怀宾曾经打造了「千人千面」的淘宝,做出了「猜你喜欢」等核心功能,这些放在搜索的智能化和个性化上也会有相似之处。
  目前的支付宝搜索有「热门搜索」引导,热搜榜、服务、生活号、小程序、资讯……这些都是支付宝搜索的范畴。支付宝今年在搜索上发力很猛,它们打出了「开放首页搜索框亿级中心化流量」的名头,吸引更多和商业相关的小程序开发者入驻支付宝,由支付宝给他们导流。
  离商业更近,离交易更近是支付宝的特点,而在搜索开放流量后,支付宝希望自己能撬动更多商家做服务搜索自运营。
  ▲ 支付宝搜索赋能商家
  在传统搜索引擎业务疲软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平台反而开始关注搜索了。搜索依旧有价值,它是用户寻求准确信息、服务的重要一步,通过搜索进行的触达是最为高效的一种方式。
  巨头正在重构搜索,缩短搜索和服务目标之间的链条。尽管搜索的本质并不会发生变化,但搜索却可能给目前的竞争格局带来很大的变化。Alphabet 的 Sundar Pichai 在今年一季度的电话会议中曾表示 「搜索的适应速度要快得多,品牌的反应速度则要慢一些。」
  对大厂来说,技术的门槛很低。今天各个平台已经搭建好了基础的搜索架构,并在不断完善中。品牌、用户会在哪个平台尝试新的搜索入口,这就只有时间能回答了。
互联网
2020-08-20 09:50:00
  供应链赛道,京东正在领跑
  文/陈邓新
  来源:锌刻度(ID:znkedu)
  没有意外,京东成功跻身为千亿美元公司。
  2020 年 8 月 17 日,京东集团发布了 2020 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实现净收入 2011 亿元人民币(约 285 亿美元),同比增长 33.8%,增速创下京东近 10 个季度以来的历史新高,并首次实现单季净收入超 2000 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其打破了互联网行业单季收入的历史纪录;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净利润为 59 亿元人民币,同样创下历史新高。
  这是京东业绩连续六个季度超出资本市场的预期。
  不但盈利能力高企,拉新能力也同样突出。第二季度,新增活跃用户 3000 万人,同比增速为 29.9%,创下近 11 个季度以来的历史新高,而京东移动端日均活跃用户数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 40%。
  这也难怪业绩发布后,京东股价应声而涨。截至 8 月 19 日上午,其股价创下 70.32 美元的历史新高,市值攀升至 1093.58 亿美元。
  而在财报数据背后,京东控股跨越速运、五星电器,牵手国美零售、快手、携程等战略合作伙伴一起打造最强供应链生态,在核心层、伙伴层与创新层都实现了突破,为京东市值向下一个千亿美元大关挺进夯实了地基。
  不可否认的是,供应链赛道,京东正在领跑。
  核心层:物流增长板、补短板
  在京东供应链生态中,京东物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物流在供应链体系这好比大动脉,动脉血流不畅就难以确保货物的正常周转,可谓生态的核心。”一名互联网观察人士称。
  这点在疫情最严重时期体现了尤为突出。
  京东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表示:“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京东坚定地发挥在供应链和技术上的独特优势,为我们的消费者提供稳定的日常必需品供应以及不间断的物流服务。”
  彼时,京东物流一举成为“抗疫”的中坚力量,不但肩挑起社会保障责任,更是撑起京东供应链生态的正常运营。
  “我们不是运送货物,而是温暖和希望!”刘强东在朋友圈发文直言。
  于是“结硬寨、打呆仗”成为京东的共识,其背后的逻辑是继续投入重金淬炼京东物流,力求拓宽护城河,将“极速”这个标签做到极致。
  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京东物流运营超过 750 个仓库,包含京东物流管理的云仓面积在内,仓储总面积约 1800 万平方米;京东物流在“千县万镇 24 小时达”的基础上,全力推动三年内实现“村村通快递”的目标。
  增长板之外,京东也在补短板。
  一是,战略投资中国香港物流巨头利丰集团 1 亿美元,依托利丰集团将供应链触角伸至海外市场,从而向全球输出京东成熟的供应链能力,而利丰集团的供应链网络亦可获得数字化升级,如此一来双方联手引领全球供应链服务。
  二是,耗资 30 亿元收购跨越速运,切入B端货运市场。跨越速运拥有全货运包机 13 架、货运运输车 1.7 万辆、服务网点超过 3000 家,业务覆盖 500 多个城市,这些空运资源、干线资源等可充实京东的供应链生态,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更为关键的是,B端市场对服务质量有更高的要求,而跨越速运已经营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譬如为每个企业客户提供一对一 24 小时的“私人秘书”服务。
  这么一来,京东就可缩减布局的时长。
  对此,京东物流集团 CEO 王振辉也表示认同:“跨越速运对于京东物流持续打造的一体化供应链服务,推进技术驱动和对外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简而言之,京东供应链生态全揽B端与C端。
  伙伴层:线下猛进,主打三张牌
  供应链一端连着物流,另外一端连着货源。
  供应链是京东与合作伙伴共渡难关、共同成长的重要纽带,一方面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协助 800 万合作伙伴精选商品、优化定价、轻松备货等,另外一方面深挖下沉市场,通过反向定制模式催生新需求,助力合作伙伴精准对接需求。   譬如在京东 618 期间,先后有 187 个品牌在京东平台上实现了下单金额破亿元,其中第三方商家的成交额同比增速是去年同期的 2.2 倍;携手 1000 条专供生产线,点燃了沉寂半年之久的消费热情,其中京东反向定制的惠普战 66 系列成交额环比增长 21 倍。
  再譬如外贸伙伴遭遇严重挑战,京喜投入价值 20 亿资源,借助供应链帮助 10 万家外贸企业搭建转内销通道。
  不但线上发力,线下也在高歌猛进。
  线下零售场景具有碎片化的特征,大多欠缺供应链,要么获取广泛货源的渠道不足、要么与供应商议价的空间不足、要么供应管理服务不足,这正是京东供应链大展拳脚的舞台:打破供应链边界,赋能线下零售升级迭代弥补短板。
  为了改写线下商业版图,京东打出来三张牌。
  第一张牌是京东便利店,通过加盟的形式统一输出供应链能力,将线下小、散、杂、乱的游击队小店变成了正规军;
  第二张牌是全资控股五星电器,通过输出供应链能力推动家电零售行业从低效率向高效率的加速整合;
  为此,五星电器计划到 2025 年,在一线城市开设 20 家京东电器超级体验店,在地级以上城市开设 300 家京东电器城市旗舰店,并开设 5000 家万镇通乡镇店。
  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京东零售集团 3C 家电零售事业群总裁闫小兵表示:“这些门店与目前已有的 1.5 万家京东家电专卖店一起,将在线下再造一个京东家电。”
京东全资控股五星电器
  第三张牌是与国美联手,不但认购了 1 亿美元国美零售发行的境外可转债,双方更是启动 300 亿元规模的联合采购计划,通过共享京东供应链的形式降本增效,从而重塑家电零售商业版图。
  换而言之,京东供应链生态从之前的闭合走向了开放,广结善缘与合作伙伴共荣共生,既为供应链行业的健康发展树立了标杆,也为京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据财报显示,第二季度京东库存周转天数降至 34.8 天,创下近 5 年来新低,这意味在供应链生态之下,京东经营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创新层:从卖货转变为卖服务
  京东供应链生态,在开放的道路上不断在创新。
  此前,京东输出供应链能力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获取全面或者部分主导权,这个打法的优势是京东可以掌控局势、从大格局角度运筹帷幄,挑战在于难以吸引互联网细分领域巨头展开深度合作。
京东创了互联网行业单季收入的历史纪录
  如今,京东调整了打法,通过缔结盟友将供应链生态的边界进一步扩大。
  2020 年 5 月 26 日,京东与快手结盟,双方在快手小店的供应链能力打造、品牌营销和数据能力共建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打造短视频直播电商新生态。
  这意味着,京东将更多地扮演一个供应链服务商的角色,而品牌、流量、销售等环节将由快手主导,通过各取所需的模式实现共赢。
  公开资料显示,快手 2019 年电商 GMV 约为 350 亿元,2020 年 5 月 25 日快手将目标提高至 2500 亿元,从这个角度来看,京东供应链虽然放低了姿态,但却可分享直播电商的流量红利。
京东与快手结盟
  如此一来,京东也能在下沉市场沉得更深。
  毕竟,快手在低线城市拥有更多的用户拥趸,在激烈的下沉市场争夺战中,有利于京东俘获更多的潜在用户。
  快手之外,京东也与携程结盟。
  2020 年 8 月 16 日,京东与携程达成协议,未来将接入携程的核心产品供应链,在用户流量、渠道资源、跨界营销、电商合作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这意味京东通过强强联合的形式推动京东供应链的多样化与全球化,彰显了京东供应链更大的张力,未来将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全球旅游服务,释放更大的行业价值。
  事实上,旅游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行业。
  据行业数据显示,2019 年国内旅游人数超过 60 亿人次,旅游业占 GDP 总量达到 11.05%,虽然 2020 年受疫情影响遭受冲击,但消费市场与消费潜力并未消失;据携程数据显示,2020 年 7 月恢复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之后,国内跟团游、自由行瞬时搜索量暴涨 500%。
  不得不说,京东供应链通过打法创新,将“输出商品”升华为“输出服务”,从而达到1+1>2 的战略效果。
  京东的种种转变,也折服了资本市场。
  高盛将京东股价从此前的 73 美元/283 港元上调至 85 美元/329 港元,这意味着后续至少还有 10% 的上升空间,而摩根大通也看好京东的增长潜力,认为公司在下半年的增长将再次超出市场的预期。
  毫无疑问,京东合纵连横令其最强供应链浮出水面,未来将谱写新的篇章。
互联网
2020-08-20 08:10:00